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关于呼市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利用和浪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呼市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利用和浪费情况的调查报告作者王凯旋系别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资源环境方向)年级09级学号902044102成绩评定教师姓名王凯旋班级09经济2班学号902044102社会实践内容调查呼和浩特市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浪费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呼市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利用和浪费情况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评定教师签字:年月日内容提要从7月12日开始,为了调查清楚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富集情况,我在呼和浩特的凉城县、和林县、乌兰察布的集宁和包头市,对当地资源的储存量、开采量、利用能力作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调查了当地的资源富集情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资源利用情况,做了这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主要从自然资源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储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浪费、自然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走访与问卷调查。
本着客观、积极、主动地心态,问卷到不同地区,每个代表性地区都有部分问卷发放,比如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地方、贫穷落后的村子里和发达一点的商业区人群进行问卷和交谈,运用科学的调查方式尽量做到了范围广,有代表性,有科学性,相信这篇报告会对呼市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大多数呼市居民都有着较强的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对再生资源的使用持积极赞成态度。
但由于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再生资源知识的缺乏,对于如何将其投入存在若干盲区。
此行的目的就是调查和了解呼和浩特市的自然资源,为本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名调查者者的建议与依据。
作为一个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这是我们应该实践的活动。
最后通过对国家政策了解和本次调查结果给出了循环利用资源的一些建议。
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此次调查宣传已经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呼市自然资源再生利用的现状,并且使部分市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内蒙古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

村不 断 出 台针 对农 村 的各 种 优 惠政
策, 这也是农 村 土地流 转得 以开展 的 前提条件 。在全 国范 围内南方 比较发
达 的 省 市 土 地 流 转 开 展 的 比 较 好 而
2 0 1 2 年 内 蒙 古 实 有 耕 地 面 积
7 1 4 . 9 万亩 ,  ̄ U 2 0 1 3 年1 0 月, 呼和 浩特
基本情 况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经济 的进 步 , 国 家为 了更 好 地建 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和浩特 市 、 兴安盟 及阿荣旗 典型 调查
的情况 : ( 一) 呼 和 浩 特 市
耕地面积4 5 . 4 8 万亩 , 占流转总面积 的
3 5. 08% 。
( 二) 兴 安 盟
E 塞 冒 c o n o m i c R e s e a r c h 国
内蒙古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及对策分析 ……一 一
… ~ … 一
口 文/ 兰 海玲
一
、
内蒙古地 区农 村土地 流转 的
属于土地流 转的初级阶段 。下面是呼
合同 的有3 . 1 2 万份 ,签订流转合 同的
规定执行 的部 门及人员应 当追究相应 的责任 。
外投资 的控制 。 一是合理设置 岗位 , 明
确 岗位 的职责权 限,确保对外投 资的
工 作 单位 : 内 蒙 古 财 经 大 学 会 计 学 院
实 责任 。 随着信 息技术在 内部控 制方
可行性研究与评估 ,确保不相容 岗位
责任 编辑 : 孙 晓谦
还 要保 证 资 产发 挥应 有 的 作用 和 效 率 。只要这样才 能保 证企业生产 经营
活 动 的 正 常 运 转 和 经 营 管 理 目标 的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3 地质单元2.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
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
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
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
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
3 地质单元2。
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市区外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面临着“城中村”改造的重大课题。
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与农村遗留的交织地带,其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现状、探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现状分析(一)地理分布与基本情况赛罕区作为呼和浩特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中村”分布广泛,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内部的老旧住宅区。
这些区域通常存在着建筑老旧、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中村”缺乏有效的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 建筑安全与居住环境差:老旧建筑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查与维护,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同时居住环境脏乱差,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土地利用效率低:部分“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三、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资金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屋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
资金来源成为制约改造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拆迁安置问题:如何妥善安置拆迁户,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是改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法规问题: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土地权属、规划调整等政策法规问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指导改造工作。
(四)社会稳定问题:改造过程中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资金投入与多元化融资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项目,通过PPP模式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
(二)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拆迁安置政策,确保拆迁户得到妥善安置,同时加强拆迁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平公正。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逆向指标标准化X= x。 ln x 。 i ——÷ — ;m 一m
.
() 2
I
l
式中 ,x为指标 的标准化值 ,m i x ; i x ’ a x 和mn ’ 分别为i 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l ,…, = , =,3 n 2 j1
( ) 一 评价指标体 系
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包括2个 具体 指标 ,详见 表 1 4 。
( ) 价 方法 二 评
益进行综合评价 ,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情况 ,提出针
对性的建议 ,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管 理提供科 学依 据 ,为实 现土地 资 源 的合 理利 用与优 化配置提供借鉴。 呼和 浩特 市概 况
点问题。本文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内涵出发 ,结 合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 ,构建土地利用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效
地利用过程中投入 的劳动消耗及其物质产出; 社会 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 产生的社会影响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土地利用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因子层反映因素层所涉及的 投人程度 、经济效果等七 个方面。指标层反映因子层
一
、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 自治区中部 ,是内蒙古 自治区政治、经济 、科技 、文化 的中心 。20 年 06 末 ,呼和浩特市总人 口25 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 1. 8 901 0. 亿元 ,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105 , 45元 农 民人 均 纯 收 人 为 50 元 ,经 济 呈 现 快 速发 展 态 38
求之间的矛盾 日 趋紧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提高 土地利用效益是解决问题 的关键。如何科学评价土 地利用效益 ,度量土地利用 目标的实现程度 ,探索
土地 集 约高效利 用 的途径 ,成 为土 地利用 研究 的热
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1-11月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一、房地产开发基本情况 21、房地产投资情况22、土地开发情况43、房屋建筑情况5二、房屋销售情况 61、商品房销售情况62、商品房销售价格情况73、商品房空置情况8三、二手房市场情况 10四、市场供给情况 111-11月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一、房地产开发基本情况1、房地产投资情况截止11月底,呼和浩特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53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62%。
其中住宅投资22.8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81.08%;办公楼投资3.69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近3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07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11.92%。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基本在合理范围内。
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6.28%。
表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2005年11月与上年同比增减(%) 与上月环比增减(%)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 万元计划总投资 万元 1147148 36 8.28 本年计划投资 万元 363213 10.6 12.85 房地产开发投资 万元 345306 30.62 12.42 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 万元 210813 19.43 8.74 土地开发投资 万元 16246 119.45 59.84 土地购置费 万元 117848 60.79 19.25按用途分:住宅万元 228856 81.08 7.46 其中:经济适用住房 万元 16587 -64.81 10.04 办公楼 万元 36899 -29.99 20.84 商业营业用房 万元 60680 -11.92 20.24 其他万元1887115.2843.11按照房地产开发资 金来源看,本年 3.76亿元,其中国内贷款 1.8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0.5%,占资金来源的 5.02%;自筹资金2.5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5.74 %,占资金来源的68.72%;其它资金9.64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2.63%,占资金来源25.6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
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
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
(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
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
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5684元。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 . 65%;工业总产值1060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科教兴农,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全市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996年粮食总产达万吨,商品率20 . 50% ;"莱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蔬菜总产量达万吨,商品率%;养畜业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年末总头数达到万头(只),商品率58,84%;水产品5349吨,商品率约8 % , 1996年全市财政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人3514元,农村人均纯收人1689元。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
二、土地利用评价报告
(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1718795 . 04公顷,人均十地面积公顷。
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农用地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 . 68 %。
(二)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本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 呼和浩特市上地资源质量较好,但地区间和地类间差异十分明显。
全市宜农耕地各旗县区所占比重均较高,一、二等宜农耕地集中分布在土左旗、郊区、托克托县和和林格尔县的土默川平原;
四、五等耕地集中分布在清水河县和和林格尔县的丘陵区。
后备宜农十地主要分布在托克托、和林、土左和郊区,数量少、质量低,多为零星片状分布,普遍受水分、土壤质地、盐碱等因素的限制,开发
利用难度较大。
全市后备宜林十地资源充足,分布广泛且集中;适宜人工种草,发展饲草饲料地和进行草田轮作的牧业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三)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1.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明显。
呼和浩特市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农、林、牧、工、交、建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大青山山地生物资源多样,土地利用以林牧为主,是山前平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山前洪积扇及扇缘地带,人口密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是发展林果、蔬菜、农畜产品加工及商业服务的中心;土默川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是理想的粮、糖、油商品生产区;南部及阴山北麓丘陵区地广人少,农林牧交错,是发展杂粮、油料、薯类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理想区域。
2. 用地结构复杂,城郊型土地综合利用特点比较突出。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托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技术经济辐射的战略传递作用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包伊“金三角”地区和自治区中西部对内对外联系和交往的重要门户,其经济辐射区域广阔。
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二、三级城镇为重点,沿干线公路、铁路布局,由近郊到远郊、平原到山区,上地利用的梯度分布。
各区域受市区经济、技术、信息等辐射力强弱的不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承担有独特的功能。
为城市服务的土地利用功能及效益,蔬菜、副食品、粮油、畜牧、林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以及一、二、二产业结
构比重和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等都具有显著的城郊型特点。
3. 土地生产力年际波动大,特别是旱作农业和畜牧业受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生产力丰欠波动突出。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而:一是灾害毁损、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二是土地利用规划滞后,政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控能力弱,城郊区农用地加速向非农化转换,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土地利用粗放,城镇村建设用地指标高。
内部布局比较松散,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低,土地资源浪费较重;四是士地利用率高,但投人有限,建设水平低,规模化、集约化用地水平仍然较低,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五是长期忽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土地退化问题比较严重。
近郊区土地污染普遍,局部地区较重,生态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六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尤其是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微弱。
四、土地利用建议
(一)中低产田改造
根据本次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呼和浩特市有中低产田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 . 74 %。
这部分耕地主要受水分、坡度、土壤质地、肥力及盐碱等条件的限制,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
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是促进全市粮油糖稳定增长的关键措
施。
规划期内通过增加资金与科技投入、开发水源、优化栽培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和治理盐碱等综合改良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土地面积
(二)土地治理
规划期内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等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土地面积损失,重点治理严重退化草场,两山丘陵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大黑河灌区中下游区,以确保上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整理
规划期内集中抓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按人均控制指标平方米,整理土地公顷,平均每年整理土.地公顷。
(四)废弃地复垦
规划期内复垦工矿、城镇建设挖沙取土、砖瓦窑等废弃地200公顷,平均每年复垦利用废弃地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