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仁勋论文:崔仁勋广场韩国小说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黑人观研究瓦·别洛夫中篇小说《凡人琐事》的农民世界和艺术手法研究张洁小说创作主题演变研究论须一瓜小说空间形式的表意功能新世纪王安忆小说边缘化书写研究风格标记理论指导下小说《白痴》翻译实践报告论张抗抗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青春的蜕变—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论王小波小说的轻逸书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论沙汀小说中的小城书写废名小说中乡土抒写的转变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德文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报告新世纪以来陕北本土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意识形态视角下崔仁勋小说《灰色人》叙事研究浅析艾丽斯·芒罗短篇小说《荨麻》《机缘》及《荒野小站》中倒叙的意义北村小说创作转型研究论小说电影改编的一种路径论小说《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主人公的焦虑意识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高中语文小说专题教学实践研究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科幻小说《无边黑暗》的翻译实践报告民国时期短篇小说专刊《最小》研究赛音巴雅尔长篇小说《心灵的神马》研究王安忆小说理论研究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底层知识青年形象的变迁女性成长小说视域下《姑娘》中的姐妹情谊从仙传到仙侠—当代道教小说研究蒙古族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史论莫言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关于江国香織小说《神之船》的研究美国华文小说叙事伦理研究文本细读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自我经验的书写—论文学刊物中的90后小说浅析昔今未作为第四种时间在格拉斯小说《母鼠》中的体现汉英小说语篇隐喻对比研究中韩小说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新时期回族小说的信仰叙事研究文化变迁视域下的畲族小说歌研究李乔中后期小说的民族性研究胡塞尼小说中的两种文化记忆乌纳穆诺小说《迷雾》中虚构与现实的混淆论格非小说的乌托邦书写在隐喻的道德框架下叙述一切——方方小说创作论崔一男小说中的身份疏离与认同研究青山七惠小说中的日本无缘社会研究田中禾小说乡村书写研究韩国小说《Good Man》翻译实践报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论王小波小说的轻逸书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论沙汀小说中的小城书写废名小说中乡土抒写的转变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德文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报告新世纪以来陕北本土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意识形态视角下崔仁勋小说《灰色人》叙事研究浅析艾丽斯·芒罗短篇小说《荨麻》《机缘》及《荒野小站》中倒叙的意义北村小说创作转型研究论小说电影改编的一种路径大众文学背景下阿库宁侦探小说《FM》研究《一位贵妇的画像》小说和电影的空间建构比较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精神困境研究目的论指导下的小说《沙与灰》翻译实践报告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救赎叙事研究小说《远洋海盗》(节选)汉译实践报告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汪曾祺晚期小说研究韩国网民对中国网络小说书评的批评话语分析石黑一雄长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语境研究威尔斯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1921-1931年《小说月报》的家庭问题书写研究卡夫卡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研究中国互动小说出版研究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情,理,欲描写的矛盾体现唐人小说本朝人物书写研究操控理论视阈下的小说英译特点和策略研究抒情的主体:红柯小说艺术论斯蒂芬·金小说空间叙事研究论刘庆邦小说的煤矿空间书写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东野圭吾小说艺术特色探析亚历克西斯·赖特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中土著身份混杂性的后殖民研究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唯美主义小说比较研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家谱》的创伤叙事研究参与影视生产后刘震云小说创作的转变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中的城市叙事20世纪儿童文学中的哲理小说对比大众文学背景下阿库宁侦探小说《FM》研究《一位贵妇的画像》小说和电影的空间建构比较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精神困境研究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救赎叙事研究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汪曾祺晚期小说研究韩国网民对中国网络小说书评的批评话语分析石黑一雄长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毛姆短篇小说中的东方形象研究《白鹿原》的跨文本研究小说《喜福会》中的不礼貌研究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论《等待》的叙事心理学解读论毕飞宇小说中的创伤女性形象叙事聚焦和话语表达方式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论张翎小说的生命意识书写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疯女人的形象研究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死亡书写论创造社前期小说中的情绪风景简·里斯小说中的地方与身份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莫迪亚诺小说的创伤书写研究论毕飞宇小说对生存困境的书写歌剧《檀香刑》人物塑造之我见原创小舞剧《小团圆》中九莉的人物形象塑造探析论鲁敏的小说创作上音版《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高自萍的人物塑造与唱段分析论石黑一雄早期小说中的Waste(蹉跎)境遇书写虚拟时空的浪漫传承《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新世纪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研究衔接理论视角下的阿语小说《代号K的窘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当代长篇小说土改书写的嬗变当代现实悬疑小说的叙事研究顺应论在小说《如果无人谈论非凡之事》汉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小说到电视剧:周梅森反腐小说改编研究论艾丽丝·门罗小说对传统人文主义的反思叙事视角在高中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应用研究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的《远大前程》人物行为研究空间视域下《夜林》的边缘人物身份研究从特雷弗小说《遗愿》译文看小说翻译中的聚焦问题茨威格小说的原型解读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人物研究论乔纳森·弗兰岑《纠正》中男性人物的身份焦虑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对话翻译研究—《沉默的孩子》(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短篇小说《无人因爱赴死》翻译报告《狼厅》与《提堂》的狂欢化书写研究翁达杰《安尼尔的鬼魂》中的身份探寻《米格尔街》的互文性研究阿乙小说创作的孤独意识研究移民身份与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论须一瓜小说空间形式的表意功能裘帕·拉希莉短篇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与女性主体性建构纳丁·戈迪默后期小说中的生存困境研究培养人性: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教育珍妮特·温特森小说的创伤伦理研究虚拟时空的浪漫传承《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新世纪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研究衔接理论视角下的阿语小说《代号K的窘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当代长篇小说土改书写的嬗变当代现实悬疑小说的叙事研究顺应论在小说《如果无人谈论非凡之事》汉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小说到电视剧:周梅森反腐小说改编研究论艾丽丝·门罗小说对传统人文主义的反思。

讲韩国kpop的书 -回复

讲韩国kpop的书 -回复

讲韩国kpop的书-回复
目前市面上关于韩国K-Pop的书籍相对较多,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的书籍推荐:
1. 《韩流:韩国流行音乐的秘密》
作者:张珉镐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韩国流行音乐(包括K-Pop)的发展历程、产业模式、成功秘诀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故事,是了解K-Pop发展历程和产业机制的优秀读物。

2. 《K-POP完全探索手册》
该书从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了K-Pop文化现象,包含团体介绍、练习生制度、造星工厂揭秘等内容,适合想要深入了解K-Pop文化的读者阅读。

3. 《K-POP制造机:韩国娱乐产业如何塑造全球偶像》
作者并未明确,但内容深入剖析了韩国娱乐工业体系如何打造世界级偶像的过程,对于理解K-Pop背后的产业逻辑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4. 《K-Pop Now!: The Korean Music Revolution》
作者:Mark James Russell
这是一位外国作者对K-Pop的深度解读,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展现了K-Pop的魅力与影响力。

以上书籍可能会因为出版时间和版本更新有所变化,建议您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大电商平台或图书馆查询获取。

论1990年代韩国小说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论1990年代韩国小说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罕 罟
o] 叫 封 ^1 1970坦 亡11叫1 平 斟 芒 罟鲁 ^1.营o1斗 召o1斗.20q 坦 ‘L}’
7 世叫1叫q o1鬯 对 旦星,吾 詈 罟训 电 ’ 丑H司呈 工71.召 斟 铷仝 斟 列 马 斗 .
吾 叫]q 鲁 营 咧 芒 譬嘤 o1 等
导 o1. 鲁 对 电 喜 .(1992),
召仝
鬯 人_卜 斗 工 号J(1993), 罟
鲁 导口1-暑 理J(1993),罟
r-SJ
吾 (){J(1994),召 舍 厂鬯 (1995), 寄
世 J(1995),诅 q r旱 呈导 吾 州 I
(1996), 古鬯 列 叫鬯 o1- J(1997),
卓 大1_司手 迥 鬯翻珥 哥 导电 旱 考
昭鲁 71呈 1- 旦 叫1世营
O1
叫1
軎 珥 碧 哩 O1 71马 日 .生
1980坦叫钏 君 斟 鬯 电罟导 茸

o1 旮仝马咀
呈 世 日 1.,兽
斟 马告 旦 舍鲁 旦 q手 斗 . 大 鹌 珥 大1_
[关键 词] 崔 允 :梁 贵子 ;1990年代 ;文学 史 意义
1. 罢
o1 詈o 21刈71叫1号叫 王 q o1
世 昔 _o4 大1 otl 1990 硼 寻 仝
导封鲁 导 苛入-} 呈 司斟卫
斟 71
碧 呈 ^1- q:马 斟 .
1990 【11 寻 4"-毽鲁 1980嗵 日1 卓 世 o1
口1.舍
旱 J(1998) 吾 o1
烈日.o1 詈叫] 鲁 ’
1992坦王 罟 罟苛甘 牟 人1-乱 鲁 子 刘 旦 呈

韩国小说《熔炉》解读

韩国小说《熔炉》解读

《韩国小说《熔炉》解读》摘要:本文作者在读了《熔炉》这篇小说以后,就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情节,以及在其深刻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剖析,《熔炉》是韩国作家孔枝泳写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讲述了一个聋哑儿童被性侵的悲惨事件,对小说《熔炉》的解读,必须要深入到民族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思想中所深藏的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不满摘要:韩国小说《熔炉》是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作者围绕关注度较高的社会事件,在基于大韩民族恨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借助文字表达的形式,将恨的情感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宣泄,在最大程度上激起了所有读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认同。

本文作者在读了《熔炉》这篇小说以后,就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情节,以及在其深刻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剖析。

关键词:韩国;小说《熔炉》;解读作者简介:王妍(1979-),女,辽宁大连人,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博士,大连民族大学朝鲜语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朝鲜语教学、韩国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熔炉》是韩国作家孔枝泳写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讲述了一个聋哑儿童被性侵的悲惨事件。

这篇小说读了以后,会让所有有良知的人悲愤难抑,它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家用锐利的笔刀,划开了韩国文明社会的华丽外衣,向人们揭示出了一个隐藏在这件外衣下丑陋黑暗的角落。

它以其社会敏感性,唤醒了韩国民众对社会不公平的悲愤,同时也让所有的读者对角色悲惨的命运遗憾、悲哀,籍此呼吁社会各阶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且引导广大读者展开对社会缺陷机制的思考。

一、小说的民族文化的解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审美,和这个国家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任何文化形式的展现与思考都与其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人文因素不可分割。

对小说《熔炉》的解读,必须要深入到民族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思想中所深藏的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不满。

韩国文学概要

韩国文学概要

韩国文学概要韩民族度过历史的逆境,经历苦难而生存下来。

因此,韩国文学上这种忍受苦难考验、顽强地反复地进行生存斗争的印象很深刻。

同时,不得否认地,韩国文学受到东方伦理观支配的传统社会性向制约,比起动态的、转向的文学更倾向于怀古主义或是以过去为主的思考方式。

但是,宏观地看韩国文学就会发现,从原始时代至今的漫漫长途中,每逢岔路口,韩国独立的传统根基和面对历史现实的独特创作不但没有枯竭反而绵绵不断地发展延续,流传至今。

一方面,韩民族自远古时期开始就拥有自己表达想法和情感的固有语言,但是记录这种语言文字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即,朝鲜时代初期创制训民正音以前,韩语只能借用音韵和语法体制都不同于韩语的中国汉字来记录发音和含义。

这就是三国时代就已经形成的乡札或者说吏读。

但是与此不同的是,依照中国传统汉文体进行创作的文学活动也非常兴旺,即使在韩文出现以后也没有中断,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左右。

通常,韩国文学的时代区分方法是依照历代王朝的变迁史来划分的。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成立之前的文学称为“上古时代的文学”;这三国鼎立时期的文学称为“三国时代的文学”;从高丽创建到灭亡时期的文学称为“高丽时代的文学”;从朝鲜建国到壬辰倭乱时期的文学称为“朝鲜前期文学”;之后直到甲午改革时期的文学称为“朝鲜后期文学”;这些总称为古典文学。

与这些古典文学相对应的概念——新的文学出现了,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展形成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与古典文学区分为两类。

1.古典文学1)上古时代韩国文学的黎明期要追溯到遥远纪元前后的时期。

我们认为某一民族的境遇或者文学是以诗歌、舞蹈、音乐等相融合的综合原始艺术的形态出现的。

韩国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古代记载中出现了浮于的迎鼓、东礼的舞天、高句丽的东盟以及马韩、辰韩、矣韩等三韩的祭天仪式。

在这些歌舞和饮酒的习俗中我们能找到古代歌谣的来源。

因此古代歌谣体现民族固有的信仰或者与农业生活密切相关,不是关于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

试论朝鲜韩国文学的概念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试论朝鲜韩国文学的概念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试论朝鲜韩国文学的概念及其文化审美特征朝鲜半岛的文学属于东北亚文化的研究范畴,朝鲜本土学者以及与之相邻近的中国、韩国等专家学者都对其文化形态做出过或多或少的研究。

纵观整体研究,在对朝鲜半岛文学的称谓上略显混乱且并不统一,各学者综合各家言论之后认为应统称与朝鲜半岛相关的文学为韩国朝鲜文学。

本文将具体阐释这一概念。

同时,以崔雄权学者为代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总结出其文化审美特征并加以详细论述。

标签:韩国;朝鲜;文学;审美特征对于与我国相邻的朝鲜半岛的文学,中外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的探索研究,然而总览各个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在对与朝鲜半岛相关的文学范畴方面,各学者对其具体的称谓相对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称谓。

因而容易造成使用和理解上的误会和混淆,直至学者崔雄权较为明确地提出使用韩国朝鲜文学概念这一较为合理的论述。

一、朝鲜韩国文学概念阐释首先可以看出,从朝鲜、韩国两国自身学者的研究出发,其大多都是站在自身立场进行定义。

其中一度流传较广的是由韩国学者提出的“倍达文学”概念。

这一理念主张以文学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为分类依据,不考虑其创作时代、创作所在地域,也不考虑其创作者的国籍,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使用语言为何种语言,即归为何种文学。

例如,使用中国文字创作的作品即为中国文学,用英国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即为英国文学。

此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学分类问题,看似有一定依据和道理,实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狭隘性。

在当时,通过这一理念可以得出,朝鲜半岛的文学即为用朝鲜半岛的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少韩国、朝鲜的学者也都赞同这一类似见解。

然而由此即产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朝鲜、韩国两国的学者指出在汉阳朝时期,世宗大王创造文字之前一千年已有记录的文学作品,照此理念分类即不能将此类作品算作朝鲜国文学。

同时,如崔致远等文学家有大量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此一来也都不应算作在内,显然这样是有失偏颇的。

在当代,韩、朝两国学者也都明确表明,此类用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应算作其本国文学作品,即他们所说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南北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查看文本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总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撰写人:文日焕(古典部分)金明淑(近现代部分)金春仙(当代部分)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其目的《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韩国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并努力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系统地讲授韩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韩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二,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欣赏韩国名篇佳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更好地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三,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简介《朝鲜-韩国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是中韩经贸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介绍韩国文学史的系统知识,包括作家、流派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讲解部分名篇并由此培养学生欣赏韩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是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编朝鲜-韩国古典文学(24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神话§ 1.3 原始歌谣§ 1.4 古代歌谣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朝鲜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古代神话的分类及特点。

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龟旨歌》、《箜篌引》、《檀君神话》。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上古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

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古代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三国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汉文学的起源§ 1.3 说话§ 1.4 歌谣§ 1.5 乡歌的起源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三国时期的文学倾向,乡歌诗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浅析韩国战后小说代表作《误发弹》

浅析韩国战后小说代表作《误发弹》

浅析韩国战后小说代表作《误发弹》摘要:由于光复后韩半岛南北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垒,导致韩民族之间的杀戮。

李?宣的短篇小说《误发弹》是以此为题材的韩国战后文学的代表作,控诉并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多方面伤害,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对该小说展开分析。

关键词:战后小说;告发文学;家族共同体;受害者李?宣的短篇小说《误发弹》于1959年在《现代文学》10月刊上发表,是以分断和6.25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伤痛为主题创作的,被认为是韩国战后小说[ 战后文学是指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生活和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就韩国而言,战后小说是在6.25战争之后出现的,根据战后的实际状况的虚无主义和对现实的不安创作的作品。

]的代表作之一。

1960年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其大众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韩国光复之后由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在这种冷战体制的冲突中引发了这场同民族间的悲剧。

1950年代,以控诉破败的社会条件和人民遭受的痛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登上舞台,该时期的文学多属告发文学并带有讽刺意味。

《误发弹》也属于告发文学[ 告发文学是指通过文学创作指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文化外延的矛盾,并意图解决这种矛盾的文学。

],通过描写哲浩一家在战后悲惨、混乱的生活,暴露出6.25战争之后韩国人民在战争所带来的伤痛中苦苦挣扎却无法挣脱的惨状。

南北分断之前,哲浩一家本是北部的地主家庭,在逃到南方后,战争给他们一家带来的伤痛折射出时代背景下无数相同遭遇的受害者。

本文将结合战后的时代背景,对小说中反应出的战后社会状况和人间的悲剧进行探究和分析。

通过分析以大家长身份出现的哲浩,及受难一代、受难二代中的女性和儿童,可以窥视出战后底层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丧失,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

本文将从告发文学的角度、底层人民战后的悲惨生活、家族共同体的瓦解和“大家长”所遭受的重压以及女性和儿童受害者形象的分析等角度展开对《误发弹》的讨论。

具有告发文学的性质,揭露底层人民战后悲惨的生活《误发弹》的发表震撼了当时的文学界,该小说并不是单纯地叙述引发感动的情节,而且赤裸裸地揭发了当时正处于战后恢复中的韩国社会的惨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仁勳论文:崔仁勳广场韩国小说
【中文摘要】崔仁勳的成名作《广场》,发表于一九六零年四一九革命之后,被誉为韩国战后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作品,是韩国
六十年代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部小说打破了韩国五十年代战后小说反共基调的束缚,第一次客观直面南北分裂现实,通过主人公李明俊的
南北生活体验,对当时南北韩的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引发了当时文坛对政治虚无主义的大论争。

《广场》的时代背景是从韩国解放到朝鲜战争结束这段时期,这也是南北韩社会意识对立最尖锐、人民思想最混乱的时期。

主人公李明俊是一位精神主义哲学者,他希望找到一个广场与密室相互共存的地方,既有享受真正
民主自由氛围的广场,又有能够保障自身自由的密室。

但当时南北韩的社会体制与意识形态却让李明俊无法实现这一美好的生活追求。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南韩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与自由,不仅没有公众的广场,更因意识形态问题连本应受到保护的个人密室也消失了。

为实现真正的理想,毅然选择逃亡北韩的李明俊赫然发现,北韩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只是对革命的模仿和传播信仰的风闻,公众所拥有的广场只是一个虚伪的假象,人民更是无法拥有自己可以独自思索的密窒。

他为寻求广场而来,但北韩只有风闻的广场和无法拥有密室的大众却又一次让他失望。

小说中另一条不可缺少的主线便是主人公与两位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

为了暂时摆脱南北韩社会体制与意识理念带来的压抑,李明俊把希望转向女性交流主体。

但由于缺乏
对女性的正确认识,南韩的允爱拒绝了他求爱的请求,而北韩的恩惠也因战争而死去,扭曲的爱情观并没有给他带来暂时的解脱,却最终导致了爱情的失败。

经历体制压抑与爱情失败的主人公在战后企图前往中立国去寻找超越意识形态的平凡生活,但最终,他还是意识到中立国的生活也将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延续,于是他选择了跳海身亡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定位,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部反映政治理念的作品,也有学者认为爱情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主题。

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内部结构和价值意义两方面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对作品主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阐释。

一方面,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分解作品内部叙述结构,将作品分为精神哲学者的自我确认、南北韩体制与意识形态批判、女性体验与绝望、第三国选择与死亡:四大部分,通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照应重新诠释作品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历史批评方法分析作品的文学史地位,结合作品的几次修改的内容及其文学评论,从作品的文学史意义重新确认主题。

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并不是单纯的分裂、理念、爱情,而应该是理念与爱情。

作品完美地将理念与爱情结合在一起,通过主人公在南北韩挫折经历的叙述,旨在揭露理念的对立给人们带来的肉体上与精神上的创伤,批判那些践踏尊严和破坏幸福的理念,从而歌颂给人以力量和希望的博大爱情,从而赋予了作品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广场》虽已发表四十多年了,但它所具有的现实性和历史意义却不容置疑。

南北韩分裂状态依旧存在,南北双方政治理念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对韩民族这段历史的证言,具有十分
珍贵的史料意义。

【英文摘要】
【关键词】崔仁勳广场韩国小说
【英文关键词】
【目录】崔仁勳《广场》研究目录4-6中文摘要6-8外文摘要
8-11正文11-53参考文献53-55谢词55-5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
术论文目录56-57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7
【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