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符号
古筝乐理知识点基础总结

古筝乐理知识点基础总结一、音名1.音名的基本概念在古筝乐理中,音名是指乐谱上用来代表音高的文字符号,它用来表示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古筝的音名由七个基本音名组成,分别是:1、2、3、4、5、6、7。
其中1代表音阶中的第一个音,2代表第二个音,以此类推。
在古筝乐谱中,音名一般用中文数字来表示:一、二、三、四、五、六、七。
2.音名与音符的对应关系在古筝乐谱中,音名与音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个音名对应一个音符。
例如,音名“一”对应的音符是“”,音名“二”对应的音符是“”以此类推。
通过学习音名与音符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阅读和理解古筝乐谱。
3.音名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在古筝演奏中,音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准确地把握音符的位置和音高,从而实现精准地演奏。
此外,通过理解音名,演奏者还可以更好地掌握音符的转调和变化,从而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演奏效果。
二、音程1.音程的定义音程是指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它是音乐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古筝乐理中,音程主要有两种:纯音程和变化音程。
纯音程是指两个音之间没有半音的距离,包括纯八度、纯四度、纯五度等。
变化音程是指两个音之间有半音的距离,包括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小三度等。
2.音程的演奏技巧在古筝演奏中,音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在学习音程时,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和技巧,以确保音程的准确演奏和清晰表达。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力度和音色的把握,以实现音程的丰富和生动表现。
三、调式1.调式的基本概念调式是古筝乐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组音的组合,用来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
在古筝乐理中,调式主要有两种:大调式和小调式。
大调式是指以第一音作为主音的音阶,由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组合构成。
小调式是指以第六音作为主音的音阶,由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组合构成。
2.调式在古筝演奏中的应用在古筝演奏中,调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曲调和旋律的特点。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古筝简谱乐理知识一1)谱例 5数拍: Sol这是四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为一拍。
每拍用一下一上两个箭头表示,击拍时前半拍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后半拍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2)谱例5 ———数拍: Sol 二三四这是全音符,全音符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共有四拍。
位于四分音符后面的小横线,我们称它为增时线,一条增时线即表示增加一拍。
古筝简谱乐理知识二乐音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音。
这些音有的听起来纤细,有的听起来粗犷。
有的显得柔和,有的却显得低沉……。
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音乐就是一门音的艺术。
根据声音产生的规律,我们可以把音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乐音,另一类叫做噪音。
乐音有固定的音高,又和谐、又好听。
钢琴、电子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奏出的音,人们在唱歌时发出的音都属于乐音。
音乐世界主要是由乐音组成的。
音名唱名为了称呼音乐中所使用的乐音,人们采用了七个英文字母。
这七个字母的排列是从C开始,依次为C、D、E、F、G、A、B,这就叫音名。
而在唱歌的时候,我们用do、re、mi、fa、sol、la,si来唱出乐谱上的音,这就叫唱名。
音名与唱名既有联系,又具有不同的用途,各自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使用时要多加注意。
在中国民乐中有特定的调式,即五声调式,五声即:宫、商、角、徵、羽。
基本音级循环使用C、D、E、F、G、A、B七个音名,这些以七个音名为名称的音就是基本音级。
半音全音音与音之间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构成一个全音。
在简谱中,7、1之间及3、4之间是半音。
音符乐谱中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叫音符,在简谱中用1、2、3、4、5、6、7表示。
平时在乐谱中常见到的音符有:全音符(如5 - - - );二分音符(如5 - );四分音符(如5);八分音符(如5 )。
音符相互之间的长短关系,就跟它们的名称一样:全音符=2个二分音符=4个四分音符=8个八分音符=16个十六分音符。
休止符乐曲中的音响并不是一直不停的,有时中间会有间断,出现无声的时间,这时,就用另一类符号——休止符来表示。
古筝琴谱上的符号应该怎么看

古筝琴谱上的符号应该怎么看想要古筝快速入门就要求专注,但是很多人难倒在琴谱上的符号不会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筝琴谱上的符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筝琴谱上的符号介绍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以D调为例,最下方最细的琴弦就是倍高音的do。
以此类推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附点全音符: 1- - - - -附点二分音符: 1- -附点四分音符: 1.附点八分音符: 1.附点十六分音符:1.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是0。
为了表示不同长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数目、在0的右面加附点来标记。
通常所用的休止符如下:全休止符: 0 0 0 0 附点全休止符: 0 0 0 0 0 0二分休止符:0 0 附点二分休止符: 0 0 0四分休止符:0 附点四分休止符: 0.八分休止符:0 附点八分休止符: 0.十六分休止符:0 附点十六分休止符:0.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附点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长达数小节的休止,可用长休止号。
写在小节内,上面的数目字表示休止小节的数目。
仅有长度而无一定高度的音,用X记号来表示,音的长短则用在X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标记。
在简谱体系中不存在谱号问题。
它的音高是通过音符和调号来表示的。
简谱中的拍号和五线谱一样,用分数标记,它和调号一起记在乐曲名称的左下方,先记调号后记拍号。
音乐符号大全

音乐符号大全
音乐符号是用来表示音乐音高、节奏和演奏技巧的图形符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音乐符号:
1. 音高符号:
- 音符:用来表示音符的形状,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
- 谱号:用来表示音符的位置,如高音谱号(G谱号)、低音谱号(F谱号)等。
- 音调符号:用来表示音高的升降,如升号(♯)、降号(♭)等。
2. 节奏符号:
- 拍号:用来表示每小节拍数和拍子的分割,如2/4拍(表示每小节两拍)、3/4拍、4/4拍等。
- 休止符:用来表示停止演奏的符号,如全休止符( )、
二分休止符( )、四分休止符( )等。
- 连接线:用来将多个音符连接起来,表示持续时间的延长。
3. 演奏技巧符号:
- 渐强符:用来表示音量逐渐增强,如crescendo(渐强符号)、diminuendo(渐弱符号)等。
- 速度符:用来表示演奏速度,如快速(Presto)、中速(Andante)、慢速(Lento)等。
- 装饰符:用来表示音乐装饰效果,如颤音符号(符号上有波浪线)、滑音符号(符号上有弯曲线)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乐符号,还有很多其他的符号用于表
示不同的音乐元素和演奏技巧。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并
掌握这些音乐符号对于理解和演奏音乐非常重要。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古琴谱其实就是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那么如何解释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琴指法符号解释古琴谱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
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
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
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
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
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
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
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
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
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
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
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
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古筝如何认琴弦关于琴弦的常识

古筝如何认琴弦关于琴弦的常识古筝是弦乐器,初学者学习古筝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把琴弦人清。
如果你连琴弦都认不清,弹起来就会更困难,要怎么认古筝的琴弦呢?古筝如何认琴弦筝的定弦是宫、商、角、徵、羽,即1 2 3 5 6 五声音阶定弦,二十一弦筝D调的定弦是:、古筝如何认琴弦在D调的定弦中,有色弦(红色或绿色)的音高通常为440-442音分,称为标准音,是首调的5音,那么D调定弦由高到低的顺序,简谱首调的音阶排列是:古筝的单指弹奏a.食指“抹”的弹奏方法“抹”即食指向身体方向的弹奏,其指法符号的标记为“\”。
食指弹弦时,要求指甲的角度与弦线形成平面接触,而不要用甲片的侧面弹弦。
b.中指“勾”的弹奏方法中指连弹弦时,也要求指甲片的角度与弦线形成明面接触,而不要用指甲的侧面弹弦。
c.大拇指“托”的弹奏方法d.无名指“打”的弹奏方法无名指在平日生活中用得较少,动作有些笨拙,用假指弹奏时,无名指动作会显得僵硬不灵活。
练习时注意调整,多加锻炼。
古筝的琴弦常识筝发展到秦代已十分流行,到了魏晋,特别是唐代更为普遍。
这时的筝有十二弦,也有十三弦的。
初期以十二弦居多,到了唐朝则以十三弦为普遍。
旧唐书音乐志:“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杂乐筝变十有二弦,它乐皆十有三弦。
轧筝已竹片闰其端而轧之,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于,以代指。
”由于元代史料的缺乏,仅能从元史礼乐志中了解,在宴乐中使用了沿袭宋制“两头微垂”的筝。
明代也继续承袭下来,而形状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到了清代,对于乐器的记载就十分清楚,多谓筝为十四弦,两组八度约七声音阶定律。
清朝通典乐四丝五筝类:“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随宫调设柱和弦,已皆律吕。
通体用桐木金漆,樑及尾边用紫枟,弦孔用象牙饰。
唐书言十三弦或十二弦不可考。
今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故为十四也。
”民国以后,因大量西化的影响,在弦的材料上以及筝的构造上有较大的变化。
除传统的丝弦十三弦小筝外,慢慢发展出十六弦的金属弦筝。
3、古筝指法符号汇总(未完成)

古筝指法汇总直到目前为止(2020年),古筝任然没有完全统一的指法符号!(这是我们的悲哀)古筝单手指法(不分左右手!)名称符号弹法图例托大指下行,向手心内拨弦双托大指下行,向手心内连拨两根相邻琴弦重托大指下行,向手心内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很少使用大指下行,向手心内连拨四根(或四根以连托上)相邻琴弦抹食指上行,向手心内拨弦双抹食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两根相邻琴弦重抹食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很少使用食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四根(或四根以连抹很少使用上)相邻琴弦勾中指上行,向手心内拨弦双勾中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两根相邻琴弦重勾中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很少使用连勾中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很少使用打四指(无名指)上行,向手心内拨弦双打四指(无名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两根相邻琴弦很少使用重打四指(无名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三根相邻琴弦未见使用连打四指(无名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未见使用拨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上行,向手心内拨弦双拨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两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极少使用重拨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连拨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上行,向手心内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劈大指上行,向身体内拨弦双劈大指上行,向身体内连拨两根相邻琴弦重劈大指上行,向身体内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连劈大指上行,向身体内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挑食指下行,向身体外拨弦极少使用双挑食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两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重挑和摇指相同食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连挑食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剔中指下行,向身体外拨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双剔中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两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重剔中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连剔中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踢(摘)四指(无名指)下行,向身体外拨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双踢(双摘)四指(无名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两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重踢(重摘)四指(无名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连踢(连摘)四指(无名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弹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下行,向身体外拨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双弹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两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重弹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三根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连弹无统一符号五指(小指)下行,向身体外连拨四根(或四根以上)相邻琴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小撮大指托,食指抹,通常中间夹一根(或多根、或不夹)琴弦,同时拨弦小反撮大指劈,食指挑,通常中间夹一根(或多根、或不夹)琴弦,同时拨弦【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大撮大指托,中指勾,通常相隔八度琴弦,(同音)同时拨弦大反撮大指劈,中指剔,通常相隔八度琴弦,(同未见使用音)同时拨弦【实验性指法】重撮(三和弦)大指托,食指抹,中指勾重反撮(三和弦)大指劈,食指挑,中指剔【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剔撮大指托,中指剔【实验性指法】极少使用劈撮大指劈,中指勾【实验性指法】极少使用小抓暂无大指,食指同时向上提起两根琴弦弹响很少使用大抓暂无大指,中指同时向上提起两根琴弦弹响很少使用板前花没有具体规定大指连托琴弦的数目正版花大指连托一个八度的琴弦大指摇1、大指悬腕摇2、大指扎装摇,小指下行,在相邻琴弦处扎装食指摇1、食指悬腕摇2、食指扎装摇,小指下行相邻琴弦处扎装中指摇暂无中指无支撑摇极少使用无名指摇暂无无名指无支撑摇极少使用小指摇暂无小指无支撑摇未见使用双指摇无统一符号、两根手指各自摇一根琴弦,同时摇响两根琴弦三指摇无统一符号、三和弦摇四指摇无统一符号七和弦摇【实验性指法】极少使用五指摇无统一符号九和弦摇【实验性指法】未见使用双摇暂无同时摇响相邻的两根琴弦极少使用扫摇中指重勾,大指快速劈托(先劈后托)游摇暂无大指悬腕摇基础上,左右来回(或在上下相邻琴弦)游走短摇和双挑一样疏摇(摆、滚)撮摇暂无1、小撮接摇指2、大撮接摇指砸摇第一下重力劈在琴弦上,然后正常摇弹摇暂无左移摇右移摇左移弹右移弹琶音四点三指轮中指、食指、大指依次拨同一根琴弦四指、中指、食指、大指依次拨同一根琴四指轮弦五指、四指、中指、食指、大指依次拨同五指轮一根琴弦暂无弹轮甩弹借甩动手腕的力量用力弹奏食指、中指、四指,同时(并指),快速扫弦、在低音区向外或向里连拨数弦止音止音定格(击弦定格)弹完后停在止音音位的左上空打圈大指托,中指勾八度音程,连续交替弹奏大指,中指沿高低八度两根琴弦滑动弹响飞弦琴弦古筝双手技法对飞弦暂无双手夸八度,反方向飞弦扣摇无统一符号、拧弦(扭弦)暂无跳摇暂无轮抹轮撮拍弦无统一符号手掌拍击琴弦左手弹左右手弹右泛音点音(断音)无统一符号短,快,重,类似于保持音点音(短断音)无统一符号超短,快,轻,类似于保持音柱泛音右手弹弦时左手食指触按琴码柱音大大大指按弦食食食指按弦卜卜食指、中指按住琴弦,大指弹弦后切入1、左后切入:左手先弹,右手后弹2、右后切入:右手先弹,左手后弹双按音无统一符号按音忽略符号内数字、微升微降半升上行刮奏上行交替刮奏上行码左刮奏下行刮奏下行交替刮奏下行码左刮奏上滑下滑上回滑音下回滑音上定滑(有时值上滑)下定滑(有时值下滑)装饰性上滑无装饰性下滑无、颤音上滑颤音下滑迟滑音吟(慢速轻颤)小颤大颤(重颤)持续颤。
古筝乐理知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手组合指法1.撮类指法a. 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
演奏时要求大中二指弹弦整齐,同出一声以及斜下方的触弦角度。
且忌大中二指弯曲而向上\"扣弦\"。
撮在筝曲中广泛使用,有时演奏单个的八度和音,不时演奏连续出现的八度和音。
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
偶尔也用于五度、六度、七度和音的演奏。
b.反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
反撮是与撮相反的种指法。
反撮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
它不单独使用,常紧跟在托、撮、勾、托或托勾的后面使用。
c.剔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也称为\"撮指\"。
剔撮是河南流派中特有的一种指法。
在河南筝演奏家曹东扶先创作或订谱的筝曲中经常可以遇到。
剔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
在\"八度摇\"指法中也包含有剔撮的成份。
d.劈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劈撮极少使用。
它有时用于上行八度和音的快速连续拨奏。
在\"八度摇\"指法和\"重勾劈托\"指法中都包含着劈指的拨奏。
e.小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
小撮主要用于演奏三度、四度和音,有时也用于演奏二度、五度和音。
f.反小撮:大指用劈,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
反小撮用于小三度、四度(偶尔也用于二度)和音的演奏。
它不单独使用,常跟在抹托、托抹或小撮的后面使用。
g.重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中指用勾三种指法在三根弦上同时使用。
重撮常用于在八度内增加一个音符的音型中,也常用于密集位置的三和弦的演奏。
2.摇类指法a. 食指摇: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
触弦时要求大指轻轻捏在食指近指尖第一关节上,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名、小三指自然放松而略有抬起,名指或小指不可有扎桩的动作;手掌根部轻轻搭于前岳外(但重心不要放在筝头上)。
不时手掌不搭前岳山外而略有悬空,力量通过肩传至大臂再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
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甚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
假指甲的质量,以及触弦的角度深浅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关系。
食指摇在筝曲的旋律演奏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长音的演奏上。
b. 拇指摇:大指用托和劈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拨弦。
拇指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
其它小关节不要向里弯曲。
大指与弦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
拇指摇有时用扎桩有时不用扎桩,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符用扎桩(扎桩一般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不用扎桩。
拇指摇除用大关节的拨弦方法外,也有的人是用大指的小关节拨弦的。
在演奏时值较长的音符时,拇指摇常与三种指法相配合。
即:1>用勾指法与低八度音相配合,称为\"勾拇指摇\"。
2>用撮指法演奏出八度音,在高音(长音)上紧接着用拇指摇,称为\"撮拇指摇\"。
3>先用历音,紧接用拇指摇,称为\"历音拇指摇\"。
拇指摇在旋律的演奏中广泛使用,即用于长音也用于短促音的演奏。
由于手形的便利,它在使用中更便于与其它指法的变换和配合,在这一点上,拇指摇比食指摇要方便灵活。
c.八度摇大指和中指在八度和音的两根弦上用劈撮和剔撮连续交替快速拨弦。
八度摇靠手腕演奏手指关节不动,大中二指要保持八度的弦距,且手指略有弯曲以适应这种指法的需要。
八度摇仅用于连续八度和音的演奏,它在筝曲中使用比较少。
d.双指摇:食指和中指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
双指摇的动作与食指不同:1>食指摇用大指轻按在食指上,由食指拨弦;而双指摇的食指、中指都是独立进行拨弦。
2>食指摇一般要用手掌根部轻按在前岳山外侧随拨弦音位的变化而前后移动;而双指摇是手腕略有悬空的拨弦。
双指摇极少使用,它一般用在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
3.其他组合指法a.扫弦:手指向外快速拨奏相邻的几根弦(一般是低音弦),称为\"扫弦\"。
扫弦,左右手都有,一般左手用的多。
扫弦时,用中、名、小指或食、中、名小四指快速向外拨奏相邻的几根弦,出音如同一声。
扫弦多用在急促、热烈或激动的气氛中。
b.剔挑:中指用剔,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
它仅用于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
在双指摇中也包含着它的拨弦方法c.勾抹:中指用勾,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勾抹很少使用,有时用于三度或三度接近的和音的演奏上。
在双指摇中也包含着它的拨弦方法。
d.重勾:中指用勾的指法,向里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
重勾不单独使用,它常用在拇指的前面,犹如拇指摇的\"装饰音\",但并非一般轻巧的加花,而是强有力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音的烘托拨奏。
在组合指法\"重勾劈托\"中也包含着重勾的用指方法。
e.重勾劈托:这是由四次拨弦组成的一组综合指法。
该指法的四次拨弦是:第一次,劈和重勾同时拨弦,由劈拨奏旋律音的弦,由重勾拨奏旋律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的弦;第二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第三次:用劈拨奏旋律音的弦;第四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
在这四次拨弦中,旋律音是用\"劈托劈托\"拨奏的,低八度及其邻近音是用\"重勾\"拨奏的,故称\"重勾劈托\"。
重勾劈托常用于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
还有一种\"重勾劈托\"的指法,它的四次拨弦动作是\"第一次用重勾拨弦;第二、三、四次用\"托劈托\"相继拨弦。
\"托劈托\"拨奏弦律音。
重勾劈托应用于四个十六分音符中第一个是低八度音,第二、三、四个音是旋律音的演奏。
f.历音:顺着弦序,用右手或左手自下而上(即自低音而高音)或自上而下(即自高音而低音)连续拨弦。
也称\"刮奏\"。
历音是筝演奏中最富用特色的技巧之一。
在各种风格的传统筝曲和创作筝曲中,历音的运用广泛而又丰富多彩。
它可以用于抒情的段落,也可用于强烈激昂或热烈欢快的旋律中。
C、右手其它指法a.泛音:演奏泛音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左手食指虚按泛音点,右手食指或大指拨弦,右手拨弦时,左手碰弦并随即离去。
另一种是单手演奏泛音,右手掌外侧虚按泛音点,大指与食指捏在一起,用\"挑\"触弦,手掌也同时碰弦并即离弦,以此产生泛音,左手也能解放出来吟按琴弦。
泛音位置:筝演奏的泛音都是自然泛音,泛音点在筝码右侧弦段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一、四分之三处。
为了准确地演奏泛音,可在发也泛音的琴弦对准的面板上作一标记,以使左手手指准确地虚按在泛音点上。
b.扣摇:右手用摇指拨弦时,左手拇指紧压在发音弦段上(紧扣弦),并由近码处逐渐向右移动,而后又由右逐渐向左移动(有时仅作由左向右移动)。
扣摇在乐曲中可用作渲染气氛或模拟风声。
c.琶音:常演奏和音、和弦或分解和弦。
筝演奏琶音有时单手有时双手配合。
单手演奏琶音的方法是:用名、中、食、大四指由下而上顺音的弦序拨奏,或用大、食、中、名四指由上而下顺音的弦序拨奏,也有仅用三指拨奏。
用五指拨弦,很少使用。
d.打圆:大指用托,中指用勾,托勾或勾托连续反复拨奏成八度的两个音弦。
打圆是筝的一个特色技巧,使高低八度两个音揉合在一起,并延续下去。
e.近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先托后勾或先勾后托,托与勾的间距时间甚短。
近撮是一种特殊技法,用在特殊的音乐风格中。
f.滚:这是从其他弹拨乐器借鉴来的一种指法。
食指用挑,大指用劈,在同一根弦上依次快速连续拨奏,使音延续。
与摇指作用类似,但音色有所不同,滚指音色浑厚,摇指音色清晰。
g.短音:右手用抹(或劈)拨奏前岳山外或后岳山外的短弦(弦很短,发音无固定音),使之发出类似滴水声、鸟鸣声的奇异音响。
h.柱:左手食指轻按在筝柱上端的筝弦上,右手拨弦,使弦发出浑厚、含蓄如鼓鸣之声。
这是筝演奏家赵玉斋先生的特色技巧之一。
i.柱外刮奏:左手(或右手)在无固定音高的码左侧弦段上,使用历音的手法进行拨弦。
这种指法常用左手拨奏,有时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拨奏。
j.捻:食指用挑、大指用劈依次连续交替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拨奏时左手将较低的一弦的音高按至与另一弦相同的音高。
捻是用于音的延续的技法之一,它虽与食指摇、拇指摇都是用于使单音延长的指法,但捻的音响效果又别具特色,使用时应避免碰击琴弦的声音。
捻不如食指摇、拇指摇速度快,但捻的发音结实。
古筝演奏--右手技法(1)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
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
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
扎桩起着支撑的协助其他四指拨弦的作用。
某些\"四指悬\"的拨弦指法中仍需用无名指的扎桩,以跟弦支撑用力。
尤其大指的连续快速拨弦必用无名指的扎桩来支撑,才能用上劲。
扎桩也不限于在前岳外进行,根据拨弦音色的需要而常常在前岳山内的弦上跟弦扎桩。
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已很少使用扎桩了。
右手拨弹筝弦,以大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次之,极少用小指。
在重视手指的全面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大指的拨弦训练。
在筝曲,主旋律的拨奏主要靠大指来负担。
大指拨弦用大关节。
大关节指的是大指与手掌的根部边接的关节。
大指用大关节拨弦容易保持斜下方的触弦角度。
这种角度,发音结实、音色较好。
另外,应注意保持大指与筝弦过于垂直并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的位置。
食指拨弦用小关节。
指的是食指略有弯曲的第一、第二关节,以第二关节的弯曲为主。
触弦时,应避免向上扣弦的拨弦方法,并尽量使大中二指触弦的音色接过。
中指拨弦用大关节,指的是中指与掌心连接的关节。
中指向里拨弦角度与大指大致相同,即斜下方的拨弦。
中指与筝弦保持约45度的角度,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
无名指有时在岳山内扎桩,有时拨弹筝弦。
拨弦时,一般用小关节,不触弦时,自然放松略有抬起,注意不要碰弦。
小指在演奏中保持自然放松、略微抬起的状态。
在某些长琶音中,有时用小指配合拨弦。
从低音至高音的拨弦,要有一个斜线概念。
右手拨弦的位置,在高音区距前岳山为3.5公分。
在低音区约7.5公分,从最低音弦的拨弦点至最高音的拨弦点划一条直线(实际是弧线),这条斜线就是右手拨弦的基本位置。
由于乐曲中音色对比的需要也常变换拨弦点的位置,有时拨弦点在弦的三分之一处或接近前岳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