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合集下载

李斯书法最典型地代表作《峄山刻石》,在小篆中真的是独一无二

李斯书法最典型地代表作《峄山刻石》,在小篆中真的是独一无二

李斯书法最典型地代表作《峄山刻石》,在小篆中真的是独一无二李斯(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战国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他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较早的一位著名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与韩非同出荀况门下。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西行人秦,做吕不韦舍人。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谏阻逐客,官至延尉。

因建议秦王对六国实行各个击破的方案,有实效,对秦统一六国有功,封为秦相。

始皇案,有实效,对秦统一六国有功,封为秦相。

始皇卒,追随赵高,迫害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害致死。

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项是统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小篆”虽然在艺术上的个性不强,但在文字学领域具有极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文字的规范发展上,作为实用,它的简洁和规律化更有利于传播,仅从这方面,李斯即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李斯曾多次陪同秦始皇出巡,每到处,始皇便命李斯作铭书写刻石,计有《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等,但遗漏了《峄山刻石》。

当然这些刻石除《泰山刻石》实物尚存外,其余多已佚失,而所谓的《峄山刻石》也是宋初徐铉的摹品。

《峄山刻石》其实在北朝时便遭损毁。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记:“始皇刻石纪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

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

由是残阙不填幕写,然犹上官求请,行李登涉,人吏转益劳弊。

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凡成数片,置之县廊,须则拓取。

自是山下之人,邑中之吏,得以休息。

今闻有峰山碑,皆新刻之碑也。

”这些“新刻之碑”皆是有志的唐人为保持秦代碑版,而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在枣木上,于是便有杜甫的感叹,其《李潮八分小篆歌》云:“峰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李斯《峄山碑》学篆书入门的最佳范本(附释文)

李斯《峄山碑》学篆书入门的最佳范本(附释文)
李斯《峄山碑》学篆书入门的最佳范本(附释文)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李斯《峄山碑》碑文[精选合集]

李斯《峄山碑》碑文[精选合集]

李斯《峄山碑》碑文[精选合集]第一篇:李斯《峄山碑》碑文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第二篇:《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共144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

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王君敏/编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相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峄山刻石》简介《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的。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文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峄山刻石》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理性书写,要求字形、章法中规中矩,一切尽在法度之内,不容有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参杂其中。

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

”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 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精心谋划,谨严安排,按着法度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

因此,《峄山刻石》的文字规整,有法度,摒弃了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具有对称之形、匀称之感、整齐之美;也因为不能任意所为,任笔成形,而缺乏神来之笔、奇崛之调、错综之美。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

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

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

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

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

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碑》⾼清⼤字释⽂版
原⽂:
皇帝⽴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

戎⾂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登于绎⼭。

群⾂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作。

流⾎于野, ⾃泰古始。

世⽆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 乃今皇帝。

⼀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康定。

利泽长久,群⾂诵略。

刻此乐⽯,以著经纪。

皇帝⽇:“⾦⽯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斯、⾂去疾,御史⼤夫⾂德。

昧死⾔,⾂请具刻诏书,⾦⽯刻因明⽩矣。

⾂昧死请,制⽇可。

李斯
⽂化。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

《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者。

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原秦峄山篆碑,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拓跋焘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释文】皇帝立国,维初【释文】在昔,嗣世称王。

【释文】讨伐乱逆,威动【释文】四极,武义直方。

【释文】戎臣奉诏,经时【释文】不久,灭六暴强。

【释文】廿有六年,上荐【释文】高号,孝道显明。

【释文】既献泰成,乃降【释文】专惠,亲巡远方。

【释文】登于绎山,群臣【释文】从者,咸思攸长。

【释文】追念乱世,分土【释文】建邦,以开争理。

【释文】功战日作,流血【释文】于野。

自泰古始,【释文】世无万数,陀及【释文】五帝,莫能禁止。

【释文】廼今皇帝,壹家【释文】天下。

兵不复起,【释文】灾害灭除。

黔首【释文】康定,利泽长久。

【释文】群臣诵略,刻此【释文】乐石,以箸经纪。

【释文】皇帝曰:金石刻【释文】尽始皇帝所为【释文】也,今袭号而金【释文】石刻辞不称始【释文】皇帝。

其于久远【释文】也,如后嗣为之【释文】者,不称成功盛【释文】德。

丞相臣斯、臣【释文】去疾、御史夫臣【释文】德昧死言:臣请【释文】具刻诏书,金石【释文】刻因明白矣。

臣【释文】昧死请。

制曰: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王君敏/编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相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峄山刻石》简介《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的。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文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

《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早已被北周武帝派人推倒,后又被野火焚毁。

目前,见于著录的秦峄山刻石有四:一是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据南唐书法家徐铉摹本刻石于长安,现存西安碑林内的峄山刻石即为此,称为“长安本”;二是青州县学内,宋初书法家张建中据徐铉摹本,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所刻,称为“青州本”;三是元至正六年(1346年),绍兴路总管府申屠駉据郑氏刻本,翻刻立石,立于绍兴,称为“绍兴本”;四是邹县元摹峄山刻石,称为“邹县本”。

《峄山刻石》虽多,最佳者当为“长安本”。

唐朝大诗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对杜甫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苏轼认为峄山虽系传刻之碑,但典型仍在,并不“失真”。

今存之《峄山刻石》虽系摹刻翻本,但仍保留了秦代原刻石书法原貌,为历代书法临习篆书的范本,实为研究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其字体苍古虬屈,质朴劲厚,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篆法左右对称均衡,沉着凝重,用笔“骨气丰润,方圆绝妙”。

后人称秦小篆为“玉筋篆”。

《峄山刻石》风韵与泰山刻石不同,其篆式是不是李斯小篆的原样?郑文宝所刻的底本,是徐铉的临写本,还是徐铉所藏原石拓本?因宋人的记录文义不明确,而成为书法界的一件疑案。

另,《史记》等许多史料没有提及《峄山刻石》,历代研究者对其真伪均未评定。

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至今为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

唐张怀素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清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

”(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5页)《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峄山刻石》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理性书写,要求字形、章法中规中矩,一切尽在法度之内,不容有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参杂其中。

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

”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精心谋划,谨严安排,按着法度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

因此,《峄山刻石》的文字规整,有法度,摒弃了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具有对称之形、匀称之感、整齐之美;也因为不能任意所为,任笔成形,而缺乏神来之笔、奇崛之调、错综之美。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

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

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

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

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

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

这样的结构对于书写者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进一分则紧则密,退一分则松则疏,要充分地把握结构的重心、中心,使之字字如山岳安稳,首尾一致,是对书写者持恒心态、功力的检验。

其空间构造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体现静态审美的特征。

书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

结构内部既中轴对称,布白均匀,又上敛下纵,抬高重心,在统一中寓以变化。

秦小篆书法以上特点,突出地表现了统一、严整、严肃的理性精神与宏毅的内在力量,这正折射出要求稳定的社会心理和严刑峻法、天下一统的时代精神。

其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篆”之美誉。

一方面是这样的笔画缺乏粗细快慢之变化;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功夫,是一种纯粹的功夫字。

李斯小篆的出现,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法和意味,重视字在于“写”而非“画”字。

当然,有些圆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

时至今日,我们也许要用今日的审美观念提出疑问:一件作品过于循规蹈矩,也就束缚住了变化的可能。

但是,像《峄山刻石》这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性质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标准,一篇而为“天下式,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

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次。

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摹仿、易于按部就班地把握。

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它的尊严、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

而书写者的情绪却必须收敛起来,藏于幕后。

《峄山刻石》临习要点关于临习碑帖,孙过庭在其《书谱》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观察时务求精细,摹拟时贵在相似——笔者注)”的要求和标准,学习篆书也是如此。

第一步,在临写之前,观察要准确、要精细,把握好笔画和结构的特点。

第二步,要“得其形”。

临写要像,像其形方能存其神,相貌不像,精神就会偏离。

千万不要用“得意忘形”来欺骗自己。

《峄山石刻》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

因为《峄山刻石》线条粗细匀称,如果用排笔、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就会失去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缺乏书法的生动性,从而把灵动的篆书写成板滞僵硬的美术字。

临习者需要学会“透过刀锋看笔锋”,看出墨迹的鲜活和跳动,发现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的中和之美。

临习时,要注意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

第三步,要“得其势”。

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必须考虑到隐藏在“形”之中的“筋脉相连”,即“势”。

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

也就是说,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

在临习之时,切不可自以为是,不上规矩,纵笔所如,盲目创新。

有其形,得其势,再加上天长日久的功夫,自然就会得心应手,有意无意之间更把自己的性情灌注其中,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活泼泼的篆书作品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