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社会学研究的构想与思考

合集下载

小说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

小说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

小说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描绘故事和人物的同时,也往往通过情节、角色和事件来反映和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读者可以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从而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启示。

本文将以小说中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从几个典型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

一、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在很多小说中,贫富差距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

小说通过展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揭示了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

这种差距可能是来自于经济、教育、机会等方面的不平等对待。

通过小说的情节和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贫富差距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危害,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努力。

二、性别平等与女性问题性别平等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也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展示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困境、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引发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思考。

这些问题包括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职场上的障碍、对女性自由选择的限制等。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女性角色的命运,读者可以深入思考性别平等所涉及的问题,并思考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

三、文化冲突和多元融合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是文化冲突和多元融合。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是常见的现象。

小说通过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引发读者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和理解。

这些问题涉及到种族关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碰撞。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读者可以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处和文化交流。

四、政治权力与社会问题政治权力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通过展现政治权力的斗争和影响,揭示社会中的权力问题和不公平的现象。

这些问题包括腐败现象、政府失职、社会阶层的固化等。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读者可以思考权力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政治权力。

总结:小说作为反映社会问题的文学形式,通过情节、角色和事件展现了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和困境。

书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

书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

书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书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经典著作还是当代作品,书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应对之策。

本文将以一些经典著作中的社会问题为例,探讨其中的思考与反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暴露出了财富与社会地位不平等、道德沦丧以及追求虚荣的问题。

读者们被带入了一个奢华而虚幻的世界,同时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思考。

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演绎,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财富的执着追求所带来的空虚和孤独。

这引发了我们对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物质与追求内在精神价值的冲突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思考《1984》这本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社会问题。

乔治·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全貌。

在这个虚构的未来世界里,个人权利被完全压制,普通人民被严密监控和操控。

作者通过对政治操纵、真相被篡改和思想控制等问题的描述,警示着读者们对权力滥用的敏感性。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经历,我们思考起言论自由、思想独立、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引领我们审视现实社会中的权力分配与公民权利的平衡。

除了小说,一些纪实性的书籍也在揭示社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污染是个大事》这本著作,作者艾琳·布洛克维奇报道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案例分析,她展现了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巨大危害。

读者们通过这本书,不仅了解到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和严重性,同时也思考着如何采取个人和集体行动来减少污染,并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著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视角。

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分别讨论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社会学研究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小说的社会学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3.5.1声尸明本人郑重声明:I、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20世纪中国小说的社会学研究中文摘要与关键词20世纪中国小说的社会学研究摘要ll主要在中国古代史传作品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中国古代小说在自己后来的发展中明显地受到了历史精神的影响而形成了鲜明的社会学传统,沿循着小说自身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因应着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的中国小说创作承上启下,面对现实,极大地充实和韦富孑小说的社会学内涵,创造了20世纪中国小说社会学发展的特色和经验。

,由于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及其各自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在小说观念、创作追求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分别呈现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并在如何认识小说的特性、小说对人的表现、小说思想主题的阐发、对小说创作倾向性的把握和作家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由于中国20世纪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在对小说自身特性把握方面的缘故和认识与理解小说与社会生活关系上的一些原因,20世纪的中国现代和当代小说在自身社会学的发展中既创造了丰富而生动的经验,也积累了不少足以警示后人的教训。

如同小说创作应当面对现实、为社会人生的发展提供服务一样,小说的理论与批评也应当为更多的人们科学而有效地理解小说作品而竭尽全力。

在这方面,小说的社会学批评乃至“社会一历史批评”可以而且应当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同时更能适应2l世纪社会公众的审美和阅读需要的小说社会学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现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揭示和探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首先,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上。

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描述,现代小说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问题。

比如,在《红与黑》中,作者斯道夫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在《活着》中,余华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农村的贫困和苦难。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制度和权力的质疑上。

现代小说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比如,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批判了权力的滥用和个人自由的丧失;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批判了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呼吁人们对社会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

此外,现代小说还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索,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现代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人性在社会现象中的作用。

比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人性的揭示,批判了财富的虚幻和社会的腐败;在《追风筝的人》中,卡勒德·胡赛尼通过对人性的探索,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反思,探讨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总的来说,现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

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问题,批判了社会制度和权力的滥用,以及对人性的揭示和探索。

通过阅读现代小说,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现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与社会探讨小说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与批判视角(小说教学设计)

小说与社会探讨小说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与批判视角(小说教学设计)
互动教学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和意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 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THANK YOU
小说反映社会现象与问题
社会问题的呈现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各 种社会问题,如贫困、不公、压迫等 ,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社会现象的描绘
社会意识的表达
小说在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同时, 也传递着作者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 ,引导读者对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当 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帮助读者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小说与社会探讨小说作品对社会 的影响与批判视角(小说教学设 计)
汇报人:XX 2024-01-23
• 引言 • 小说作品与社会背景 • 小说作品的社会影响 • 批判视角在小说中的应用 • 小说教学设计与实施 • 小说教学评价与反思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究小说作品如何反映社会问 题,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小说通过对专制统治下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揭示专制统治的残暴 和不公,激发读者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批判官僚腐败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官僚形象往往贪污腐败、庸碌无能,通过对这些 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揭示了官僚体制的弊端和腐败现象。
批判权威崇拜
小说通过描绘人们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和崇拜,揭示权威主义对个体 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压制,引导读者反思权威与自由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小说内容相关的情 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 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
小组合作与探究
读写结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鼓励 他们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 和感受。

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

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

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现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小说家通过创作小说来表达和分析社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种社会分析的角度使得现代小说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首先,现代小说通过作品来表达和反映社会现象。

小说家通常会以小说故事的情节为线索,将社会现象巧妙地融入其中。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展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通过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呈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家通过小说的形式,将社会现象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现代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描绘来进行社会分析。

小说家通过对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揭示,使读者对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社会群体的代表,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小说家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评判。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对主人公的一生追寻幸福的描写,批判了当代社会中的无情和残酷,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最后,现代小说在提供社会分析的同时,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探究,小说家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通过作品来向读者传达。

读者通过阅读小说,可以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方法。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对病态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评,呼吁人们要重视社会问题,追求真理和进步。

小说家通过创作小说,希望引起社会对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综上所述,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密不可分。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通过作品反映和分析社会现象,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描绘和分析,现代小说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考和启示,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小说解析与文化思考

小说解析与文化思考

小说解析与文化思考小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得娱乐和想象力的满足,同时也承载着深层的文化思考与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小说的解析与文化思考进行探讨。

一、小说的文化背景每一本小说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一背景决定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例如,19世纪末的俄国文学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贫富差距、道德堕落等。

通过阅读这样的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考方式。

二、小说与社会观念小说是一种表达社会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写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揭示了权力滥用和控制的主题,给人们的社会观念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传播社会观念的媒介。

三、小说与文化记忆小说也是一种记录文化记忆的方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某个时期或某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成为了该时期社会历史的一部分。

这样的小说可以让我们重温历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小说与跨文化交流小说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跨文化交流。

通过翻译和阅读,不同国家的读者可以分享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以及席慕容的《奔跑吧,奖杯》,都通过小说的形式将中国文化传递到了国际舞台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五、小说与文化创新小说承载着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对文化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常常以新颖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和写实主义的元素,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并引领了许多文学创作的潮流。

通过以上几点对小说的解析与文化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个世界观的反映和社会观念的传递。

如何利用社会学框架研究文学作品

如何利用社会学框架研究文学作品

如何利用社会学框架研究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社会中的重要文化产品,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

因此,如何利用社会学框架研究文学作品,揭示其内在的社会意义,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如何利用社会学框架研究文学作品。

一、社会学框架简介社会学框架是指基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视角。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学框架是社会学应用到具体研究领域的一种方法。

社会学框架论述的是社会现实的本质,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受众群体等问题。

二、社会学框架与文学研究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某些方面。

因此,社会学框架在研究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研究文学作品时,应结合社会学框架,考虑作品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背景。

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学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文学作品往往描绘了某些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社会矛盾等。

研究文学作品时,应考虑它们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并尝试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就描绘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出轨。

小说中的人物互相出轨,反映了那个时代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和出轨的流行。

研究这部小说时,可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探究出轨行为的根源,从而得到有关社会问题的结论。

2、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

社会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文学作品时,应考虑它们的社会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描绘了一个中国近代的社会背景:科举制度的瓦解和新旧文化的交融。

小说中的主人公无力承受现实的虚伪和丑陋,从而走向了疯狂。

研究这部小说时,应考虑社会背景对主人公心理的影响,以及主人公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只有全面把握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三、社会学框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学框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3月J .o f Xuzhou N or m a lU n.i (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M ar .,2005[收稿日期]2004-04-30[作者简介]周成平(1956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学博士。

关于小说社会学研究的构想与思考周成平(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关键词] 小说社会学;研究范畴;构想与思考[摘 要] 小说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小说的作者、读者、体式、出版、生存环境、社会功能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小说的社会功能与特征,帮助小说家进一步搞好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 K 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5)02-0046-05研究小说社会学应注意一些共性的问题,尤其是联系我国20世纪小说创作发展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参照20世纪外国小说创作发展的一些情形来对小说社会学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由此来探讨小说社会学方面一些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美国现代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 一部作品的成功、生存和再度流传的变化情况,或有关一个作家的名望和声誉的变化情况,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有一部分也属于文学的 历史现象 。

[1](P100)而小说社会学研究正是承担着对这种 社会现象 和 历史现象 进行系统考察进而探讨其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任务。

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一、关于小说的作者研究关于小说作者的研究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小说家为什么而写作,小说家的创作条件,小说作者的类型等等。

而从小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小说家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或者更进一步来说,小说家在占有社会生活的材料方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则是很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因为在面对小说家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小说家十分擅长于写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而也有些小说家却能够出色地表现自己并不熟悉的某些内容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应当怎样来认识作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应该说,小说创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艺术劳动,小说艺术世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天地。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白日梦,其言辞的确不免偏激,人们很难完全认同,但他毕竟陈述了一个真理: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现象像梦一样,是很难作出准确把握和解释的。

尽管小说创作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小说作品也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从小说家如何选取题材、表现生活的角度考察,大致上可将小说创作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小说家写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另一类是小说家写自己并不怎么熟悉的生活。

一般来说,说到小说家写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我们大家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因为多少年来,古今中外许多文艺理论家对此作过无数的阐述和论证。

从创作实践上来看,许多小说家通过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因此,这样的创作类型也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

如果说小说创作中仅仅只存在这样的情形,那么事情也就简单了。

问题在于,小说创作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这就是有一些小说家特别擅长于写自己不怎么熟悉的社会生活,写自己没有经历过、甚至是不可能经历过的社会生活。

例如,苏童所写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米》、《妻妾成群》等作品,它们所表现的生活几乎都是作者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当然,也是他不可能经历过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作者并不熟悉的生活;周梅森的 徐州煤矿系列小说 、 国民党军旅系列小说 等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也都是作家本人未曾经历而且也是不可能熟悉的生活;叶兆言笔下的秦淮题材、抗战题材等作品中的内容,则是其父辈乃至祖辈那个时代的生活,而与作者本人所实际经历过的生活无关 对于这些情况,诚如苏童所表述的那样: 我没见过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我不认识颂莲、梅珊或者陈佐千,我有的只是 白纸上好画画 的信心和描绘旧时代的古怪的激情 ; 我的创造也许只在于一种完全虚构的创作方式 [2](P1)。

因此,如何认识小说家,如何认识小说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由此派生出来的 生活型作家 和 学者型作家 ,以及作家与社会生活关系方面的 源泉论 和 思想论 等理论问题,都是小说社会学中一些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

二、关于小说的读者研究读者阅读小说与他的许多自身条件有关,如读者的兴趣爱好、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等等,同时与他的社会生存条件、他所处社会的阅读导向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里包含着诸多个人因素和社会条件等要素。

在这方面,小说本身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我们知道,小说一旦发表或出版之后,那么它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主要是通过读者这个层面得以体现的。

如果一部作品缺少应有的读者群体,或者说其本身就与社会生活、社会公众相疏离,那么这部作品的社会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就因此而得出这样简单的结论,一部作品的读者越多越好。

事实上,有不少好作品确实拥有很多的读者,甚至代代相传,成为经典。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确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就是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低俗、媚俗甚至是庸俗的作品也很有市场,也有很多人竞相追逐这样的作品。

明清之际那些庸俗性社会通俗小说泛滥成灾即属此例,新时期出现的那些 地摊文学 也与此相关。

可见,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也是小说社会学研究方面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就产生过这样的情况:有许多向往进步的青年在读了鲁迅的小说之后就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同样,在巴金等人的小说的激励下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也大有人在。

说起来,这些人最初都只是小说的读者而已。

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例如,1980年代初期,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印刷过程中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作者曾被以有急事为理由叫到了印刷厂。

他赶到后,被几位排字女工围住了。

女工们流着眼泪责问他: 你为什么不给荆开来立功,你若不给荆开来立一等功,那我们就不排版了 [3]这样的小说读者所表现出来的认真精神和态度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最近见诸于报端的关于 风流版 小说《沙家浜》事件的讨论,也是这方面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该作品因拿革命历史开玩笑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公愤。

总之,对于小说创作而言,社会上有读者在关注着小说、关注着小说创作的发展总是好事情,它表明小说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还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可以提供给广大读者以审美和娱乐,甚至是休息或打发时光。

我们试想,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文学艺术的样式肯定会发生一些消长起伏的变化,适者生存,优者发展,而在这其中小说将会拥有更多的读者,因为许多善良的人们都相信: 好小说则与日月同辉,光芒四射,激励着我们追求尽善臻美的愿望 [4](P10)。

三、关于小说的体式研究小说的体式,也就是小说的体裁、样式,它与小说是否能实现有效阅读、与小说的传播等问题相关。

或者通俗地说,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公众的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都大大 提速 的情况下,比较起来,哪一种体式(从容量上看也就是篇幅)的小说更适合读者阅读,谁的生存能力更强,谁能拥有更多的读者,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就小说的体式而言,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以及微型小说(小小说)等。

从20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各种小说体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发展阶段,最初是短篇小说异军突起,独领风骚,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因 格式的特别 而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30年代,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的长篇小说问世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走向高潮,现代长篇小说体式也基本定型。

这样,中国现代短篇和长篇小说创作的良好格局就已经形成。

在当时,尽管鲁迅以《阿Q正传》为中篇小说创作标示47出成功的体式,但总体来说,中篇小说创作在20世纪前半期基本上是处于创作的低潮,成绩平平,波澜不惊。

在20世纪后半期的前30年,中国小说在体式上的发展格局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多种因素的聚合作用,中篇小说创作异军突起,数量猛增,以辉煌的创作实绩改写了几十年长期处于低潮的历史记录。

新时期中篇小说创作出现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社会生活的积累太多。

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内容基本上没能得到很好地反映和表现,而被积累了下来。

从作家个体角度来看,有不少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被迫离开了文坛,在经历了20多年的坎坷生活重返文坛后,在他们心灵上所增添的诸多人生体验与感慨也成为丰富的创作材料。

再加上新时期以来,文艺界解放了思想,破除了禁区,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范围迅速扩大,作家们可以描写的东西就更多了。

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的小说家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材料武库。

其次是中篇小说自身形式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积累较多,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可以去反映,然而在新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篇小说却恰到好处、更为胜任地适应了反映和表现大容量社会生活的需求,进而在小说创作方面迅速崭露头角,进而跃居领先的地位。

我们知道,短篇小说在形式上自由灵活,但其容量毕竟受到限制,往往难以反映大跨度的社会生活。

而长篇小说在描写大容量的社会生活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其写作时间和出版周期都比较长而难以适应新时期已经大大加快了的社会生活节奏和阅读审美的节奏。

而从文学体式上来看,中篇小说则兼采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之长,兼具形式上自由灵活与篇幅上可以包容大容量的特点,因而它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第三是新时期许多作家驾驭中篇小说的能力大为提高。

此前,人们往往对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形式特点把握得比较准确,而对中篇小说则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存有争议。

而到了新时期,人们对中篇小说的审美特点形成了较多的共识,驾驭中篇小说的能力明显提高。

此外,再加上新时期发表中篇小说的园地迅速增多,由此中篇小说繁荣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由此可见,某一种小说体式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审美需求紧密相关,而不能孤立地看成为仅仅是小说本身的事情。

在今天这样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因此从篇幅上对阅读小说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特别受到欢迎的原因。

据统计,尽管2002年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量已超过了1000部,而我们却并没有感到长篇小说创作处于 繁荣 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预测,从社会公众阅读的角度来看,今后很可能对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因为这是一个在现代快速节奏的社会中比较理想的阅读篇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