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译文及赏析

小学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

三一文库()〔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

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赏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诗人笔下夏夜乡村的诗意画卷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诗人笔下夏夜乡村的诗意画卷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诗人笔下夏夜乡村的诗意画卷《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亶夜黄沙岭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导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与“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与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此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溪头一作:溪桥)【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以下是整理的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朝代: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枝,另一枝,有“使……‘别枝’”之意。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出现,展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1】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赏析2】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辛弃疾的词作中,有“大声鞺鎝”、雄壮奔放的豪放词,也有“秾纤绵密”“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婉约词。

辛词用典很多,但也有纯用口语,或化用巧妙,清新明朗的白话词。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正是这种信口唱来天生好词句的作品。

比之绘画,这是一幅素描,不设重彩,淡墨渲染而意趣生动;比之音乐,这是一首轻松的小夜曲,没有辉煌的华采乐章,却动人心弦,余音缭绕。

仔细体味这首词,使人恍入其境,清风徐来,稻香阵阵,神游其间,流连忘返。

词写的是夏夜景色。

这是作者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作品。

作者虽处逆境却并不消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农村生活的爱。

夏夜不比冬夜,冬夜冷漠寂静,而夏夜是生动的,有声有色有味,有热量,也有清风,有潜伏,也有生长,有暗也有明,有静也有动。

词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生机的夏夜。

词的开头,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有特征的景物:“清风”、“明月”、“惊鹊”、“鸣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富有生气的夏夜的静谧。

月色如此皎洁,连倦息在枝头的乌鹊惊醒过来,也在枝头不安地跳动着。

曹操的《短歌行》曾经描写过类似的意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 没有任何雕饰, 没有用一个典故,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 平平淡淡。

然而, 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 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下面是 yjbys 小编分享的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 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 遮住 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 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艺术风格 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内容】: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 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

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 “ 惊鹊 ” 和 “ 鸣蝉 ” 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 “清风”、 “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然后, 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


觉所闻。

仅仅二十五个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了, 很有立体感。

层次分明,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

进一步说明眼前洋溢 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在下半阕前两句中, “七八个”、 “两三点”这几个 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 “ 星” 是寥落的疏星,“雨” 是轻微的阵雨, 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 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 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 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 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 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 前”, 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 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 路转”, 后文“忽见 ”,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 旧屋的欢欣, 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 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 景。

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 词中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风光的热爱。

拓展阅读: 辛弃疾轶事典故 义斩义端 绍兴三十一年, 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 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 也忍无可忍, 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 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 起义的一支队伍, 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 举,时年 22 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 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 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 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 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

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终于令耿京 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

事情是这样的,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 他的名字 叫义端, 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 的花和尚, 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 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 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

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 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 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 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 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


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 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

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 的变节份子, 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 不由分说, 手起刀落, 义端身首异处。

更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文章推荐阅读★★★★★: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两课时)
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 资料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课文教案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讲课稿
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获奖教学设计
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试讲教案
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手法
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课时教案


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
10、 《西江月》教案及随堂测试(含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