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八音头
谈戏曲乐队演奏中板鼓的作用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谈戏曲乐队演奏中板鼓的作用潘金松(宝应县淮剧团,江苏扬州225800)摘要:戏曲舞台艺术是集时空、舞美、人物、乐队等诸多艺术元素,在角本创作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我们要着重研究音乐,因为其有机地联系了其他艺术元素,使情节起伏跌宕,在虚拟中使观众身临其境。
音乐从幕起便不曾停歇,它联系着一切情景、情境和人物,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手势、步调都与音乐相伴,舞台的每一个场景、瞬间都与音乐交织在一起,甚至人物的语言也富有音乐旋律。
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戏曲艺术之魂。
关键词:戏曲乐队;板鼓;作用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0-0140-02一、前言板鼓,又称为司鼓,在评剧乐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乐队的核心。
板鼓身兼乐队的指挥,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拥有专有的鼓师,经过长期的合作,切磋技艺,再加上默契的配合,使作品呈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板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乐队的演出质量。
二、戏曲乐队的基本特征在戏曲乐队伴奏中,管弦乐与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中器乐的两个体系,它们构成不可分割的音乐集合体,是戏曲音乐不同于其他音乐的显著特征。
在戏曲人物的唱做念打及各个场面、情景的变换中,我们随时可以感觉到打击乐在寻找与管弦乐相融合的契机,而一个好的戏曲音乐,则必须由三个要素共同构成,即管弦乐与打击乐恰当地结合,再配合以客观要求相应的效果。
此外,从音乐的艺术角度出发,它还是整个艺术组合的主体。
不仅如此,戏曲乐队打击乐还表现在通过轻、重、缓、急的底鼓和刚、柔、徐、疾的手势,向演奏员提示起、转、收、刹、速度、力度及情绪的种种变化,以统一乐队演奏,真正做到领奏要正,转换要清,收刹要稳。
板鼓是一组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曾被称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此”。
板鼓在乐队中处于领头的地位是由其独特的乐器性能所决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1997年7月,流落海外100余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洗雪百年耻辱、祝愿香港繁荣的庆贺活动,此起彼伏。
身居太行山区的上党儿女,也要表一表自己的心情,就精心策划了一场拿手好戏:以上党的八音会为主,组成了"山西长治上党八音会锣鼓艺术团"、于是年11月赴港参加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节"。
北国乡音,一炮走红香港,其威风十足的打击乐和细腻传神的丝管乐,瞬间倾倒了香港市民。
他们认为这是从没有过的音乐享受。
从此,上党八音会在香港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说平民百姓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是什么,不是电视、不是广播、更不是电影、戏曲。
是什么呢?就是"八音会"。
你看,婚丧嫁娶、添丁祝寿、开业贺窑、剪彩上梁……几乎所有场合,伴随鞭炮声响的必定是"八音会"悦耳动听、诱人驻足的美腔美韵。
何谓"八音"?据《辞海》所载,"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
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龠等属竹类。
"上党八音会主要的乐器有锣、鼓、钹、小锣、胡胡、唢呐、笙、管。
后来又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现在有的则配以铜管与电声乐器。
但称谓上还是叫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始于何时,史无所载。
但考辨散存于书志笔记中的零星记述,可以大致作这样的推论:它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金队戏,形成发展于明末清初。
上党是凝聚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
浸润着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融会修磨,演绎着自己的辉煌。
50年代初长治地区发掘"战国墓",曾出土了8个编钟和16个编磬的事实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商代诸侯微子创建微子国时,就已经十分注重音律了。
山西上党八音会的艺术考察

樊 宇 红
( 大 同大学音乐学 院,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9 )
摘 要: 2 1 世 纪 以来 ,上 党 八 音 会 是 山西 较 具 特 色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 ,上 党 八 音会 是 盛 行 于 山 西长 治 地 区 的 一 种 民 间 音
乐艺术形式 ,它 是当地人 民精 神生活 中不可 缺少的艺术载体 ,表现 出鲜 明的风俗 文化特 色,在 中华 民族艺术花 园中
绽 放 着独 特 的 艺 术 魅 力 。 关键 词 : 八 音 会 ;曹 建 国 乐班 ; 民俗 活 动 ;传 承
我 们 非 常 有 必 要 对 其 进 行 深 入 的 关 注 并 研 究 , 使 它 更 好 的 为 人 民大 众 的 精 神 文化 生 活 增 添 光 彩 。本 文 以 山 西 潞 城 营建 国乐 班 在 民 间 礼 俗 中 的 表 现 进 行 调 查 与研 究 。上 党 地 区 民俗 活 动 中 八 音 会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在 当地 都 有 约 定 俗 成 的 礼 仪 , 在 婚 丧 等 事 仪 中起 着 重 要
婚 丧 等 事 仪 中起 着 不 可 取 代 的 作 用 。我 亲 I h走 访 调 查 了上 党 地 区 多
场 需 求 , 表 演 彤 式 和 内容 越 来 越 花 样 繁 多 。
曹 建 国 乐 班 八 音 会 在 婚 礼 的 不 同程 序 中 演 奏 同 的 曲 日 。 回 礼
举 行 前 一 天 晚 上 就 会 宴 清 曹 建 国 乐 班 的所 有 演 出人 员 , 待 到 大 家 都 吃 好 以后 会 在 8 : 0 0 准 时 开 始 演 出 ,首 先 足 曹 建 国 乐班 八 音 会 的 开 场 曲目 《 初 定 中原 》 的 吹 奏 ,再 说 一 ‘ 止 匕 祝 贺 的 话 语 之 后 节 日开 始 , 八
戏曲视角下上党八音会论文

戏曲视角下的上党八音会研究摘要上党地区的八音会,是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本文旨在研究戏曲视角下的上党八音会,从上党八音会所使用的传统打击乐器,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以及它与上党地方戏曲的连理之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于上党八音会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关键词上党八音会戏曲民间打击乐上党地区是指晋东南的长治、晋城地区,这里是凝聚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上党八音会就是流传于这里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民间音乐自发的群众组织形式,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
上党八音会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唐时成为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戏曲艺术也有着广泛的渊源关系。
2006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八音会传统吹打乐的主要乐器有:唢呐、管子、笙、鼓、锣、镲、小锣等,其中大部分都是与上党地区的戏曲通用的。
其中唢呐广泛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及秧歌会等民间表演的伴奏,也用于戏曲的伴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管子在吹队戏时可以学不同行当的唱与念白,在现在的戏曲伴奏中,管子也可以用来烘托悲剧气氛,尤其是在神庙剧场进行祭祀性表演时,管子的吹奏可以显示出庙堂的庄严肃穆;鼓在上党地区的民间表演中被广泛的用于各种庙会祭祀场合,因为在中国古代“鼓舞’被认为是可以通神灵的;而鼓和锣在元代都是杂剧演出的主要伴奏乐器;小锣在戏曲的伴奏中作用也很大,戏曲中旦角的出场就多是以小锣浪头引出的,这样可以生动的凸显人物性格;镲在地方戏曲中也多用于打击乐伴奏。
可以说上党八音会的传统吹打乐器在戏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对于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场景气氛的烘托等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上党八音会与戏曲有着广泛的渊源关系,上党地区在我国宋代就是杂剧之乡,宋代的宫廷乐舞与队戏、杂剧、院本,对上党地区民间音乐影响深远。
同时这种民间吹打乐对于宋杂剧、金院本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由于战争等原因,宋代宫廷的大批乐人都流落到了上党地区,他们是音乐演奏的高手,上党当地的乐人受之影响,与他们一起做鼓吹、演队戏与杂剧,他们把民间的吹打乐带上舞台,作为队戏、杂剧的伴奏。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除了她源于生和、劳动的舞蹈外,在我国民族艺苑中,已列入艺坛的有:1. 民族曲艺――布依八音; 2. 民族戏曲――布依戏; 3. 布依曲艺――消肖贯。
1.民族曲艺――布依八音流行于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八音”,源远流长。
它是由布依族的牛骨胡、葫芦胡、萧筒、月琴、勒尤、鼓、小镲和小马锣(或包包锣)等八种器乐合奏而得名。
它是以坐唱的形式出现的,故又叫“八音坐唱”。
八音是在北宋时期流入民族地区的,是狄青领兵征讨南方,士兵与土著民族结合,把他们带来的乐曲传给少数民族。
当时曾有古人记载“教土人合乐”的史料。
乐曲流入民族地区后,经历近千年的传播,形成了民族的曲艺“布依八音”。
这一称谓已由国家文化部认可并著书记载。
由于八音流入民族地区的年代久远,据记载近千年。
它和“纳西古乐”同属古乐,但布依八音已融入了民族的情感之中,浓郁的布依族风味是八音坐唱的主要特点。
演唱者都是用布依语演唱。
元代以前主要是作器乐性的演奏,以吹打为主,常为“鱼龙漫衍”的“百戏”作伴奏。
明末清初后,“八音”班中已经出现了占重要地位的“八音坐唱”。
布依人家往往在各种优仪式或庆典中,都要请“八音”班去唱几出戏文,因此,“八音”已经成了不挂衣登场的“八音坐唱戏”即“板凳戏”了。
它的说唱本最早的源于布依族古经文的曲目《安王》,是老摩公主持丧事时所用经文“安王课”,属“请圣科仪” (即“呼唤灵魂仪式的歌谣”),原本用汉字记载布依语音成本传世。
为土戏(布依戏)的形成提供了戏剧脚本的基础。
故布依曲艺与布依戏有着血缘关系。
它们同是布依族文艺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1992年7月,布依八音选送西欧意大利参加世界民族民间艺术节,它以一曲《贺喜堂. 》赢得了世界各国艺术家和同行的赞誉。
2.民族戏曲――布依戏布依戏(布依语称“谷艺”)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 年),源于老摩主持的祭祀跳神活动,清嘉庆1797 年从祭祀活动中分离出来,在兴义巴结民间出现,形成巴结王姓家族的“族中戏”。
八音课件

土: 埙
竹 : 萧
云金 锣:
木: 梆子
二丝 胡:
石: 磬
革: 堂鼓
匏{竽,笙(古 簧管乐器,形似 笙而较大,管数 亦较多。战国至 汉代曾广泛流传。 原三十六管,后 减至二十三 管)}。
土:(埙:用泥土捏制,然后放在火上烤, 埙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 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 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 石头投击代先民 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革:(堂鼓:又叫做同鼓、战鼓, 清代则叫它杖鼓。 鼓框是木头作 的,两面蒙上皮革。 现代堂鼓一 般有三种规格,鼓面直径分别为 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 公分,前两种小堂鼓发音高亮, 后一种堂鼓音色宽厚。 演奏时, 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 槌敲击)
木:(梆子,又名梆板,汉 族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 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 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 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 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 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 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 方形,长20、宽5-6、厚4厘 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 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石:磬是一种中国古 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 和礼器。甲古文中磬 字左半像悬石,右半 像手执槌敲击。磬起 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 动工具,其形在后来 有多种变化,质地也 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 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 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 为“八音”中的“石” 音。
金:云锣,出现于唐代, 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 藏、蒙古、满、纳西、白、 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 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 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 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 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 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 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 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 广大地区。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又因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
菏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
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
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
唱腔婉转、妩媚,“北方越剧“。
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
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墨胶东青岛。
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戏曲《八音头》
《八音头》是流传在罗田、麻城、浠水、英山一带的地方戏曲。
同时流行的还有《四季相思》、《白牡丹》、《十杯酒》等曲调,以《八音头》最著特色。
《八音头》有八种不同的曲调和音律,分为八个曲牌,因而称为《八音头》。
其曲词除部分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外,绝绝绝大部分来自乡村市井的地方经典方言俚语,雅俗共存,诙谐有趣。
其音乐优美动听,情调十足。
《八音头》表演时,有青衣、小生、老旦、小丑等四种角色,相互配合,交错演唱八个曲牌的唱腔唱段。
舞台旁侧,有乐队配合演奏,常用古凤凰琴、二胡、琵琶、笛子、长箫等管弦乐器,还有碟子、响铃、木楀、锣鼓等打击乐器,音乐悠扬热烈,情趣浓郁。
表演形式过去有戏剧、歌舞两种,现在一般采用男女分组轮唱或合唱方式。
《八音头》全调分八大章节,每个章节又分若干小段,按八个曲牌组合演唱,音律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八音头》虽为地方小戏,但流传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楚国民俗风情。
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在鄂东地区广为流行。
其演唱内容以表现各个阶层百姓生活为主体,多半演唱家庭、婚姻、情爱方面的传奇故事,也有传扬爱国爱民历史名人事迹的。
古时候的灯会、庙会、村落家族的重大喜庆活动,都必然会有《八音头》的表演。
因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八音头》这种表演形式逐步衰微,
以致濒于失传。
但它作为历史上以前辉煌、曾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种不可遗忘的文化遗产。
在七道河毛家嘴村的金耳岩,以前有个演唱《八音头》的戏班,小有名气,与来自麻城的大戏班有过较量,并且获得头彩。
其戏班现有两个传人:蔡均全和刘如田,虽然年近古稀,仍能演唱《八音头》绝绝绝大部分曲目。
两位老人有个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将《八音头》传授给有缘人,使其继续传承,不致堙没。
现在国家重视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罗田县的文化管理部门能够协助蔡均全和刘如田两位老人了其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