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在受力后产生的形变恢复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能量传递的量度。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8. 电路的组成和规律:- 串联电路: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详细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述(沪科版)

(详细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述(沪科版)1. 力和压强- 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压力传递的原理2. 运动的描述-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弹簧伸长和受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和相互作用3. 声、光和电-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光的传播和折射- 镜子和透镜的成像规律- 电流和电压的定义和关系- 电阻、电源和电路图的理解- 平行板电的原理和计算方法4. 热与能- 温度、热量和热平衡的概念- 物体的热传递和传导- 蒸发、沸腾和凝结的现象和规律- 机械能、光能和热能的转化和利用5. 波动-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播- 各种波的振动和周期- 波的衍射、折射和干涉6. 原子与电子-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 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力- 电子的带电现象和电子的质量和电荷比测量方法7. 电和磁- 静电荷和电场的概念- 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磁场的概念和磁力的作用- 电流和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 电磁感应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8. 核与能量- 原子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公式-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反应- 核能的应用和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核电站和核武器的原理和问题9. 宇宙- 天体和星系的简介- 地球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月亮、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 星和行星的亮度和距离的测定方法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概述,共涵盖了力学、声光电磁、热力学、波动、原子与电子、电和磁、核与能量以及宇宙等方面的内容。
更具体的知识点可以参考教材教学大纲进行学习和复习。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 s ,速 t
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 米/秒=3.6 千米/小时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
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
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镜面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 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 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 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
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 上一 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 m)、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③换算关系:m 101km 3 ,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 n=60s,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是由于振动的波形不同所造成的。
2.噪音:指无规律的、不和谐的声音,对人体有害。
3.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
当反射的时间大于0.1秒时,我们就能听到回声。
4.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振动的作用时,如果它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共鸣现象。
5.声音的干扰:当两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扰现象,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两种。
6.声音的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衍射。
7.声音的吸收:声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吸收,吸收的程度与物体的材质、厚度和声波的频率有关系。
2.人们用分贝来衡量声音的强度,30到40分贝是较理想的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应该控制在90分贝以下。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该控制在50分贝以下。
3.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为3×108米/秒。
3.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包括影子、日食和小孔成像。
2-1 光的反射1.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需要注意的是,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此外,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的应用包括成像和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二、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4.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结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能与电功率:电能是电流做功的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分散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通过折射光线,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的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衍射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体快。
第 1 页 共 13 页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1 2
S总
1 2
v t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 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 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体积 V 就可据公式: m 求出物质密度。 V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 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 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 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 力(自行车的刹车)。
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 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 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 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 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
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米/秒,而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
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
第 3 页 共 13 页
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可概括Βιβλιοθήκη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
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
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 气垫或磁悬浮。
再查密度表。
第七章 力与运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V m 。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 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 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
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力)。
第八章 浮力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
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 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 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 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 s ,速 t
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 米/秒=3.6 千米/小时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
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
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
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
线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厚薄不同的玻璃或水透镜发生折射时,
光总偏向较厚的部分。
12、凸透镜成像:
(1) (2) (3)
F
F (1/)
(2/)
f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投影仪。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 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 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 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 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 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 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 毫升=1 厘米 3 ;测量液体 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 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八年级 物理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
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 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 设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 分析与论证 → 评估 →交流与 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它们关系是:
线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
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
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 s ; t
15. 根据v s 可求路程:s vt和时间:t s
t
v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F浮 G排 液 gV排
4.物体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 浮 < G 下沉;(2)F 浮 > G 上浮 (3)F 浮 = G 悬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物 > 液 下沉;(2) 物 < 液 上浮
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 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 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 牛顿大约是你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
计算密度公式是 m ;密度单位是 kg/m3, V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 g 是重力与质 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 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 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第九章 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
合
方向与大力 F1相同
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
第 2 页 共 13 页
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
1 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
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
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
方向与两力相同。
(1)密度计: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它的刻度特点:上大下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
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2)加 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 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
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 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 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 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 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
(还有:g/cm3),1g/cm3=1000kg/m3;质量 m 的 单位是:千克(kg);体积 V 的单位是米 3(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 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 1 米 3的水质量为 1.0×103千克。 10.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 m 和用量筒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