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

(《狼》)(__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3)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________)(4)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5)但.微颔之。

(《卖油翁》)(________)【答案】(1)攻击,进攻(2)同“弼”,辅佐,辅弼(3)靠近,挨近(4)使……听闻(5)只,仅,只是【解析】【详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敌:攻击,进攻。

但:只,仅。

通假字词,同“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词,使……听闻。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今作“猬”,刺猬。

③已: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答案】1.⑴很(非常)⑵换(更换)2.A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解析】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辛毗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

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

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

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

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

”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

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①可以继之。

”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文/《资治通鉴·魏纪》,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注释)①文伟:即费祎,字文伟。

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字公琰)、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遗:遗失)B.亮遣.使者至懿军(遣:派遣)C.所啖.食不至数升(啖:吃)D.亮病笃.(笃:重)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A.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B.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C.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D.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的羞辱,司马懿恼羞成怒,决定主动出战。

B.司马懿对诸葛亮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的状态很是敬佩,担心他活不长了。

C.当诸葛亮猜出李福的来意后,李福心中很是感激,赶紧陈述了自己返回的原因。

D.诸葛亮鞠躬尽瘁,他自知来日无多,建议在他死后,可由蒋琬和费祎先后继任。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及详细答案(1)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及详细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撤换。

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的综合题分类附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的综合题分类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2)当求之于上流()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1.(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3.众/服为确论。

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______(2)神弗福.也______(3)望其旗靡.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本文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中心突出,情节紧凑。

C.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不专衣食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D.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也把曹刿与庄公进行对比,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答案】1.(1)目光短浅(2)赐福,保佑(3)倒下2.(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

(《狼》)(__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3)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________)(4)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5)但.微颔之。

(《卖油翁》)(________)【答案】(1)攻击,进攻(2)同“弼”,辅佐,辅弼(3)靠近,挨近(4)使……听闻(5)只,仅,只是【解析】【详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敌:攻击,进攻。

但:只,仅。

通假字词,同“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词,使……听闻。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备战中考语文与文言文有关的压轴题含答案(1)

备战中考语文与文言文有关的压轴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

(《狼》)(__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3)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________)(4)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5)但.微颔之。

(《卖油翁》)(________)【答案】(1)攻击,进攻(2)同“弼”,辅佐,辅弼(3)靠近,挨近(4)使……听闻(5)只,仅,只是【解析】【详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敌:攻击,进攻。

但:只,仅。

通假字词,同“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词,使……听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一)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①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二)著②新衣者,恐有污染,时时爱护;一经垢玷,便不甚惜;至于浣亦留痕,则听其敝矣。

儒者,凛凛清操,无敢试以不肖③之事。

稍不自谨,辄为人所持,其势必至于逾闲败检。

故自爱之士,不可有一毫自玷,当于小节先加严慎。

(三)孙之翰,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

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

”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①小子:男性同辈中的年轻者。

②著:穿。

③凛凛:指令人敬畏的。

④不肖:此处指没有出息。

⑤闲:法度。

⑥检:注意约束(言行)。

⑦谢过:承认错误,表示歉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阳子问其故.故:__________(2)辄.为人所持辄:__________(3)直.三十千直:__________2.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详细答案(1)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详细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栗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监司奏劾②: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枕州晏④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减)(注释)①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②奏劾:向皇上检举揭发。

③荒政:救灾的政事。

④晏:平静,安定。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发.粟及募民存饷/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B.文正乃.自条叙/屠乃.奔倚其下(《狼》)C.皆欲.以发有余之财/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D.两浙唯杭州晏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B.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C.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D.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62.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采取了怎样的救灾措施?【答案】1.B2.D3.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4.纵民竞渡;让诸寺大兴土木。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散发,发放/发作。

B:都是“于是”的意思。

C:想要/将要。

D:……的样子/这样。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即可。

“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翻译为:“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据此断句为: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简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官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乙)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节选自《陆游家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多称.尔举止大方/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B.余服.官二十年/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C.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薄.雾冥冥,虎哺猿啼(《岳阳楼记》D.自此十许.年/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兄当以为.忧A.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曾国藩家书》)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24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4.曾国藩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哪些品行?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获得了哪些感悟?【答案】1.D2.D3.大凡做官的人家,(生活)由节俭到奢侈容易,但是由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太难了。

4.强调的品行:“读书明理”或“熟读经书”“持之以恒”。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A. 称赞/著称。

B. 做/名词作动词用,穿戴、穿衣服。

C. 轻浮/逼近,就到了。

D.都解释为“大约”。

故选D。

2.D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作为”。

A.当。

B.被。

C.向,对。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奢:奢侈。

俭:节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个性化表达。

通读文章,由“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令熟读经书”分析,曾国藩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读书明理”“熟读经书”。

由“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分析,强调了“持之以恒”。

解答第二问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及自己的学习实际,从“勤奋、苦读、持之以恒”方面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甲】家中的人来军营的,大多说你举止大方,我感到些许安慰。

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你们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

勤俭自持,习惯劳苦,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身处俭省之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是遵循简朴的家风,可以非常节俭,也可以略微丰裕,而过分的丰裕我就不敢享用了。

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而从奢侈转到节俭却相当难。

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和我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乙】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

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认为是忧虑的事,不能把它认为是可喜的事。

切记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

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

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件。

我这些话,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3)诚能如是.(________)(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77.B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

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屏弃:抛开。

弗:不。

于:介词,用。

4.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

”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

(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

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

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

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

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

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

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

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3.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2)哀转久绝.(3)河中漱.广(4)窥.深悸魄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案】1.①逆流而上;②消失;③冲击,冲荡;④看,望.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3.甲文:例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例: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例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例: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4.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