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四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四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四 传热系数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1)观察水蒸汽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2)测定空气-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中的总传热系数;(3)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强制对流时的传热膜系数及其与雷诺数Re 的关系。

2.基本原理在套管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汽,内管管内通以空气,水蒸汽冷凝放热以加热空气,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有如下热量衡算关系式(忽略热损失):()()mW i i m i i p t t S t S K t t C V Q -=∆=-=αρ12由此可得总传热系数mi P i t S t t C V K ∆-=)(12ρ空气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传热膜系数) m w i P i t t S t t C V )()(12--=ρα上式中 Q :传热速率,w ;V :空气体积流量(以进口状态计),m 3/s ; ρ: 空气密度(以进口状态计),kg/m 3; C P :空气平均比热,J/(kg ·℃);K i :以内管内表面积计的总传热系数,W/(m 2·℃); αi : 空气对内管内壁的对流传热系数,W/(m 2·℃); t 1、t 2 :空气进、出口温度,℃; S i :内管内壁传热面积,m 2;Δt m :水蒸气与空气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2121ln)()(t T t T t T t T t m -----=∆ T :蒸汽温度(取进、出口温度相同),℃。

(t w -t )m :空气与内管内壁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t w1、t w2 :内管内壁上进、出口温度,℃。

当内管材料导热性能很好,且管壁很薄时,可认为内管内外壁温度相同,即测得的外壁温度视为内壁温度。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流体流动的雷诺数Re >10000)时,对流传热系数αi与雷诺数Re 的关系可近似写成 ni A Re =α式中A 和n 为常数。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掌握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 的测定方法。

3.了解流体的流量和流向不同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二、基本原理在工业生产中,要完成加热或冷却任务,一般是通过换热器来实现的,即换热器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传送一定的热量以满足工艺要求。

换热器性能指标之一是传热系数K 。

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实际测定,可对换热器操作、选用、及改进提供依据。

传热系数K 值的测定可根据热量恒算式及传热速率方程式联立求解。

传热速率方程式:Q =kS ∆t m(1)通过换热器所传递的热量可由热量恒算式计算,即Q =W h C ph (T 1-T 2)=W c C pc (t 2-t 1)+Q 损(2) 若实验设备保温良好,Q 损可忽略不计,所以Q =W h C ph (T 1-T 2)=W c C pc (t 2-t 1) (3) 式中,Q 为单位时间的传热量,W ;K 为总传热系数,W/(m 2·℃);∆t m 为传热对数平均温度差,℃;S 为传热面积(这里基于外表面积),m 2;W h ,W c 为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 ph ,C pc 为热、冷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J/(kg ·℃);T 1,T 2为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t 1,t 2为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tm 为换热器两端温度差的对数平均值,即1212ln t t t t t m ∆∆∆-∆=∆(4) 当212≤∆∆t t 时,可以用算术平均温度差(212t t ∆+∆)代替对数平均温度差。

由上式所计算出口的传热系数K 为测量值K 测。

传热系数的计算值K 计可用下式进行计算:∑+++=S i R K λδαα1110计 (5)式中,α0为换热器管外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αi 为换热器管内侧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δ为管壁厚度,m ;λ——管壁的导热系数,W/(m 2·℃);R S 为污垢热阻,m 2·℃/W 。

总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总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总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总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引言:传热是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热量传递的过程,对于工程领域来说,准确测定传热系数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材料的总传热系数,探究热传导的规律,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总传热系数是指在热传导过程中,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多种传热方式的综合效果。

实验中,我们采用热板法来测定材料的总传热系数。

该方法通过在材料两侧分别加热和冷却的热板,测量两侧温度差和热流量,从而计算出总传热系数。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确保实验环境整洁;校准温度计,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 将待测材料样品放置在热板之间,并确保与热板接触良好。

3. 打开热板的加热和冷却装置,使两侧的温度分别保持在设定的温度。

4.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下材料两侧的温度和热流量,以便后续计算总传热系数。

5. 实验结束后,关闭热板装置,取下待测材料样品。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温度和热流量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待测材料的总传热系数。

首先,根据热板的加热功率和冷却功率,计算出热流量。

然后,根据材料两侧的温度差和热流量,利用传热方程计算出总传热系数。

最后,对多组实验数据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的总传热系数。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的总传热系数。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存在差异。

例如,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而绝缘材料的传热系数较低。

这与材料的导热性能以及内部结构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传热系数,研究材料的温度依赖性。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和仪器精度的限制,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例如,温度计的精度、热板与材料接触的不完全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在实验中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稳定,同时进行多组实验并求平均值,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应用:总传热系数的测定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领域,通过测定建筑材料的传热系数,可以评估其保温性能,为建筑节能提供依据。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6.6 实验注意事项
(1)检查热水箱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 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 (2)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 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 和关闭支路阀。 (3)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 3~8 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4)热水箱温度不要调节过高,以免损坏设备。建议热水箱温度在 60-80℃ 范围。
度。t1,t2,T1,T2, Vm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6.4 实验装置
1. 实验装置面板图
图-1 传热过程综合实验面板图
3
2. 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2
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
1-套管换热器空气进口温度;2-套管换热器空气进口阀;3-列管换热器热水出口温度; 4-列管换热器空气入口阀;5-列管换热器空气入口温度;6-空气流量;7-空气旁路调节阀; 8-套管换热器;9-列管换热器;10-列管换热器壁面温度;11-套管换热器空气出口温度; 12-套管换热器热水进口阀;13-列管换热器空气出口温度;14-列管换热器热水进口温度; 15-热水流量;16-列管换热器热水进口阀;17-热水调节阀;18-离心泵;19-风机; 20-热水箱内温度;21-加热器;22-热水箱;23-排水阀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6-12)
Wm
Vm m 3600
(6-13)
式中: Vm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 / h; ℃); Cpm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m ——冷流体的密度,kg /m3。
Cpm 和 m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 t m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doc(实验)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doc(实验)

总传热系数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2. 测定饱和水蒸气在圆形管外壁上的冷凝给热系数;二、基本原理在套管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空气,水蒸气冷凝放热以加热空气,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有如下公式:V ρC P (t 2-t 1)=K A m t ∆其中:V :空气体积流量,m 3/sA :内管的外壁的传热面积,m 2 ρ:空气密度,kg/m 3C P :空气平均比热,J/(kg ℃)t 1、t 2:空气进、出口温度,℃T 1、T 2:蒸汽进、出口温度,℃m t ∆:对数平均温差,℃ 12211221ln)()(t T t T t T t T t m -----=∆若能测得被加热流体的V 、t 1、t 2,内管的换热面积A 以及水蒸气温度T 1、T 2,即可计算实测的水蒸气(平均)冷凝给热系数。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如下图水蒸气~空气换热流程图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玻璃套管换热器,与来自风机的风进行热交换,冷凝水经疏水器排入地沟。

冷空气经孔板(转子)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内管(紫铜管),热交换后排出装置外。

2.设备与仪表规格(1)紫铜管规格:直径φ21×2.8mm,长度L=1000mm(2)外套玻璃管规格:直径φ100×5mm,长度L=1000mm(3)压力表规格:0~0.1MPa四、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1.打开总电源空气开关,打开仪表及巡检仪电源开关,给仪表上电。

2.打开仪表台上的风机电源开关,让风机工作,同时打开冷流体入口阀门,让套管换热器里冲有一定量的空气。

3.打开冷凝水出口阀,注意只开一定的开度,开的太大会让换热桶里的蒸汽跑掉,关的太小会使换热玻璃管里的蒸汽压力集聚而产生玻璃管炸裂。

4.在做实验前,应将蒸汽发生器到实验装置之间管道中的冷凝水排除,否则夹带冷凝水的蒸汽会损坏压力表及压力变送器。

关闭蒸汽进口阀门,打开装置下面的排冷凝水阀门,让蒸汽压力把管道中的冷凝水带走,当听到蒸汽响时关闭冷凝水排除阀。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传热系数K 、传热膜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2、 掌握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关联式me AR Nu =中常熟A 、指数m 的值;3、 通过对普通套管换热器和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比较,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4、 掌握孔板流量计的原理;5、 掌握测温热电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无量纲准则数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是无量纲准则数之间的方程,主要是有关Nu 、Re 、Pr 等数据组的关系。

雷诺准数μρdu =Re努赛尔特准数λαdNu =普兰特准数λμP C =Pr式中:d ——换热器内管内劲,m ;α——空气传热膜系数,W ·m -2·℃; ρ——空气密度,kg ·m -3;λ——空气的传热系数,W ·m -1·℃;p C ——空气定压比热,J ·kg -1·℃;μ——空气的动力粘度,Pa ·S 。

实验中用改变空气的流量来改变准数Re 之值。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对应的Pr 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进而算得Nu 准数值。

(二)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以表示成:nm C Nu Pr Re =系数C 、指数m 和n 则需由实验加以确定。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流速下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换热器的壁温,根据所测的数据,经过差物性数据和计算,可求出不同流量下的Nu 和Re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最小二乘法)确定关联式me AR Nu =中常数A 、m 的值。

(三)线性回归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 和vPr 分别回归。

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去n=0.4。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Re lg lg Prlg4.0m C Nu+=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2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

应用线形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4.0PrRe mA Nu =中常数A 、m 的值。

2.通过对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测定其准数关联式mB Nu Re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0/Nu Nu 。

3.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Δp 和Nu 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理来实验测定:im ii S t Q ⨯∆=α,其中i α为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i Q 为管内传热速率,W ;i S 为管内换热面积,m 2;Δt m 为内管壁温度与内管流体温度的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 ⎪⎭⎫⎝⎛--=∆221i i w m t t t t ,其中 21,i i t t 为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为壁面平均温度,℃。

而管内换热面积i i i L d S π=,其中d i 为内管管内径,m ;L i 为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12i i pi i i t t c W Q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得3600ii i V W ρ=。

式中V i 为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h ;pi c 为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i ρ为冷流体的密度,kg/m 3。

pi c 和i ρ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21i i m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2)准数关联式的测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下,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mA Nu Pr Re =,其中i i i d Nu λα=,ii i i ud μρ=Re ,i i pi c λμ=Pr 。

i λ、pi c 、i ρ、i μ都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

经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变化不大,可看作常数,则关联式简化为4.0Pr Re m A Nu =。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4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测定流体在套管换热器内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⒉ 并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Nu=ARe m Pr 0.4形式,确定关联式中常数A 、m 的值。

⒊ 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采取的方式。

二、实验原理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im ii S t Q ⨯∆=α (4-1)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m t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

()()221i i w m t t T t +-=∆ (4-2)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i i i L d S π= (4-3)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12i i pi i i t t c W Q -= (4-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3600ii i V W ρ=(4-5)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21i i m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 i1,t i2, t w , V i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 i mii A Nu Pr Re =. (4-6)其中: i ii i d Nu λα=, i i i i i d u μρ=Re , ii pi i c λμ=Pr 物性数据λi 、c pi 、ρi 、μ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的结构。

2.了解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3.通过对内管是光滑管的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空气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4.掌握传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6.掌握DC-3A微音气泵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原理
(一)实验内容
1.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2.测定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3.对实验数据通过Excel进行处理,求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并绘制曲线。

4.实验原始记录
光滑管记录:
5.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
光滑管:实验结果列表和作图:
(二)实验原理
1.准数方程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准数方程:
),,,d
l
Gr f Nu Pr (Re 1= (1-1) 式中
l —为管长,m ; d —为管径,m ;
强制对流时,G r 可忽略;对气体而言,原子数相同(如单原子、双原子…)的气体Pr 为一常数,当50>d
l 其影响亦可忽略,故上式可写为:
(Re)f N u = (1-2) 一般可写成
m u A N Re = (1-3)
其中A 为常数,λ
αd Nu =

μρdu =Re 。

2.准数方程中各参数的测定和计算
(1)α值的计算:空气传热膜系数α可以通过测定总传热系数(K )进行测取。

K 与α有下列关系:
2
1
11αλδα+
+=s K (1-4) 因管壁很薄,可将圆壁看成平壁。

这里因是空气,故不计污垢热阻,上式中s
λδ为黄铜管壁热传导的热阻,壁厚0.001米,
黄铜导热系数λs =377(W/m·k), 故δ/λs =2.7×10-6
;1/α2为蒸气冷凝膜的热阻,α2=2×104
,故
1/α2=5×10-5,空气传热膜系数α在100上下,热阻1/α=1×10-2
,对比之下,上述两项热阻均可忽略,即K ≈α。

其测定方法可用牛顿冷却定律进行:
m t S K Q ∆⋅⋅= (1-5) ()进出t t c V Q p s -ρ= (1-6)
m
p s t S t t c V K ∆⋅=
≈)
-(进出ρα (1-7)
式中:V s —空气体积流量,m 3/s (由流量计测取) ρ—流经流量计处的空气密度,kg/m 3;
c p —空气定压比热[J/kg·K](可取于空气在101.3kPa 下的数值); t 进、t 出—空气进、出口温度,℃; S —换热面积,m 2,S = πdl 。

本实验主要热阻在空气一侧,故d 值取管内径较为合理。

()()()()()()()
出进进出出进出进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m --ln ---ln
---==
∆ (1-8)
T —蒸汽温度,℃
(2)Nu 和R e 的计算
μπρμρ24
Re d dV du s =
= (1-9) m p s t S t t c dV dK d Nu ∆=≈=λρλλα)-(进出 (1-10)
d —管内径(m );
μ—管内介质粘度,Pa·s 。

因常压附近压强变化对空气粘度影响甚微,故可取压强为101.3kPa 时的数值。

λ—空气导热系数,W/m ℃,亦可取101.3kPa 时的数值。

在t 定=40~80o 范围内可用式(1-11)计算λ:
)002491.0(024943.0定
t e =λ (1-11)
(3)流量测量和密度的计算: 孔板流量计出厂试验时给定:
ρ/0003921.0R V s = (1-12) 式1-12中:R —流量计指示仪表(压差表)示值(Pa ); ρ—流经流量计处的空气密度,kg /m 3; 所以空气的质量流量为:
()kg/s 0003921.0ρρ⋅=R V s (1-13) 密度的计算可按理想气体定律进行:
t
R P t R P P
a
P a ++⨯=++⨯⨯=2734645.02733.101273293.1ρ (1-14) 式中:P a ——大气压强,kPa ,可取当地全年平均大气压强计算;
R p ——流量计前端被测介质表压强,kPa ; t ——流量计前介质温度,℃,可取t = t 进。

(4)温度测量:本装置装有热电偶测量温度。

热电偶出厂时经过检验,误差约为±0.2℃。

三、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l -2综合传热实验装置
疏水阀
温度巡检仪
风机
温度巡检仪
图1 2型传热实验装置示意简图
蒸汽发生器
流量调节阀
孔板流量计
压差计变送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准备工作:
(1)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

(2)检察管路阀门及电器开关,打开进风阀门(光滑管侧),开起鼓风机,鼓风机挡位控制在2-2.5之间,孔板压差计读数控制在100Pa ;孔板压差表读数不得超过800Pa ,计前表读数不得超过10KPa 。

(3)开启风机时冷风进口阀(光滑管侧)和旁路调节必须全开,否则风机容易烧掉。

(4)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光滑管侧蒸汽进口阀全开,温控仪应把温度控制在115~120℃,达到设定温度时,关闭加热1;可以开始实验。

2.测定操作:打开蒸汽排气阀门(注意:开启蒸汽排气阀时设备背面应没人),排出一定量蒸汽,时间约1分钟(目的排放不凝气体)。

调节孔板流量计R 值约为200左右,稳定一段时间(5-10分钟)后,待系统稳定后,开始读取蒸汽温度T 、t 进、t 出、t 壁,孔板流量表R 值及孔前表压Rp ,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然后改变孔板流量R 值,再测取以上数据记录,R 值在200~700之间由小到大依次做5组数据,然后再计算整理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经常检查加热釜中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充水;设备背面始终不要站人。

3.关闭光滑管侧蒸汽进口阀及出口阀。

冷却一段时间后全开风机旁路阀,关闭光滑管进风阀,开启螺纹管侧进风阀,调节孔板流量计R 值约为100左右,全开螺纹管侧蒸汽进口阀,全开螺纹管侧蒸汽出口阀,打开蒸汽排气阀门(注意:开启蒸汽排气阀时设备背面应没人),排出一定量蒸汽,时间约1分钟(目的排放不凝气体)。

稳定后,调节旁路阀改变孔R 值约为200,热平衡读取数据(蒸汽温度T 、t 进、t 出、t 壁,孔板流量表R 值及孔前表压Rp )记录;孔板流量R 值200~700间读取5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经常检查加热釜中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充水;设备背面始终不要站人。

3.实验结束后:
(1)实验结束后,关闭加热开关。

(2)关闭两个蒸汽进口阀门。

(3)将光滑管的冷风进口阀门、蒸汽排气阀门打开,并将风机挡位调至4处。

(此时应拔掉孔板压差表、计前表与风管俄连接胶管,以防压差传感器超量程击穿)。

(4)进行风冷管路1小时,关闭整个传热系统电源。

五、实验准备及预习要求
1.实验前熟悉孔板流量计及DC-3A微音气泵的使用。

2.预习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写出实验预习报告,绘制实验记录表。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孔板压差计读数不得超过800Pa,计前表读数不得超过10KPa。

2.在实验过程中,设备背面始终不要站人。

3.一定要达到热平衡后读数。

4.实验结束后,大风量风冷管路的时间一定要充足;此时应拔掉孔板压差表、计前表与风管俄连接胶管,以防压差传感器超量程击穿。

七、思考题
1.本实验中管壁温度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为什么?
2.实验过程中,冷凝水如不及时排走会产生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