[直接打印]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一、有关中国古代的商业问题1、商业的发展情况A、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B、周朝将商人设官统一管理C、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D、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E、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更广泛流通纸币F、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2、城市的繁荣情况A、自周秦至唐代,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居民区隔开,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B、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C、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A、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C、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D、明清时期,政府严格限制商人活动,依然坚持执行抑商政策E、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止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4、阻碍中国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清朝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清朝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二、有关中国的工业化问题1、洋务运动A、经过: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纲要一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纲要一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冶金业——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

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

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其的古代农业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 铁犁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冶金业:%1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1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2)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珍琅彩(清)。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巳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

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1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纺织业使用花楼机:%1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1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1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1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1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识记: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点分类必背板块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一、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推广;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列强人侵瓦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工作处于两年徘徊时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好。

6.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陆上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7.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8.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主要原因: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核心内容】
1、中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商业所共同组成的古代 经济结构及特点; 2、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重点问题分析】
1、如何掌握本单元大量的知识点?采用表格记忆法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积极:①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
3、民族资本曲折发展的认识与启示
1)认识:
①三座大山(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主义)的压迫束缚, 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注定了其不可能领 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其 中科学技术又是最至关重要的;
【重点问题分析】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对 全世界的统治体系。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 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如何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 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②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 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 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 类进步的最终动力,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格局变动中占得先机,就必须要紧 紧抓住科学技术这个首要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基础科 学及应用科学的进步,并力争把技术成果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方 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⑵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⑷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具体知识点: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复习提纲是用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整理得出来的提纲。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变:刀耕火种(木棒、旧石器:石铲、石犁等)——石器锄耕(骨器、新石器、青铜农具)——铁犁牛耕(铁制农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施肥(粪肥、绿肥)与灌溉技术(最早的灌溉用具——桔槔;水利工程——四川成都都江堰、关中郑国渠、汉代西域坎儿井)。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氏族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请注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为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承担国家所有赋税和兵役,是封建国家的根本。

因此,封建国家利用掌握的国有土地保护自耕农,实行均田制等,并严格限制地主土地范围,采取了“抑制兼并”政策。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产品的封闭经济形态。

2、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

(也可以从含义中推出)
3、影响:前中期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后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衰落最重要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2)主要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3)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4)主要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主要经济性质是自然经济。

三、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从下列因素分析,大概记住其中4个)
1、经济:(1)生产力:①劳动力、②生产工具、③生产技术、④水利工程。

(2)生产关系:①赋税制度、②土地制度。

2、政治:(1)国家是否统一;(2)政局是否安定;(3)统治者是否重视;(4)天文历法
四、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的扩大(宋代圩田);2、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魏晋耕耙耱);3、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①耕作工具:战国铁犁——西汉藕犁、耧车——唐代曲辕犁;②灌溉工具:春秋桔槔——曹魏翻车——唐代筒车——宋代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选育良种;5、科学掌握农时(二十四节气)。

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官营(诞生最早、产品最精美但不在市场流通、明代中期前一直领先)、民营(春秋诞生、面向市场、明代中后期超过官营)、家庭(春秋诞生、分布最广)。

二、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1)嫘祖发明,世界最早;(2)商代出现织机和平纹织物;(3)周代出现斜纹织物;(4)唐代吸收波斯风格;(5)宋代出现写实风格;(6)明清水平最高。

(特别注意:元代诞生棉纺织业,棉衣开始出现)
2、制瓷业:(1)商代出现最早瓷器;(2)东汉出现青瓷;(3)北朝出现白瓷;(4)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系统;(5)宋代形成五大名窑;(6)元代出现青花瓷;(7)明代出现彩瓷;(8)清代出现珐琅彩。

3、冶金业:
(1)冶铜业: ①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②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最高;
(2)冶铁业:①西周晚期出现;②西汉发明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冶铁。

(3)炼钢业:汉代出现炒钢技术和低温炼钢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4、冶炼燃料:西汉开始用煤,宋代开始用焦炭,明代排除瓦斯和炼焦。

5、造船技术:商代出现,唐代发明水密舱,明代郑和船队规模最大。

三、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2、规模巨大,分工细密;3、产品繁多,享誉世界;4、三种形态并存。

(或自己看练习册,上课讲过)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1、商代诞生商人和商业,商业为官府垄断;春秋出现私商。

2、西汉出现商业交换场所——市,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3、东晋出现草市。

4、唐代:(1)金融方面:柜坊、飞钱;(2)市场发展:出现夜市和邸店;(3)对外贸易:港口设立市舶使。

5、宋代:(1)彻底打破了市坊界限;(2)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3)榷场贸易发达;(4)港口设立市舶司;(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6、元代: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7、明清:(1)商业市镇的繁荣;(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3)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
出现商帮;(5)资本主义萌芽(请注意: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萎缩,只剩下朝贡贸易和十三行)
二、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
3、交通条件;
4、货币的发展;
5、政府政策。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参考练习册)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第5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缓慢发展
1、出现的条件:技术、市场、劳动力、资金等。

2、诞生: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3、认识:(1)是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稀疏而微弱;(3)发展缓慢;(4)不足以动摇自然经济的根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请注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及政策缚阻碍社会进步)
二、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历代推行。

2、目的:(1)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1)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促进经济,巩固政权,发展增强国力;
(2)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萌芽,造成落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对外政策
1、原因:(1)政治根源:巩固封建统治(2)思想根源: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也可以答我们的笔记内容)
2、影响:(1)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西方的侵略;(2)消极影响:①这一政策妨碍了我国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阻止了中国和外界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战争后)
1、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

2、影响:一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