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系统 第八讲 运动对象
《运动控制系统》课件

闭环控制系统包含反馈回路,通过负反馈来自动调节系统的输出量,使其达到预定的目标值。
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自动修正误差,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复杂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是结构复杂,设计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分析和调整能力。
03
反馈控制原理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感器和控制器技术,以及对系统的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能力。
01
反馈控制原理是通过比较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号,将输出信号的差值用于控制执行机构,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调节。
02
反馈控制原理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04
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位置,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连续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控制器的种类繁多,根据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控制器,如单片机、PLC、运动控制卡等。
执行器是运动控制系统的输出部分,负责将驱动器的电压或电流信号转换为机械运动。
执行器的种类也很多,常见的有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直线电机等。
执行器的选择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决定,如需要高精度定位、快速响应等。
传感器的种类也很多,常见的有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霍尔元件等。
自动化决策
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将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和工况自动调整控制策略,以适应各种复杂和动态的运动需求。
自适应控制
远程监控与控制
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运动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方便对设备进行远程调试、故障诊断和远程维护。
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
通过网络化实现多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
第八讲 神经运动

二、运动的脑控制
大脑、小脑、脑干 中 枢
复杂 反射 运 动 传 导 路
感 觉 传 导 路 简单 反射 感觉器 眼、耳等
脊 髓
效应器 肌肉、腺体
肌肉(muscle)和运动
通常所说的肌肉指骨骼肌,即附着于四肢骨上的肌肉,它们是我们随意
运动的动力。人体有这样肌肉有600余块,占体重的40%。
专题篇之二
第八讲 运 动
肖
飞 广州 510632)
(暨南大学神经药理室
引言
感觉、运动、调节(适应)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 基本功能。而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主要标志。
运动首先依赖于肌肉的收缩,肌肉是最终功能的 执行者,而脑则是指挥者。脑指挥全身的肌肉协调收 缩,维持一定的姿势和产生动作。
第八讲 运 动
脑发出的指令,但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reflex)活 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以避免更大的伤害。
感觉神经元
检查时用的膝反射
神经内科医生通过反射 完成情况来检测神经通路的 的完整性。该通路的神经损 伤则无法完成此反射。 外周神经或脊髓的损伤能使 反射消失( – )
运动神经元
股四头肌
返回
脑对运动的控制
1、大脑:运动中枢皮质发动随意运动。 2、脑干: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的作用。 3、小脑:协调运动,使运动更为精确、敏捷。
大脑运动中枢
以中央沟为界,前方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的4区和6区为运动中 枢,称为中央前回。
后方的S1区为躯体感
觉中枢,也称为中央 后回。
躯体运动定位图
运动传导路
损下 伤位 症神 状经 元 脊髓左腰部前 角运动神经元 受病毒侵害。
《运动控制系统》教案

《运动控制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原理3. 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1 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1.2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2. 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原理2.1 模拟运动控制系统2.2 数字运动控制系统2.3 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加速度控制3. 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1 运动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2 运动控制系统在技术中的应用3.3 运动控制系统在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控制系统》2. 多媒体课件:PPT、动画、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一个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第5-8课时: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原理第9-12课时: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第13-16课时:运动控制系统的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引出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价值。
运动控制系统总结

• 转速反馈系数
U
* nm
nmax
(3-6)
• 电流反馈系数
U
* im
I dm
(3-7)
• 两个给定电压的最大值U*nm和U*im由设计 者选定。
3.2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 的数学模型与动态过程分析
3.2.1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图3-5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运动控制系统总结
第1章 绪论
什么是运动控制系统
• 运动控制系统是以机械运动的驱动设备— —电动机为控制对象,以控制器为核心, 以电力电子功率变换装置为执行机构,在 自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组成的电气传动自 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直流调速系统
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简单,转矩易 于控制。
换向器与电刷的位置保证了电枢电流 与励磁电流的解耦,使转矩与电枢电流成 正比。
• δ大ma。x与M1成反比。转速愈低,M1愈小,误差率愈
T法测速
• T法测速是测出旋转编码器两个输出脉冲之间的间隔 时间来计算转速,又被称为周期法测速。
• 准确的测速时间是用所得的高频时钟脉冲个数M2 计算出来的,即 Tt M 2 / f0 ,
• 电动机转速为
n 60 60 f0 ZTt ZM 2
(2-80)
• T(M法2-测1)速时的转分速辨的率变定化义量为,时钟脉冲个数由M2变成
Q 60 f0 60 f0
60 f0
Z (M 2 1) ZM 2 ZM 2 (M 2 1)
(2-81)
• 综合式(2-80)和式(2-81),可得
Q Zn2 60 f0 Zn
(2-82)
• T法测速的分辨率与转速高低有关,转速越低,Q 值越小,分辨能力越强。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课件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01 Python:易学易用,适合算法开发和原型设计。 02 MATLAB/Simulink:用于建模、仿真和控制系
统设计。
03 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支持多种编程语 言。
软件测试与调试
单元测试
对软件模块进行测试,确保其功能正常。
系统测试
模拟实际运行环境,验证系统整体性能和功 能。
80%
神经网络控制
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自适应能 力,对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进行精 确控制。
系统参数调整
01
02
03
增益调整
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 能要求,调整控制系统的 增益参数,以实现更好的 控制效果。
滤波器设计
通过设计适当的滤波器, 降低噪声干扰,提高信号 的信噪比,从而提高控制 精度。
系统校准
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校 准,确保系统参数的准确 性,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
案例二: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总结词
灵活、快速、安全
详细描述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需要实现灵活、快速和安全的运动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高 效性。该系统通常采用开放式架构,支持多种机器人型号和编程语言。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和稳定性,还需要进行防碰撞检测和紧急停止功能的设计。
案例三:自动化生产线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运动控制器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独立的运动控制器逐渐成为主 流,采用高速总线技术和分布 式系统结构,实现了高速、高 精度的运动控制。
02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基础
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01
02
03
04
控制器
用于生成控制指令,根据系统 输入和当前状态计算出控制量
运动控制讲义

2.2.2 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 可根据动能守恒原则: 可根据动能守恒原则:即 E=EM+E1+EL 2 2 2 2 1)对于旋转运动 1/2J ωM = 1/2JM ωM + 1/2J1 ω1 + 1/2JL ωL 对于旋转运动 J = JM nM 2 / nM 2 + J1 n1 2 / nM 2 + JL nL 2 / nM 2
传动部件从根本 上限制了伺服系 统的精度! 统的精度!
伺服控制系统及其产生
能量
驱动电路
Uidea、Iidea
Fidea、Videa
动力部件
(Tidea、nidea)
最终执行部件
伺服系统
控制部件
伺服控制系统
能量流动方向: 信息流动方向:
运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
给定运动指令 能量
运动控制系统 运动 动指令 控制 器
0
TL
T
位能转矩:由物体的重力和弹性体的压缩、拉伸与扭转大亨作用所 位能转矩:由物体的重力和弹性体的压缩、 产生的负载转矩 n 特点:其作用方向恒定, 特点:其作用方向恒定,与运动方向无关 其机械特性曲线: 其机械特性曲线: 2.3.2 离心式通风机型机械特性 特点:按离心力原理工作,即负载转矩 与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 特点:按离心力原理工作,即负载转矩TL与转速 的平方成正比 2.3.3 直线型机械特性 特点:负载转矩 随转速n的增加成正比的增大 的增加成正比的增大, 特点:负载转矩TL随转速 的增加成正比的增大,即TL =c n 2.3.4 恒功率型机械特性 特点:负载转矩 与转速n成反比 成反比, 特点:负载转矩TL与转速 成反比,即TL =k/ n n 也就是: 也就是:k=TLn ∝ P 0 T 0 TL T
运 动 控 制 系 统

基于稳态模型的交流调速系统动态性能无法与直
流调速系统相比;基于动态模型的交流调速系统 (矢量控制系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动态性能 良好,取代直流调速系统。 同步电动机交流调速系统 同步电动机的转速与电源频率严格保持同步, 机械特性硬。 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发展,成功地解决了阻碍同 步电动机调速的失步和启动两大问题。
负载可能是多个典型负载的组合,应根据实际负 载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1、 恒转矩负载 负载转矩的大小恒定,称作 恒转矩负载 TL 常数 a)位能性恒转矩负载 b) 反抗性恒转矩负载
图1-3 恒转矩负载
2、 恒功率负载
负载转矩与转速成反比, 而功率为常数,称作恒功 率负载
TL
m
PL
信号检测
电压、电流、转速和位置等信号 信号转换 电压匹配、极性转换、脉冲整形等 数据处理 信号滤波
二、运动控制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交流
调速系统取代直流调速系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直流调速系统 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简单,转矩易于控制。 换向器与电刷的位置保证了电枢电流与励磁电 流的解耦,使转矩与电枢电流成正比。 交流调速系统 交流电动机(尤其是笼型感应电动机)结构简单。 但动态数学模型具有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的性质, 比直流电动机复杂得多。
1、电动机—— 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
从类型上分
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电动机(交流异步电动机) 和交流同步电动机。 从用途上分 用于调速系统的拖动电动机和用于伺服系统的伺服 电动机。 2、 功率放大与变换装置 半控型向全控型发展 低频开关向高频开关发展 分立的器件向具有复合功能的功率模块发展
电力拖动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之间 的能量转换。 运动控制系统的任务 是:通过控制电机的电压、 电流、频率等输入量来改 变工作机械的转矩、速度、 位移等机械量,使各种工 作机械按人们期望的要求 运行,以满 足生产工艺及 其他应用要求。
《运动控制系统》教案

《运动控制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其原理。
3. 熟悉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4. 培养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控制系统概述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2. 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开环运动控制系统闭环运动控制系统混合运动控制系统3. 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位置控制原理速度控制原理力控制原理4. 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工业数控机床电动汽车航空航天5. 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运动控制系统的实例,加深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参观或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运动控制系统概述2. 第3-4课时: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原理3. 第5-6课时: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4. 第7-8课时: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5. 第9-10课时:实验室参观或实践操作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知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运动控制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4.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室参观或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控制系统》2. 课件: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和趋势3. 视频资料:运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4. 实验室设备:的运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5. 网络资源:关于运动控制系统的相关论文和新闻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运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和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光栅的结构如图8-4所示,它主要由标尺光 栅、指示光栅、光电器件和光源等组成。 通常,标尺光栅和被测物体相连,随被测 物体一起做直线位移。一般来说,标尺光 栅和指示光栅的刻线密度是相同的,刻线 之间的距离称为栅距。光栅条纹密度一般 为每毫米25条、50条、100条、2述
• 检测技术是实现高速度、高精度运动控制 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运动控制的主要检 测对象是距离、位移、速度、加速度 (力)、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参数。 运动控制系统要实现高性能的控制,就必 须进行实时监测,以达到满意的运动控制 效果。本章的重点是介绍位置、速度、加 速度、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参数的 基本测量方法及其传感器的应用。
8.1距离检测
• 距离是运动系统的一个主要参数,有关距 离检测技术方法由:光电检测、激光雷达检 测、红外检测与超声检测。本节的应用对 象主要是车辆距离检测,面向的应用重点 是自动驾驶汽车或者无人驾驶汽车。因此 研究对象是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 达、超声波雷达。
8.1.1 激光雷达
• 1、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 激光雷达是一种雷达系统,是一种主动传 感器,所形成的数据是点云形式。其工作 光谱段在红外到紫外之间,主要发射机、 接收机、测量控制和电源组成。工作原理 为:首先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激光,然后 测量反射或散射信号到达发射机的时间、 信号强弱程度和频率变化等参数,从而确 定被测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以及方位。
图8-5
成像原理
• 图8-6所示的是一个光栅的测量成像原理图, 其中图8-6(a)是四扫描场成像原理图,图86(b)是单扫描场成像原理图。需要注意的是, 图8-6(b)所示的是结构化之后的莫尔条状结 构,其结构简单,相对于四扫描场而言, 制作容易。
图8-3 摄像头图
8.2 直线位移检测
• 方法: • 一:光栅 • 二:同步感应器 • 三:磁栅式传感器
8.2.1 光栅
• 光栅是一种新型的位移检测元件,是将机 械位移或模拟量转变为数字脉冲的测量装 置。它的特点是测量精度高(可达1 m), 响应速度快,量程范围大,可进行非接触 测量等。由于光栅易于实现数字测量和自 动控制,因此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和精密 测量之中。
图8-2 超声检测物理基础
8.1.3 摄像头(图像视觉)
• 摄像机(图像传感器) • 摄像机又称图像传感器,简称摄像头。
无人驾驶汽车中配置的视觉传感器主要是 工业摄像机,它是最接近于人眼获取周围 环境信息的传感器。 • 工业摄像机按照芯片类型可分为CCD摄像 机和CMOS摄像机两种。图8-3就是一个摄 像头。 •。
• 2、激光雷达的现状及应用
• 激光技术从它的问世到现在,虽然时间不 长,但是由于它有:高亮度性、高方向性 、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等几个极有价值的 特点,因而在国防军事、工农业生产、医 学卫生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LiDAR技术在西方国家发展相对成熟,已 经投入商业运行的激光雷达系统(主要指 机载)主要有Optech(加拿大)、TopSys (法国)和Leica(美国)等公司的产品。
• 如果把两块栅距W相等的光栅平行安装,并让它
们的刻线之间有较小的夹角,这时光栅上会出现
若干条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种条纹称为莫尔条纹。 莫尔条纹沿着与光栅刻线几乎垂直的方向排列, 如图8-5所示。光线透过两块光栅非重合部分而形 成亮带,亮带由一系列四棱形图案组成,如图85(a)中的d—d线区所示;f— f线区则是由两块光 栅的遮光效应形成的。由此可见,标尺光栅和指 示光栅的组合产生了莫尔条纹。图8-5(b)是d—d 线区的放大图,其中菱形的两条对边平行线的距 离是W/2,即栅距的一半;菱形长对角线的长度 是B,即莫尔条纹的间距。
• 3、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 1)星载激光雷达 • 2)战场侦察激光雷达 • 3)测风激光雷达 • 4)激光雷达寻标器
8.1.2 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
• 毫米波雷达是指工作在毫米波波段,频率 在30—300GHz之间的雷达。超声波传感器 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工作在 机械波波段,工作频率在20kHz以上。
• 1、CCD摄像机,由光学镜头、时序及同步 信号发生器、垂直驱动器及模拟/数字信号 处理电路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 功耗、无滞后、无灼伤、低电压等特点
• 2、CMOS摄像机,集光敏元阵列、图像 信号放大器、信号读取电路、模数转换电 路、图像信号处理器及控制器于一体,具 有传输速率高、动态范围宽、局部像素的 可编程随机访问等优点,参见图8-3.
1.光栅的结构
• 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均匀地刻出许多明暗相 间的条纹,或在金属镜面上均匀地刻出许 多间隔相等的条纹,就形成了光栅。通常, 这些条纹的间隙和宽度是相等的。以透光 的玻璃为载体的光栅,称为透射光栅;以 不透光的金属为载体的光栅,称为反射光 栅。根据光栅外形的不同,还可分为直线 光栅和圆光栅。
• 除此之外,还可以测出大气中肉眼看不到 的微粒的动态等情况。激光雷达的作用就 是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距离与角度)、 形状(大小)及状态(速度、姿态),从 而达到探测、识别、跟踪目标的目的。
图8-1图中符号说明:Servo motor伺服电机,Objects目标,Optical
rotary encoder光学旋转编码器,Laser Source 激光源,Receiver接收器 ,Tilting mirror转镜
本讲主要内容
8.1 距离检测 8.1.1 激光雷达 8.1.2 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 8.1.3 摄像头(图像视觉) 8.2 直线位移检测
8.2.1 光栅 *8.2.2 感应同步器 8.2.3 磁栅式传感器
8.3 角位移检测
• *8.3.1 旋转变压器 • 8.3.2 光电编码器 • 8.4 速度、加速度检测 • *8.4.1 直流测速发电机 • 8.4.2 光电式速度传感器 • 8.4.3 加速度传感器 • 8.5 力、力矩检测 • 8.5.1 测力传感器 • 8.5.2 压力传感器 • 8.5.3 力矩传感器 • *8.5.4 力与力矩复合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