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说明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绪论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5、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
(1)斗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
(2)四个作用:结构作用度量单位装饰作用建筑物等级的象征。
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单体平面构成要素是间5、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1)庑殿顶(四坡顶、四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古代儒家、道家都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一)善择基(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明代:蒯祥、徐杲等---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第一章穴居(黄河流域)代表性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大房子巢居(长江流域)构木为巢代表性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面积180多平方米)——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后期演变——干阑式建筑。
原始社会小结奴隶建筑社会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夏末都城——斟?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我国已知最早最验证的四合院实例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春秋: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公式用过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封建社会前期秦:(1)秦咸阳的布局:摒弃传统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区大造离宫别馆。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
特点:自发性建设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
2.以神为构图中心。
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
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
[优质文档]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及复习资料
![[优质文档]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及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99b11caf45b307e971972a.png)
中外建筑史重点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第五章一:圣地与庙宇建筑的型制及特点(包括庙宇平面形制隆重程度及典型实例)圣地:德尔菲的阿波罗圣地(公元前5世纪)位于狭窄而陡峭的陡坡上宽度不足14米,两侧是250——300高的壁立悬崖 庙宇:形制,围廊式,两进围廊式,假两进围廊式。
海神波塞顿庙(公元前444)是围廊式庙宇的最高成就。
公元6世纪的以佛所第一个神阿丹密斯庙(台基尺寸55.10m 乘以109.20m )萨默斯的第三个天后赫拉庙(54.58m 乘以110.5m )都是两进围廊式 (41页) 二;希腊三柱式的特点及风格(包括默画出三种柱式简图)以及柱式产生的原因; 【多利克, 爱奥尼 ,科林斯 】 1、风格:独立性、一贯性、稳定性 2、特点:【多利克】没有柱础,比例粗壮;开间小;檐部较重;柱头简单刚挺倒立的圆锥台;外轮廓上举;及少线角;收分和卷杀都较为明显。
【爱奥尼】有柱础,比例修长;开间较宽;檐部较轻;柱头精巧柔和的旋涡,外轮廓下垂;多种复合的曲面线角。
【科林斯】其柱头为倒钟形,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
3、产生的原因:1)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和技术发生变化,采用柱式系统,发展梁式结构 2)装饰雕刻与建筑密切结合 三:雅典卫城的主要内容及建筑成就(包括绘制帕提农神庙外观或立面)(53页) 1、主要内容;卫城布局特点;a筑安排顺应地势、主次分明b2.建筑成就; 第五章:古代罗马的建筑一:各种建筑类型及建筑特点(包括古典柱式的概念,对于{5}种柱式的发展以及新形成的柱式构图形式<如券柱式>等内容); 1、建筑类型: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寺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特点: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大题提纲1、我国城市产生的时期、基础及其条件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2、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等行使政治文化职能);(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4)要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包括列国王城平面图)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城廓分工明确,城是政治中心,廓是经济中心。
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鲁国曲阜——内外两重燕大都——大小城并联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4、宋代都城东京规划特点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5、汉代长安城建设及其规划要点。
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中外城建史重点分析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中外城市建史资料重点复习

中建史1.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集中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2.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在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传说中黄帝时期,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期间历经数百年之久。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人阶段,城市的产生完全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频繁的战争也是导致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夯筑技术发展对这一时期的城池建设也有很大影响。
3.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的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排水、给水设施以及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4.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
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5.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所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一书中,书中说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一一个人总结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一、巴比伦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屮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盂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 —2米)、空屮花园。
二、孟菲斯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吋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
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三、先秦中国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疽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
出现了轴线的概念。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二进院落组成。
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屮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 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绘画思想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规定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寝后殿”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2.《管子·乘马》中有关城市规划的内容及其表达的规划思想《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提出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公(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意义:勇于打破“先王之制”中规中矩的礼制秩序,其设计思想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当时城市生活的客观需要,为小国古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使得城市设计观念彻底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城市设计实践的创新。
3.长安附近都城城址变迁图(P28)4.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建设(P29)(1)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符合《考工记》的做法。
(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
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
旁三门中轴对称经纬涂的道路系统(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
(4)帝王园林:城南曲江池、终南山(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
(6)陵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
5.三国曹魏邺城规划的规划布局及意义(P37)规划布局:1.功能分区严格,“前寝后殿”2.改正了东汉洛阳分置南北二宫的不便3.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意义: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
3.宫城居城北中部,由大殿构成中轴线,为以后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6.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1.方正的城市轮廓,宏大的城市规模。
2.多重城墙,明显的功能分区。
3.宫城居中,对称布置,左祖右社——择中立宫,以左为尊。
4.棋盘式路网:城市道路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5.左右对称的集中市肆:九宫格布局,核心部分是管理机构,优点是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百姓使用。
6.严整、对称封闭的坊里7.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布局1.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2.戒备坚固严密,远在大兴之上3.缩小里坊面积,以强化对居民的控制4.设三个市,更多考虑工商业的繁荣8.宋代在城市发展上的新变化(1).定期集市的出现,市镇的产生,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街巷制产生,坊市制全面崩溃。
(3).构城技术的进步:加砌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的修建。
(4).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发展。
(5).宗教建筑更加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
(6).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的衰落。
(7).城市空间布局多不规则: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与自发建设相结合,且后者影响不断扩大。
9.北宋开封的建设布局1.城市平面不是十分方正规划,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2.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三套护城河3.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4.市分布全城且沿河、路分布,形成商业街;坊市制全面崩溃。
10.《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其正确地放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方法,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里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述,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整个城市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反映了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11.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
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
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都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1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状况:1.规模扩大,地域分布更广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城市镇发展迅速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5.边陲地区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的发展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13.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图P138)1.两重性: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3.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4.北京城内的街道: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5.居住区在皇城四周:5城37坊6.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7.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景山公园。
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
8.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14.清代北京城改建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
2.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
3.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
4.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
5.人口增加,超过了100万人。
1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1.有些规划思想与周代的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制度的记录有关,如《周礼·考工记》2.一些属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制,如建筑色彩,尺度,形制等3.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关,如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4.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影响5.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6.城市规划中有关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16.中国古代的防御设施(P240)17.近代城市发展与变化的特点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2.近代工矿业及工商业的城市出现3.铁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4.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半封建城市18.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4.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商业区在城市平面图尚处于突出的地位5.规划图的分析: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19.旧城改造的含义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旧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一般称为旧城改造与更新。
20.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市。
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外国部分1.卡洪城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为贵族区,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2.乌尔城1.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与山体崇拜结合而成的宗教建筑物。
2.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集中式高耸构图的建筑处理手法;一般为7层,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通达每层;最上面有神堂(庙宇)3.与两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广大背景相适应4.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其有渊源关系5.对伊斯兰建筑有深远影响3.雅典卫城雅典卫城建设主要成就:1.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2.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工城”3.陡峭土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4.雅典娜青铜像是纪念性雕像4.希波丹姆规划形式:1.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2.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数字化比例和谐,有中央十字大街3.研究功能分区,三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4.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影响深远5.罗马营寨城• 1、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