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在受力后产生的形变恢复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能量传递的量度。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8. 电路的组成和规律:- 串联电路: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知识点

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初中物理的一部分,九年级上物理涉及到很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整理和介绍一些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的知识点。
一、力与压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衡量。
在九年级上,我们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不同类型的力。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大气压力和液体的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指的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械装置。
在九年级上,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斜面和齿轮等几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通过学习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传递。
三、声与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而光是由电磁波传播而成。
在九年级上,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和特性,包括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音量的计量单位。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四、电与磁电和磁是物质中的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形式,也是九年级上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
我们学习了电的产生和传导,包括静电、电路和电流等概念。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磁的产生和特性,包括磁场、磁力线和电磁感应等内容。
五、热与温度热是能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一种形式,而温度是衡量物体热能状态的物理量。
在九年级上,我们学习了热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辐射和对流,也学习了温度的测量和单位以及物体的热膨胀等相关知识。
通过对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的知识点的整理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力学、声光电磁和热学等众多领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的规律和现象,也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学习中要注重动手实验和观察。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物理的知识和原理。
同时,也要注重理论性的学习,掌握基础概念和计算方法。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领会物理的魅力。
沪科版九年级上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上物理知识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着物质的运动、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
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机制。
一、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物理学家牛顿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出了三个力学定律,被称为牛顿定律。
第一个定律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会保持原来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第二个定律是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定律,它表示当一定的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它会产生一定大小的加速度。
第三个定律被称为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它描述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平衡。
二、能源与能量转化能源是指可以进行物理或化学反应并在过程中产生能量的物质或者自然现象。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
势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例如,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等等。
三、电流与电路电流是指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现象和过程。
电荷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带有正电或负电。
当电荷在电路中流动时,形成了电流。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是由电荷的属性和运动方式决定的。
电路是指电流在导体中的传输路径,通常由电源、导线和负载组成。
电源提供电荷的动力来源,导线用于连接电源和负载,负载是电流的使用者,例如电灯、电视等。
在电路中,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完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
四、光的反射与折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当光遇到不透明的表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线改变方向但不会穿过物体。
反射发生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定律可以得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
当光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是指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方向。
折射的程度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斯涅尔定律描述了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上学期知识点汇总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绝不能读作“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一、内能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物理是一门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了解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学科。
在初三学年,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力、电、光等相关的物理知识。
以下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1. 动力学-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和惯性原理、第二定律和动量原理、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
- 引力和重力: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静力学- 平衡力和摩擦力:平衡力使物体保持平衡,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处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杠杆原理和浮力:杠杆原理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实现力的平衡,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二、电学1. 电荷和电路- 电荷的基本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电阻、开关和电灯等。
-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大小相等,并联电路中电压大小相等。
2. 电流与电压-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电流是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
- 电流的影响因素:电阻和电压是影响电流大小的重要因素。
- 电压的定义和测量:电压是电源的电势差,测量单位是伏特。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子和成像:平面镜和弧面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2. 光的折射和色散-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 光的色散和分光棱镜:白光在介质中的折射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分离现象。
以上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份总结可以对你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概括基础知识:涵盖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物质与能量、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力学:重点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运动学问题和实验探究。
热学:介绍温度、热量、热能、内能等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成像等光学基础知识,以及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学: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磁场等,以及电磁感应、交流电和电磁波等内容。
实验技能:强调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实验技能的培养。
综合应用: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物理在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 阐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年级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学业要求,更是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身边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运动等,还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工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物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概括全书内容全书内容围绕九年级物理的核心知识点展开,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
力学部分介绍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等。
热学部分讲解了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光学部分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如透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声学部分则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沪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教版初三物理课程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和运动:- 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2. 能量和功:- 能量的分类:动能、势能、内能等。
- 功的概念,包括功的计算公式和功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3. 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 压强和液体压强:-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包括固体和液体的压强。
- 液体压强的特点,如液体内部压强的传递性。
5. 浮力:-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
-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6.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包括力臂、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 滑轮和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其省力特性。
7. 热学基础:-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 热膨胀和收缩现象。
-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8. 电学基础:-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
- 欧姆定律及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9. 磁学基础:- 磁体、磁场和磁力的概念。
-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 透镜成像规律,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11. 声学基础:-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 声速和声波的类型。
沪教版初三物理课程注重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这些知识点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日后深入学习物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沪科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沪科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这些知识将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
本文将从力学、光学、电学以及热学等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一、力的作用和效果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力的作用可以引起物体的形状、状态和运动的变化。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效果有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
当力平衡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出现加速度。
二、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m/s)。
位移是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置变化,单位也是米(m)。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具体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第二定律(力的平衡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净力与它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光的反射和折射光是一种波动现象,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指的是光束遇到边界面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媒介,另一部分光线进入新的媒介。
光的折射指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的现象。
五、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载流的现象,电路是电流流动的路径。
电路包括电源、导线和电器。
电流的强弱由电流的大小决定,单位是安培(A)。
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用欧姆(Ω)表示。
欧姆定律指出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之比。
六、热传递热传递是研究热量传递方式的过程。
常见的热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方式;对流是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传递热量的方式;辐射是通过热辐射传递热量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温度与温度计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
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
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②升华是吸热过程。
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一、物体的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
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①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二. 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 J/(Kg 。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吸收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4)水的比热容是)/(102.43C kg J ︒⋅⨯。
(5)计算公式:物体的温度由C t ︒0升高到C t ︒时吸收的热量:)(0t t cm Q -=吸 物体的温度由C t ︒0降低到C t ︒时放出的热量:)(0t t cm Q -=放 三 、内燃机1、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内燃机是热机的一种,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内燃机。
3、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4、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
四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1、热值:①定义:把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②单位:J/Kg③热值与热量的关系:Q=mq2.热机效率:①定义: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上要尽量减少各种能量损失,有效减少摩擦。
③公式:n=Q有用/Q总×100%3.环境保护(6)人们在使用燃料的同时,排放的烟尘废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改进燃烧设备,加装消烟除尘装置,采取集中供热,在城市普及煤气和天然气的使用是保护环境,控制消除大气污染的方法。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一、电是什么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
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带等量的正电。
4.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制成。
二让电灯发光1.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电荷可以分为两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在理解电流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电流可能只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电流可能只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3)电流可能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的。
2. 物理学中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那么按照定义,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的方向相反,如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那么它的电流就和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3.电路的组成通路: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必然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及导线组成)有电流通过。
开路:就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造成开路可能是开关没有闭合或接线处松动,或导线断了,也可能是用电器“损坏”。
开路也叫断路。
短路:从狭义讲就是电源“+”“-”极之间没有用电器,而用导线直接把“+”极和“-”极连接起来,短路由于电阻很小,电流会很大,烧坏电源,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各用电器相互影响。
2、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各支路互相不影响。
3、串、并连电路的判断方法:电流流向法、节点法、拆除法。
四、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1、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积的电荷量来表示电流强弱叫做电流。
2、电流的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uA)3、换算关系:1A=1000 mA,1 mA=1000 uA4、公式:I=Q/t5、电流表的使用①使用电流表前首先要校零,即使指针对准表头刻度盘的零刻度线,同时弄清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就直接把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极上6. 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7. 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五、测量电压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单位:伏特(V),KV,mV。
1 KV=1000 V,1 V=1000 mV。
3、常用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 V,家庭照明电路电压220 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铅蓄电池电池每个2 V。
4、电压表大的使用(一)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电压表。
(二)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1)若用“+”(“-”)“3”两个接线柱,量程为3V,分度值0.1V。
(2)若用“+”(“-”)“15”两个接线柱,量程为15V,分度值0.5V。
(3)注意:先看量程(找接线柱)后确定分度值。
5.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2)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
(3)不要超过量程。
(4)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测出电源电压。
6. 电压表与电流表比较仪表电压表电流表比较用途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符号连接方法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与电源相接能够直接并联在电源两极上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相同点使用前要调指针零刻度,弄清分度值、量程,使用时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出,都要选择合适量程,都要等指针稳定时再读数值,不能估计出电流值、电压值时可用试触法判断是否超过量程。
仪器 所测物理量 单位 大量 程为 大量程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各为 小量程为 小量程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各为 验电器 电流表 电压表 电能表7、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一 电阻和变阻器 1. 电阻(1)定义: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用字母R 表示。
(2)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Ω)。
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 ,通过的电流是1A ,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
比较大的单位有千欧(Ωk )、兆欧(ΩM )。
1000k Ω1M Ω=,1000Ω1k Ω=。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此外,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
2. 变阻器实验室常用的变阻器有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电阻线)制成(结合实物弄清它的构造)。
它的原理是靠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它的作用是可以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它的表示符号是,它的结构示意图是。
(2)电阻箱:一种能够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
二、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RUI =,式中的I 、U 、R 的单位分别为A 、V 、Ω。
2. 串联电路的特点(1)n I I I I ==== 21 (2)n U U U U +++= 21 (3)n R R R R +++= 21(4)nn R RU U 11=或R R U U n n =3. 并联电路的特点 (1)n I I I I +++= 21 (2)n U U U U ===21(3)nR R R R 111121+++=(4)11R R I I n n =或nn R RI I =三、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IU R =由此可知,如果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