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介该教案是根据201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编写的,旨在为中学教师提供一份有用的辅助教学工具,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九年级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掌握与课程相关的重要词汇,如比喻、排比、修辞等。
2.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
3.熟悉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该教案根据201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写作需要积累本课介绍写作思维、积累和练习的方法,概述了写作的要点和步骤,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来逐步提高写作技巧。
第二课:形式与意义本课通过分析不同文体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式”和“意义”的概念,并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把握能力。
第三课:记叙文与描写文本课介绍了记叙文和描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熟悉这两种文体。
第四课:说明文本课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分析实例和练习来使学生掌握基础写作能力。
第五课:议论文本课介绍了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实例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六课:修辞格和修辞方法本课介绍了修辞格和修辞方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例句和练习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七课:网络与身份本课介绍了网络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讲解了网络身份的概念和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并提供了一些网上安全的建议和技巧。
第八课:关于“幽默”本课探讨幽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九课:造句要求通透本课介绍了造句的常见问题和写作技巧,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造句和表达能力。
第十课:一等一的人本课通过选取范文和实例来介绍优秀人物的特点和成功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实践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九年级语文课程:1.阅读和理解范文;2.分析和解析例句;3.练习和演绎写作技巧;4.小组和同伴合作交流讨论;5.教师引导和照顾,适当互动。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配套教案全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配套教案汇总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 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2.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三、整体感知[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14故乡【知识与技能】1. 理清小说线索, 把握小说内容, 提炼小说要素, 感悟小说主题。
2. 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过程与方法】1. 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 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1. 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感悟小说主题, 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 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 凭着满腔爱国热情, 以其敏锐的感觉, 深沉的思索, 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辛亥革命后, 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速读知“文”1. 学生速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号, 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 排除阅读障碍, 掌握字音、字形, 熟悉字义。
2. 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多音字: 五行缺土易错字: 恣睢脚踝嗤笑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1. 学生交流问题: “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心情: 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 让作者无法接受。
2. 学生探究: “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 感受“物非”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 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 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2)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主备课教师:同组人员:时间:2018年9月10日单元主题内容文化思想风采课题:5、敬业与乐业课时:四课时课型:讲读课教材简析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单元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表现一代文化大师思想风采的文章。
学习本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辞。
文章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论点,阐明“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接着论述有业的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内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累经典语句、格言,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情分析1.九年级上册要重点学习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学生虽然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并不陌生,但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因此在该课的教学前,先要有一个知识的准备,简介议论文的一些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还非常有限。
因此,既要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1、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人教版语文九上(2018部编版)《我看》教案

a.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及其运用。
b.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本教案以《我看》一文为载体,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分析《我看》一文,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能够理解并评价课文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结构布局。
-学生能够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维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b.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b.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
a.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
b.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观点表达和写作方法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观察和思考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观察和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和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018年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文档资料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应该怎么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妖烧、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口口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
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莽莽(d ng)妖娣(r a o)折腰(zh 0 )成吉思汗(h a n)稍逊风骚(x tin)分外(f d n)数风流人物(sh G )今朝(zh a o) 分别(f e n)数目(sh ti)朝代(ch d o)(2)词语释义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烧: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1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 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娣。
江山/如此/多娇,弓〕/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答案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都写到了什么?答案示例:用"望”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写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答案示例:虚景。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 “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娣”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
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
其中“望长城内外”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和比喻、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五.课堂小结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导入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一)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示例: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 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答案示例:“风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 •品味赏析(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答案示例:“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 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
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辞: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娣)。
③用词: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惜、只。
④内容意象: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写法探究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答案示例: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拓展延伸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 “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
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
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
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
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