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需求管理-信息中心XX系统性能评估报告
信息系统评估报告

信息系统评估报告
信息系统评估报告
报告目的:本评估报告旨在评估公司的现有信息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决策者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详细信息和建议。
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现场观察、访谈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系统文档和数据等。
评估结果:
1. 效率:系统在大部分情况下运行良好,但存在一些瓶颈,如系统响应速度较慢,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建议优化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以加快系统响应速度。
2. 安全性:系统的安全性较好,采用了多层次的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等。
然而,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未及时更新安全补丁和不完善的密码管理。
建议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培训,并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
3. 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较高,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得到了合理的应用。
然而,部分系统模块存在稳定性问题,容易出现崩溃和数据丢失的情况。
建议改进系统的稳定性并加强数据备份策略。
建议:基于对系统评估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优化系统性能:通过升级硬件设备、优化网络资源和改进代码质量,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2. 加强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培训,完善密码管理和安全补丁更新机
制,以保护系统免受潜在的威胁。
3. 改进系统稳定性:识别和解决系统模块的稳定性问题,加强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以减少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的风险。
结论:本次评估发现公司的信息系统整体表现良好,但仍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公司的运营和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
XX银行信息系统业务需求管理规程

XX银行信息系统业务需求管理规程1. 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XX银行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管理流程,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并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2. 业务需求管理流程2.1 需求收集- 确定需求收集的责任方和流程- 将需求收集与业务流程的变更和优化相结合,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支持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创新2.2 需求分析和优先级确定- 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根据业务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确定需求的优先级2.3 需求确认和变更控制- 与相关部门和用户确认需求,确保需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实施变更控制措施,确保需求变更的合理性和稳定性2.4 需求文档编制和维护- 在需求确认后,编制详细的需求文档,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等- 定期审查和更新需求文档,确保与业务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2.5 需求跟踪和反馈- 建立需求跟踪机制,确保需求的实施进展和问题解决- 收集用户反馈,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满意度和需求变化3. 审批和监督3.1 流程审批- 设立需求管理审批流程,确保需求管理流程的严谨性和合规性- 各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3.2 监督和评估- 设立监督机构,对需求管理流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定期进行需求管理流程的自查和内部审计,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4. 法律合规和信息安全4.1 法律合规要求- 确保需求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确保信息系统的合法性和合规性4.2 信息安全保障- 设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需求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措施的更新5. 变更管理5.1 需求变更管理- 设立需求变更管理机制,确保需求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追溯性- 对需求变更进行评估和优化,及时更新需求文档和信息系统5.2 变更控制和风险管理- 设立变更控制机制,确保变更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对变更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减小变更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6. 总结本规程对XX银行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规范,帮助保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系统测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测评在确保软件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测评旨在对某公司开发的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试,评估其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及易用性等方面,为后续系统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
二、测评目的1. 验证系统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 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3. 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系统安全性;4. 评估系统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5. 为系统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
二、测评方法本次测评采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1. 黑盒测试:主要针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 白盒测试:主要针对系统内部逻辑进行测试,验证系统代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3. 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场景,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4. 安全测试:通过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方法,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5. 易用性测试: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系统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
三、测评过程1. 测试准备阶段:组建测试团队,制定测试计划,准备测试环境及测试用例;2. 测试执行阶段:按照测试计划,执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和易用性测试;3. 测试总结阶段: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测试报告。
四、测评结果与分析1. 功能测试:通过黑盒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共发现功能缺陷X个,其中严重缺陷Y个,一般缺陷Z个。
2. 性能测试:系统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性能指标如下:(1)响应时间: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为XX毫秒,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并发用户数:系统在并发用户数为XX时,仍能稳定运行,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3)吞吐量:系统在并发用户数为XX时,每秒处理请求XX次,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3. 安全测试:通过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共发现安全漏洞XX个,其中高危漏洞Y 个,中危漏洞Z个,低危漏洞A个。
系统测试报告(详细模板)

xxxxxxxxxxxxxxx 系统测试报告xxxxxxxxxxx公司20xx年xx月版本修订记录目录1引言 (1)1.1编写目的 (1)1.2项目背景 (1)1.3术语解释 (1)1.4参考资料 (1)2测试概要 (3)2.1系统简介 (3)2.2测试计划描述 (3)2.3测试环境 (3)3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测试执行情况 (5)3.2功能测试报告 (5)3.2.1系统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5)3.2.2功能插件模块测试报告单 (6)3.2.3网站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6)3.2.4内容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6)3.2.5辅助工具模块测试报告单 (6)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7)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7)3.5易用性测试报告 (8)3.6安全性测试报告 (9)3.7可靠性测试报告 (9)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10)4测试结论与建议 (12)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12)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12)4.3测试结果分析 (12)4.4建议 (12)1引言1.1 编写目的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 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 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 项目背景➢项目名称: xxxxxxx系统1.3 开发方: xxxxxxxxxx公司1.4 术语解释系统测试: 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1.5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 逻辑是否正确。
1.6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 形成报告, 便于交流和保存。
1.7 参考资料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2测试概要2.1 系统简介xxxxxxxxxxxxxxxxxxxx2.2 测试计划描述本测试报告按照xxxxx系统使用手册介绍系统的功能, 测试系统的能力是否满足《xxxx 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Ben chmark Result
CPU usage
(%)
Memory usage
(%)
Network Usage
(Kb/s)
Total
Acct
Tran type
Concr
User
Run
Time
Tran total
TP
S
ART
Ap
P
DB
Ap
P
DB
Tot al
审核人员
最后审核日期
修改记录
日期
版本
作者/修改者
修订类型
描述
1引言1
1.1目标与范围1
1.1.1测试目标1
1.1.2测试范围1
1.2参考资料1
1.3术语说明1
2测试设计2
2.1测试指标2
2.2测试交易2
3测试环境2
3.1软硬件环境2
3.1.1部署结构图2
3.1.2配置清单2
3.2网络环境3
3.3基础数据环境3
1.1.2测试范围
【编写提示:描述本次系统性能测试的主要范围,是所有系统还是某个系统,主要关注什么】
1.2
【编写提示:描述本次系统性能测试相关需求文档、技术参考文档等。】
文档名称
作者
说明
表X参考资料列表
1.3
【编写提示:说明该文档内有关的术语,并解释术语的英文含义。】
简称/术语
全称
说明
最佳响应测试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测试系统单个交易的性 能状况,其结果主要是为了搜集一个基准值, 进而为负载测试提供基准。
TPS
每秒事务数
是指每秒钟完成的事务数,事务是事先在脚 本中定义的统计单元;
性能评估报告范本

性能评估报告范本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系统进行性能评估,提供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评估结果,以及针对性能问题的建议。
本次性能评估的对象是X系统,评估的重点是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能力和资源利用率。
2. 评估目标本次性能评估的目标如下:1.确定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时间;2.测试系统的并发能力,确定系统的最大并发用户数;3.分析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找出性能瓶颈。
3. 测试环境本次性能评估的测试环境如下:•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6•CPU:Intel(R)Xeon(R)*****************•内存:32GB•数据库:MySQL 8.0•Web 服务器:Apache 2.4•测试工具:Apache JMeter 5.44. 测试方法为了评估系统的性能,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测试方法:1.基准测试:在正常负载下,测试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并发能力。
2.负载测试: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时间和并发能力。
3.峰值测试:将系统推向极限,测试系统在极限负载下的表现和稳定性。
4.资源分析:通过监控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
5. 测试结果5.1 基准测试在基准测试中,我们使用50个并发用户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平均响应时间:500ms•95% 响应时间:800ms•最大并发用户数:1005.2 负载测试在负载测试中,我们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得到如下结果:并发用户数平均响应时间95% 响应时间50 500ms 800ms100 800ms 1200ms200 1500ms 2000ms500 3000ms 4000ms通过上表可见,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和95% 响应时间逐渐增加。
5.3 峰值测试在峰值测试中,我们将并发用户数设置为800,持续进行测试,观察系统的表现和稳定性。
测试结果如下:•平均响应时间:5000ms•95% 响应时间:8000ms•错误率:10%由测试结果可见,在峰值负载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大幅增加,并且出现了一定的错误率。
信息系统评测报告模板

信息系统评测报告模板评测对象:信息系统X1. 概述信息系统X是一个用于XXX的软件系统。
本评测报告旨在对系统X的功能、性能、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
2. 功能评估2.1 主要功能系统X的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功能1、功能2、功能3等。
本评测报告将对每个主要功能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功能是否完善、操作是否简便、交互是否友好等方面。
根据实际测试结果,系统X在功能方面得分为X分(满分为100分)。
2.2 辅助功能除了主要功能外,系统X还提供了一些辅助功能,如功能A、功能B、功能C等。
针对这些辅助功能,本评测报告将对其实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给出相应评分。
3. 性能评估系统X的性能评估主要包括响应速度、并发性能、资源占用等方面。
通过模拟用户请求、压力测试等方法,本评测报告将对系统X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进行测试,并给出相应评分。
4. 易用性评估易用性是评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评测报告将对系统X的界面设计、操作流程、用户引导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用户体验给出相应评分。
5. 安全性评估安全性是信息系统评估中的关键因素。
本评测报告将对系统X 的安全机制、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安全漏洞以及可靠性给出相应的评分。
6. 结论根据对系统X的全面评估,我们认为系统X在功能性、性能、易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但也存在一些改进空间,如功能细化、界面优化等。
综合各项评分,系统X获得总体评分为X分(满分为100分)。
7. 建议针对系统X的改进空间,我们向相关团队提出以下建议:- 对功能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规划,增加用户使用的灵活性。
- 优化界面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和操作的顺畅性。
- 完善安全机制,确保用户数据的绝对安全。
- 针对性能方面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性能。
评测报告至此结束,希望能对系统X的改进和提升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运维管理规范

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维护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XX省各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运行维护管理、XX省各部门和各级政府政务服务应用接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运维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及部门其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维护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844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827.3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GB/T38645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指南C0105-2019家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移动应用支撑平台运维保隙要求COl16-2018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网络安全保障要求COl17-2018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应急保障要求3术语和定义COl05-2019.C0116-2018>COII7-2018所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本文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由XX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XX省有关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各市地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组成。
3.2云主机云主机是基于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专业服务能力,向用户提供按需租用的共享或独享的IT基础资源(计算、存储、网络等)租用服务。
具有快速部署、按需租用、自助服务、安全可靠的特点。
用户可以通过云管理平台便捷地进行自愿申请、资源管理与监控,快速部署应用,并根据需求动态弹性扩展租用资源。
3.3云平台管理单位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一般承载在政务云环境中,政务云平台管理单位是指政务云平台的实际管理部门,由当地政府根据“三定方案”指定负责政务云的运行管理。
3.4云主机使用单位云主机使用单位是指云主机的具体使用单位,一般情况下为使用云主机的软件服务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性能评估报告
(20XX年XX月份)
1性能评估结论
通过对XX服务器一个月指定实体业务的业务量分时统计和IT资源使用
率的性能分析,结合服务器处理能力TpmC的计算公式,建议XX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CPU配置应从原先的3个CPU增加到4个CPU,当前内存配置保持不变。
2评估过程分析
2.1应用当前配置环境
XX应用部署在南海数据中心一台IBM P780小型机上。
小型机的Model Type为9179-MHB,共64个CPU,每个CPU有4个Core。
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一般是由TpmC来计算的,TpmC是指在服务器CPU中每个Core每分钟的处理能力。
基于部署XX的P780的配置,通过官方数据查到所配64个CPU的TpmC值为10,366,254,单个CPU的TpmC值为161,973。
XX应用共使用两个逻辑分区(LPAR)。
两个LPAR的当前配置信息如下:
服务器主机名称所属应用
名称
IP地址
操作系
统版本
已分配的
CPU个数
CPU的频
率(GHZ)
已分配的
内存(GB)
gdweb03 社保费系
统web服务
器
150.17.30.1
66
AIX 6.1 3(CPU) 3.86GHZ 32GB
gdsbapp01 社保费系
统核心应
用服务器
150.17.30.1
70
AIX 6.1 3(CPU) 3.86GHZ 44GB
2.2应用业务量情况分析
以下是对指定实体业务基于2013年4月12日以来一个月数据的全天业务量的峰值情况进行分析。
增减员业务量统计
增减员业务在一天内有一个高峰时间段,下午15点-17点。
具体的实体业务量的峰值如下:
业务时间实体业务量图表统计说明
08:00 3785
09:00 11035
10:00 27124
11:00 30041
12:00 32760
13:00 11301
14:00 15060
15:00 37066
16:00 38749
17:00 60384
18:00 60069
19:00 10370
20:00 5022
21:00 5217
22:00 1067
23:00 648
申报业务量统计
申报业务在一天内的高峰时间段为上午9点-10点,具体的实体业务量的峰值如下:
业务时间实体业务量图表统计说明
08:00 14246
09:00 93537
10:00 264768
11:00 183406
12:00 112740
13:00 159424
14:00 84148
15:00 119759
16:00 158177
17:00 141966
18:00 188890
19:00 188157
20:00 98341
21:00 71383
22:00 10205
23:00 8151
批量申报业务量统计
批量申报业务在一天内的高峰时间段为上午8点-9点、10点-11点、13点-14点,具体的实体业务量的峰值如下:
业务时间实体业务量图表统计说明
08:00 44201
09:00 103505
10:00 58736
11:00 94603
12:00 25425
13:00 10012
14:00 98941
15:00 41760
16:00 32205
17:00 35842
18:00 29509
19:00 286
2.3 服务器性能分析
以下是对XX服务器基于2013年4月12日以来一个月的nmon数据所统
计的CPU和内存使用率的分析。
CPU和内存的峰值数据统计
XX服务器在一天内的CPU高峰时间段为上午9点-11点和下午15点-17 点。
其中核心应用服务器gdsbapp01的CPU在5月9日和5月10日的上午高峰时间段CPU使用率一度达到100%,查看同一时间段处理的业务量也达历史统计
的最大值。
服务器的内存使用率一直保持在75%至95%之间,全天各个时间点的内存使用峰值持续保持在95%左右。
根据CPU和业务量的峰值数据抽样统计,业务量每小时在17万左右,XX的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CPU都会在75%以下;业务量每小时达到20万左右,XX的应用服务器的CPU使用率会达到95%以上;如果业务量每小时超过24万,XX的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CPU都会在95%以上。
CPU和业务量的峰值数据抽样统计数据
峰值时间点gdsbapp01服务器CPU
使用率gdweb03服务器CPU
使用率
业务量峰值
15:00
99% 95% 238192 16:00 98% 87% 229131 17:00 97% 75% 198585 09:00 97% 72% 208077 12:00 62% 43% 170925
2.4 服务器处理能力计算
以XX实体业务峰值最为繁忙的时间段,即上午9点-10点,1小时业务量进行统计,计算XX应用所需要的TpmC值公式如下:
业务所需要的TpmC=峰值时间每分钟业务量x转换系数x软件交易处理能力所对应的TPmC值/((1-预留应用未来处理能力的比率)xCPU使用率)公式所需的代入数据如下:
通过以上数据的代入,XX实体业务所需要的TpmC计算如下:
TpmC=5843.8x15x5/((1-0%)x70%)=626,121
XX应用在P780上所需CPU的个数=626,121/161,973=3.86个
(注释:161,973为单个CPU的TpmC值)
当前XX的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各为3个CPU,当前CPU的处理能力小于业务所要求的处理能力,建议增加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CPU从3个CPU 到4个CPU。
服务器内存的设置一般是实际物理数据库容量的5%,XX数据库帐号db_sbfxt 在SXDB数据库的容量为525GB,它的5%为26.25GB。
当前XX应用服务器所分配的内存都大于这个值。
另外,根据AIX的nmon工具对服务器内存使用率的监测,内存的使用率峰值持续保持在95%左右。
因此,当前内存配置可以满足XX业务应用的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