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一、单元说明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
《智取生辰纲》围绕“生辰纲”的得失,展开一场斗智斗谋的争夺战,表现出英雄们的智慧才略。
全文突出一个“智”字。
《杨修之死》“恃才放旷”是杨修之死的主因,但也反映曹操生性多疑的一面。
《X进中举》写的是X进意外中举,喜极生悲的故事,讽刺当时势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
《香菱学诗》本文叙述了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下层侍婢良好资质和聪明过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怜其才而哀其生”的感叹。
(“三易其诗”情节妙堪)二、单元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分析人物入手,随情节展开,感悟语言意蕴,把握主题意义。
四、单元教学安排《智取生辰纲》 2课时《杨修之死》 2课时《X进中举》 2课时《香菱学诗》 2课时综合性学习 2课时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学习目标]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2、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3、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时分配] 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示1、自主学习:(1)、小练习册积累运用1、2、3 、4、2、学前准备:(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课说明第五单元单元说明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入古代长篇小说片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这种课文体系一般不大,而写人物常常限于表现其性格特色的某一侧面,故事几乎全部是环绕着一件详细的事而逐渐睁开,有完好而生动的情节,从整体看都拥有相对的独立性。
正因为有这些特色,再加上受课时的限制,教读这种课文除了要简单介绍原小说的梗概及交代故事出处而外,跟教读短篇小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简言之,即“就文论文”,讲堂教课内容不高出文本的范围。
这种状况相当广泛。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须置疑,是完好符合逻辑的,也能使学生得益。
但是,用长久的看法看问题,这样的教课方式却又并不是尽善尽美。
因为这种课文正是所谓“全豹之一斑”,有明显的示例作用,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经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假如不过逗留在“就文论文”上,学生的收获就很有限了。
自然,读原著是一个长久目标,很难一挥而就,但我们决不该放弃这个方面的努力;更况且这个“一斑”跟“全豹”之间原来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只需擅长发现这种联系,即使不可以使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第1页/共7页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长,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商讨几个跟小说全局相关的问题,即从“一斑”引向“全豹”。
俗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
”实现从“一斑”到“全豹”,也有多种方式、多种方法,不受任何限制,要点在于教师一定先从“全豹”来审察“一斑”,详细地说,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擅长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构造、艺术特色等)来审察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追究其意义。
下边试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谈谈审察中应该注意的几件事:注意人物活动的大背景。
这指的是,不要孤立地对待人物在此时此地的活动,而要把这样的活动跟这人在他时他地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剖析。
比如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军意因此自作归计,这明显是一种干犯军纪的行为,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导致杀身之祸绝不足怪。
九上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如果课堂上举生活例子来说说反面的好处,学生自然明白反面论述,差异点更突出,更具警醒作用。一正一反,论述严密也。
活动意图说明:借添加名言意在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它既能够联系课文本身的例子以及论点需要,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举例、对比、道理论证的强调,能使论述更严密,内容更丰富。
2.学习者分析
总体来说,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给阅读议论文带来一定难度。然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议论、思考着一些问题,像求知与读书这种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自然在学生关注的视线之内。《怀疑与学问》所说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都是学生关心、谈论的话题。
3.学习目标确定
学生活动1
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有:
(1)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联系标题明确论点:研究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学生活动2
问学生后两句名言可以与前两句的位置调换吗?这当然不能,程颐与张载的名言含着“疑”与“学”,与课文总论点相关,孟子与笛卡尔的名言表明怀疑的重要性。所以,用什么名言关键在要论证什么。那么为了论证“做学问必须怀疑”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怎么论述的呢?这一环节不借助什么的话,会非常枯燥无味,学生接受被动。我设置了一个思维导图,看作者怎么推出孟子与笛卡尔的名言。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能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
2.学生通过活动及阅读资料,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一致),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范进中举后众人对他的不同的态度。
(3)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又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开端:范进进学,丈人贺喜。范进挨骂,坚持考试。
【明确】从此摆脱卑贱贫困的地位,踏上荣华富贵之路。
4.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明确】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明确】相同之处:两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不同之处:孔没有能够通过科举实现自身价值。范最终做到了这一点。孔当时社会的人们主要体现了麻木和冷漠,而范时的人们却是趋炎附势、嫌贫攀富但真正导致两个人最终命运的差异主要原因还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差异。
五.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5.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18 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1)字音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腐草为萤(yíng) 师塾(shú) 停滞(zhì)(2)词义【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怀疑与学问”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请简述文章中关于怀疑与学问的观点。
答案:文章中强调了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怀疑是学问的灵魂,学问需要怀疑来推动。没有怀疑,学问就无法进步。怀疑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去探索未知领域。学问需要不断地怀疑和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4.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
解决办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找出论点,讨论其意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
2.难点: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反馈作业: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4.鼓励学生:在作业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题名称:X进中举
课程模块及章节:第五单元19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X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却有一个中心贯穿始终,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可以说,吴敬梓的这部作品达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而教材中所收录的《X进中举》一是其中最能体现全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的。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依据这一理念,并考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提问法:2、情境设置法:3、点拨法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X进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理解X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中秀才胡屠户“贺喜”(第1节)
中举前(1--4节)
借盘缠X进遭骂(第2节)
断炊烟X进卖鸡(第3- -4节)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创造宣言》教案 新人教版

《创造宣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1.巩固驳论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标题的含义】“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读准字音】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懒惰lǎn duò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烁着思想的光芒。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读精讲,多法第五单元善读辩思单元导读课(1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组元双线,梳理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背景,明确作者观点。
活动设计:1. 学生齐读单元导读,教师提示导读要点,把握单元组元双线。
2.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节奏,做出适当的圈点勾画。
4.再读课文,组内讨论,明确作者观点,解决疑问。
5.组内概括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
单元梳理课(1课时)学习目标:1.圈点勾画整理出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等。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以达到能够正确书写,理解字义。
3.正确理解并掌握词义,并能够恰当运用。
师生活动建议:1.教师布置学生在本单元全部课文中自主查找生字词,加以圈点勾画。
2.要求学生在结合语境初步理解基础上,通过查找注释、查字典,解决生字词音义,并在书本上做批注。
3.小组交流总结重点字词,并通过多种方式积累。
4.教师在进行课堂检测基础上,加以点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自主阅读课(精读精讲)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篇目:课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体会驳论文的特点。
2.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第一课时主问题设计: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批驳错误观点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教与学的活动建议:1.学生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二,了解什么是驳论,以及驳论的方法。
2.PPT出示主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小组研讨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4.读课文第3—5段,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5.完成“积累拓展”四。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明确“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这一论题的认识,根据赞成与反对确立正反方,要求学生在课后为论证或批驳这一论题找论据,为辩论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辩论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等综合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一、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环节提醒:1.辩论赛开始,主持人首先要介绍对垒双方辩手、评委、比赛规则;2.正方一辩发言后,反方一辩发言,阐明观点;3.之后是正反两方二辩、三辩轮流发言,进行攻辩;正反双方一辩对攻辩进行小结;4.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之后正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注意:各环节都要设定时间限制,每位辩论同学发言时间剩下三十秒时要有铃声或主持人提醒,随着时间用尽,无论辩手是否完成发言都要停止;5.评委打分、合分,主持人公布竞赛结果。
二、教师做综合性评价总结。
学生活动建议:1.学生选出主持人、评委、记录员,制定竞赛流程与竞赛规则(优胜、最佳辩手),主持人准备主持词,会场布置,2.各组确定各辩位同学(各辩论小组的选手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分配各辩位的具体工作;3.参赛选手了解辩论赛的规则、评分标准,向有辩论经验的老师、学长请教辩论的方法与技巧;4.小组讨论辩题的内涵,明确“逆境、有利于、成长”等概念的真实内涵,据此根据自己的正方或反方的立场到阅览室或上网查找论据,一辩写出立论稿,大家讨论定稿后,后面的辩论将以此为纲来开展;5.根据对方的观点,研究对方可能会出现的漏洞与提出的问题,做好应对预案,完善自身的观点的同时,寻找可以打击对方的问题(用于盘问环节、自由辩论环节),根据辩论时间来确定问题数量;6.注意辩论理解,服装要庄重得体,语言谈吐文明得体,尽量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多法并用巧寻分论点课型:自主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篇目:1+X(《怀疑与学问》,《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学习目标: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及找分论点的方法。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怀疑与学问》,思考下面问题:主问题设计:作者所说的怀疑的精神有什么内涵?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1.PPT出示主问题,学生细读课文《怀疑与学问》,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小组研讨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2.细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论证结构、表格填写)。
3.学生讨论找分论点的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PPT出示寻找分论点方法:看标题看开头看结尾看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二、学生细读丛书《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假如人生没有磨难》,要求:1.边读边圈点勾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2.小组研讨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三、布置作业:阅读《谈创造性思维》,分析文章的论点。
生命不止创造无限课型:自主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篇目:1+X(《谈创造性思维》《度一个创造的人生》)学习目标:1.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选材,逐层展开论证的方法。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问题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建议:一、学习《谈创造性思维》,学生读文思考问题。
(一)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文中运用的论据对论证观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二)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1.教师以PPT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创造性思维》,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思考问题。
2.小组研讨交流,展示思考讨论成果,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二、学习《度一个创造的人生》,学生读文思考问题:本文中作者禅师的观点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1.PPT出示问题,学生阅读丛书《度一个创造的人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思考问题。
2.然后小组研讨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遨游创新之海感受创新真谛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篇目:(《创造宣言》《生命在于创造》《贵在独创》)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品味。
主问题设计:阅读课文,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谈谈阅读的感受。
活动设计:1.学生默读《创造宣言》课文,圈点勾画,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快速阅读丛书《生命在于创造》《贵在独创》,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获得有益的启示。
论证要合理课型:以读促写课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内容:《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学习目标:一、掌握议论文论证方面的知识。
二、通过学写议论文,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布置学生阅读《论证要合理》,梳理文中的主要知识性内容。
1.论点要正确、鲜明。
2.论据要真实、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3.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
4.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注意分寸。
(二)结合《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论证思路的分析,印证从对本文的阅读中梳理出来的知识。
(三)小作文训练:要求:以“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为观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注意选择论证材料与论证方法。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展示写作成果,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写作任务前期准备:从“写作实践”二、三中任选其一,围绕观点搜集材料。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检查学生写作准备情况。
学生明确选题,简述所搜集到的材料。
教师予以评价。
(二)布置写作任务及要求。
“写作实践”二、三中二选一进行作文,具体要求如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1.论述要符合逻辑,既不经偏概全,又不本末倒置。
2.论据要恰当,能有力证明论点。
3.论述思路要清晰。
4.论证方法要多样。
范文引领:立论文《怀疑与学问》,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作训练:参照教材“写作实践”进行写作练习。
写作教学程序提示:成文——点评——修改——展示口语交际《讨论》课型:自主实践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明确考虑一般意义上的交谈不同。
2. 明确讨论的原则和注意的事项,遵守讨论的规则,能积极的与他人进行讨论。
3. 养成讨论问题的好习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关于“讨论”的知识性内容。
讨论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商讨和争论,通过商讨和争论可以达到登记理解,达成共识,明辨是非,化解矛盾,拓宽思路,加深认识的目的讨论的气氛要和谐,发言的语言要委婉,亲切,常见的讨论方式有三种自由式讨论,分组是讨论答辩是讨论。
讨论的基本要求(1)善听,多思,理解发言实质。
(2)真诚坦率,语言文明得体。
(3)围绕话题,阐述有理有据。
(4)良性互动,力求取得共识。
三、小组合作进行讨论(1)确立讨论话题。
《中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为什么?》(2)讨论提示四、总结整理讨论报告五、展示六、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