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合集下载

萨提亚冰山理论沟通技巧

萨提亚冰山理论沟通技巧

萨提亚冰山理论:上图就是人的内心冰山。

1、所有的人都一样,无论孩子还是成人。

大人是大冰山,孩子是小冰山2、当每一层期望都一样时,那么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沟通了。

3、人的外在行为态度等正如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份,4、更多的价值观、期许、希望等内在正如冰山在海面下的大部分,家长通常只住意到表面外在而已,但更要注意内在更多的东西。

5、水平面的下方蕴含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感受。

6、当一个人的感受被认同时,他的冰山就很容易化解。

冰山理论沟通技巧1、肯定情绪——认同感受2、分享事件3、设范——阐述观点4、策划——期待案例3:当孩子在外面打架,已经被老师训了一顿,然后老师打电话来跟你告状,你会怎样处理?妈妈们认为刚才的理论,应该先问“看了你今天一定心情很不愉快”,然后询问为什么要打架。

神秘的结论:沟通的要点是站在孩子角度说,“你今天被打了,你一定很难过”,让孩子有一个冷静的过程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为什么要打架。

老师说的未必是实情,而家长需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充分的聆听。

然后,才是提出观点,并跟孩子商讨遇到同样问题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及时解决孩子内心的矛盾,这样,才不会让他的心里形成“冰山”,及时融化“小冰山”,孩子心里才不会有“大冰山”才不会因为压抑而做出让家长不理解的发泄行为给在英国有一个演员和一个心理治疗师,他们互换了房间,很多病人找到了那个演员接受心理治疗,可是那个演员什么都不懂,所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重复病人的话。

结果奇迹出现了,那个演员竟然治好了好几位心理医生都没有治好的病人。

这里就说到一个重复,重复其实就是认同感受,肯定情绪。

抓住了孩子的感受,并且在不停地肯定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有没有找借口,这样“冰山”就会融化,问题的真正原因浮出水面。

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整理思路,用开放式的回应,去了解、关注、接纳孩子的感受,从感受的层面去架起沟通的桥梁,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

如何运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如何运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如何运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冰山理论精选

冰山理论精选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理论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Lorem dolor sit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dolor sit
Lorem dolor sit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dolor sit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Loremຫໍສະໝຸດ ipsumdolor sit
冰山理论
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 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 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 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 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 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 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冰山理论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姿态 (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 3、感受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港台多译为 萨提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 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发展史上最终页的人物之一, 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 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 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 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 她创造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 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 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 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 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 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分组 编辑一个行为(故事) 分析这个行为(故事)的冰山
【谢谢大家聆听】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 伤等等 )
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里负有盛名的理论和工具。

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在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他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隐喻为冰山。

我们可觉察的部分是意识,是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下的大部分是不被我们所觉察的潜意识。

于是潜意识一度成为冰山理论的代名词。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这两者的异同我们在下面会探讨。

在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了体验的这六个层次后,约翰·贝曼博士继而在萨提亚独具创意的框架下,融合众多心理治疗流派的精髓,丰富完善了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发展出了完整的冰山理论。

最终使其成为萨提亚众多治疗媒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工具,运用在个人内在探索方面,既有灵动而深入的身心体验,又有清晰缜密的结构设置。

冰山理论为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和教学推广提供了系统、简洁的方法和工具。

冰山内容行为(Behavior)行为是可见的,是我们无数次尝试去改变的部分。

如想要控制住不发火,想要控制自己不拖延等。

行为是冰山最上端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内容。

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的、触摸到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

这是故事的最原始版本,是直接呈现的问题,是最困惑和让我们烦恼的部分。

例如看到某人摔门而去,听到某人说了句不好听的话,被客户拒绝,突然失控发脾气等。

有些行为是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会处理好这些行为。

有些则是不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尝试采用排斥、否定、扭曲、逃离等方式来应对这些行为。

应对(Coping)应对就是对事物的反应态度。

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如何回应或反应,就是我们的应对。

应对是冰山的水平线,是行为的起点。

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如果接纳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就会照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因素,进行一致性的回应。

如果我们无法接纳所发生的行为,就形成了压力状态,以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为主,使出惯用的方式进行事件应对,也就是用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祝您成功!
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
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Lorem dolor sit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dolor sit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dolor sit
Lorem dolor sit
iorem dolor sit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dolor sit
分组 编辑一个行为(故事) 分析这个行为(故事)的冰山
【谢谢大家聆听】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发展史上最终页的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创造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冰山理论
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 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 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 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 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 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 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冰山理论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姿态 (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 3、感受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 分组 ❍ 编辑一个行为(故事) ❍ 分析这个行为(故事)的冰山
【谢谢大家聆听】
冰山理论
❍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 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 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 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 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 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 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冰山理论
❍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 2、应对方式-----姿态 (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 ❍ 3、感受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港台多译为 萨提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 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发展史上最终页的人物之一, 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 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 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 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 她创造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 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 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 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 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 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 伤等等 ) 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 ❍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 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冰山理论
❍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 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 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 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

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

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探究和引用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技术大师Gloria Taylor的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大象无形和顺手拈来,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里Gloria就讲解了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

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

就是说(借用学员张老师的话)这七个因素中的某个和某些因素之间产生了混乱,所以就产生了痛苦。

精神分析中的意识和潜意识也是用冰山来比喻的,认为人的意识是被潜意识左右的;管理学中也有冰山理论,它认为浮在表面的问题的背后都有更深的问题需要挖掘。

但是萨提亚冰山的独到之处是它把这些根源问题又给细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产生每个问题的较深层问题,如同是楼梯一样,它能让你沿着这楼梯找到你问题的答案。

当然走这些楼梯的步骤也灵活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迈一步还是几步。

这点又让我想起管理学中的“六次追问”,用六次的追问来发现问题的根源。

原来学问是如此的互通,他们应该有共同的根源,这大概就是哲学了吧。

宇宙中的这种“共性”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渴望”里也有深刻的表述:人的渴望是共有的,例如被爱、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有意义、自由的等等。

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人们共同的部分很多,但是表现出来的差异却很大。

如同是水,加点酒精就是酒、加点糖精就是糖水、加点醋精就是醋……。

这种本质上的共性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也是萨提亚家庭重塑的基础。

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

然后依次摆在地上,先让访客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目前困绕自己的问题;让他走到“感受”上,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让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

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在学习中,我也走了某个困扰自己问题的冰山里程。

等站在“自己”上的时候,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要干什么了,因为我知道我是谁。

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在你的记忆中,当家长发火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当老板给你批评的时候你又会如何反应?仔细回想或许你会发现,尽管在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中发生的状况不尽相同,你却有著非常类似的反应。

比如,老板把你叫进办公室,告诉你最近的一次季度考核里,你没有完成销售业绩:“怎么搞的,你一直都做得很不错,上个季度是怎么回事?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回答1:“老板,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工作……”(也许,老板本来还想问你,是不是其它部门给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而导致销售的延误。

这下都免了。

)回答2:“老板,你这样问,我会觉得很惊讶,因为你知道我已经非常拼命了,客户太难啃,一时要降价、一时要提前供货……这你都知道啊?”问答3:“整个情况是这样的,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整体市场下降了10个百分点,同时竞争对手推出了非常有优势的新产品,所以,销售业绩没有下降就不错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公司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市场部做一些促销活动……”回答4:“哦,是。

老板您说得对,是!以后一定注意。

”(转身出门时,吹起了口哨。

)在萨提亚专家沈明莹来看,以上的4种回答分别对应了人们处理压力的4种方式:1 认错式,不管自己是对是错,他一定会认错,不辩护,牺牲自己,平息事件,讨好对方。

2 对骂式,对老板的疑问表示愤怒,我已经努力,老板你为何不欣赏我?3 分析道理式,这种人会站在你面前分析错误的理由,并且为自己的过失讨价还价。

4 不知道先生,老板刚批评完,一转眼就笑嘻嘻地出去玩了,丝毫不放在心上。

你是以上的哪一种反应模式?是什么让你形成了这样的反应?毕竟在内心深处,你最真实的表达不是这样的,不是吗?也许一走出办公室你就后悔不已,觉得没有把话跟老板说清楚。

为什么我们常常心口不一,明明是出于关心但出口总是指责;明明十分不情愿,却很难开口说拒绝,结果总是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明明非常在意,却常常装作无所谓而失却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而且这些心口不一的反应方式,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去,无法摆脱。

你从童年就开始了心口不一沈明莹说:“这种让我们困扰的心口不一,来自我们的幼年生活。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最初的三角关系(The Primar y Triad):父、母、孩子。

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

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

这就是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或者叫做“沟通姿态”,在上文的案例中,不同人的反应分别对应了: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

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顺从大人可以得到赞赏,可以赢得别人的喜爱,于是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意识和行为里,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里,在他的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讨好的方式。

但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也要付出的代价:“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没有需要部重要”。

永远保对方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让我们失却了自我,当讨好不成时,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愤怒。

而长期讨好,我们的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

比如指责。

我们从小就学会强硬,还是婴儿时我们用大哭,长大后我们用大声指责,让别人害怕,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根本会过得更好。

”这种暴发性的态度阻隔了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

而我们的反应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

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们内心自然的反应模式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功能不良的应对/沟通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寻找沟通的一致性这样的反应被称为”失功能“的反应模式,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内心的压力转而崩溃。

为什么压力这么难以消除?如何才能让自己”恢复正常“,重新振作起来?在沈明莹看来,一切要从自己的内在开始。

所有的沟通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自己,他人,情景(情况):——如果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指责;——如果只有他人,没有自己,是讨好;——如果只有情境,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是超理智;——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无情境,是打岔。

“我们并非说哪种方式更好或者更糟糕,而是认为,你的关注点应该保持自己的表里一致。

”沈明莹说道。

在萨提亚模式中,有创造力、自信、负责任、接纳的应对姿势应该是“一致”。

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就是学习同时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适合的回应:首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内在在发生什么?其次,你周围的现实环境是什么?你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再次,对方的心情如何?对外界是否有兴趣?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自我防卫?最后,有意识地去做选择你的行动和反应。

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会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人,在原先的反应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著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选择内外一致的行为、语言反应给对方。

关注、了解他人是倾向于指责的人最重要的练习。

习惯于讨好的人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地感受。

对很多长期习惯于讨好方式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妨从简单的事情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超理智的人总是那么聪明,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

精于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

习惯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脑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调整起来最困难的是打岔的反应模式,他们习惯了“生活在别处”,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

沈明莹的建议是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当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学会活在当下,才能进入与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

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理论冰山原理:冰山原理是一把透视人类心灵的钥匙,也是进帮助我们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一幅地图。

通过觉察冰山下的不同层面,你可以发现世界上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同样的渴望与期待,在那最深的层面上,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相同,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紧密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