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0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动物的睡眠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动物的睡眠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动物的睡眠一、教学背景本课时是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十章,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睡眠习惯的认识,以及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动物的睡眠习惯与人类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睡眠习惯;2.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学习使用问句的方式获取信息;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内容1.探究动物的睡眠习惯;2.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动物与人类的不同之处;3.学习运用问句获取信息;4.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5.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黑夜里,学生静静地坐在课桌前,今天的课程主题是什么呢?提问:大家都知道,人类每天都需要睡觉,那么动物也需要睡觉吗?动物的睡眠习惯是什么样的呢?2. 导入课文老师出示课文《动物也需要睡觉》,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大意,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1.为什么动物需要睡觉?2.动物的睡觉方式有哪些?3.动物的睡眠与人类的有什么不同之处?3. 阅读文章将文章《动物也需要睡觉》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自己默读,了解大意。

随后全班师生齐读,再请个别学生读。

4. 小组合作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整理出问题及答案。

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提问环节老师带领学生回忆文章,针对性地提问来让学生思考并获取答案。

提问:1.为什么大象和长颈鹿比其他动物需要睡眠时间更长?2.动物的睡姿有哪些?3.麻雀和鸽子的睡觉时间有什么不同?4.动物的睡眠与人类有什么不同之处?6. 总结课堂内容通过提问环节,学习了解到动物的睡眠习惯,以及与人类的差异点,准确地掌握了本节课堂的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睡眠习惯与人类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问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以小组合作为基础,通过分享和交流来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头脑风暴和提问环节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学情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动物休眠的原因。

因为本文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一定有兴趣学习,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休眠,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难点: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收集一些动物睡眠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1、首先我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找生当小老师领读。

二、谈话导入1、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好,一大早看到你们的精神也这么好,老师的心情也格外的好,我想大家昨晚上一定睡的很香甜吧!大家知道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眠,谁知道,人为什么要睡眠呢?我们人类睡眠一般都是为了休息,那动物睡眠也全是为了休息吗?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动物的睡眠原因和方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3、板书课题,生齐读。

4、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就让我们从文中找答案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思考两个问题。

(出示课件)2、课文读完了,现在你们知道题中的睡眠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吧!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谁来说一说?请同学们画出这句话并齐读。

3、那谁来给大家说说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生答,师板书。

4、课文中哪部分写蝙蝠?哪部分写海参?哪部分写蜗牛?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给课文分段,生反馈。

西师大四年级下册语文《动物的睡眠》教案设计

西师大四年级下册语文《动物的睡眠》教案设计

13.动物的睡眠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3、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重点难点: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导语: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觉。

动物也是这样,它们也要睡眠。

可是,动物的睡眠跟人类却有所不同。

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睡眠。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向我们揭示了几种动物睡眠的趣闻。

2 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二、理解题目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睡眠”两个字上加上了引号。

)师: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我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就会明白。

三、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1. 学生自读课文,师出示生词。

2.学生反馈生词意思。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 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种动物的睡眠。

2. 教师提问检查默读的效果:“课文主要写了几种动物的睡眠?”(3种)“哪3种?”(蝙蝠、海参、蜗牛)3. 让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采取边读边勾画的方式了解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特点。

4. 同桌或分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

5.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汇报和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

(蝙蝠是“冬眠”,海参是“夏眠”,蜗牛是既“冬眠”又“夏眠”。

)师:注意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把你们的体会告诉我。

(动物在不利生存的情况下,是以睡眠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课文题目中的“睡眠”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的原因了吧?(动物睡眠与人类的睡眠不完全相同。

)四、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动物的睡眠特点。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0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0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学情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动物休眠的原因。

因为本文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一定有兴趣学习,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休眠,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难点: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

学生:搜集一些动物的睡眠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

大家对这些图片熟悉吗?对,这几幅图片都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植物的“睡眠”》中学过的睡眠方式奇特的植物。

有白天睡觉,夜晚开放的晚香玉,也有睡眠时花瓣闭合像个鸡毛掸的蒲公英,等等。

那么有植物联想到动物,会不会也有像植物一样奇特的睡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睡眠”》一探究竟。

2、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二、词语积累•蝙蝠旷野千里迢迢•偏僻懒腰金蝉脱壳•蠕动蜗牛赖以生活三、设疑自探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1、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和平时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吗?(“睡眠”两个字加上了引号)师: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我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就会明白。

2.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3、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问题一:“睡眠”两个字为什么要加上了引号?师:注意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把你们的体会告诉我。

13-《动物的睡眠》-教案

13-《动物的睡眠》-教案

13、动物的“睡眠”教材分析:《动物的“睡眠”》是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3课。

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别了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这三种动物的睡眠原因、时间和方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3、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重点、难点: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提纲导学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昨天晚上睡得好吗?(好)我们每天晚上都要睡觉,这样我们第二天才会精神抖擞。

教师:同学们,不光我们人要睡觉,小动物们也要睡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动物的睡眠》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齐读)过渡:这节课你想解决哪些问题?自学设疑出示导纲(学生根据导纲自学)二、合作互动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评价预设:(1)我会读,我会理解加点的词语。

旷野偏僻蠕动懒腰蜗牛··金蝉脱壳千里迢迢昏昏沉沉············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它们是怎样睡眠的?它们为什么要睡眠?(选择你最喜欢的身份来介绍蝙蝠, 海参和蜗牛的睡眠吧.)?(课文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

蝙蝠冬眠:是为了对待绝粮。

海参夏眠:因为没有食物。

蜗牛既冬眠又夏眠:为了适应环境。

)教师: (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小组汇报:学生把自己当成蝙蝠、海参、蜗牛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们介绍它们睡眠。

3、质疑解难预设: 题目《动物的“睡眠”》“睡眠”为什么加引号?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人类睡眠是为了休息,动物睡眠与人类的睡眠不完全相同。

动物在不利生存的情况下,是以睡眠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3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3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3、动物的“睡眠”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教学重难点:1、学会略读2、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的睡眠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3、感受文章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师:孩子们,昨晚睡得好吗?生:睡得好!师:看得出来,孩子们睡得挺好,个个精神抖擞,是的,睡好了,休息好了,才有精神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觉,睡觉是为了休息,动物也要睡觉,他们是为了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13动物的“睡眠”。

师: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3、动物的“睡眠”。

师: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生:略是啊,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二、出示学习目标: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大屏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全班读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大屏出示自读要求)(大屏幕出示自学指导一)1、学生自由读文,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3、文中的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反馈:抽生读词语;抽生说说文中讲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四、细读课文,解疑合探。

(一)、自主学习师:再次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方式?是怎样睡眠的?睡眠的原因是什么?(大屏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组内再次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在文中找出文中介绍动物睡眠方式、怎样睡眠、为什么睡眠的句子勾画出来,在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讨论填写学习单。

)导学单(二)汇报交流1、汇报导学单的填写情况?2、分别汇报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及相关句子。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19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19

《13*、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生动地介绍了几种动物奇特的睡眠方式,说明了动物的睡眠不仅是为了休息,更是为了摆脱不利的生存环境,使生命得以延续。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动物休眠现象的科学小品,文章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几种动物的“睡眠”。

难点:通过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激发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到的一些动物的睡眠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科普文《植物的“睡眠”》吗?其实,不仅我们人需要睡眠,植物需要睡眠,动物也需要睡眠,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动物的“睡眠”》,了解动物的奥秘。

(板书课题)2、齐读质疑,预设问题(1)动物为什么要睡眠?(2)动物是怎样睡眠的?(3)它们能睡多长时间?(4)“睡眠”二字为什么要加引号?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开火车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几种动物的睡眠方式。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四、自主探究一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2、指名反馈。

(板书:蝙蝠、海参、蜗牛)五、自主探究二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各小组学生分别读相应的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种动物分别是什么原因睡眠、怎样睡眠、能睡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六、解疑合探1、小组合作讨论。

2、汇报交流(一)(1)指名汇报:蝙蝠没有食物冬眠四、五个月(2)蝙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有感情地把这一部分读出来。

3、汇报交流(二)(1)指名汇报:海参没有食物夏眠四、五个月(2)指名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复述一下海参的睡眠方式及原因。

2019春西师大版四语下第13课《动物的“睡眠”》

2019春西师大版四语下第13课《动物的“睡眠”》

第13课《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具准备】有关动物“睡眠”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觉,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

动物也是这样,它们也要睡眠。

可是,动物的睡眠跟人类却有所不同。

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睡眠,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向我们揭示了几种动物睡眠的趣闻。

2.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学生齐读课题)3.鼓励学生说说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睡眠”两个字上加上了引号。

)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一)初读课文,学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解决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

3.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领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旷野木棍懒腰依赖偏僻蠕动蜗牛延续三五成群春暖花开风和日丽寒气逼人千里迢迢昏昏沉沉金蝉脱壳4.记忆字形: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分析重点生字。

5.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题目是不是概括了课文的大意。

(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几种动物的睡眠。

2.采取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了解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特点,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要这么睡眠?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一)阅读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小组同学之间合作交流:(1)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2)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2.学生汇报。

3.老师引导。

(1)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等动物的休眠现象,作者多用设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同时,还较多的使用叹词、语气助词、重叠形式的形容词和动词,加上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使文章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

1、课标对阅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每单元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在第三单元,是一篇阅读课文。

总体来看,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朗读能力,初知文章大意的能力。

而本课的具体要求为: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文中讲了动物的哪几种“睡眠”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说给大家听听。

因此,在完成课后两个要求的基础上,训练默读、学习略读、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都可以选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训练点。

3、从本单元来看,四篇课文中,不论是精读课文、批读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抓住了动物的特点在写,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也是“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动物,写出他的特点,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抓住动物的特点。

虽然课文题目中,内容中都涉及到了引号的用法,而且涉及设问的情况也很多,但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考虑不作为重点纳入教学设计中,而是引导说其他动物“睡眠”方式的教学环节上给予较为宽裕的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较快地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兴趣。

3、为本单元的习作收集素材。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对部分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的、顺畅的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的“睡眠”方式。

教学准备
有关动物“睡眠”的资料;人类睡眠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知道,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比如说人。

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比如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些动物。

昨天,我们安排了预习,知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动物的“睡眠”》,现在请大家齐读课题。

(课件上展示了课题)。

2、来,我们一起来写写课题(注意到课题中的引号)。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一个词
语只要加上引号,他的意思就会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

所以我猜呀,题目中的睡眠跟我们平日里的睡眠肯定不一样。

你们觉得呢?我们来读读课文,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自读自悟
1、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文中新词(旷野、千里迢迢、偏僻、木棍、伸懒腰、赖以生活、蠕动、蜗牛),查看阅读情况。

2、说说文中有没有难以理解的词语。

能通过例句对比感受“千里迢迢”的意思。

3、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全文约630字,正常朗读一分钟约230字,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略读,所以只给两分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蝙蝠、海参、蜗牛。

让学生也照着黑板在书上合适的位置写一写,主要是想通过教师的认真板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锻炼他们写好中国字的能力)。

4、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睡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生一起书写“冬眠、夏眠”),用自己的话说说“冬眠”和“夏眠”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独特的“睡眠”方式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件展示三个需要通过默读解决的问题):
1、蝙蝠为什么要冬眠?怎样冬眠的?
2、海参为什么要夏眠?怎样夏眠的?
3、蜗牛是怎样睡眠的,他为什么这样睡眠?
(二)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汇报交流情况。

1、小组交流。

(每个组至少有三位同学就其中至少一个问题开展有效交流,教师留够时间。


2、抽生汇报,了解文章大意的同时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部分文字如:“等到天气暖了,又下着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上一顿。

”。

(三)根据板书,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大意。

四、课内拓展(此环节既是为了完成教材中课后第二题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达到了为本单元习作收集素材的目的。


1、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
2、组内交流(给3分钟左右的时间,确保学生的交流有效果)
3、分组汇报(可以抽取三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
4、看图说话(教师出示自己准备得其他动物的睡眠图片,让学生观察,猜猜这些动物为什么具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睡眠习惯。


五、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了解人类正确的睡眠方式。

(教师给每个小组收集了5——6份不等的跟人类睡眠有关的资料,让各小组拿到之后,先自读,在组内交流,有兴趣的还可以全班交流。


附:板书设计
动物的“睡眠”
蝙蝠——冬眠
海参——夏眠为了生存
蜗牛——冬眠、夏眠
教学反思:
课前,我已经安排了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做到:一是认真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流利;二是收集整理其他动物“睡眠”的资料,为课堂分享做好准备。

本课教学,我直接利用课文的第一句话导入,快速进入新课教学状态。

在解决了本课生字新词的认读之后,我让学生略读,完成设计的两个任务: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睡眠”方式?这两个任务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归纳。

然后我组织大家跟我一起完成板书,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的书写训练。

然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了解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课件展示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感”,感知这些动物的特征:蝙蝠吃飞蛾,受季节限制;海参吃浮游生物,也受季节限制;蜗牛行动要靠粘液,受天气和季节限制。

然后通过默读来“悟”,悟到以上三种生物要“睡眠”的原因。

最后再让学生谈:一是组内交流,给学生留够交流时间;二是学生面向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得完整。

并且通过对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第一句的理解,知道文中三种动物的“睡眠”都是为了生存。

进入第三个环节,汇报收集资料的情况。

此环节中,教师课件准备了狗的睡眠图片,介绍了狗睡觉老是喜欢耳朵贴地的原因;提供了马的睡眠图片,让学生猜马为什么喜欢站着睡眠;让学生在交流自己收集的动物睡眠的资料时,尽量说清楚这么睡觉的原因,锻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的能力,知道大千世界,动物们的“睡眠”方式的形成都有自己特定的原因,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