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七下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共19张PPT)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
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
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 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景设情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每年全国各地 的游客会来到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一 饱眼福”。他们观赏乔家大院的建筑,品味晋商 文化,想象晋商的富有。
晋商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与之匹敌的商 帮叫什么?其主要活动又有哪些?
学习目标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 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 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 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 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 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 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 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一 二 一 探究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的发展 1.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 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26张PPT)

消极的: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大量开垦荒地,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 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单击此三处、编人口辑的母增长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 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 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 第三级 • 第四晋级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 • 的第历五史级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 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 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 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 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 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 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 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徽题商 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 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 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 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 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 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 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 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大量开垦荒地,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 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单击此三处、编人口辑的母增长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 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 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 第三级 • 第四晋级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 • 的第历五史级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 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 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 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 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 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 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 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徽题商 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 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 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 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 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 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 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 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 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 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具体措施的作用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卷,亦名《姑苏繁华图》卷,原系清宫珍品,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 人,家居穿珠巷,监生出身,曾为吴县候选主簿。清代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乾隆第一次南巡,徐扬与吴县篁村人张宗苍各自进 献画册,由此二人取入画院供奉。乾隆十八年(1753年)钦赐徐扬 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清宫珍藏书画名著《石渠宝笈》,刊录徐扬 的作品35件,《盛世滋生图》是其中主要一卷,完成于乾隆二十四 年(1759年)。全图钤有鉴赏或收藏之章凡17方,从“乾隆御览之 宝,等钤印剖析可知,乾隆对此图卷十分赞赏,其中”太上皇帝之 宝“便可佐证乾隆禅位于其子仁宗嘉庆之后,仍依依留恋并浏览这 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期, 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制瓷技术达到登峰造极 的水平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一、商业网的形成 形成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 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二、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 1、形成状况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 县城的规模还大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商帮作用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归纳总结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①全国商业网的形成 ②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汉口 ③商业都市的出现: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④商帮形成:晋商与徽商的形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三、思考: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9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季赋税繁重,官兵坑害,百姓极为困苦……
伤残最苦之州县,人民逃亡,田地荒芜”
背景
清初统治者面对的局面
背景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帝
帝王…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乾隆
一、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执照上写明了 沙立目一家开垦干 地八亩,其坐落于 打麦冲;四至范围: 东到河、南到□ (这个字漫漶不 清)、西至树林、 北至山脚,对这块 地永远免收赋税。
云南布政使司发给 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一、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阅读P97,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补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阅读P97,说说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①传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二、补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9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季赋税繁重,官兵坑害,百姓极为困苦……
伤残最苦之州县,人民逃亡,田地荒芜”
背景
清初统治者面对的局面
背景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帝
帝王…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乾隆
一、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执照上写明了 沙立目一家开垦干 地八亩,其坐落于 打麦冲;四至范围: 东到河、南到□ (这个字漫漶不 清)、西至树林、 北至山脚,对这块 地永远免收赋税。
云南布政使司发给 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一、基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阅读P97,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补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阅读P97,说说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①传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二、补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

量大幅度提高。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①晋商 ②徽商 ③闽商 ④冀商 ⑤浙商
1661年(顺治十八年)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4道肩)摩”经的景济象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 6078430 年)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176661年年(到乾17隆76三年十,一耕地面积74发1生44了9什5么 年)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 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治理黄河、 淮河等,兴修水利工程。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 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 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 积扩大。
◆ ②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2、作用及影◆响: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三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湖广熟,天下足”表明 粮食高产区的不断扩大。
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 东阳等,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 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 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
清朝前期手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与前代不同的现象。 结合《清代纺织图》,你认为材料中的“机户”“手工工场” 指什么?手工工场与一般家庭手工生产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反映了哪座城市商业的繁华?
• 苏州的繁华不是个例 • 天下有四聚(聚:这里指商业发达的城镇),北则京师,南
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 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 • 材料中提到的商业城市,和宋明时期有何不同?
• 数量增多,类型多,向内地延伸,不仅仅是政治中心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半
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达到 3亿,占到世界1/3。
第19课
清朝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1636--1840年 皇太极,顺治,康熙,雍 正,乾隆、嘉庆,道光
经济总量占世界首位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发展的表现。
历史档案馆
年代 1661年(顺治) 1685年(康熙) 1724年(雍正) 1
你知道图1中的文物是什么吗? 图2 反映了什么史实? 两者之间有关联吗?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 549万
1685年(康熙) 617万 1724年(雍正) 683万
特点:规模大,分工协作,出现雇佣关系
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能说明什么?
清朝的《清明上河图》
乾隆二十四年,画家徐扬有感于清朝“治化昌明, 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因而“摹 写帝治”,绘成一幅长1.2米,高30多厘米的历史画卷。 图中人物12000余,各类船只近400艘,可辨认各类商号 260余家,各式桥梁50余座。
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 东阳等,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 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 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
清朝前期手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与前代不同的现象。 结合《清代纺织图》,你认为材料中的“机户”“手工工场” 指什么?手工工场与一般家庭手工生产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反映了哪座城市商业的繁华?
• 苏州的繁华不是个例 • 天下有四聚(聚:这里指商业发达的城镇),北则京师,南
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 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 • 材料中提到的商业城市,和宋明时期有何不同?
• 数量增多,类型多,向内地延伸,不仅仅是政治中心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半
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达到 3亿,占到世界1/3。
第19课
清朝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1636--1840年 皇太极,顺治,康熙,雍 正,乾隆、嘉庆,道光
经济总量占世界首位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发展的表现。
历史档案馆
年代 1661年(顺治) 1685年(康熙) 1724年(雍正) 1
你知道图1中的文物是什么吗? 图2 反映了什么史实? 两者之间有关联吗?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 549万
1685年(康熙) 617万 1724年(雍正) 683万
特点:规模大,分工协作,出现雇佣关系
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能说明什么?
清朝的《清明上河图》
乾隆二十四年,画家徐扬有感于清朝“治化昌明, 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因而“摹 写帝治”,绘成一幅长1.2米,高30多厘米的历史画卷。 图中人物12000余,各类船只近400艘,可辨认各类商号 260余家,各式桥梁50余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 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71年)?
时间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16
人口数 5.5
6.6 8.3 9.8 11.4 12.6 13.4 13.8
(亿)
10 年 增 加 数 量 1.1 1.7 1.5 1.6 1.2 0.8 0.4
湖北的汉口镇
在明朝中期才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发展起来,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清朝时已成为
清代晋商商铺和住宅代表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人烟数十里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 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推动的作用。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 “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 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
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B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28张)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 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 史称“康乾盛世”。
农业生产 的恢复和 发展
手工业 和商业 的发展
人口的 增长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提高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 经济发展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 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 些因素导致的?
课 后 活 动: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 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 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 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 薯等高产作物,到了清代得到大面 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 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府商人
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富甲一方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 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鼎盛时 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晋商是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 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 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 已发展到鼎盛。
晋商 祁县乔氏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 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 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 布局,城堡式建筑。
从清光绪至民国初, 是乔家的极盛时期。商业 金融双管齐下,当时乔家 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流 动资金就有白银700万1000万两,再加上各地房 产,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 在的八、九十个亿。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入新课
《康熙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王翚画)
《乾隆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盛世滋生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清朝从康熙到乾隆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康雍乾世”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明朝末年,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 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 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 计”。顺治、康熙、雍正、乾 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三、人口的增长
2.问题
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 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 ,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 ,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经结济合发所展,学国
位 : 万
力知增识强分,社析会 人
安数人定 量口,有增人了口很长的大
增的长原。因。
29690
4253
9845
10942
康熙八年 康熙五十 雍正十二 乾隆六十
(1669年 年
年
年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学烟习数与十结里合,所贾学知户识数在千地家图”上找到“舟楫塞港,街道肩
探究 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
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分别对应的地点。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商帮
材料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 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 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 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7414495
清朝开荒执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 。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 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 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 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河道现
(3)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 玉米、甘薯等高产 作物。
3.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
历史现象( B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 “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 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学习 结合所学,指出商业进一步发展 商业资本探活究跃,的会表馆现、有商帮哪出些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祁县乔氏
【乔家大院】是清代 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 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 原名“在中堂”,乔 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 嘉庆年间,共有6个 大院,20个小院, 313间房屋,具有很 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 民俗研究价值,故有 “皇家有故宫,民宅 看乔家”之说。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 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 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 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 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 上称“红顶商人”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
材料一: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人 清朝前期的统 口
( )
治列学者 恢习采复与取社一会系经 单
济探的究措施,使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现象:人们盲目开垦依沿据河材与料沿三湖的,土说地明,黄水河流流域面域积出不现断的缩突小;
破坏生态平学衡,习导致出水的灾社越会来现越严象重。。依(据意材思料相近一即、可二)简要 原因:人口探增长究过快分,析耕其地原减因少,。人从地上矛述盾材突料出。中所反映的
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历的史同现时象要中注意,保你护能环得境到。出(言什之么有认理识即?可)
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B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C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
3.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A)
玉米 甘薯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 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 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学习与 探究 找出清朝前 期手工业和 商业主要分 布在哪些地 区?
巩固练习
1.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D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引进高产作物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A )
①丝织 ②棉织 ③印染 ④制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地官田人 已虽土民 荒设尽多 而而成遭 无无丘惨 力民墟杀 可可。, 耕治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学习与 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 探究 的前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印染业、矿 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 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 工场。
清代制瓷图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商业城镇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入新课
《康熙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王翚画)
《乾隆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盛世滋生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清朝从康熙到乾隆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康雍乾世”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明朝末年,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 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 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 计”。顺治、康熙、雍正、乾 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三、人口的增长
2.问题
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 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 ,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 ,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经结济合发所展,学国
位 : 万
力知增识强分,社析会 人
安数人定 量口,有增人了口很长的大
增的长原。因。
29690
4253
9845
10942
康熙八年 康熙五十 雍正十二 乾隆六十
(1669年 年
年
年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学烟习数与十结里合,所贾学知户识数在千地家图”上找到“舟楫塞港,街道肩
探究 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
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分别对应的地点。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商帮
材料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 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 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 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7414495
清朝开荒执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 。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 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 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 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河道现
(3)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 玉米、甘薯等高产 作物。
3.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
历史现象( B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 “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 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学习 结合所学,指出商业进一步发展 商业资本探活究跃,的会表馆现、有商帮哪出些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祁县乔氏
【乔家大院】是清代 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 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 原名“在中堂”,乔 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 嘉庆年间,共有6个 大院,20个小院, 313间房屋,具有很 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 民俗研究价值,故有 “皇家有故宫,民宅 看乔家”之说。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 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 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 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 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 上称“红顶商人”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
材料一: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人 清朝前期的统 口
( )
治列学者 恢习采复与取社一会系经 单
济探的究措施,使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现象:人们盲目开垦依沿据河材与料沿三湖的,土说地明,黄水河流流域面域积出不现断的缩突小;
破坏生态平学衡,习导致出水的灾社越会来现越严象重。。依(据意材思料相近一即、可二)简要 原因:人口探增长究过快分,析耕其地原减因少,。人从地上矛述盾材突料出。中所反映的
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历的史同现时象要中注意,保你护能环得境到。出(言什之么有认理识即?可)
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B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C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
3.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A)
玉米 甘薯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 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 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学习与 探究 找出清朝前 期手工业和 商业主要分 布在哪些地 区?
巩固练习
1.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D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引进高产作物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A )
①丝织 ②棉织 ③印染 ④制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地官田人 已虽土民 荒设尽多 而而成遭 无无丘惨 力民墟杀 可可。, 耕治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学习与 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 探究 的前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印染业、矿 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 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 工场。
清代制瓷图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商业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