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doc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

2016全国卷2作文立意解析(2016-06-13 10:26:22)你要考生“比较”什么——兼谈课标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思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读完这道题,不得不说,命题不严谨,作文要求中“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中的“比较”一词含义不明。
三条途径都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你能通过比较,说明哪一条不好吗?你能说哪一条更重要吗?不能。
当然你可以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叶圣语),语文课不必上。
但考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你能提倡学生都放弃语文课吗?三条途径,各有其长,无从比较。
既然无从比较,为什么又要考生进行比较呢?命题人显然受到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影响,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为目的,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一果多因的事物的“因”都是可以比个高低的。
就好比植物的生长,种子、土壤、、水分等都是必要条件。
去年可以通过比较,说谁“更具有”风采。
今年不能说哪条途径“更”好。
其实“比较”一词可以改为“针对”。
全句则为“针对上述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或两条来阐述你的看法或理由”。
当然,命题人的本意可能是指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示是比较什么,因而给学生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
就好比比较两个人,是比较年龄还是经历?比较身高还是胖瘦?比较外貌还是品质?比较才华还是家庭背景?太多因素,如果不明确比较什么,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下面再谈本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一、抓关键词,确定观点与思路我在课前指导时曾强调“作文一定要按任务要求写,自己在要求下面划线”。
2016年全国一卷语文作文立意

2016年全国一卷语文作文立意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全国卷1作文立意:立意一:2016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材:漫画直接反映的是家长对待学习成绩的态度,成绩高的因为一时失误,挨了批评;成绩低的因为偶有进步,受到表扬。
从否定的角度看,学生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
从肯定的角度看,退步要批评,进步要表扬。
从深层看,反映的是人们心目中存在的满分意识、及格意识。
从学习成绩推广开来,这可以看做人们评价事物的一种态度,考生可以多方立意,既可以整体立意,谈正确、全面对待一个人的成绩、表现,谈如何教育孩子,谈如何对待进步与退步,也可以谈奖励与惩罚的激励手段。
原题是: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高考作文以漫画形式出现,可谓较为新颖。
图像以涂鸦形式出现,人物可爱,现如今微信、短信中的这种表情类的人物图像随处可见,有的表达对某些事情的情感、看法、调侃、吐槽等,作文命题形式可谓是顺应潮流,且在紧张的考试中也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缓解。
漫画反应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关于“家庭教育”“分数”:图中是两个孩子,一个“可扬君”,一个“邱百君”,他们代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类孩子,注意名字的谐音;还有就是运用对比手法,俩人的对比,可以联想到父母的经典的口头禅“别人家的孩子”;自己与自己的对比,以及他们家长反应的对比。
图中最显眼的是分数,“可扬君”是“好学生”的代表,考上高分时,父母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
于是乎各种奖励接踵而来。
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
高考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
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聚焦点,然后将其导人我们熟悉的视野。
即运用已掌握的单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分析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一多则材料作文的材料关系一相同型审题的方法:找出共同点,即中心观点一求同法。
这种作文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材料一: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材料二: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的现状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
材料三: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童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的诸多美好情感。
三则材料看似各异,实则都在怀念”重心无瑕”一永葆初心,守护无瑕。
本题大可以当下的青春为原点,以时间为轴,追忆童年的率真、直面当下青春的硬化、展望未来如何保有伟大的真诚,可辐射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广阔生活,可献上对美好现真的颂歌,也可表达对纯真心灵提前硬化的忧思。
高考作文审题指导之多则材料审题立意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
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 ,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 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 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 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 意。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 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 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 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 文章。
材料解析
第一则材料:呈现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人的 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也就是创造一个具有普遍善意 的美好世界。这种追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性关怀,超越现 实的障碍,超越对个人自我命运的关怀,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 关注他者的命运和福祉。这种超越性关怀也即我们常说的承担 意识、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是以利他为主的。这是一种浓厚 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
3、用超越性关怀对抗现代精致利己病…… 只要能写到“社会责任感”、“利他”、“心怀天下”、“理
想主义”、“仁爱之心”、“超越性关怀”等都属于符合题意。
写“奉献”、“温情”属于偏题, 写“传统文化”、“读书”、“学习”属于严重偏题。
三、任务分析
“感悟和思考”:
可联系材料回溯传统,评析儒家重要思想。
可联系材料关注当下,呈现社会现实,反思问题寻找原因。
2016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解析立意及范文

【考场佳作】 精神行囊,伴我远航(59分) 《麦田守望者》曾有言:“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也始 终相信,每一个深谙世故的大人都曾经备好精神食粮的行囊,只 不过是俗世的荒诞让他们易辙。 漫漫人生路,翻检行囊,吃喝物品便很快用到,当精神的空虚 已超越物质的供给时,等待我们的,又怎么不是正义满满?奉献 至上,乐于助人,简朴回归的崇高精神来弥补内心的寂寞,物质 的浮华与时代的喧嚣终究敌不过空虚的恶潮,那些反映人性的崇 高精神才能开放内心的人性之花,成为世道人心的救赎者,伴我 们驶向远方。
2016高考 山东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16、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 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 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 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 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 鲜明。
然而,伴随我们一路的有时却不是侠心、悲悯、茶意, 有时也可能会是贪婪、怀疑、懒惰,盖其打点人生行囊 时,有意无意地携上了坏癖。佳癖固也修身养性,坏癖 亦可毁人一生!所以现世中的我们,定需时时勤打理, 莫令坏癖伴一生。 叶芝有诗云:“她劝我们从容生活,如草生堤堰;她 劝我们从容相爱,如叶生树梢。”她,便可以是“无用 之癖”。漫漫路途中与我们默默相许,成就我们从容的 姿态,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注意事项:对于材料中的不同观点不是什 么都能写,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分析判断, 最终确定的立意须能写出深度,充满正能量, 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2021/2/4
11
材料一:春节将近,中国各地年夜饭预订
火热非凡,不少星级酒店纷纷挂出年夜饭“客
满”的招牌。记者23日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
牛
该市近日惊现38万天价年夜饭,这也是目前国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
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 “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 圈严谨的优良传统。(主题登场,自然天成)
2021/2/4
23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 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 华夏大地?(笔锋一转,到华夏)
是社会的良心。(说得太好了)
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 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 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 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 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 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 我们的下一代有人!
异: 取,用金钱衡量价值。
材料二中的人追求人生精神财富,用贡献 衡量价值。
立意: 由它们的不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2021/2/4
10
方法二归纳 : 同中求异法
一些形式相同的材料,它们的内涵却相 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如果我们能逐 则分析材料的内涵。从相同的材料中比较 几则材料的不同内涵,找出不同点和关联 点,从不同点与关联点中求得作文立意所 在,正反切入皆可立意,就能挖掘深度, 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2016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作
文 审 题 4 痼 疾
因小失大
只见现象,
不见实质
忽视要求, 抛却材料
全面
有效立意 准确
深刻
怎么办?
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与方法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 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 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 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 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 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 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 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新材料作文 ”仍可以看做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材料作文”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在发展中,“材 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内容指向明确,主旨比较 单一,题干明确写作内容和文章体裁。而“新材 料作文”在引用材料和题干命制上又有所发展: 材料叙事相对完整,全文提供了很多立意的空间; 题干“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总之材料作文强调立意的唯一性,要围绕核心观 点展开写作;新材料作文,则强调观点的多元性, 即核心观点可以写,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其他观点 也可以立意写作。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多 元性增强了。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 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新材料作文审题的要点
•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 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 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 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 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 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 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
审题立意_材料作文_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多则材料型

审题分析: 这是提供多则材料的作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 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 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 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 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 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试将三个材料 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 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 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 “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 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 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同时,三则 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 多则材料型
多则材料型
多则材料类材料作文由两还需要从整体 上把握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到所列人、 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在弄清 材料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比较有把握 地归纳出话题或作文要表达的主旨。材料 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类:同类列举、异类 列举、对比列举、联合列举。
练习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除诗歌外),题目自拟。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 从反面揭示“小” 与“大”的辩证关 材料的中心应是: 系 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 成重大损失。
练习3: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拟 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 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 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价值了。 审题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 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 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 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近三年全国多材料作文卷: 2015 年湖南卷(两则) 2014 年浙江卷(三则)2013 年安徽卷(两则) 2012 年广东卷(两则) 2011 年上海卷(两则)多材料作文就是由多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则材料组成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审题立意三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
最忌断章取义,脱离材料立意。
2. 多向性原则。
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
3. 最佳性原则。
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
最佳立意原则:①. . 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②. . 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③. . 具有新颖性的角度;④. . 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方法一: [ 示例] 材料一: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两则材料国别地域不同,叙述对象、内容不同。
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①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②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③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超越温馨提示:好的观点总是有限的。
重要的不是观点本身。
而是观点的表达,观点的包装。
观点的表达方式比观点本身更重要。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
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内涵,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方法一归纳:异中求同法注意事项:我们在找相同点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立意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似是而非。
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材料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2011 年安徽模拟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两则材料形式不同,叙述的对象、内容不同。
由它们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危机感②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
材料一: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块钱给我,那我就成了亿万富翁了。
方法二: [ 示例] 材料二: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块钱的贡献,那我的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材料二中的人追求人生精神财富,用贡献衡量价值。
材料一中的人渴望物质财富,寄希望于向他人索取, 用金钱衡量价值。
由它们的不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两则材料形式、内容相似,都由一块钱而引起,涉及财富、价值观问题。
一些形式相同的材料,它们的内涵却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如果我们能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从相同的材料中比较几则材料的不同内涵,找出不同点和关联点,从不同点与关联点中求得作文立意所在,正反切入皆可立意,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方法二归纳:同中求异法注意事项:对于材料中的不同观点不是什么都能写,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分析判断,最终确定的立意须能写出深度,充满正能量,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春节将近,中国各地年夜饭预订火热非凡,不少星级酒店纷纷挂出年夜饭客满的招牌。
记者 23 日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该市近日惊现38 万天价年夜饭,这也是目前国内价格最高的年夜饭。
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材料二: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这段名言出自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之口。
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我的全部财产。
陈光标如是说。
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财富的利用而展开。
材料一:天价年夜饭的消费,体现的是追求表面光鲜,自私享乐的人生价值观。
材料二:陈光标的话体现的是他奉献社会与他人财富共享的价值观。
由它们的不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①不应为富不仁,而应财富共享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对社会所作的贡献③独乐不如众乐方法三:材料一: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
材料二: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
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
[ 示例]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致富。
材料一:靠勤劳能致富;材料二:靠科技才能致富。
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致富必须依靠勤劳和高科技的结合。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各偏执于一点,互为补充,只有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将它们的内涵叠加补充起来,体现辨证性,才是科学合理的。
方法三归纳:互补叠加法注意事项:如何才能迅速地判断材料中给出的观点是互补叠加?需要我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判断。
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
材料一: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材料二: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易中天)将两者互补叠加,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两则材料都有比喻象征意义,都在谈勇攀高峰。
材料一: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材料二: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总结一、相同型 ---- 求同法二、相反型 ---- 求异法三、相对型 ---- 互补法练习1、、①①( 蚂蟥) 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②( 香烟) 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
表里不一。
练习2 2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 不少于 800 字, (2) 不要写成诗歌, (3) 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1 年上海卷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孙浩东上海市大同中学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
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开篇无应试习气)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
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拉登确应惩处,但不能十分高兴。
有独到见解。
这就是理性的声音。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
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
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见解深刻,积累丰厚)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主题登场,自然天成)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笔锋一转,到华夏)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
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
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对国运之关怀,情深)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责任感)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再次点题,有个性,又中规中矩)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有气度)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
(说得太好了)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
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
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时间过去了唐俊超复旦附中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什么带走了他们?我想,大概是时间。
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早已化为一缕青魂潜藏在人们的想象与记忆中;横扫欧洲、心志与阿尔卑斯齐高的拿破仑,终不免在故乡的土地上沉睡。
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凯撒亚历山大,所有的伟业都在时间的冲蚀之下归为一片虚无。
(有误,拿破仑故乡是科西嘉,葬于巴黎荣军院。
)是的,一定是时间。
自然赋予我们躯体,使我们能尽情地享受物质的快乐;但自然同时给予了我们限制,当身体的机能走向衰败时,也就是生命走向尽头时,曾经的功名伟业也随之离去,消解在茫茫历史长河里,留给后人一句无奈的感叹:俱往矣!时间过去了,冲走一切功名利禄。
(论会过去))时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因为我分明看到,在时间的激流间,有几块礁石屹然伫立。
(比喻好)那是牛顿,他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石;那是麦克斯韦,他的电磁理论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建构了坚实的基础;那是毕达哥拉斯,是笛卡尔,是沈括,是徐光启他们的成就,没有在时间的冲刷下消逝,反而在岁月的风尘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