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筛查和诊断2.1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9页】

(8)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局部治疗肝癌的一种方法,氯 化锶可用于靶向治疗肝癌骨转移病灶。
肝癌的治疗-系统治疗
(1)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晚期肝癌病人,应鼓励病人积 极参加临床实验。
(2)姑息一线、二线系统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①合 并有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的CNLC IIIa、IIIb期肝癌病 人;②虽为局部病变,但不适合手术切除和TACE的 CNLC IIb期肝癌病人;③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 瘤栓者;④多次TACE后肝血管阻塞和(或)TACE治疗 后进展的病人。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移植术
(1)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 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 病人。
(2)推荐UCSF标准作为中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 (3)肝癌肝移植术后早期撤除/无激素方案、减少肝移
植后早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用量、采用mTOR抑制剂的 免疫抑制方案(如雷帕霉素、依维莫司)等可能有助于 减少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 (4)肝癌肝移植术后一旦肿瘤复发转移,病情进展迅 速,在多学科诊疗基础上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病人生存 时间。
肝癌的治疗-局部消融治疗
(1)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CNLC Ia期及部分Ib期肝癌 (即单个肿瘤、直径≤5cm;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 ≤3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或B级者,可获得根治性 的治疗效果。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3~7cm的单发 肿瘤或多发肿瘤,可联合TACE。不推荐消融根治性治 疗的病人,给予术后索拉非尼辅助治疗。
肝癌的治疗-局部消融治疗
(2)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病人,RFA的无瘤 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类似或稍低于手术切除,但并发症发 生率、住院时间低于手术切除。对于单个直径≤2cm肝 癌,RFA的疗效类似或优于手术切除,特别是位于中央 型的肝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病人,RFA可 获得根治性的疗效,应推荐其作为一线治疗。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1(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中国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二分册原发性肝癌》(199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1.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2.临床诊断(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µ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AFP≥200,﹤400µg/L;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③无黄疸而ALP 或GGT明显升高;④远处有明显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记阳性的肝硬变。
3.临床分期Ⅰ期无明确肝癌症状和体征者;Ⅱ期超过Ⅰ期标准而无Ⅲ期证据者;Ⅲ期有明显恶病质、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
【治疗原则】对肝癌特别是小肝癌进行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进行多模式的综合治疗和二期切除、对复发癌进行再手术等积极治疗可提高肝癌的生存率。
1.手术切除手术治疗仍为能实际延长肝癌生存期的首选治疗方法,其适应证为:(1)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黄疸、腹水、下肢水肿或远处转移者。
(2)肝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
(3)不伴有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能耐受肝脏手术。
(4)病变局限于半肝以内,未侵及肝门及下腔静脉。
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肝段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左三叶和右三叶切除术等,采取何种术式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部位、肝硬化程度以及病人的全身状况决定。
2.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的外科治疗(1)肝动脉结扎加插管化疗(HAL+HAD):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可插入一导管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右动脉,通常可合并结扎相应的肝动脉分支,术中或术后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物,使肿瘤坏死、缩小,争取获得二期手术切除。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_2011年版_

930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1 年 10 月第 16 卷第 10 期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 Oct. 2011 , Vol. 16 , No. 10
疸 、肝脏肿大 (质 地硬 、表 面不 平 , 伴 有或 不 伴结 节 、血 管杂 音 )和腹腔积液等 。 如果原 有肝 炎 、肝硬 化的 背景 , 可 以发 现肝掌 、蜘蛛痣 、红痣 、腹 壁静脉 曲张及脾 脏肿 大等 。 (1 )肝 脏肿大 :往往呈进行性肿大 , 质地 坚硬 、表面凹 凸不平 , 有大 小不等的结节甚至巨 块 , 边缘清楚 , 常有程 度不等的触 压痛 。 肝癌突出至右肋弓下 或剑突下时 , 相应 部位可见局 部饱满隆 起 ;如癌肿位于肝脏 的横膈 面 , 则主 要表现 横膈 局限性 抬高 而肝脏下缘可不肿大 ;位于肝脏表面接 近下缘的癌 结节最易 触及 。 (2 )血管杂音 :由于肝癌血管丰富而迂曲 , 动脉骤然变 细或因癌块压迫肝动脉及腹主 动脉 , 约 半数病人可 在相应部 位听诊到吹风样 血管杂 音 , 此体 征具有 重要 的诊断 价值 , 但 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 (3 )黄疸 :皮 肤巩 膜黄 染 , 常在 晚期 出现 , 多是由于癌肿或肿大的淋巴结压 迫胆管引起 胆道梗阻 所致 , 亦可因肝细胞损害 而引 起 。 (4 )门 静脉 高压 征象 :肝 癌患者多有肝硬化背景 , 故常有门脉 高压和脾脏 肿大 。 腹腔 积液为晚期表现 , 一 般为漏 出液 , 血 性积液 多为 癌肿向 腹腔 破溃所致 , 亦可因腹膜转移而引起 ;门静脉和 肝静脉癌 栓 , 可 以加速腹腔积液的生 长 。 2.2.3 浸润和转移 (1 )肝内转移 :肝癌最初多为 肝内播散 转移 , 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 成瘤栓 , 脱落 后在肝 内引起 多发性转移灶 。 如果门静脉干 支瘤栓阻塞 , 往往会 引起或加 重原有的门静脉高压 。 (2 )肝外 转移 :①血行 转移 , 以 肺转 移最 为多见 , 还可 转移至 胸膜 、肾上 腺 、肾 脏及骨 骼等部 位 。 ②淋巴转移 , 以肝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 也可 转移至胰 、脾和 主动脉旁淋巴 结 , 偶尔 累及锁 骨上 淋巴结 。 ③种植 转移 , 比 较少见 , 偶可种 植 在腹 膜 、横 膈及 胸腔 等 处 , 引起 血 性 的腹 腔 、胸腔积液 ;女性可发生卵巢 转移 , 形成较大的肿块 。 2.2.4 常见并发症 (1 )上 消化道 出血 :肝 癌常有 肝炎 、肝 硬化背景伴有门静脉 高压 , 而门静脉和 肝静脉癌栓 可以进一 步加重门脉高压 , 故常引起食管中下段 或胃底静脉 曲张裂破 出血 。 若癌细胞侵犯胆管可 致胆道出血 、呕血 和黑便 。 部分 患者可因胃肠黏 膜糜烂 、溃 疡和 凝血 功能障 碍而 广泛出 血 , 大出血可以导致休克和肝昏迷 。 (2 )肝 病性肾病和肝性脑病 (肝昏迷 ):肝癌晚期尤其 弥漫性肝 癌 , 可以发 生肝功能 不全 甚至衰竭 , 引起肝病性肾病 , 即肝 肾综合 征 (hepatorenal syndrome , HRS )或功能性急性 肾功能 衰竭 (functional acute renal failure , FARF ), 主要表现为显著少尿 , 血压降低 , 伴有 低钠血 症 、低血钾和氮质 血症 , 往往 呈进 行性发 展 。 肝昏 迷即 肝性 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HE ), 往 往 是 肝癌 终 末 期的 表 现 , 常因消化道出血 、大量利尿 剂 、电解 质紊乱以及 继发感染 等诱发 。 (3 )肝癌结节破裂出 血 :为肝 癌最紧急而 严重的并 发症 。 癌灶晚期坏死液化可以 发生自发破裂 , 也可 因外力而 破裂 , 故临床体检 触诊 时宜手 法轻 柔 , 切 不可 用力 触压 。 癌 结节破裂可以局 限于肝 包膜 下 , 引起急 骤疼 痛 , 肝脏迅 速增 大 , 局部可触及软包 块 , 若破溃 入腹 腔则引 起急 性腹痛 和腹 膜刺激征 。 少量出血可表现为 血性腹腔积液 , 大量 出血则可 导致休克甚至迅速死 亡 。 (4 )继发感染 :肝癌患者 因长期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
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
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二)临床表现1.症状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
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发展迅速, 共约3-6个月, 其主要表现:(1)肝区疼痛。
(2)食欲减退。
(3)消瘦,乏力。
(4)发热。
(5)肝外转移灶症状。
(6)晚期患者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牙龈、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
(7)伴癌综合征, 即肝癌组织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多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紊乱的症候群。
2.体征在肝癌早期,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阳性体征。
中晚期肝癌,常见黄疸、肝脏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伴有或不伴结节, 血管杂音)和腹腔积液等。
如果原有肝炎、肝硬化的背景,可以发现肝掌、蜘蛛痣、红痣、腹壁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等。
3.浸润和转移(1)肝内转移:肝癌最初多为肝内播散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筛查和诊断2.1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XX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肝内直径≤2cm结节,若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中无或只有一项检查有典型的肝癌特征,可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每2-3个月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确立诊断;
②肝内直径>2cm结节,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无典型的肝癌特征,则需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3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如AFP升高,尤其持续升高,应行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以确立肝癌的诊断。→如未发现肝内结节,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胚胎源性肿瘤以上消化道癌的前提下,应密切随访AFP水平及每隔2-3个月一次的影像学复查。
约30%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其他:α-L-岩皂苷酶、异常凝血酶原等。
1.3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化检查:
常用的肝细胞性标志物有:Hep Par-1、GPC-3、CD10、Arg-1及GS等;
常用的胆管细胞标志物有:CK7、CK19、MUC-1等。
余略。
2 诊断
1 筛查
1.1 辅检
①超声检查:略;
②CT:常规使用CT平扫+增强,检出及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MRI。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③MRI: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系临床肝癌检出、诊断、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快进快出”是肝癌CT/MRI扫描的诊断特点。)
临床项目
1分
2分
3分
肝性脑病
腹水
总胆红素
白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无
无
<34
35
<4
1-2
轻度
34-51
28-35
4-6
3-4
中重度>51< Nhomakorabea8>6
A:5-6分;B:7-9分;C:≥10分
4 Therapy
4.1手术
外科手术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肝癌患者多合并有肝硬化,确诊时多已达中晚期,获得手术机会的仅20-30%。
4.1.3 根治性切除标准
①术中:略;
②术后:术后2个月行超声、CT、MRI(必须上述两项)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术前AFP升高,术后2个月AFP定量测定,其水平在正常范围(极个别患者降至正常的时间超过2个月。)
4.1.4 术前辅助手段
切除范围较大导致余肝体积过少或顾忌余肝之功能,是阻碍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方法:
④DSA:侵入性创伤性操作,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等。
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优势在于:1、对肿瘤分期,可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再分期: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3、疗效评价:更敏感、准确;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2.1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行一次超声检查及AFP检测,发现:
①肝内直径≤2cm结节,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及普美显动态增强MRI四项检查中,至少两项显示有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的“快进快出”典型特征,则可作出肝癌的临床诊断;
②肝内直径>2cm的结节,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中只要有一项典型的肝癌特征,即可诊断为肝癌。
3 分期
3.1 performance status,PS
分级
体力状况
0
1
2
3
4
5
正常活动;
症状轻,生活自理,可从事轻体力活动;
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白天卧床不超过50%;
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50%,可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
病重,卧床不起;
死亡。
3.2 Child-Pugh status
4.1.1 术前肝功能储备之评估
基于PS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以Child-Pugh评分、吲哚氰绿(ICG)清除实验或瞬时弹性成像测定肝脏硬度以评估肝功能储备情况。
一般认为:①Child-Pugh A级、ICG15<20-30%是实施手术的必要条件;②余肝体积占标准肝体积的40%(肝硬化病人),或30%以上(无肝硬化患者)也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
4.1.2 肝癌切除的适应症
①肝脏功能储备好的Ia期、Ib期、IIa期肝癌是手术切除的首选适应症。直径≤3cm肝癌,切除较之射频消融,其远期疗效更好。
②部分IIb期、IIIa期肝癌患者,谨慎术前评估后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疗效。肿瘤数目≤3枚的多发肝癌患者可能从手术获益;肿瘤数目>3枚,即使已手术切除,多数情况下其疗效并不优于TACE等非手术治疗。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 作者:
———————————————————————————————— 日期:
ﻩ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及therapy、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肝细胞癌占到85-90%,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③对于其他IIb期、IIIa期肝癌患者,如下情况也可考虑手术切除:肿瘤数目>3枚,但局限于同一段或同侧半肝脏,或可同时行术中射频消融处理切除范围外的病灶;合并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癌栓者,若肿瘤局限于半肝,预期术中癌栓可完整切除或取净,可考虑手术切除并经门静脉祛栓,术后结合TACE、门静脉化疗或其他全身治疗;如合并胆管癌栓且伴梗阻性黄疸,肝内病灶亦可切除的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者,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或术后外放射治疗;周围脏器受侵犯,可一并切除者。
①术前TACE使部分患者的肿瘤缩小后再切除;
②经门静脉栓塞(PVE)或门静脉结扎(PVL)主瘤所在半肝,使余肝代偿性增大后再切除。因其需要4-6周时间等待对侧肝体积增大,为减少等待期间肿瘤进展的风险,可考虑与TACE联合;
⑥肝穿刺活检:1、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2、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意义重要。
1.2 肝癌的血清学分子标记物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ug/L,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怀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