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高中生物计算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计算试题及答案1. 某生物个体的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A)的数量占碱基总数的40%,该DNA分子中胞嘧啶(C)的数量是多少?答案:由于DNA分子中A和T配对,C和G配对,所以A和T的数量相等,C和G的数量也相等。
已知A占40%,则T也占40%,C和G共占20%。
因此,C的数量为1000个碱基对中的20%,即200个碱基对。
2. 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的次数是1次,那么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的增加量是多少倍?答案:在细胞周期中,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都包含一个原始链和一个新合成的链。
因此,一个细胞周期中,DNA 分子的增加量是2倍。
3. 已知某种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该生物自交,其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答案: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AaBb自交后,后代的基因型组合有9种可能,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其中,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有AaBb和AaBb,共占9/16的比例。
4. 一个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从2N增加到4N,那么在分裂末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答案: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在前期复制后加倍,即从2N增加到4N。
在分裂末期,细胞通过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
5. 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基因A和a、B和b分别控制花色的深浅和颜色的红蓝。
已知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b为显性。
若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其后代中花色为深红色的比例是多少?答案: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AaBb自交后,后代的基因型组合有16种可能。
其中,花色为深红色的基因型为A_B_,即AABB、AABb、AaBB、AaBb,共占16/16的比例,即100%。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一、 蛋白质蛋白质由N 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所含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失去水的分子量(18×脱去的水分子数) ②蛋白质中的肽键数:肽键数=氨基酸脱水缩合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二、 物质跨膜数量的计算: 解题策略:①判断该生理过程是否跨膜,如内吞、外排、从核孔出入等过程都不跨膜。
②明确由膜围成的细胞结构的膜层数:单层膜的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小泡和溶酶体)、双层膜的结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只考虑细胞膜。
需注意的问题:①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②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③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④RNA 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⑤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膜(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⑥a.O 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b.CO 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c.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计算题: 解题策略:⑴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速率以单位时间内CO 2的吸收量或O 2的释放量或葡萄糖的生成量来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恰好相反。
CO 2+H 2O →(CHO 2)+ 6O 2▲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图1: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 图2:弱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图3:较强光照条件下(光补偿点):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零 图4: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及放能数值。
高中生物计算专题

高中生物计算专题一.生命的基础有关计算(一).有关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1.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C原子数=R基团中的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团中的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团中的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团中的N原子数+12.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和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COOH各m个。
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例.(2005·上海生物·30)某22肽被水解成1个4肽,2个3肽,2个6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C)A、6 18B、5 18C、5 17D、6 17解析:每条短肽至少有一个氨基(不包括R基上的氨基),共有5个短肽,所以这些短肽氨基总数的最小值是5个;肽链的肽键数为n-1,所以肽键数为(4-1)+2×(3-1)+2×(6-1)=17。
例.(2003上海)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D )A.746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3.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与蛋白质的分子量之间的关系: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n-m)•18 (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比组成其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减少了(n-m)·18。
(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建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
例.(2003上海)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 D )A. B.C. D.4.在R基上无N元素存在的情况下,N原子的数目与氨基酸的数目相等。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高中生物中的计算题分散在各个章节,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将这些知识系统地集中起来复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我在复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方法,希望和各位老师同学共享。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链状肽)1、肽键数=氨基酸数(环肽)链肽:=肽链数至少2、含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环肽:=0总数=肽链数+R基上氨基(羧基)数3、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水分子数4、蛋白质中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的总数5、蛋白质中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氨基酸数*2+ R基上的O原子数-脱水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水数6、蛋白质中H原子数=肽键数+3*肽链数+R基上的H原子数+氨基酸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R基上的H原子数=氨基酸数*4+ R基上的H原子数-2*脱水数=各氨基酸中H的总数-2*脱水数7、不考虑DNA上的无遗传效应片段、基因的非偏码区、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等情况时,DNA(基因)中碱基数: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1.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例1、组成生物体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含2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为()A.12800B.11018C.11036D.8800例2、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由于吃毒蘑菇而身亡,其中鹅膏草碱就是一种毒菇的毒素,它是一种环状八肽。
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则鹅膏草碱的分子量约为( ) A.1024 B. 898C.880 D. 862例3、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S—S—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键。
若该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每摩尔该蛋白质在形成时生成的水分子摩尔数和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m个18mB.(m-4)个18(m-4)C.(m-3)个18(m-3)+4D.(m-2)个18(m-2)+42、有关蛋白质中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目的计算例4、一个蛋白质分子有三条肽链构成,共有366个氨基酸,则这个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目分别是A.366和366 B.365和363C.363和363 D.3和3例5、现有1000个氨基酸,共有氨基1050个,羧基1020个,由它们合成的六条肽链中,氨基、羧基数目分别为()A.1044、1014 B.56、26C.6、6 D.1、13.有关蛋白质中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脱水数的计算例6、某肽链由51个氨基酸组成,如果用肽酶把其分解成1个二肽、2个五肽、3个六肽、3个七肽,则这些短肽的肽键总数、分解成这些小分子肽所需水分子总数依次是()A.肽键总数51个所需水分子总数51个B.肽键总数42个所需水分子总数42个C.肽键总数42个所需水分子总数8个D. 肽键总数50个所需水分子总数9个例7、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肽键数目减少8个B.C原子减少12个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D.O原子数目减少1个4、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例8、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一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A.5、9、4、1 B.4、8、5、1C.5、8、4、1 D.4、9、4、15、有关蛋白质中氨基酸分子式的计算例9、谷胱甘肽(C10H17O6N3S)是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三肽,它是由谷氨酸(C5H9O4N)、甘氨酸(C2H5O2N)和半胱氨酸缩合而成的,则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式为()A.C3H3NS B.C3H5NS C.C3H7O2NS D.C3H3O2NS6、有关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的计算例10、某多肽的分子式为C55H10O19N10,已知它由下列4种氨基酸组成: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苯丙氨酸(C9H11NO2)、谷氨酸(C5H9NO4),那么该多肽彻底水解可产生多少个谷氨酸分子()A.4个B.5个C.6个D.3个例11、称取某多肽415g,在小肠液的作用下完全水解得到氨基酸505g。
高中生物学计算题专题复习

例2.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 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 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 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 共需海洋植物 ( B )
A.120㎏ B.160㎏ C.60㎏
D.100㎏
例3.右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 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 的能量。单位:102kJ/m2/a
体数目的比例与DNA分子数目的比例分别是 ( B )
A.4∶2∶1和4∶2∶1
B.2∶1∶1和4∶2∶1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1和2∶1∶1
D.2∶1∶1和2∶2∶1
【点击高考】
将一粒花粉培育成幼苗,对它的茎尖用
秋水仙素处理,长大后该植株能正常开花
结果.在下列细胞中哪一种细胞与其他三
种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相同
(B )
吸作用速率 相等 。
-5 a
光照强度(Klx)
-10
(3)若该植物叶面积为10dm2,在光照强度为
25Klx条件下光照1小时,则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CO2 25 mg/dm2;合成葡萄糖
mg。
四、遗传学的计算
(一)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例1.假如有一个双链DNA分子的G占整个DNA 分子碱基的27%,并测得DNA分子一条链上A占这 条链碱基的28%,则另一条链上A占整个DNA分子 碱基的比例是 ( )A
2
条肽链,
180个肽键,肽键可表示为-CO-NH- 。
(2)理论上分析,该蛋白质至少
高中生物必修一计算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所涉及的相关计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1)设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一条肽链时,形成的肽键数目等于脱去的水分子数目。
计算公式:N=n-1(2)设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m条肽链时,形成的肽键数目等于脱去的水分子数目。
计算公式:N=n-m(3)一条肽链的两端分别是一个游离的羧基和一个游离的氨基。
计算关系:a.一条肽链所含游离的羧基数目=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目+1b.一条肽链所含游离的氨基数目=R基中含有的氨基数目+1c.m条肽链所含游离的羧基数目=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md.m条肽链所含游离的氨基数目=R基中含有的氨基数+m(4)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18×脱去的水分子数目(二)有关核酸的计算:含氮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腺嘌呤(A)数目等于胸腺嘧啶(T)数目,即:A=Tb.鸟嘌呤(G)数目等于胞嘧啶(C)数目,即:G=C(三)有关有氧呼吸的计算:有关反应方程式(简式):第一阶段(糖酵解):C6H12O6(酶)→2C3H4O3+4[H]+少量ATP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或称三羧酸循环):2C3H4O3+6H2O(酶)→6CO2+20[H]+少量ATP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及氧化磷酸化):24[H]+6O2(酶)→12H2O+大量ATP综上所述,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2870KJ能量(大量ATP)这方面主要是计算反应式间的比例关系。
(四)有关光合作用的计算(1)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2)光合作用实际二氧化碳消耗量=实测的二氧化碳消耗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3)光合作用葡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糖消耗量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公式:3、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水分子数例1:现有氨基酸6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A、598,2和2B、598,12和10C、599,1和1D、599,11和9解析:由条件可以得出R基上的氨基数是10个、羧基数是8个;由前面的公式可得出肽键数=600-2=598;氨基数=2+10=12;羧基数=2+8=10。
所以选B。
例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所示),这些多肽中共有的肽键数为()A、31B、32C、34D、35解析:切去4个丙氨酸后氨基酸总数为35,肽链数为4,所以肽键数为35-4=31。
选A。
例3、测得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又测得胰岛素分子量约为5646,由此推断含有的肽链条数和氨基酸个()A.1和44 B.1和51 C.2和51 D.2和44.解析:依据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出。
选C。
二、物质分子的穿膜问题:需注意的问题:1、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2、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3、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4、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5、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6、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
7、(一)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二)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高中生物有关计算题复习总结。

干货高中生物有关计算题复习总结。
01.蛋白质的计算规律(1)多肽或蛋白质分子中和的数目①有一条多肽链,且组成多肽链的每一个氨基酸分子的R基均无或,则或的数目均只有一个,是在多肽链的两端;②有n条多肽链,且组成多肽链的每一个氨基酸分子的R基上均无或,则或的数目各为n个;③如果组成多肽链的氨基酸分子的R基上含或,则多肽分子中含有的或,除每条多肽链两端的和数外,还应加上R基上相应的或的数目。
(2)氨基酸、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失去水分子数(3)多肽或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多肽(或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所有氨基酸总量-脱下的水分子的总量(4)氨基酸形成多肽或蛋白质时,减少的分子量总数①一般情况下,减少的分子量即所失去的水分子量②如果组成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具有二硫键,则:减少量=失去水分子量+脱下的氢的量(每个二硫键脱2个氢)02.物质过膜问题在解答物质过膜的题目时,要注意物质从血管内流出或物质进入血管,穿过血管壁时经过的是两层细胞膜。
另外,还需掌握提及的物质所对应的一些生理过程的有关知识。
如气体交换、物质运输、尿的形成等等。
03.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的计算规律(假定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体数为2N,DNA含量为2a)(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核内DNA的含量(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核内DNA的含量:(3)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果实形成时各部分的染色体数和核内的DNA含量:04.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两种作用之间关系的计算规律(1)光合作用的计算:依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来计算各种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呼吸作用的计算: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各种物质之间数量的比较②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的物质数量的比较(要熟练掌握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的类型)(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的计算:①光合作用净产生的O2量=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②光合作用净利用的CO2量=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量-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③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05.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计算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德州跃华学校张国花 2010年7月25日 10:08高中生物中的计算题分散在各个章节,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将这些知识系统地集中起来复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我在复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方法,希望和各位老师同学共享。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公式:3、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水分子数例1:现有氨基酸6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A、598,2和2B、598,12和10C、599,1和1D、599,11和9解析:由条件可以得出R基上的氨基数是10个、羧基数是8个;由前面的公式可得出肽键数=600-2=598;氨基数=2+10=12;羧基数=2+8=10。
所以选B。
例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所示),这些多肽中共有的肽键数为()A、31B、32C、34D、35解析:切去4个丙氨酸后氨基酸总数为35,肽链数为4,所以肽键数为35-4=31。
选A。
例3、测得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又测得胰岛素分子量约为5646,由此推断含有的肽链条数和氨基酸个()A.1和44 B.1和51 C.2和51 D.2和44.解析:依据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出。
选C。
二、物质分子的穿膜问题:需注意的问题:1、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2、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3、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4、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5、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6、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
7、(一)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二)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三)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例1、若某一植物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层生物膜(层磷脂双分子层;层磷脂分子)。
解析:CO2由线粒体产生由该细胞释放出来,穿越3层膜;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穿越3层膜,共穿越6层膜。
答案:6 6 12例2、人体组织细胞(如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时需要的C6H12O6和O2从外界进入该细胞参与反应,各自至少需要通过多少层生物膜 ( )A、3和4B、4和5C、7和9D、7和11解析:这个物质跨膜数量问题就比较复杂,我们还是用图示加以说明。
先看葡萄糖(),机体吸收葡萄糖主要是用于组织细胞的氧化供能;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中,形成了血糖。
图丙中的①→②→③便是其运输的途径:葡萄糖从小肠进入毛细血管经过4层细胞膜后,还要再穿过一层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液,再穿过1层组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共通过7层生物膜。
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葡萄糖是在血浆中运输,而不是进入红细胞内被运输;二是葡萄糖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而不是直接进入线粒体。
再来看氧气,首先要知道肺泡膜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其次要知道氧进入血液后,要进入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三是氧进入组织细胞后,还要再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利用,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而该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的。
图丁中的①→②→③→④描述的就是这一比较复杂的过程:出肺泡(2层膜)→进血管(2层膜)→进红细胞(1层膜)→运输到组织器官→出红细胞(1层膜)→出血管(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共计11层生物膜。
选D.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1、解决围绕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计算,首先要了解几组概念:第一组:O2的产生量、O2的释放量、呼吸消耗的O2量;第二组:CO2的总吸收量、CO2的净吸收量、CO2的释放量;第三组: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总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以上三组是相对应的三组,反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具体关系是:光合作用O2的产生量=O2的释放量+呼吸消耗的O2量。
CO2的总吸收量=CO2的净吸收量+CO2的释放量;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总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2、相关计算还可依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反应式来进行。
根据化学计算比例原理,可以将反应式简化如下:光合作用:6CO2~C6H12O6~6O2呼吸作用:C6H12O6~6O2~6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O2例1:用某植物测得如下数据:若该植物处于白天均温30℃、晚上均温15℃,有效日照15h环境下,请预测该植物1d中积累的葡萄糖为()A、315mgB、540mgC、765mgD、1485mg解析: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依据C6H12O6—6O2,可求出30℃和15℃下的呼吸速率分别为30mg、15mg。
白天30℃时每小时积累的葡萄糖为60mg.在上述条件下有效日照15h该植物1d中积累的葡萄糖为60×15-15×9=765mg,所以选C。
例2、将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绿叶分成相同的四组,在不同温度下先暗处理一小时,再用相同适宜的光照射1小时,测量重量变化(假设在有光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如下表的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27℃时该绿叶在整个实验期间积累的有机物是2mg。
B、28℃时该绿叶光照后比暗处理前重量增加3mgC、29℃是该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D、30℃时该绿叶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总量是3mg/h解析:在暗处理过程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暗处理后重量变化就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间接反映呼吸速率。
以上四种温度下的呼吸速率依次是:1mg/h、2mg/h、3mg/h、1mg/h,可见在上述四种温度下,29℃是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光照前后重量的变化代表了1h内的净光合速率,它与呼吸速率的和等于真正的光合速率,即上述四种温度下,真正的光合速率为:5mg/h、7mg/h、9mg/h、3mg/h。
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也是29℃;28℃时该绿叶光照后比暗处理前增加的重量为(5-2)=3mg,27℃时整个实验期间积累的有机物为(4-1)=3mg;所以选A。
例3.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苹果果肉细胞在O浓度为3%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2有氧呼吸B.Xg的果肉在O相对浓度为3%时每小时分解葡萄糖0.15mol2相对浓度为5%C.贮藏苹果的环境中,适宜的O2相对浓度为5%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最弱D.O2浓度为3%时,有氧气的吸收,说明进行着有氧呼解析:苹果果肉细胞在O2释放量,说明在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着无氧呼吸。
吸,但氧气吸收量小于CO2O6—6O2—6CO2得出有氧呼吸分解的葡糖糖为在氧浓度为3%时,依据C6H120.05mol,释放到CO2为0.3mol;依据C6H12O6—2CO2得出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为0.1mol,所以在O2为3%时每小时分解的葡萄糖是0.15mol.在氧浓度为5%时CO2释放量最低,总呼吸速率最弱,分解有机物的量最低,是贮藏苹果的适宜环境条件。
选D。
四、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方法:1、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1)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2)无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DNA=1:12、牢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三者变化情况:例1、豌豆的体细胞中有7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依次为()A、7、7、7B、14、0、14C、28、28、28D、28、0、28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加倍,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等。
答案:B例2、某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A、42、84、84B、84、42、84C、84、42、42D、42、42、84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
五、DNA的有关的计算:(一)DNA分子的结构有关的计算:1、在双链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配对的碱基和占总碱基数的一半。
即A+G 或A+C或T+G或T+C占总碱基数的50%。
2、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总碱基的比例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这两种碱基之和占该单链中碱基数的比例。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
4、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5、若某DNA分子有n个碱基对,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为4n种。
(二)DNA复制有关的计算:1、复制n次,生成2n个DNA分子。
2、若取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转移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若干代。
则有以下规律:(1)、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有2个,只含15N的有0个;含14N的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
做题时应看准是“含有”还是“只含有”。
(2)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占总数比例为2/2n。
(3)子代DNA分子的链中:总链数2n×2=2n+1条。
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占总数比例为2/2n+1=1/2n。
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4)若一亲代DNA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m×(2n-1)个。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三)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蛋白质的氨基酸数之间的关系:6:3:1.例1: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 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330B、660C、990D、1320解析:由A+T占碱基总数的34%,可求出T=17%;由C+T=50%,可求出DNA 分子中C=33%,C碱基个数为1000×33%=3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