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赏析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西式屋顶则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
单檐庑殿顶 故宫弘义阁
硬山式屋顶
3、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 采用最为普遍。 斗拱——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独特的单体构成
一般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 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 屋顶。
巴洛克建筑风格
外形自由,富有动 感,追求富丽的装 饰和雕刻,并注重 强烈的色彩反差。
三、中西方古建筑风格的差异
1、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古建筑绝大多数 采用的是木结构,而 西方古建筑却更多采 用的是石材。
木制建筑 VS 石制建筑
2、建筑屋顶不同
---屋顶的构造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构造使用插接、榫接等方式,并利用斗 拱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发展;西方建筑的屋顶构造则为 拱券、穹顶。 中式屋顶的构造方式灵活,便于修葺,讲究的是工艺; 而西式屋顶的构造方式庞大笨重,难于建造,注重的是 技术和人力。
---屋顶的造型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线条美,多种形式的飞 檐赋予了屋顶丰富的造型,或轻盈、或朴实、或 威严。
西方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形体美,仿人体建造, 运用几何学,具有形式感和雕塑感。
中式屋顶有多种造型,以等级为基准,有硬山顶、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Chinese hipped roof)等。 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 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简析中西方古建筑的特点和影响

一国,一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国,一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们引以自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了。
1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1.2轴线的空间艺术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1.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
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在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太大的 变化。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
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 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既构成建筑空间的 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人为建筑空间之中,给 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而形成的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古代建筑差异性
• 中国的建筑不论用来做什么,基本上都符合两个形制的要要求:院院相连、中轴线对 称。从老百姓住的小院到辉煌的紫禁城,以及道观寺庙,都是院落组合,左右对称, 区别仅在于大小和复杂的程度。所以中国的建筑是一屋多用。典型的如清朝的雍正皇 帝没有登基前住的雍亲王府,在他即位之后就做了藏传佛教的寺庙——雍和宫。这体 现了中国建筑的随意性。 而西方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决定了它的用途:教堂上有“十”字标志,而且教堂的 平面结构也是模仿“十”字。宫殿的内部设计比教堂的空间分割更细一些,是专门为 居住设计的,两者不筑学上,屋顶是很重要的 一个因素。倾斜的面积像是织物造 就的一座幕帐,瓦顶覆盖在与立柱 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 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 彩则与众不同,宛如地毯之边缘。 假若建筑物是圆形的,幕帐之形尤 为凸显,顶端饰以金黄色之锥球, 瓦垅则是由中心向四处辐射的光芒。 人字形之屋顶,虽属中国建筑术特 征之一,但有时一些重要的建筑也 不在强调这一点。屋冠与屋脊等相 应的饰物,配合着屋顶面上的交叉 线条,除了起到装饰的作用以外, 还能令人把整建筑幻想成一个陶瓷 质地的宏伟幕帐。
西方古代建筑
西方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 头,其建筑风格特点:和 谐完美崇高,建筑格式以 柱式为最大特色,这也是 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的最 大区别之处。古希腊柱式 主要又三种:陶立克(力 透男性之美)、爱奥尼克 (徜徉女性柔美)、科林 斯式(爱奥尼克的变体)。
雅典卫城
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天主教教 堂,建设了120年,其门前广场几十 年后才建成。从1506—1626年,多 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其 中以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最为著名。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 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 环对,为其它附属建筑之中心。 庙宇之典型图样,大都是分为数 个庭院;凡主要之建筑物及正门, 均系坐北朝南。进入庙门,须经 过一联串之庭院,使人忆起罗马 式大殿之中庭及拱环之柱廊,而 且使人感受诗意,且有安详之气 氛。古老繁茂的大树点缀着环境, 波折弯曲的桠枝,与一排排直立 的廊柱,相映成趣。
西方古代建筑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 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 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 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特征是炫耀 财富,用大量材料,精细做工,刻意装饰; 不局限于结构逻辑;追求欢乐气氛,突出 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精神的现实尊严,追 求人的价值,人性光辉。但巴洛克风格一 度太追求一些无用的华丽,被人质疑;巴 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 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 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 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 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 洲广泛流行。 罗马圣卡罗教堂
西方古代建筑
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法国古典 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 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是 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 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 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 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 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 题材上,常常用各种草叶蚌壳、蔷薇和 棕榈及质感温软的木材墙面是线脚繁复 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欢用 娇嫩的色彩,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 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 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 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 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 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 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 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 返回
返回
西方古代建筑
1、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欧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线 条简单明确,造型重厚、敦实,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开教堂,它的 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的塔楼3座。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顶,檐下为半圆形 拱窗,色彩对比鲜明。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 2、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之一。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造型稳重、线条圆浑 的风格恰恰相反,它以动式取胜,统贯全身、直刺苍穹的垂直线条,锋利的尖顶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胜的宗教 情绪的集中表现。如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南岗尼古拉教堂,为哥特式全木结构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两根交叉曲线复杂 结合,线条轻快的尖拱形拱门,内部具有庞大的空间,顶上是巨大的苍隆,光线通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变作血红、 紫石英和黄玉的华彩,造成一种向上的、天国的神秘幻觉,从而突出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3、复兴时期的建筑:此类建筑是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流行欧洲的建筑风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 建筑风格,以人体美的对称、和谐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滩的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大理石外墙,古典式圆柱、 半圆形拱穹,以拱穹为中心的对称的建筑形式,显示出庄重、华贵、典雅的审美趣味。建筑物的内顶及回音壁上有 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4、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着意追求在建筑空间组合中产生复杂变化的效果。如上海和平饭店,就具有巴 洛克式建筑风格。它圆形屋顶,柱子很多,在不同的光线下产生各种明暗变幻。色彩运用也十分大胆,以红色和白 色为主调。更值得注意的是窗子,不仅式样多,而且呈现波浪式曲线,使整个建筑物充满了活力。 5、西式现代建筑:以新型的高层摩天大厦为代表。这些高楼大厦以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塑料、预制构件为 材料,采取与基本结构体系无关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分割法,强调材料本身的质感和比例的美。如深圳的国际贸易大 楼,它高160米,有53层楼面。外形线条简洁、明快、挺拔流畅,象征着这座新型城市的开拓精神。大厦设有观光 电梯,即使是在乘坐电梯的片刻也能欣赏到室外风光。 6、庭院式建筑:是指运用几何图形,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化的最新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造成各种 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的庭院式建筑物。如北京香山饭店是庭院式建筑物的代表。这座拥有325房间的大饭店,因山 就势,由5座式样不同的斜顶楼群构成,最低的一层楼高,最高的只有4层。屋顶采用中国式的歇山式顶、悬山式顶、 硬山式顶、墙面上的窗子仿照中国江南的花窗、漏窗建造。灰瓦白墙,色彩淡雅别致,多走廊,拥有精巧的庭园, 充满了江南书卷气息。它的内部设施却很现代化,如溢香厅,上用透明玻璃顶,充分运用电脑、空调、光感应等新 技术。走进饭店,江南秀气扑面而来;踏入房间,又能得到最现代化的享受。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按照建筑主体中心和长方形之比例,把立柱 分成数行,因而使殿内形成数组甬道。最外 的柱间,不用隔墙,而形成柱廊。正面外向 的第一排柱子间,以木制架构,并利用之以 作门扉。这些木隔墙,常是细雕细刻的,上 部刻镂似绣,以通光线。整体看来,好像正 面挂着花纱的垂廉。
彼此衔接的正梁,直接安在立柱之上。柱头 是由两块伸展出来的横木形成。其主要作用, 用于协调正梁与楣梁的节奏。同样,在楣梁 的上面,与正梁突出部,衔接着的是一排排 横木和凸出的支柱,用以支撑椽子。伸展的 屋檐和檐饰,以及檐下的双排板条,构造美 妙的图案,并使瓦垅与柱顶之经纬有所变化, 尽现物宝天华。
浅谈中西方建筑风格及差异
•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 西方古代建筑特点
•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
1、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 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 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讲究色彩的搭配。中国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很讲究色彩 的搭配,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 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色的天 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装饰具有多样性:中式建筑物的窗是装饰的重点。窗的形状有方、圆、椭圆、花形、扇 形、多角形等,窗中的格纹及种类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如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的安徽黟 县西递村中,举目皆是用青灰色石料雕制而成的漏窗或花窗,多姿多彩,将一栋动楼舍装点 得古朴典雅。 4、建筑物具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一般可从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来区别。 庑殿式建筑: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它是四面斜坡、一正脊、四 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屋角、屋檐向上翘起。 歇山式建筑:采用四面坡和二面坡的结合,即东西两侧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下 部仍为斜坡。 5、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环对,为其它附属建 筑之中心。庙宇之典型图样,大都是分为数个庭院;凡主要之建筑物及正门,均系坐北朝南。 进入庙门,须经过一联串之庭院,使人忆起罗马式大殿之中庭及拱环之柱廊,而且使人感受 诗意,且有安详之气氛。古老繁茂的大树点缀着环境,破折弯曲的枝桠,与一排排直立的廊 柱,相映成趣。 攒尖式建筑:平面是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 悬山式建筑:屋面双坡,两侧伸出于山墙之外。有正脊一条和垂脊4条。 硬山式建筑:规格最低,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脊同悬山式。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西方建筑就是西方国家的人们 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 (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 筑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构成理念 建筑成的一种供西方人居住和 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 体育馆,窑洞,水塔,教堂, 寺庙等等。西哲有云:建筑是 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 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 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 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 用,美观。这三个标准一直影 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西方 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 现代西方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 凝土为主 中国式建筑以土木为本,土木 建筑材料朴实无华,给人带来 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感亲切。 阴阳五形学说认为,黄帝居中, 中央属土,所以必须要用到土, 这样才能四平八稳,或是井井 有条。 除了屋顶、屋架,建筑结构方 式,还有一些类似斗拱、榫卯、 驼峰与雀替等木构架,可以看 作这个东方建筑结构上的一些 美学构件,容后一一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