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暴

合集下载

ICD电风暴

ICD电风暴

ES治疗

祛除促发因素:首先纠正患者潜在的触发因素 ß-blocker:



一线治疗药物,是目前唯一证实可降低心源性猝死 的药物。 2006 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 (ACC/AHA/ESC) 指南指出, 静注β受体阻滞剂是治 疗心室电风暴的唯一有效方法。 尽可能地使用或加大此类药物的用量,抑制 交感神经活性,可与苯二氮类镇静药物合用



目前对ICD电风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 潜在的预后意义,电风暴可能预示了患者 不良的预后。 多个临床研究均对ES死亡率进行了观察, 多数研究发现了长期预后不良、死亡率增 加,另一些则发现对死亡率无影响。 ES究竟导致死亡率增加、是一个参与因素 或仅是旁观者,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
ES死亡率
Credner et al: 14例, 随访13mo , 死亡率 25% Exner VS Credner ß -B应用 40% 76% ES发病率 10% 20% ES死亡率 38% 25% Greene: ES组死亡率轻度增高 (25%、16 %、7%),但3 组间无统 计学差异 Bansch: 随访3yr, 死亡率及心脏移 植率显著增高(54% 2yr)尤其伴有 心功不全者(88% 2yr) Verma:ES使死亡率增加,且与心 功恶化相关
ICD电风暴



自1996~2006年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探讨了 ES在ICD患者中的发病率及预后意义 多为单中心试验、样本量较小,缺乏大规 模临床研究 部分为回顾性研究
发病率



早期研究提示ICD电风暴发生率约为20% , 发 生于ICD术后早期,见于心外膜片状电极的开胸 置入术。 经静脉置入的ICD电风暴 ,由于定义及随访时间 不同,报道的ES发生率范围较大,介于10- 60% 按照目前ES定义24h≥ 3 VT/VF ,发病率为10 -28%(随访2-3yr) 植入ICD的一级预防患者与二级预防相比,ES 发病率相对低(5% VS 28%),并具有统 计学意义

电风暴的护理问题和措施

电风暴的护理问题和措施

电风暴的护理问题和措施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torm,VTs)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

因此,对于心室电风暴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室电风暴的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心室电风暴的护理问题1. 病情观察与评估心室电风暴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电图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2. 电除颤治疗心室电风暴的治疗主要是电除颤,护士需要熟练掌握电除颤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药物治疗心室电风暴患者需要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心理护理心室电风暴患者及家属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士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 健康教育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普及心室电风暴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心室电风暴的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与评估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电图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对于出现室颤的患者,护士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通知医生进行电除颤治疗。

2. 电除颤治疗护士需要熟练掌握电除颤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电除颤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准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

3. 药物治疗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4. 心理护理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可以通过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5. 健康教育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普及心室电风暴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

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

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

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电风暴(室速/室颤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小时内发作≥3次室速/室颤,通常发生突然、凶险并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急性危重性症候群。

由于其病死亡率高、处理棘手和预后恶劣,而近年倍受临床关注。

AMI 合并电风暴不少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室速/室颤发生率由于再灌注治疗及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而呈下降趋势;但在急性期仍有6%~8%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室颤,通常表现为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等。

院前的心脏猝死主要由室速/室颤所致,尽管患者已经行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治疗,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发生电风暴。

AMI 导致电风暴的机制1. 缺血导致心室的缺血和再灌注导致心室肌的电生理异质性,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下。

∙ 细胞膜泵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内酸中毒、无氧糖酵解改变跨细胞膜离子平衡;∙ 细胞内Na+、K+蓄积,细胞内K+迅速外流,细胞外K+升高;∙ 离子流的失衡导致静息膜电位水平降低(除极化),引起快钠通道失活、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短联律间期室早触发折返及非折返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下。

∙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转运变化;∙ 钙离子超载导致延迟后除极。

2. 浦肯野纤维在缺血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延迟后除极常触发AMI 的室速风暴,其机制如下。

∙ 浦肯野纤维细胞内糖原浓度高(可以无氧代谢),抗缺氧能力强;∙ 浦肯野纤维浸浴在血池中抗缺氧能力强;∙ 瘢痕边界存活的浦肯野纤维具有高自律性,导致延迟后除极相关心律失常。

3. 其他机制∙ 急性缺血后的代谢障碍: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外环境变化及一系列氧化磷酸化反应异常。

∙ 自主神经平衡失调:降低迷走神经张力或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均易导致心室颤动。

∙ 再灌注损伤:产生氧自由基,导致氧化损伤。

∙ 精神心理应激:可诱发心律失常,降低室颤阈值。

AMI 合并电风暴的发生时期及评估流程AMI 时室速/室颤的发生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心肌损伤数小时后和心梗后24~48小时。

心室电风暴的特征与救治

心室电风暴的特征与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 血运重建治疗。
05 心室电风暴的预防与预后
CHAPTER
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基础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心室电 风暴的风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 疾病,维持稳定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有助于预防心室电风暴的发生。
QT间期延长
心室电风暴时QT间期延长, 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 动过速。
T波电交替
心室电风暴时T波电交替, 提示心肌缺血。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和相关检 查综合判断。
诊断流程
先根据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再进行心 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04 心室电风暴的救治
分类与分级
分类
根据诱因,心室电风暴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类。特发性心室电风暴无明确 诱因,而继发性心室电风暴则继发于心肌缺血、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分级
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室电风暴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轻 度心室电风暴表现为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中度表现为频繁发作,而重度 则表现为持续发作,难以控制。
CHAPTER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于控制心室电风暴的发 作,降低心率和心律失常 的风险。
抗凝药物
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 患者,应使用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
镇静止痛药物
在心室电风暴发作时,患 者可能伴有胸痛、呼吸困 难等症状,需要使用镇静 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非药物治疗

心室电风暴的可能机制课件

心室电风暴的可能机制课件
钙离子紊乱
钙离子对心脏电生理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监测血清钙离子水平 ,维持钙离子平衡,有助于预防心室电风暴。
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心室电风暴的常见诱因之一,及时发现并处 理心房颤动,可预防心室电风暴的发生。
室性心律失常
密切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并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防止 其进展为心室电风暴。
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可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发心室电风暴。
详细描述
心室电风暴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多种离子通道基因 变异可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心室电风暴。这些离子通道包括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 钙离子通道等,它们在维持心肌细胞膜电位和传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02
心室电风暴的触发因 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
01
02
03
心肌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可导致心 肌缺血,引发心室电风暴 。
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可导致心 肌梗死,进而引起心室电 风暴。
炎症反应
急性冠脉综合征可引起炎 症反应,导致心肌细胞损 伤和心室电风暴。
心肌炎与心肌病
心肌细胞损伤
01
心肌炎和心肌病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引发心室电风
其他治疗措施
纠正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可诱发心室电风 暴,因此应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以稳定心电 活动。
心理治疗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也可诱发心室电风 暴,因此应采取心理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心 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06
心室电风暴的预防与 控制策略
积极治疗原发病
心血管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 疾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 预防心室电风暴的发生。

临床电风暴患者护理要点

临床电风暴患者护理要点

临床电风暴患者护理要点电风暴(ES)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心电不稳定状态, 特征为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 超过80%的电风暴发作是由单型性室速(MMVT)引起的, 但多形性室速(PMVT)和室颤(VF)也会引起电风暴。

虽然室速可自我终止, 但在没有功能完好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情况下, 通常需要药物干预或是体外除颤. 电风暴的临床标准定义为在24小时内三次或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包括适当的ICD除颤), 间隔至少五分钟。

一、准备急救设备1.遵医嘱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2.备好各种抢救仪器(气管插管用物、吸引器、开口器、简易呼吸器、口咽通气道)、设备、物品、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他抢救药物。

以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配合医师抢救。

3.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

4.患者首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后, 心肌梗塞部分血液供应无法恢复, 导致心肌严重病变短时间内多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风暴, 遵医嘱给予电除颤, 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给予强心利尿补液治疗, 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二、紧急电除颤1.一旦病人发生室颤,应在第一时间实行紧急电除颤,电击越早,挽回病人的生命的机率越大,疗效越好。

2.每延迟除颤时间1min,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7%~10%;发生室颤1min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

3.放置电极片时应尽量给除颤时电极板放置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免除颤时延误时间,除颤时为避免造成患者皮肤灼伤,电极板上均匀地涂上导电糊,绝对禁用酒精!否则可引起皮肤灼伤。

4.除颤时暴露患者胸部,电极板稍加用力紧贴胸壁,再次确定心电示波仍是室颤,边缘不能翘起。

放电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和病床。

迅速准确执行医嘱。

做好各种应对处理。

三、生命体征监测1.电除颤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室性心动过速可诱发室扑或室颤,可使血压骤降,各脏器供血不足,急性泵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2.一旦交感风暴发作,心脏的泵血功能就会丧失。

电风暴的评估和治疗

电风暴的评估和治疗
检查显示为电风暴。
非药物治疗
医生建议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和植入 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非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
经过非药物治疗,患者的电风暴得 到有效控制,未再出现心悸和晕厥 等症状,恢复了正常的运动和生活。
THANKS
感谢观看
电风暴的症状
总结词
电风暴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痛、头晕和晕厥等。
详细描述
电风暴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悸,即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不规则性。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气短、胸痛、头晕和晕厥等,这些症状可能会突然出现并持 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电风暴的病因
总结词
电风暴的常见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以及某些药物的 副作用。
电风暴的评估和治疗
• 电风暴的概述 • 电风暴的评估 • 电风暴的治疗 • 电风暴的预防 • 电风暴的案例研究
01
电风暴的概述
电风暴的定义
总结词
电风暴是指心脏电信号异常引起的心 律失常,导致心脏不规则地跳动。
详细描述
电风暴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 心脏电信号的异常引起的。这些异常 的电信号会导致心脏的肌肉细胞不规 则地收缩,使心跳变得不规则。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减少心血管 系统的负担,降低电风暴发生的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关注家族史
心电图检查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重要 手段,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 期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家族中有电风暴或相关心血管疾病史 的人群应特别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状 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04
电风暴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 免疫力,降低电风暴发生的风险。

交感风暴

交感风暴

临床表现
心电图特征(发作时表现)
室速、室颤的心电图特点:
①室速/室颤反复发作,呈连续性,需及时药物干预或多次 电复律。
②反复发作的时间间隔有逐渐缩短趋势。
③室速起始搏动的形态与室性早搏相似:室速多数为多形 性、尖端扭转型,极易恶化为室颤。
④室速频率极快,一般在250~350次/分左右。心室节律不 规则。
2、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2.1. 严重的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包括: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 急性重症胰腺炎 嗜铬细胞瘤危象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上述疾病通过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氧血症、损
害心肌因子、血流动力学障碍或电解质失衡等可诱发 电风暴。
2、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β2受体的反应性增高
肾使上心腺肌素复可极能离通散过度β增2加受,体离触激子发活通心,道的改变会引起希浦系统的传导异常, 室电风暴 参与交感风暴的发生。异位起搏点产生的电激 动不仅能诱发心室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而且
阻止正常窦性起搏点激动的下传,促使恶性心
临床表现
心电图特征(预兆表现)
1、窦性心动过速,VT、VF发生前常有窦率升 高,提示交感激活
2、单形、多源或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增多, 可呈单发、连发、频发
3、当偶联间期逐渐缩短时,可出现“R on T” 致VT/VF,室性早搏可伴有ST段呈“巨R型”抬 高或ST呈“墓碑型”抬高等
因室性早搏引发的心室电风暴
起搏器术后4天的反复室颤;D为出院时正常体表心电图
4、遗传性心律失常
遗传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原(特)
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
常,包括原发性长QT综合征、原发性短QT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特发性室速、家族性阵发性室颤、家族性猝死综合 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膜炎等。 ❖ 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电风暴发生率最
高。
❖ 1.1 器质性心脏病 ❖ 1.1.2 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性心脏病 主要指原
(特)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 ❖ ①原发性长QT综合征; ❖ ②原发性短QT综合征; ❖ ③Brugada 综合征; ❖ ④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 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⑥家族性阵发性心室颤动; ❖ ⑦家族性猝死综合征等。 ❖ 该类心脏病的电风暴发生率高,可发生于任何

2.发生机制
❖ 2.1 器质性心脏病变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 基础
❖ 2.2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发生电风暴的促 发因素
❖ 2.3 电风暴的其他相关触发因素
❖ 2.发生机制
❖ 2.1 器质性心脏病变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 基础
❖ 各种心内外和先后天性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首先会引起心肌细胞分子水平、细胞水平、 形态、功能、代谢和/或遗传性或获得性心肌 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和离子流异常,导致相 似的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成为发生电风暴 的病理基础。
室性心律失常风暴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建理
❖ 室性心律失常风暴(ventricular arrhythmia storms)或心室电风暴(VES)是由于心室电活 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 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发生机制。
❖ 定义心室电风暴:24小时内发生的室速/室颤 大于或等于2次,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引 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
❖ 1.2 非心源性疾病 ❖ 1.2.1 严重的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 1.2.2 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 ❖ 1.2.3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 1.2 非心源性疾病 ❖ 1.2.1 严重的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包括 ❖ ①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 ②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 ❖ ③急性重症胰腺炎; ❖ ④心脏型过敏性紫癜; ❖ ⑤嗜铬细胞瘤危象 ❖ ⑥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3.临床表现
❖ 3.1 基础心内外疾病表现
❖ 3.2 电风暴发作期表现
❖ 3.3 心电图特征
❖ 3.临床表现 ❖ 3.1 基础心内外疾病表现 ❖ 胸痛、胸闷、气急、心脏杂音、肺部啰音或猝死
家族史等。 ❖ 3.2 电风暴发作期表现 ❖ ①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 ❖ ②发作性晕厥,常为VES特征性表现; ❖ ③发作性胸痛、意识障碍 ; ❖ ④心率快、血压下降(早期可升高)呼吸急; ❖ ⑤心功能不全; ❖ ⑥情绪波动; ❖ ⑦相应体征。
❖ 1.3 医源性电风暴
❖ ①药物中毒
❖ ②围手术期
❖ 某些创伤性临床诊治操作和试验时等发生。
❖ 特别是当患者有心肌缺血、损伤、炎症、原发性 或获得性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时发 生率更高。
❖ 近年Marketou等和Krupa等相继有服用胺碘酮、 冠脉搭桥术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起搏、 肝移植手术(因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Willson病 等)、植入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器等引发电风暴的报 道,应予及时鉴别和处理。
颤等治疗的急性危重性症候群,简称电风暴
(electricalstorm) 。由于其死亡率高、处理棘 手和预后恶劣,而近年倍受临床关注。
❖ 1. 电风暴常见病因 ❖ 2.电风暴发生机制 ❖ 3.电风暴临床表现 ❖ 4.电风暴诊断与鉴别诊断 ❖ 5.电风暴处理 ❖ 6. 电风暴识别高危因素

1.病 因
❖ 1.2 非心源性疾病
❖ 1.2.3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可使心 肌细胞处于电病理状态(如自律性增高、心 室颤动阈降低等)、加剧原有的心肌病变和/ 或增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兴奋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 其中以重度血钾、镁过低或过高和重度酸 中毒时极易诱发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和电风 暴。
❖ 2.发生机制
❖ 2.2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发生电风暴的促 发因素
❖ 电风暴亦称为交感风暴,提示交感神经在 促发电风暴中的重要作用。交感神经过度兴 奋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等 心血管受体,使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严 重失控失控 。
❖ 2.发生机制 ❖ 2.3 电风暴的其他相关触发因素 ❖ ①老年人承受和代偿能力的降低 ❖ ②急性心肌缺血 ❖ ③急性心力衰竭 ❖ ④不适当抗心律失常或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应用 ❖ ⑤心室希氏束-普肯野系统传导异常 ❖ ⑥肾功能衰竭所致电解质紊乱 ❖ ⑦创伤、不适当运动 ❖ ⑧ICD放电等引起的患者恐惧或焦虑等心理异常。
❖ 1.1器质性心脏病是电风暴的最常见病因。
❖ 1.1.1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 1.1.2 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性心脏病
❖ 1.1.3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heart defibrillator, ICD)患者的电风暴
❖ 1.1 器质性心脏病 ❖ 1.1.1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包括 ❖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②心肌病; ❖ ③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左心室肥大伴心功能不全; ❖ ④瓣膜性心脏病; ❖ ⑤急性心肌炎; ❖ 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急性感染性心
❖ 上述疾病通过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氧血症、 损害心肌因子、血流动力学障碍或电解质失衡等可 诱发电风暴。
❖ 1.2 非心源性疾病 ❖ 1.2.2 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 包括 ❖ ①极度愤怒
❖ ②恐惧
❖ ③悲痛
❖ ④绝望等状态。
❖ 以上由于儿茶酚胺过度分泌增加,冠状动 脉痉挛或阻塞、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衡等可 诱发电风暴。
时间,但由于总体人数较少。

❖ 1.1 器质性心脏病
❖ 1.1.3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的电 风暴
❖ ICD是一种能及时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多功 能、多参数的电子装置,主要用于可能发生室性 心律失常而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 根据Israel等报道,已植入ICD患者在3年内电 风暴发生率约25%,其中早期研究发生率较高, 可能与经开胸置入ICD心外膜电极等相关,在1次 电风暴中可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约5~55次。 其诱因包括焦虑、心功能恶化、药物因素、高速 时差反应(jet-lag)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