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新)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新)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新)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年级组

一、研究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语言工作委员会。他们的基本职责是“推广普通话,维护汉语言的规范性。”从这个机构的设置看,我们国家相当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民通用语言,是中国的行政、贸易与教育的主要用语,具有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要学好、用好汉语,首先就要学汉语拼音,由此可见汉语拼音的功能、以及汉语拼音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2.课程发展的需要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是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小学生在学习拼读方法,熟练拼读音节后,可以利用它来

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学习使用诸如“智能ABC”等各种拼音方法输入汉字……这些都是在使用工具为自己未来学习、扩展学习服务。它能帮助学习普通话。使用汉语拼音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阅读、朗读。它能辅助小学生的习作。孩子在书面交流或习作练习中,遇到不会写的字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字,都可以先用汉语拼音音节来替代,方便时,再查字典确认汉字。

3.现状分析的需要

国内外大量有关拼音教学研究已表明,语音是儿童在阅读中获得语义的重要途径,加速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儿童一旦掌握了“形——音转换的规则”,就获得了经书面词汇转换为口头词汇的工具,从而可以顺利阅读。汉字作为以表意为主的非拼音文字,不存在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生字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人们常常把拼音作为促进汉字形——音转换的工具。拼音可以为一种线索工具,在儿童已有音——义联系的基础上,为字形提供语音信息,顺利通过词义,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克服阅读困难。也可在阅读理解等测验情境中作为线索工具,提高儿童的成绩。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与全文注音和全无拼音条件相比,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在生字注音条件下的学习效果不同。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借助多种渠道获取语音信息,如认真听讲、借助图画或文字信息进行推测等,对拼音的依赖很小。而能力较差的学生过于关注是否顺利读出字音,而不关心语音信息来自字形还是拼音,相比之下,读拼音是一种他们

更为熟悉、省力的捷径。

开学初,我们一年级组的其中4位教师对4个班级共242人就拼音的掌握情况进行了答卷调查,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教学活动中都忽略了学生语音上表达上的正确与否,甚至教师自身都存在因方言习惯而表达错误的许多情况;通过对学生的测查,发现小学生对汉语拼音掌握情况很差,一年级的学生刚学完拼音勉强能运用拼音识字和阅读;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存在较多问题:如对已学的汉语拼音完全遗忘的情况占调查学生的8%左右,能拼读较简单的音节的学生占到80%左右,这就表明,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很肤浅,没有引起重视。在另一类调查学生汉语拼音掌握程度的测试中发现:学生掌握边鼻音、平翘舌、前后鼻韵音以及像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轻声、儿化、变调等拼音的发音规则都容易拼读错误,而在给音节正确标调、为汉字注音上,在测试中全校师生完全正确的人数不到调查人数的5%。调查表明强化教师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提高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认识,优化拼音教学活动势在必行。(二)研究的基础

(1)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拼音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2)坚持走近学生,走近课堂,走近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现状,促进教学的发展。

(3)重视课题组的成立和建设,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实际,开展展示课、示范课、研讨课的观摩,认真说课,

评课,及时反馈,进一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功能的确定决定了汉语拼音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汉语拼音基础知识,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字母辨别能力,而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汉语拼音的掌握。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使中国站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前列,也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变革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向传统教学中陈腐的教学观挑战。本学期,我们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载体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从中了解到农村学生对拼音的基本掌握情况,并针对此特殊性在拼音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学生和教材,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力求在教学上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程序,变革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迸发出学生的智慧。

在新世纪里,新的课程目标,新的实验教材,新一代儿童,新的教学环境,都在促使我们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此,我们白云学校小学语文组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从中体会到,要想达到新的课程方案制定的目标,就必须把握现代儿童的特点,使教材、教师、学生成为一个有机的自主、探究的整体。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认为:学习者自身具有学习能力;当学习符合学习者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习者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内在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可能,为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

3、发现学习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