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 (3)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对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列举。
三、教学准备:硬币、乒乓球、游戏箱,草稿纸,圆珠笔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就请两个同学起来玩猜拳游戏!现在老师有个疑问了,在划拳开始前,你们能猜中哪个同学能赢吗?生:(不能确定)师:在猜拳没有结果之前,我们猜拳的结果是不能确定的,那像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他称为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现象)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不确定现象》师: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学生回答:喜欢。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
1、抛硬币游戏师:接下来我们继续玩游戏,师拿出硬币,在游戏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它有两个面,我们约定有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
师:如果老师把这枚硬币往上抛,让它自由落下,那你能预测一下硬币落下来以后会出现哪些结果?请生回答: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正确吗?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
师:请一名学生读出活动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学生读活动要求。
师:孩子们明白活动要求了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抛硬币结果记录单,组织本组组员有序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
现在开始。
学生进行抛硬币游戏。
师:同学们活动完成了吗?如果完成了请用坐端正的姿势示意老师。
学生坐端正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是几次正面朝上,几次反面朝上。
师:请各小组用这样的句式向老师汇报“我们这组抛硬币的结果是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
学生汇报。
师:刚才从大家汇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硬币落地后的结果有几种?哪两种?学生回答:两种,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20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确定”的概念,并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2.能够使用“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不”等词语描述不确定现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这些词语。
3.熟练掌握“不确定”的概念。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不确定”的概念。
2.能够使用“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不”等词语描述不确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今天的主题:不确定现象。
比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在春天,我们带雨伞是否一定会下雨?2.引入本节课的目标:了解“不确定”的概念,可以使用“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不”等词语描述不确定现象。
2. 讲解1.讲解“不确定”的概念。
如:不确定现象是指无法完全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作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
2.介绍使用“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不”等词语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方法。
如:可能会下雨、可能不会下雨、一定不会下雨等。
3. 实践1.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使用所学方法来描述不确定的情况。
如:今天晚上我会不会做作业?可能会(确定情况比较多)、可能不会、一定会、一定不会等。
2.让学生自己发挥,设计一些情境,与同桌交流判断不确定情况。
4. 掌握1.教师要求学生对刚刚进行的练习进行讨论,总结规律。
2.检验学生对于“不确定”的理解,提供若干情景让学生判断,“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不”等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5. 反思1.教师评价本节课的学生表现,进行点评。
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提醒学生相关考点。
四、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材、作业本。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间练习情况,如是否掌握方法。
2.课后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播放音频)同学们,是谁在哭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片)生:是熊大和熊二!师:想知道它们为什么哭吗?(生:想)那我们继续听:女孩:熊大熊二,你们为什么哭呀?熊大熊二:他们说,熊的寿命大约是25岁,我们刚过完24岁的生日,现在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了!呜呜呜……师:同学们,是不是熊大和熊二真的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了呢?2.学生猜: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
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二、探究新知1、研究不确定现象。
(1)教师: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师: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是反面。
如果我们抛这枚硬币,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朝上?(生:正面!反面!)认为正面的同学有哪些?反面的同学有哪些?你能确定一定是正面向上吗?能确定一定是反面向上吗?师:我们来试一试吧!(老师抛硬币)看看结果!和你刚刚猜想的结果一致的同学有哪些?(举手)不一样的又有哪些?(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生:因为硬币有两个面,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师总结:看来,在硬币落地之前,我们不能确定究竟哪面朝上!(板书《不确定》)(PPT出示不确定现象的定义)(2)用词语描述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硬币五、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定的。
(二)探究新知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
(学生上台操作)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内容
不确定现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
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
随机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谁能猜一猜这4位同学谁是第1个演讲的?
引入课题
探究新知拋硬币活动。先猜想,再看抛的结果。体会事先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
(3)交流。
引导学生用“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4)总结。例1中“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先确定”,例2中“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也不能事先确定”,这些现象都是不确定现象。
重难点预测
1.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
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硬币,装有彩球的盒子。(一个盒子中全放红球,一个盒子中全
放内球)。
“1+N”模式体现
“1”核心主题
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N”种方法或延伸
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活动环节
活动流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
学生猜测
猜测:一定是XX同学吗?(不一定)那一定是XX同学吗?
(也不一定)我们能确定第1个演讲的一定是谁吗?(不能)谁来说说
为什么?(因为抽签的结果,可能是……也可能是……)
同学们,这个星期我们班将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一共有4名同学参加。分别是熊欣月、游杰、王睿焓、张利,我们将抽签决定他们演讲的顺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2.掌握用可能性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方法;3.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组织、分析可能性事件;4.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不确定现象的定义与特点;2.不同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描述方法;3.用图形化的方式组织与分析可能性事件。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活动:1.自由谈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论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不确定事件,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观察小实验: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记录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3.2 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分为两个部分:3.2.1 概率的定义与概念1.概率的定义: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概率的概念:教师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性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2.2 可能性事件的图形化描述1.Venn 图的绘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对不同可能性事件进行分类,并使用 Venn 图进行图形化描述。
2.条形图的统计:教师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描述一个不同的可能性事件,并使用条形图进行统计与比较。
3.3 总结活动1.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结果与其他组进行对比,总结出组内与组间出现的不确定性。
2.总结回顾:教师通过问答、班级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作品评价:对学生的 Venn 图、条形图等作品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深度与综合能力。
2.学生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通过问卷、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反馈,并据此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2)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实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硬币、装有乒乓球的盒子、课件。
【课前活动】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我们来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看你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和我打平呢?谁愿意和我玩一玩。
师:你认为下次你还能赢吗?确定吗?那我们就再来一次吧!【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那我们一起先走进情景屋去看看吧!让学生看“守株待兔”的动画片。
师:孩子们,你们猜一猜看结果会怎样呢?师:你是全班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你们组记1颗星。
你的回答有一定道理……师:看来,事情发生的结果有些是能够确定的,有些是不能确定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
2、揭示课题并板书:不确定现象师:孩子们,学习要有目标,努力才有方向。
请看本课时的学习目标: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师:首先请1名同学大声读一读。
(1)能判定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初步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的发生是确定还是不确定。
二、自主学习1、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96页例1、例2。
要求独立自主完成任务,请学完后举手示意。
(出示自主学习问题)①例1中,抽签决定演讲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②先猜一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再动手试一试。
③什么是不确定现象?2、学生自主学习。
3、师:谁来汇报自学情况?4、师:通过自学,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若有问题,请学生说一说,师汇总选择其中的问题实行合作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含义。
2.学生能够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3.学生能够用文字描述、图形表示、数值比较等方式展示不确定现象。
4.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理解概率的概念。
5.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概率方法进行估计,并且对结果进行验证。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不确定现象概念2.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3.用不同方式表示不确定现象4.运用概率原理进行估计5.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三、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式表示不确定现象2.运用概率原理进行估计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2.演示引导法3.实验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两面硬币,让学生回答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引出概率概念及经典概率。
2. 案例研究以掷骰子为例,引出不同的概率。
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掷出来的点数是偶数,那么掷出的点数是2的概率是多少。
引出条件概率。
让学生进行不同掷骰子问题的讨论。
3. 实验教学让学生实际进行硬币、骰子等问题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理解概率概念。
然后引出概率的估计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进行估计。
4. 概率计算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表达不确定现象,然后引出概率计算方法。
让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并且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5. 相关练习老师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探究、实验教学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具备了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的能力,运用不同方式表达不确定现象的能力,以及概率计算方法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概念仍存在一定疑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重点强化,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
有可能。
)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
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
(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
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
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
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
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活动要求:
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
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
2、研究确定现象
刚才的游戏好玩吗?别着急,好戏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摸球比赛。
请看:老师这儿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里装有6个乒乓球。
我们知道,常见的乒乓球有哪些颜色,黄色和白色,那么,我们就每个同学摸6次,以谁摸出的乒乓球是黄色的次数多的同学获胜。
哪三组愿意推荐一个同学来参加比赛?
这儿有三个盒子,你想选择哪一个?我们通过抽签来决定,好不好?
你猜一猜:你会摸到第几号?
如果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应该怎样说?
在没有摸出来之前,你们能确定会摸到几号吗?所以,这也是不确定现象。
老师宣布比赛规则:
摸的时候不允许偷看;摸出一个之后,将摸出的乒乓球放入盒子里再摸。
学生开始比赛。
老师作好记录,宣布比赛结果。
某某同学获得了冠军,但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过,没摸到黄球的同学也别伤心,老师给你一个特权,让你打开盒子,看看盒子里的乒乓球,好吗?
看了盒子里的乒乓球,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
小结:在三号盒子里,能摸到黄球吗?
板书:不可能
如果再让你在这个盒子里摸,你能摸到黄球吗?为什么?确定吗?确定该用上什么词呢?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事先已经确定的现象用“一定”这个词来表示。
板书:一定
也就是说,我们从三号盒子里摸出的球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确定吗?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确定现象。
板书:确定
刚才我们看了一个黄球都没摸到的同学,想看看获胜的同学盒子里的乒乓球吗?
为什么他会获胜?如果从盒子里摸,摸到的球怎么样?
还有几号盒子我们没看?猜一猜,你觉得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呢?为什么?如果我们从二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描述呢?
如果我们把刚才的游戏规则改成这样,你最想选择哪一个盒子呢?为什么?为什么不选一号盒子呢?为什么你们也不选2号盒子呢?
刚才我们进行了摸球比赛,接下来,我们又来放球。
看看这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什么颜色的球?来看看第一关: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
谁敢来试试?
学生放球。
如果老师从里面摸一个球,摸到的一定是┄
除了这种放法,还有其它放法吗?
谁能用一句话归纳一下:只要我们怎么放,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来看看第二关: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学生操作。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只要我们怎么放,摸到的就不可能是绿球。
看第三关: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怎么放,摸到的可能是绿球。
3.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通过我们的摸球放球,同学们对不确定和确定现象已经了解了。
想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或确定现象吗?
你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情吗?
四、课堂练习。
1、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判断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幻灯播放。
2、课堂活动1题。
3、“青蛙”跳水游戏。
五、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