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故事 演讲稿

合集下载

一张粮票的故事

一张粮票的故事

一张粮票的故事1. 哎呀,你知道吗,我小时候见过一张粮票,那可是有一段特别的故事呢!有一次,家里人都在讨论怎么用这张粮票去换粮食,那热闹劲儿,就像一群小麻雀在叽叽喳喳。

这张粮票就像是一个时光的钥匙,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难道不是吗?2. 我来讲讲这张粮票的故事哈。

记得有一天,爸爸拿着这张粮票,表情特别凝重,就好像手里拿的不是粮票,而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子。

他跟我们说,这张粮票在当年可救了急呢!这不就像在黑暗中突然出现的一束光吗?3. 你们听听这张粮票的故事哟。

有次我好奇地问爷爷,这张粮票是怎么来的呀,爷爷就陷入了回忆,那眼神,仿佛回到了过去。

爷爷说那时候有了这张粮票,一家人才能吃上饭,它可不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啊,是不是?4. 来,听听我和这张粮票的故事。

有一回,我和小伙伴们说起这张粮票,他们都特别好奇,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像一群小馋猫。

这张粮票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神秘的宝贝,就像童话里的魔法物品一样神奇呀!5. 我给你们说呀,关于这张粮票有个好玩的故事。

有次家里来客人了,看到这张粮票,那惊讶的表情,好像看到了外星人似的。

然后大家就围绕这张粮票聊开了,你说这粮票多有意思呀!6. 嘿,这张粮票的故事可精彩了。

记得我小时候不小心把这张粮票弄掉了,那可把我急坏了,感觉天都要塌了一样。

还好最后找到了,这张粮票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啊,难道不是吗?7. 听我讲讲这张粮票的故事哈。

有一天,妈妈拿着这张粮票回忆过去,那语气,充满了感慨,就像在讲述一段传奇。

这张粮票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呀,是不是很特别?8. 来听听关于这张粮票的故事。

我曾经拿着这张粮票问过好多人,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唏嘘,有的感叹。

这张粮票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不同人的过去,多神奇啊!9. 我要说说这张粮票的故事啦。

有一次我把这张粮票的故事讲给妹妹听,妹妹听得一愣一愣的,那模样可爱极了。

这张粮票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新奇的故事,多有意思呀!10. 最后给你们讲一讲这张粮票的故事。

关于粮票的红色故事300

关于粮票的红色故事300

关于粮票的红色故事300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由于粮食供应紧张,政府实行了粮票制度来限制人们的粮食消费。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人们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参与了粮票制度。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主人公小红是一个懂事善良的女孩。

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她的父母都是党员,深信社会主义的理念,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他们全家都积极参与了粮票制度。

小红的父亲是一名农民,他每天辛勤地劳作在田地里,种植着粮食作物。

尽管辛苦,他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小红常常看到父亲汗流浃背地工作,她深深地被父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小红的母亲是一名农村妇女,她在家里负责照顾孩子,同时也参与农村的集体劳动。

她经常参加农村妇女合作社的活动,帮助其他妇女们一起种植和收割农作物。

小红常常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她深深地被母亲的无私奉献所感动。

小红也积极参与到粮票制度中来。

每次拿到粮票,她都会和父母一起去粮食供应点排队换取粮食。

虽然排队时间长,但小红从来没有抱怨过,她知道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每次换到粮食后,小红都会帮助父母将粮食分装好,然后送到需要帮助的邻居家里。

一天,小红听说村里有一户老人家生活困难,没有足够的粮票换取粮食。

她决定用自己的粮票去帮助这位老人。

虽然这意味着她自己的家庭将会少一份粮食,但小红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小红拿着自己的粮票去找到了那位老人,她将粮票交给了老人,并告诉她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互助精神。

这个故事传开后,小红成为了村里的小英雄,人们纷纷效仿她的行为,用自己的粮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粮票制度不仅成为了人们共同奉献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团结互助的纽带。

故事的结局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粮食供应逐渐稳定,粮票制度也逐渐取消了。

但人们对于粮票制度的记忆和感激却永远留在了心中,这段红色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珍贵回忆。

粮票的老故事

粮票的老故事

粮票的老故事《那些粮票的老故事》说起粮票,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我们这些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那可是满满的回忆啊!小时候,我经常听长辈们讲起粮票的故事。

那时候,买粮食可不像现在这样,有钱就能买到,还得有粮票才行。

粮票就是那个时代的“通行证”,没有它,你就算再有钱,也只能饿着肚子干瞪眼。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粮票用完了,可还没到发新粮票的时候。

这可把全家人急坏了,那几天,大家都吃的特别少,就怕一下子吃完了没东西吃。

奶奶为了省粮食,甚至把米饭煮得稀稀的,多加点水,这样看起来能多一点。

我那时候就想,这粮票也太重要了,怎么跟宝贝似的。

后来,我还偷偷拿着粮票去玩,把它当成了一种游戏道具。

结果被爸爸发现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说我不懂事,不知道粮票有多重要。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还真是幼稚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粮票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再也不用为了一张粮票而发愁了。

现在去超市,各种各样的食物琳琅满目,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再也没有了那种物资匮乏的感觉。

有时候,我会和孩子们说起粮票的故事,他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很不可思议。

是啊,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当年的艰辛。

不过,我觉得粮票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见证。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回想起那些粮票的老故事,虽然有过艰难,但也有很多温暖的回忆。

那些和家人一起为了生活而努力的日子,那些精打细算的时光,都让我感到无比珍贵。

现在的生活好了,我们更要心怀感恩,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曾经的那些岁月,那些粮票带给我们的故事和回忆。

关于粮票的感人故事

关于粮票的感人故事

关于粮票的感人故事粮票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供给凭证,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被广泛使用。

由于物资短缺和稀缺性,政府实行了配给制度,每个家庭只能根据家庭成员的人口数量获得一定量的商品和食品。

而粮票就是一种用来购买食品的配给凭证。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粮票就像一种神奇的东西。

粮票有着不同面值和不同颜色的票券,可以用来购买各种食品或非食品。

人们用粮票来买米、面、油、肉类和蔬菜等日常食品,也可以用来买衣物、鞋子和其他物品。

但是,粮票背后也有着感人的故事。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困难,粮票是党和政府的深情关怀。

这种特殊的供给方式为了解决基本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主动发动全民参与,用各种方法让粮票发挥最大价值,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援藏干部白小红是一位知青。

她1975年到西藏插队,赴海拔4300米的牧区工作。

她第一个冬天,只有1斤4两的粮票,还要照顾生病的同学。

白小红跋山涉水,寻找羊粪,在漫天雪花中成天磨面,炒羊肉,煮馍,终于渡过了一个个寒冬。

后来,他们的艰苦生活不再属于粮票。

但她用自己的双手讲述着一个个“粮票下乡、农家欢乐”故事;她还用自己为期8年的工作,无私奉献,让当地百姓从精神上也得到了滋润。

村长张旭东妻子某日生了孩子,由于家里贫困,村民纷纷送上一些粮票祝贺。

姑娘情深,粮票情更浓。

多少人在困难的岁月里靠着这些粮票走得更远、更坚强了。

一次,赵家是家里孩子最多的家庭,拿到了80元的粮票,家里为过年准备了很多好吃的。

当晚,他们吃着饺子,吃着鱼,欢快地唱着歌,一家子都很高兴。

老大赵喜胜想起了远在川南的堂哥,他们客串的大龙鱼剧团回团了,可往年放钢琴演出的乐师老王却因为没票子去不了,大家都怕老王太失落,怕他会走得更远。

赵喜胜想到了自己的家底,把家里最后10元的粮票拿出来交给老王,希望他能在剧团率团到村子里演出。

村里爱对老王也很好,都捐钱,勉强凑够了车费。

粮票是那个年代所需的生活物品凭证,不是只有个人的事。

当身处困难条件的我们有所收获,都要想到这丰收的背后要说的话,如果这一切不是单靠个人辛勤劳动,还靠站在佳铭车的车门口、送货员、司机、工人,代理点和所有跑马圈地的设施支撑系统就像肌肉式经济所是的一样,粮票就不会存在了。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
嘿,你们知道粮票不?那可是咱爸妈那一辈儿特有的东西呢!我记得小时候啊,有一次在家里翻箱倒柜,嘿,就翻出了几张粮票。

我当时可好奇了,拿着就跑去问我爸。

我举着粮票喊:“爸,这是啥玩意儿呀?”我爸一看,笑着说:“哎呀,这可是粮票啊,以前买粮食可全靠它呢!”我还是一脸懵,眨巴着眼睛问:“那没有它就买不了粮食啦?”我爸就开始给我讲起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事儿。

他说那时候啊,物资匮乏,买啥都得凭票。

去粮店买米买面得用粮票,没有粮票你有钱都不行。

我就想象着那时候的场景,大家都排着队,手里紧紧攥着粮票,等着买那点儿粮食。

我爸还说,那时候大家都很节省粮食,可不像现在我们这样,有时候还会浪费。

我听着就觉得挺有意思,又跑去问我妈。

我妈也跟着回忆起来,她说那时候为了省粮票,家里都是算计着做饭。

有时候粮票不够了,还得想办法去跟别人换或者借呢。

我就想啊,那多麻烦呀。

然后我又跑去跟我的小伙伴们说我发现了粮票这玩意儿,他们也都觉得很新奇。

我们就围在一起讨论,想象着那个年代的生活。

现在想想,这小小的粮票背后,还真是有着很多故事和回忆呢。

虽然我们现在不用粮票了,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那个年代的不容易,得好好珍
惜现在的生活呀,可不能随便浪费粮食啦!哈哈,这就是我和粮票的故事,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呀?。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

粮票背后的故事及感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开始了全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探索。

在粮食等重要物资的分配方面,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粮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粮食由国家垄断供应,每个人的粮食消费额度由政府根据各家庭的实际情况设定,并通过粮票发放的方式进行控制。

因此,粮票在那个时代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的背景是1950年代初的中国,正值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整个国家在进行经济重建的时期。

惊涛骇浪的解放战争已经结束,但国家的经济基础却依然薄弱,粮食等物资供应紧张。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生活贫困,物资匮乏。

每个家庭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领取粮票,以保证每个人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活。

那时,我家只有我一个儿子,妈妈在家务农,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家里的收入来源有限。

为了稳定家庭的生活,爸爸妈妈每个月都要去领取粮票和粮食。

我还记得,每次去领取粮票的时候,都要排着长队,等待领取。

那时的粮票是纸质的,上面印着党和政府的标志,以及领取人的姓名和家庭成员的数量,非常简陋但却珍贵。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深深感受到了粮票的重要性。

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每月领取的粮食和食用油都是必需的生活物资。

如果没有粮票,我们将无法在合适的价格购买到这些物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父母为了保障家庭的生活,每个月都会按时去领取粮票,然后按照规定的数量去购买粮食。

虽然我还很小,但我能够感受到家里的压力和责任,知道自己应该为家庭的生活努力。

在那个年代,粮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

他们不仅仅是购买食物的凭证,更是一种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和支持。

而对于我来说,粮票更是父母用心呵护家庭的象征。

在我眼中,粮票是一种珍贵的礼物,代表着父母对我的爱和关怀。

他们每个月领取粮票,是为了保障我的正常生活,保证我有足够的食物养活自己。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责任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动力和支撑。

关于粮票的感人故事

关于粮票的感人故事

关于粮票的感人故事
有一个叫李恩的微薄农民,他家住在山乡里,凭着每月的农耕收
入和全家人一道勉强糊口。

几年来,他一家因担心改革开放带来的不
确定性而生活备受困扰,外人都说李恩家里囊中羞涩,他们经常拿不
出粮票来补助贫困百姓。

一天,李恩家人看到了一张粮票,背后写着“可换取五斤大米”,李恩的妻子算了算,五斤大米可以供全家吃上一个月。

这时,孩子忽
然说:“妈妈,现在我们不要这张粮票了,去我们村头山脚下贫困百
姓家里送去吧,让他们也有一点用吃的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

”李恩
夫妇惊愕,孩子的眼睛里洋溢着真诚和关怀,他们立刻就答应了孩子
的话。

于是,李恩一家扛着一袋五斤大米,走到贫困百姓家里去,向他
们递上了粮票,粮票背后写着“可换取五斤大米”的字样,贫困百姓
家里的人被这一幕折服了,大家一起哭了。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李恩也渐渐实现了财富的积累,他
也常常给贫困的村民送去物资,而他的孩子也给大家带来了温暖,他
们长大后也一直秉持着“爱心”这份精神,努力改善贫困百姓的困境,给他们带来希望。

说到这里,时光流逝,但发生在李恩家这起感人的故事,一直流
传至今。

粮票的故事(共5则范文)

粮票的故事(共5则范文)

粮票的故事(共5则范文)第一篇:粮票的故事(共)【编者按】粮票是特定年代的产物,粮票的故事就是人们生活维艰的故事,也是辛酸的回忆,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对粮食永远是渴望的,敬畏的。

也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到,知足常乐的日子真好,温饱的日子真好。

今天的阳光真好。

趁着好天气来到车库里收拾一下凌乱的物件。

真应了那句话了,穷家值万贯,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想扔,若干年来把个车库塞的满满当当,以至停车都得侧身紧出。

不紧不慢的整理着,冷不丁发现了一个做工精细的小木盒儿,虽日深久远,但还是红黄锃亮。

轻轻的拉开盒盖儿,一叠码放整齐的粮票露了出来,仔细看看,原来是全国粮票,粮票的下面,压着购粮本,粮本的下面还有煤本,副食本,还有几张印刷粗糙的线票、棉花票。

看着看着觉得好笑,不知觉间变成了苦笑。

这是物证,这是凭证,这是一个家庭想当初生活的必须,同时这也是走过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按现在时髦的称呼,我们当属50.60后。

不少人起了这样的名字,建国,援朝,和平,跃进,四清,人生伊始就已经烙上了共和国曾经的印记。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鸡蛋三分钱一个,一毛钱能买好多的炒豆儿,瓜籽儿,杏干儿,黑枣儿一类的零食,父母给的零花钱用分计算,一个五分钱的钢蹦足以让人爱不释手。

时间不长,就开始了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开始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最早出现的就是粮票。

粮票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清晰的区域划分。

我们家随父亲在铁路上流动,所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近到北京铁路局所辖的铁路小学就读。

那时候,粮食已经定量了,根据每个人从事的工种定量,居民家属学生最低,每人每月25斤,体力劳动者最高,好像是每月四五拾斤。

因此,每个月从家里的粮本上取出定量对等的粮票交给学校,或者起一个软单,{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就是一成不变的定律。

渐渐地粮票有了地域性限制了,各个省、自治区都印制了自己的地方粮票,使用的范围,也只能在印制的辖区以内,出了区域就成了废纸头儿一张。

生活越来越困难了,粮食越来越重要了,对等的粮票也显得弥足珍贵,吃不饱肚子那是经常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票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粮票的故事》。

大家请看:这组粮票是爷爷奶奶送给爸爸的,爸爸一直珍藏在邮票夹里,没事的时候经常拿出来看看,然后给我讲述它的故事。

听爷爷说,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

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后来在历史课上,我明白了:之所以使用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天灾人祸,出现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一些地区甚至饿死了人。

当时,爷爷在厂里当工人,每月工资只有十多块钱,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代,根本不够全家人的生活,所幸单位每人每月有粮食分配,发放各种面值的粮票。

当时按成人计算,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三十市斤(十公斤)。

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

另外,对食用油、白糖、肉、鸡蛋、牛奶、肥皂等副食和日用品,也要定量供应。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

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

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那个年代,没有粮食,也就没有多少副食可以买到。

在那个年代里,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所谓“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

如果你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找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否则,你就无法吃饭。

可见,粮食的短缺和实行粮票制度,对于人才的流动和农民进城务工,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不过,有一类人是没有粮票的,那就是农民。

他们按照参加集体劳动获得“工分”,根据挣得的“工分”分得“口粮”,如果不够吃,只能另想办法。

一些农民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些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一张小小的粮票,蕴藏着许多故事。

粮票虽小,却时时提醒着我们:节约兴邦,奢侈亡国。

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

但我们仍然要做到节约粮食,不挑食、不浪费,做爱惜粮食的好少年。

我们要做到勤奋锻炼,刻苦学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听爷爷摆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爷爷是个恋旧的人,老一辈的节俭精神在他身上一直传承着,说起这个盅盅很自豪,他小时候就有了,最初祖爷爷一直舍不得用,很爱惜只用它来喝水,每天洗得干干净净的,后面条件好点了就用来喝茶了,祖爷爷病逝后,祖祖就用它来装猪油、装肉臊,有时也装装饭,祖祖走后,爷爷就把这个杯子留下来喝茶了,爷爷说这个杯子好,那么多年了都没坏,资格“洋瓷盅盅”,以后你们也可以一直用,我一直拿着久久不愿放下,一个杯子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说都说不完。

爷爷说家里还有两个盅盅一直在用,但是没这个盅盅的故事多。

这个盆盆是1976年爷爷和奶奶结婚时朋友送的贺礼,比爸爸的年龄还大,爸爸出生后就一直用这个盆子洗脸,后面爸爸读大学离开家了,爷爷奶奶就用这个盆子来接水,现在也一直在花园接水用,虽然补过,但是
还能用。

这台黑白电视机是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视,爷爷说起很自豪,当时只有我们家才有,一到晚上所有的邻居都到我们家来看电视,家里挤满了人,很热闹,爷爷为了记住当时的景象,舍不得丢掉这个电视,一直留到了现在。

在爷爷的家里总有一块地方放着他的故事,他的经历,睹物思情,故事说都说不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