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我的好兄弟

我的好兄弟

友谊的力量
我的感受……
我们班的男生……
你们团结吗?我们班男生 之间存在哪些问题?
班主任寄语:
• 唱响《我的好兄弟》
礼让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与同学和好之道
将相和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相)奉命出使 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 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 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 老将廉颇(将)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 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 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个案三

陈冲和小明在餐厅打饭的时候, 不小心,陈冲将汤洒在了小明身上, 小明当即爆粗口,骂了陈冲,陈冲本 来准备道歉,听到小明骂人,顿时来 气,也开始骂小明,两人接着扭打起 来,一旁同学边看边笑,还拍手叫好。
任选一个人物,评价其行为?

论:
1、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因素有哪些? 2、简要分享你处理同学矛盾的好方法?
我的“好兄弟”
——初二(7)班主题班会
个案一
运动会前夕,小张和小陈都参加了 节目,而且都非常辛苦地排练,彩排那 天,小张的节目没有发挥好,小陈当时 就嘲笑小张,而且回到宿舍还和周围同 学说,小张听着非常难受,二话没说就 告诉了老师。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个案二

Hale Waihona Puke 女同学肖青带了违禁品,没有被 发现。早上老师找宿舍长谈话,中午 去查宿舍时检查到肖青的违禁品,肖 青以为宿舍长给老师说了,所以就不 再搭理宿舍长,还在背后说宿舍长坏 话。
1)冷处理法,谁也不找谁谈,

幼儿园大班语文《我的好朋友》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文《我的好朋友》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文《我的好朋友》教案文档标题:幼儿园大班语文《我的好朋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讲述自己与朋友的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让幼儿理解友情的含义,培养他们珍惜友情的情感态度。

3. 培养幼儿在集体中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友情的图片或故事书。

2. 幼儿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关于自己和好朋友的小故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友情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是朋友,为什么我们需要朋友。

2. 主体活动:(1) 分享故事:每个幼儿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小故事,讲述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趣事或者难忘的事情。

(2)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听到的故事,让他们理解和感受友情的美好。

(3) 创作画作:让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和好朋友的画像,加深对朋友的理解和记忆。

3.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友谊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要珍惜朋友,关心朋友。

四、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请幼儿回家后与父母分享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并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是什么样的。

2. 游戏活动:在下一次课上,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和实践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更加理解和珍惜友情。

同时,他们在分享和创作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幼儿的参与度,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六、教学评价: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完成的家庭作业和游戏活动的情况,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对于表现出色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我的好朋友》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兄第_精品文档

兄第_精品文档

兄第《兄第》第一章:回忆融汇兄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称呼,仿佛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回忆。

它渗透着亲情、友情和兄弟之间的牵绊,给人一种温暖而又沉重的感觉。

对于兄弟来说,兄第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和兄第肆意嬉戏、一起疯闹的场景如今仿佛只存在于梦境中。

那时的我们无所不在,无忧无虑地在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我们曾经是互相的小伙伴、玩伴,成长的岁月也将我们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第二章:共同成长的岁月兄弟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默契和理解。

我们经历了共同的成长,目睹了彼此的改变、努力和进步。

在中学时代,兄第成为了我在学习上的帮手和榜样。

他总是能够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帮助我理解和记忆。

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为梦想拼搏的日子,相互鼓励和支持,共同追求着心中的目标。

第三章:生活中的兄第除了在学习中的默契,兄第也是我生活中的伴侣和知己。

他时刻都能够理解我的喜怒哀乐,给予我支持和鼓励。

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和困惑,一起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

他是我在困境中的依靠和支撑,是我信任和依赖的对象。

第四章:兄第的担当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兄第在我生命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时刻都会以兄长的身份关心照顾我,给我指引和建议。

他为我撑起一片天空,是我在不确定和困惑时的避风港。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我铺平道路,给予我力量和勇气。

第五章:兄第的无私付出兄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互相支持和鼓励,更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和奉献。

几年前,我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低谷,感到迷茫和失落。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兄第毅然决然地伸出了援手,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

他放弃了自己的时间和机会,陪伴着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兄第对我的关爱和支持,对他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第六章:兄第的未来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兄弟之间的情谊永远不变。

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前行,彼此都将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会一直相互支持和鼓励,为彼此的未来共同努力。

我的小伙伴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我的小伙伴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我的小伙伴作文写作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小伙伴的喜爱和赞美。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小伙伴的喜爱和赞美。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观察小伙伴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小伙伴的特点和趣事。

b. 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小伙伴的喜爱和赞美。

3. 教学环节二:作文写作指导a. 教师为学生提供作文写作模板和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作文写作。

b.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4. 教学环节三:作文展示与评价a.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文,并分享写作心得。

b.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实践平台。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六、教学扩展: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关于“我的小伙伴”的作文。

2.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作文评价,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成长。

七、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我的小伙伴”的作文。

2. 学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作文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成长。

八、课程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质量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精选:我的兄弟王小波.pptx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精选:我的兄弟王小波.pptx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 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 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 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 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品位是游离于文 字之外的,它与学问的关系不大。有的人学富五车,品位只是初等。有的人目不 识丁,却具有一种灵觉,能与高品位的东西发生共鸣。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 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小波作品的价值,从一个方面来说,在于他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高尚品位,一 股尘世中的清纯之气。这些东西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唯有缘者得之。而有 缘人再传有缘人,这一团精神能量也许就此传递下去,不致泯灭。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中箭落马、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 的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 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病弱,而且严重缺钙,骨骼都长得与人不同,而且看起 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 在一个东西上,然后就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这使他带有一种呆呆痴 痴的神情,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似乎是一个异类。
学海无涯
2013 高考语文经典阅读:我的兄弟王小波
今日之日,有了许多喜爱小波作品的人,他可谓知音满天下了。在岁月之 流 中,他激起了一朵不可忽视的浪花,人生如此,复有何恨!
细想起来,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他的作品呢?他的东西不太驯顺,不易得到 身 居要津人物的提倡,又包含一些率性而为、啸遨自娱的成分。人们喜欢他, 是因 为他的那种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就像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可以进 入世界 的另一层面。小波生活中一直在走着一条特别的道路,一直在探索着精 神上可能 的存在方式,寻找着自己的适当位置,用他的话说,就是精神家园。

我的好兄弟歌曲教学教案

我的好兄弟歌曲教学教案

我的好兄弟歌曲教学教案教案标题:《我的好兄弟》歌曲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并正确唱出《我的好兄弟》这首歌曲。

2. 学生能够通过歌曲表达友谊的重要性和珍惜友谊的情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歌曲学习一些简单的英文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1. 《我的好兄弟》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歌曲歌词的打印件或投影仪展示。

3. 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我的好兄弟》,并简单谈论友谊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自己的好朋友或兄弟姐妹,分享他们之间的美好时刻。

歌曲学习:3. 播放《我的好兄弟》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仔细听一遍。

4. 分发歌曲歌词的打印件或展示歌词投影,让学生跟随歌词再听一遍歌曲。

5. 指导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歌词,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6. 分段教唱歌曲,先教唱第一段,然后逐渐增加难度,直至整首歌曲。

可使用拼读、齐唱、分角色唱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情感表达:7.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表达的友谊和珍惜友谊的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8. 分组讨论或小组展示,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他们对友谊的理解和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扩展活动:9. 小组合作创作歌曲的歌词,表达他们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

10. 学生们可以选择演唱自己创作的歌词,或者编舞、制作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

总结和评价:1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英语单词、句型和表达友谊的方式。

12.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里练习唱歌,并邀请家人或朋友一起演唱。

2. 学生可以尝试翻译歌曲歌词,学习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

3. 学生可以在朋友间组织一次小型音乐会,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和音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歌曲学习英语单词和句型,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友谊的重要性和珍惜友谊的情感。

我的小伙伴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我的小伙伴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我的小伙伴作文写作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框架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人和事。

3.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 分析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伙伴,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

4.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学会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人和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分析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伙伴,进行写作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分析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经验。

4.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小伙伴”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5.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作文的数量和质量。

2. 学生对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七、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示例。

2. 作文写作技巧的相关资料。

3. 学生作文作品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分析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和经验。

3. 第三课时: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作文,互相评价、学习。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观察力。

我的好兄弟技巧教学教案

我的好兄弟技巧教学教案

我的好兄弟技巧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好兄弟技巧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好兄弟技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好兄弟技巧的定义和重要性。

好兄弟技巧是指在团队合作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信任、合作、互相尊重的能力。

好兄弟技巧对于团队的成功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促进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2.好兄弟技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相互支持,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2)信任和尊重,成员之间要建立起信任和尊重,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合作和协调,成员之间要学会合作和协调,共同完成团队任务。

(4)积极沟通,成员之间要积极沟通,及时交流信息和意见,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好兄弟技巧的重要性,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4.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从而更好地实践好兄弟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一个团队合作成功的故事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好兄弟技巧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的兴趣和热情。

2.讲解好兄弟技巧的定义和重要性。

通过讲解好兄弟技巧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好兄弟技巧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好兄弟技巧的热情。

3.介绍好兄弟技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好兄弟技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好兄弟技巧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

4.开展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

通过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好兄弟技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5.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从而更好地实践好兄弟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兄弟鲁迅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

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地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

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

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1919年1、周作人与鲁迅决裂,发生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八日。

这一年,鲁迅43岁,周作人是38岁。

七月三日,二人同去东安市场。

七月十四日,鲁迅日记:“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

”寥寥数字,透露这个大家庭发生异常事。

鲁迅性格得理不饶人,且喜絮絮责人,独对此事一生缄默。

周作人同日日记,没有记载。

2、他(鲁迅)性格錙銖必较、有仇必报、决不宽容,常常强词夺理,却对此事缄默。

也许,这五天的尷尬、羞辱、默饮苦酒的无奈,成為此后对他人、对社会疯狂发泄和无情报复的内心驱力之一。

迁怒他人和社会,是他对个人耻辱和失败感的补偿方式。

3、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小他四岁(1885□1967),周建人小他八岁。

日本留学、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鲁迅和周作人同居一处,关系极密。

两人年龄接近,可沟通处多。

鲁迅是周家此支长子。

在中国宗法社会,嫡长子在诸子中享有最高地位,有继承权,父亲去世,长子為家长,诸弟宗之,奉之如父。

这种旧习俗,使鲁迅增长大家长心态习气(粗暴踏毁弟弟风箏一事即暴露家长式暴虐心态和专横习气,吩咐作人翻译、建人為他抄书之类亦出自长兄兼家长身份)。

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家长身份另一面,是不可推卸的义务。

家庭经济需要长兄尽力时,鲁迅回国谋职,供养母亲,帮助在日本留学的弟弟作人。

一九一九年八月,鲁迅在新街口附近公用库八道湾十一号,為全家买下一所大宅院,花了三千五百元(修缮费不在内),约合鲁迅一年薪水。

十二月,他回乡卖掉绍兴旧居,得千余元,偕母亲鲁瑞、妻子朱安进京,从此和作人、信子一家以及建人住进这所宅院。

鲁迅兄弟的家庭结构,沿袭中国宗法大家庭模式,各有妻室的三弟兄不分家,收入放在一起,吃饭在一起。

鲁迅和周作人收入优厚,每月工资总收入高达六百元(不算稿酬收入),出门皆坐人力车,实是京城上乘生活水平。

4、七月十五日,作人日记:“□□子病。

池上来诊。

”七月十六日记:“池上来疹。

迟睡。

”七月十七日记:“阴。

上午池上来诊。

下午寄乔风函件,焦菊隐、王懋廷二君函。

七月《小说月报》收到。

得玄同函。

”七月十七日,周作人得知实情。

他后来承认,此日日记还有大约十个字,涉及他与鲁迅决裂原因,后来“用剪刀剪去了”(《知堂回想录》“不辩解说”)。

经过一夜思考,心情由震惊、愤怒转而平静,他对鲁迅性格的了解,使他不能以沉默听之任之,他要给这位多年来一直自恃兄长和家长的人一个显示自己人格尊严的明确信息。

鲁迅日记对此一字没有。

他在躲避此事。

倘是钱财问题,必写也。

日记不是给人看的,而是写出给自己解气。

然而,性喜负气的鲁迅却一字未写。

七月十八日,周作人态度冷静,似带悲悯,给其兄写一短信,十九日上午面交鲁迅。

此信全文如下: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5、他(鲁迅)携妻自逐,标志这个大家庭从此崩解,弟兄二人分道扬鑣。

这一结果,对二人心灵、情绪和性格之影响截然不同。

周作人理直气壮、安之若素,闭门读书、写作不輟;鲁迅愈发仇恨人间和社会,混斗文坛,把各种闷气倾泻他人身上,卷入女师大风波(与许广平有关)、与文坛多人轻啟舋端,缺乏理性论辩、著眼攻击人身,好勇而斗狠,可能皆与满腹闷气有关。

又如他起了个笔名“宴之敖”,古怪得像他的复仇小说《铸剑》中的歌,这笔名意思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宴字三部分表示家、日、女,敖字表示出、放。

他文字刻毒、鼓吹流血革命和至死衔恨报复,或许可以解释。

渴望被很要好地叫声“哥哥”——鲁迅《我的兄弟》《风筝》比较谈徐步军鲁迅写于1925年的散文《风筝》广为人知,文章讲述了一则关于风筝的故事:作为兄长的“我”童年时不爱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一次见到弟弟背地偷偷做风筝,生气之余,悍然毁坏了风筝。

很久以后“我”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了解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陷入自责和忏悔之中。

关于风筝的叙事,很容易被看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一次稀松平常的回忆。

但我们不能忽略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个人生活背景。

众所周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的1923年,鲁迅因家庭琐事与二弟周作人发生纠纷,周作人甚至亲自给鲁迅送去了绝交信。

但周作人在绝交信中并没有明确地指责鲁迅,只是说“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周作人对两人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不解释、不辩解的态度,鲁迅在接到绝交信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此后不久,周作人又剪去事发当天日记上的十几个字而“决定不再提起”。

当事人的回避态度,给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得他人至今仍然难以明了个中缘由。

但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挽回了,“兄弟怡怡”的情景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从此反目,永不来往。

因为家庭琐事而造成兄弟失和、分道扬镳,鲁迅心中的痛苦不难想象。

写作《风筝》时恰恰是农历新年,同居京城的兄弟却形同陌路,一大家人也不能共享天伦之乐,相信鲁迅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

这个时候写回忆童年兄弟往事的文章,自然会掺杂诸多感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风筝的故事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写了,早在1919年,鲁迅就以“神飞”为笔名在《国民公报》“新文艺”栏内发表过一组散文诗,总题为“自言自语”,其中的第七篇《我的兄弟》即是《风筝》的雏形。

两部作品都是写童年时毁坏弟弟的风筝,后来醒悟并且深表忏悔的心路历程。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重写、改写《我的兄弟》为《风筝》呢?两部作品又有什么不同呢?《我的兄弟》写于1919年,那时鲁迅和周作人感情甚笃,兄弟二人驰名文坛。

发表《我的兄弟》时,应该说只是对童年往事的追怀和兄弟感情的珍惜。

待到写《风筝》时,感情自然有很大的落差,这也体现在文本中,细读两篇作品,可以发现有诸多不同之处:第一,《我的兄弟》篇幅很短,只有区区三百余字,笔法简约,只是进行简单的回忆性描写,对风筝被捣毁后的结果仅以“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一笔带过。

但在《风筝》中,作者却浓墨渲染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以及可怜、胆怯、无助的形象。

作者首先描绘弟弟的形象:“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

”接着重点突出他喜爱风筝的特点:“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一个童心盎然、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对风筝的如此热爱却得不到响应,直至遭到兄长的粗暴制止:“我”闯进弟弟正在做风筝的小屋时,弟弟“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顷刻间毁坏了风筝,“傲然”离去,“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这些描写,突出表现了弟弟受到伤害时的痛苦与无助,反衬出“我”行为的失当,为下文“我”的自责与忏悔作了铺垫。

第二,区别于《我的兄弟》,《风筝》一文在写“我”毁坏风筝后,又添加了成年后对儿童游戏重要性和合理性的认识。

这既说明“我”童年时悍然毁坏弟弟风筝的盲目与无知,也强调这种“精神虐杀”对弟弟的伤害,进一步深化了自责与忏悔之情。

文中写道:“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形象地表现了“我”追悔之心的沉重。

第三,相比于《我的兄弟》,作者在《风筝》中改变了原来主人公得到宽恕的大团圆结局,“我”没有得到弟弟的原谅。

在《我的兄弟》中,弟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连影子都记不起了”,文中两次几乎一字没变地写到“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这表明“我”得到了弟弟的原谅。

但在《风筝》中,当“我”认识到“精神虐杀”对弟弟的伤害时,万分悔恨之余又想方设法争取弟弟的宽恕,希望能听到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后来“我”当面向弟弟道歉,“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此时,文章又一次渲染了“我”期待弟弟说出“我可是毫不怪你呵”,以求得“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但是,弟弟像听别人的故事一样,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区区一句话就化解了“我”主动道歉以求获得宽恕的全部努力。

从“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到“有过这样的事么”,两篇作品中弟弟态度的截然不同,直接照应了现实生活中作者的尴尬境地:周作人不再给鲁迅解释的机会,同时也把那扇和解的大门给关死了。

第四,在《风筝》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我”内心的痛苦,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衬托出作者的无奈与痛楚。

开篇首段描写了北京的冬景,衬托的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的心境。

接着追忆了故乡和煦春景,之后发出了“我现在在哪里呢”的感慨,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失和以及团圆和睦家庭消逝不再的伤感。

在文章末尾,恳求得到弟弟宽恕却不得的“我”心情的沉重与伤感充溢字里行间,在首尾照应的例行性描述后,作者写道:“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

”表现了求恕不得的无奈与凄楚。

饶有趣味的是,文章在写到弟弟表示记不得往事时发了一通感慨:“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哥哥真诚地向弟弟道歉,承认过失,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让获得宽恕永远失去了可能性。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却有着多重意味。

一重意味是指,如果弟弟果真忘了此事,那么再谈什么宽恕,就是妄言了。

另一重意味则深刻得多,哥哥阻止弟弟玩风筝,是否有劝其上进的好意呢?如果本来就未曾发生过冲突,未曾伤害过对方,又何来宽恕可言呢?这里就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写作时内心的巨大隐痛与难以直说的万般无奈。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鲁迅向弟弟发出的和解信号。

但我们同时也可以把这句话看做作者在表明心迹:我现在主动示好,以求恢复兄弟感情,但我本来也无甚过错,兄弟反目,只是误解罢了。

从上面两篇作品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揣测鲁迅对《我的兄弟》的改写是缘于兄弟失和的感喟。

对《风筝》的详细分析,也让我们看到鲁迅珍惜兄弟情谊、主动示好以修裂痕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