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ora oA h i g Si20 ,6 2 )150 09 Ju lf nu A n. c.08 3 (4 :09 —15 2 n
责任编辑
刘 月娟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县 域 土 地 利 用 动 态 变 化 研 究
以 河 南省 新 郑 市 为 例
、 G ・o ge l (ol eo eoreadFwmn et t a gi l r U i rt, hnzo ,H nn400 ) 硝N 2 y n t a C lg f suc n a i m n,t nnA r ut e nv sy Z eghu ea 502 e R e c u ei
Ke r s C u t i c ; a d ue; y a cc a ; n h n t ywod o n ds tL n s D n  ̄ h n Xiz e gCi y y
随着社会经济 的持续 发展 , 土地 利用形式 与土地 覆盖类
个 典型案例 。
型发生很 大的变化 。土地 利用 变化 研究 已经 成为 全球 变化 研究的热点之 一_ , 1 从研究 范围上可 以分为全 球和 区域 2个 J
rt ec e 7 aera h d0.5% p rya .Asawh l, te ae fc liae /n e er oe h rao ut t a d,frs a d a d u t i d hn ed od ces ie ta fln sa ea d vd oe tln n nui z a d tn e t e rae w l h to d cp n le d h a b i ig ce sd.Duig tefv er.tec a g xe to a dc p stelre t l a du eo ul n si rae d n rn ey as h hn e etn fln s aewa ag s.1l ln s fXize t si epoe so e eo — h i h e n h n Ci wa t rc s fdv lp g y nh Ie t o ug sin eep ee t . T n .S me sg et sw r rsne t o d
2008年度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技奖励获奖项目名单

王现国张娟娟葛雁邓晓颖
宁立波李桂荣龚晓凌郭友琴
刘志国齐玉峰张领董少刚
赵红杰务宗伟李新永
一等
HNgt-08-08
郑州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
郑州市国土资源局
徕卡测量系统贸易(北京)有限
公司
吴洪杰王军徐铭杰宋占国
胡迎迅李雪芳张景湘梁建军
程连柱张朝辉杨国民杨慧
郑斌陈振江马东红
一等
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
王军见远顺立张爱娟吴孔军
李芳芳马远新王爱国
三等
HNgt-08-36
1∶5万扎纳达恩乌勒幅、阿尔善萨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刘伟杨长青王春松刘俊涛
张毅星李双虎陈瑞保
三等
HNgt-08-37
河南省新乡市三郊口、潭头地质遗迹保护园区综合考察与总体规划报告
孟宪锋岳铮生燕建设杨生强庞振山杨国强赵云雷邓红玲冯建之孙卫志
二等
HNgt-08-19
河南省渑池县水泉洼铝土矿详查报告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
陈全树姜玉平何文平杨言杰亢红涛黄志强刘玉清张治平周迪刘海波
二等
HNgt-08-20
河南省陕县柿树沟铝土矿普查报告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
报告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
燕建设杨生强李江山赵留升
施强何春芬周洪伟
三等
HNgt-08-34
矿山地下开采面及采空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研究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冯治斌冯进城李清林尉向东
李德庆秦建增张建军
三等
HNgt-08-35
河南土地分析报告

河南土地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和趋势,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 土地资源概况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该省总面积累计为15.13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为1.23亿人。
河南省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业用地为主,包括耕地、水域、林地和草地等。
此外,河南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
3. 土地利用现状3.1 农业用地利用情况河南省的农业用地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
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则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果树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农业用地被转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3.2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河南省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宅、商业和工业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然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快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土地浪费、生态破坏等。
3.3 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利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用地主要用于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方面。
河南省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如嵩山、云台山和大别山等。
这些保护区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土地问题与挑战4.1 土地资源匮乏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耕地面积不足。
由于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困难。
4.2 土地污染与环境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河南省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3 土地利用不均衡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快,农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发展受限;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用地闲置或未充分利用,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河南省冻土深度变化及对策研讨会

河南省冻土深度变化及对策研讨会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南省的冻土深度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给农业、土壤生态系统以及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探讨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河南省冻土深度变化及对策研讨会于近期在省会郑州市举行。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农业从业者以及政府代表,共同研讨冻土深度变化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应对。
一、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在冻土深度变化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原因,其中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的冻土深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长期以来,冻土作为地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层,在冬季会因低温而结冰。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冻土深度逐渐减少,冻土覆盖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这种变化导致了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延长以及土地的水分蒸发增加,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冻土深度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垦和覆盖。
这种人为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分分布,使得冻土深度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3. 土地利用变化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对冻土深度造成了影响。
大规模的农田改造以及城市扩张使得原本被覆盖的冻土暴露在外,加速了冻土的融化速度。
同时,由于冻土存在的地区常常是寒冷的高海拔地带,因此人类的农业活动也容易受到限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冻土深度变化的对策为了应对冻土深度变化带来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
1. 加强科学研究对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冻土深度监测体系,进行冻土深度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全面了解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2. 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从而减缓冻土深度变化的趋势。
鼓励采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合集]》
![《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345a660a33d4b14e842468ae.png)
《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合集]》第一篇: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省国土资源厅202x年3月9日)根据国土资源部工作部署,为做好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确保全省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规划中期评估成果,重点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
二、主要任务(一)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对已开展中期评估的省辖市,在已经形成的评估报告基础上,要完善中期评估成果,进一步摸清情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措施。
对尚未开展中期评估的省辖市、县(市),要扎实做好中期评估工作。
一是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其连续变更到202x年的土地数据为基础,遵循统一的标准、分类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中期评估成果。
二是对耕地减少过多、建设用地增加过快的地方,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
三是分析国家近年来批复的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战略规划实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四是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等成果,及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
规划调整完善的重点是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各1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保持不变。
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一是在数量上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_汇及其变化分析

第17卷第5期2010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 ch of Soil and Wat er Conser vation Vol.17,No.5Oct.,2010收稿日期:2010206218资助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HSQJ2009014);河南省2010年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0-2590) 作者简介:刘英(1977-),女,河南新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低碳城市。
E 2mail:hzly@通信作者:赵荣钦(1978-),男,河南孟津人,讲师,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碳循环研究。
E 2m ail:zh aorq234@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刘英1,赵荣钦2,焦士兴3(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郑州450015;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11;3.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 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源/汇状况是影响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
该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碳源/汇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模型;采用1999-2008年河南省的能源消费、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河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源/汇状况及其强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源;2003年以来河南省城市建设用地加速扩张,造成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2)河南省土地利用碳吸收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农作物是最主要的碳汇;(3)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为56.46t/(hm 2#a),而耕地的碳汇能力最强,为9.17t/(hm 2#a)。
(4)1999年以来,地均碳排放强度呈加速增长趋势,而同时期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则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碳源;碳汇;土地利用;河南省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10)0520154204Research on Carbon S ources/Sinks of Land Use of He .nan ProvinceLIU Ying 1,ZH AO Rong 2qin 2,JIAO Shi 2xing 3(1.College of Civil Constr uction Eng ineer ing ,Zhengz 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 l I ndustr y Ma na gement,Zhengzhou 450015,China ;2.College of Resour ces and Envi ronment,N or th China I nstitute of W a ter Conser 2vancy a nd H ydr oelectric P ower ,Zhengz hou 450011,China;3.Dep ar tment of R esour ces &Envir onment and T our ism ,Any ang N or ma l Univer sity ,Anya ng ,H e .na n 455000,China )Abstr act: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arbon cy 2cle process.This paper firstly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stimation model of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of land use,then analyzed the carbon sources/sink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f H e'n an province by u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data of H e .nan province from 1999to 2008.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1)Carbon emission from land use of H e .nan province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1999,in which construction land and cropland were the main carbon sources.Because urban areas expanded rapidly,the carbon emission from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rapidly.(2)Carbon sink by land use of H e .nan province slowly increased since 1999,in which,cropland was the main carbon sinks.(3)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was the highest [56.46t/(hm 2#a)],while the carbon sink intensity of cropland was the highest [9.17t/(hm 2#a)]among others.(4)Per unit area car 2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1999,meanwhile,per GDP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declined.Key words:carbon sour ces;carbon sinks;land use;H e .nan province 定量分析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1],也是进行区域碳循环机理研究的前提。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河南省的主要土壤类型:主要是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
下面就从其分布,性质,利用改良这几个方面一一介绍,(一)黄棕壤: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
其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
这里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5~18℃,≥10℃的积温为4500~53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
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成土母质在山地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风化物,在岗地为下蜀黄土。
河南省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和桐柏山地,信阳县、光山、商城、新县、罗山、固始、潢川、唐河、南召、西峡、内乡、桐柏、镇平、淅川、卢氏、舞钢、鲁山、嵩县。
性质:脱盐基酸化和弱脱硅富铝化,体现过渡特点。
粘化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粘粒并产生明显淋淀粘化,形成粘化层(Bt)。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大,自然植被下的表土层为20~40g /kg,耕地土壤表层一般仅10g/kg左右。
利用改良: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
黄棕壤属于淋溶土,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应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地形平缓多为农耕地,山地黄棕壤则是用材林和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
利用上应注意多种经营和综合开发。
低山丘陵荒地的上半坡土层浅薄,可栽植耐瘠的马尾松、刺。
槐、山杨和桦木等,下半坡和坡麓土层较深厚,可以发展栓皮栎、麻栎、杉木等,也可辟为茶园或栽植油茶、油桐、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二)黄褐土: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地。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概述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河南省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分布格局。
历史背景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来源,土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和农牧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农业用地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大面积的农田被用作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农业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工业用地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河南省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区和工厂。
特别是河南省的沿海城市,如郑州和洛阳,工业用地的需求极大。
由于工业用地的需求量大,土地利用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比例逐年上升。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化是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在迅速上升。
大量农田和荒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生态用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河南省开始加大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力度。
大量的山林、湖泊和湿地被列为生态用地,用于保护稀有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生态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成为土地利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农业用地分布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是农田最集中的区域。
同时,河南省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农田用地分布相对较少。
工业用地分布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尤其是郑州、洛阳、南阳等沿海城市。
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工业经济。
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各大城市和新兴城市,如郑州、洛阳、南阳等。
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08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按照要求,本组通过对2004-2008年度《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的分析,以及通过网络登录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网、河南统计网等查阅相关资料,查清了河南省2004年至2008年各类土地变化情况及利用现状,现将本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各年末各地类规模
(1)截止2004年10月31日,全省土地总面积248304628.9亩,其中农用地184441466.8亩,建设用地32093991.5亩,未利用地31769170.6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74.28%、12.92%、12.80%、。
在农用地中,耕地118895149.5亩,园地4810793.4亩,林地45291901.4亩,牧草地216404.0亩,其他农用地15227218.5亩,分别占农用地的64.46%、2.60%、24.56%、
0.12%、8.26%。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7668277.4亩,交通运输用地1703969.1亩,水利设施用地2721745.0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6.21%、5.31%、8.48%。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3062438.5亩,其他土地8706732.1亩,分别占72.59%、
27.41%。
(2)截止2005年10月31日,全省土地总面积248304628.9亩,其中农用地184350383.8亩,建设用地32283311.1亩,未利用地31670934.0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74.24%、13.00%、12.75%、。
在农用地中,耕地118879554.9亩,园地4770904.4亩,林地45286978.5亩,牧草地215856.4亩,其他农用地15197089.6亩,分别占农用地的64.45%、2.59%、24.88%、
0.12%、7.96%。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7802387.5亩,交通运输用地1757541.4亩,水利设施用地2723382.2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6.12%、5.44%、8.44%。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3007072.5亩,其他土地8663861.5亩,分别占72.64%、
27.36%。
(3)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省土地总面积248304628.9亩,其中农用地
184278683.5亩,建设用地32498335.2亩,未利用地31527610.2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74.21%、13.09%、12.70%、。
在农用地中,耕地11889.85万亩,园地473.08万亩,林地4529.05万亩,牧草地21.63万亩,其他农用地1514.60万亩,分别占农用地的64.52%、2.75%、23.28%、
0.12%、8.33%。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797.4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79.71万亩;
水利设施用地272.62万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6.53%、5.57%、7.90%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2901239.97亩,其他土地8626370.23亩,分别占
72.64%、27.36%。
(4)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省土地总面积248304628.9亩,其中农用地
184226109.5亩,建设用地32709089.7亩,未利用地31369429.7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74.2%、13.17%、12.63%。
在农用地中,耕地118879505.9亩,园地4716485.2亩,林地45281686.4亩,牧草地216253.5亩,其他农用地15132178.5亩,分别占农用地的64.53%、2.56%、24.58%、
0.12%、8.21%。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8164812.9亩,交通运输用地1815222.8亩,水利设施用地2729054.0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6.11%、5.55%、8.34%。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2830065.8亩,其他土地8539363.9亩,分别占72.78%、27.22%。
(5)截止2008年10月31日,全省土地总面积248304628.9亩,其中农用地184222321.3亩,建设用地32790142.0亩,未利用地31292165.6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74.19%、13.21%、12.60%。
在农用地中,耕地118894061.8亩,园地4709135.4亩,林地45278542.1亩,牧草地215758.8亩,其他农用地15124823.2亩,分别占农用地的64.53%、2.56%、24.58%、0.12%、8.21%。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8237219.9亩,交通运输用地1824066.5亩,水利设施用地2728855.6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6.12%、5.56%、8.32%。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2775163.4亩,其他土地8517002.2亩,分别占72.78%、27.22%。
二、2004至2008各地类变化情况
本阶段(2004——2008)全省各地类变更总量为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本阶段(2004——2008)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见表1.,变化趋势见图1。
从表1和图1显示,本阶段全省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
三、耕地变化情况及分析
(1)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2)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四、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分析
五、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情况分析
(1)耕地总量平衡情况
(2)耕地占卜平衡情况
六、未利用地变化情况分析
七、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