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培训课件

中医培训课件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05
养生保健知识普及
饮食养生原则与方法
02
01
03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避免过度饥饿。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匹配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如寒性体质多吃温性食物。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阐述人体内脏腑功能及其相பைடு நூலகம்关 系,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理论
解释人体经络系统构成、生理功 能及与脏腑关系,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理论
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包括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理论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机理,包 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 常等。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服用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宜热服,服用后应避风覆被取汗;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服热药,宜热服;服用丸 剂用温开水吞服;服用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服用膏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调服;服用颗粒 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服用糖浆剂可直接吞服。
温里药
温中散寒,治疗里寒证,如胃 寒、宫寒等。
常用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当归
熟地黄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3
二.阴阳学说——四个基本属性
⑴ 阴阳学说de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de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de标准是和 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认为阴阳de运动是有规律de.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0
● 宗气与中气
①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 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de地方,故亦称为 “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de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de水谷 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de呼吸功能与脾de运 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de生成与盛衰,有直接de影 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 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 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 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de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 受到de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de感应而向内在de脏腑 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de感应 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de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6
⑶ 人体之气de分类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de水谷精气中de精 粹部分和肺吸入de自然界de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 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de
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精品医学教学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精品医学教学培训课件

北京四大名医
汪逢春 萧龙友 孔伯华 施今墨

医学课件
15
我校名医-秦伯未
著有: 《秦氏内经学》 《内经类证》 《内经知要浅解》 《金匮要略浅释》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中医入门》 《中医临证备要》 《谦斋医学讲稿》等
医学课件 16
我校名医-任应秋


医学课件
5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托名神农。 记载365种药物。 奠定了药物学基础。
医学课件
6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针灸学专著。充实和系统了经 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 《脉经》:晋代王叔和。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诊脉的理论、方法 和每一种脉的临床意义。是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系统论述了对各种病症的原因、 病理和临床证侯。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为方书。载方前者 5300,后者2000。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载方6千。
精品医学教学培训课件
1
医学课件
2
绪 论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 治疗等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 临床经验,受到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 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医学课件
17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 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 1.1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 通过经络将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成有机的整 体。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和技巧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和特点23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防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特点。

中医注重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的整体协调,强调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的诊疗思想。

03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史01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02中医基础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医学家和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天人合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症状等不同因素,进行个体化诊疗。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时要考虑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02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理论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其功能是沟通身体内外,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经络理论脏腑经络理论阴阳理论包括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身体的平衡。

五行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生克制化,调节脏腑功能和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阴阳五行理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

病机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病因病机理论包括望诊(观察舌象、面色、形态等)、闻诊(听取声音和嗅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等)和切诊(诊脉等)。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课件

土爰稼穑
所谓 “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 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 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 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有 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 属于金
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 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 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 属于水
证,治则以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内容
精气学说
精是生命的本源物质,精气先身而生,属 于遗传的特性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化运动 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发的矛盾 运动。
对人体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脏为中心, 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五体,五官, 四肢百骸,九窍有机的联合起来,在配以 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 机能活动。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五行归类表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液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土脾胃口肉思歌涎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涕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唾
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
五六五五七五五
味色音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情声华
酸青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爪

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
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
二、五行的关系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6
三、五行的归类
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清代政府组织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医学理论进展显著
※ 明 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 说”——命门所藏 之阴阳水火是 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 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 藏象理论的深化 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 ※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 本,脾为后天之本”。 清、王清任——“脑主思维”、 “瘀血”致病 。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法、方、药一体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中 医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临床 学科有了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 体系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 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
《 伤 寒 杂 病 论 》—— 第 一 部 辨 证 论 治 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作者: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内》 《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 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 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 为“医家之圣”。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
滋阴派 相 火 论 “ 阳 常 有 余 , 《 格 致 余 论 》 阴常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疾病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包括阴液和阳气 邪氣包括阴邪(寒、湿、痰等) 与阳邪(風、暑、火、燥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的偏胜与偏衰的主要症状
阳胜:高热、面紅、目赤 阴盛:形寒、肢冷、舌质淡 阳虚:面色恍白、畏寒肢冷、 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少氣乏力,喜静蜷卧、 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 阴虚:五心煩熱、骨蒸潮熱、 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 脈細数無力等,即是阴虚則熱的表現。
明显的静止的
下降 (阳中之阴)
向內 (阳中之阴)

明显的运动的 上升(阳中之阳) 向外(阳中之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相互制约
寒与热相互制約 寒可制熱。 熱可制寒。
运动与静止相互制約 运动可制靜止。 靜止可制运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诊断方面 治疗方面 药物方面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生理方面
类别 部位 內脏
组织 生理 生理物质 五脏的阴阳
阳 上部;表;背
六腑 胆、小肠、胃、 大阳、膀胱、三焦
皮毛 功能、活动、溫煦
氣 心阳、肾阳
天然药物、针灸。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五行
阴 阳 五 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
阴阳是事物的两类属性。 一切对立统一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
来分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的偏胜偏衰主要特点
阴盛或阳虚:寒、静、湿 阳盛或阴虚:热、动、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治疗方面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
互根互用:
如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载气,养气。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治疗气阴两亏的产品是什么? 生脉饮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消长平衡:
寒热:寒属阴,热属阳。 如冬至夏,寒减热增,为「阴消阳長」。 夏至冬,热减寒增,為「阴長阳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即「物及必反」。 如某些热性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 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可突然出现面色仓白、 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阴证, 此即为阳证转化为阴证得实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除了「病」,还有「证」的概念。如疟疾、天花等都 有固定的过程,男女老少的表現大体相同。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用來說明人体的不平衡以及对抗 致病因素的能力。各种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就有不 同的证。如「肾阳虚」、「风寒束表」、「心火上 炎」、「湿热下注膀胱」 ,都是证名。
阴虚(虛熱) ,补阴 阳虚(虛寒) ,补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物方面 四氣:寒、凉为阴;热、温为阳。 五味: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升降浮沉:升、浮(上行而向外)为阳;
阴 下部;里;腹
五臟 肝、心、脾、
肺、肾
筋骨 物质、靜止、清凉
血 心阴、肾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理方面
有些疾病可用人体阴阳失调来概括說明。 阴虛:消瘦、五心烦热、颧紅、潮熱、 盜汗、口咽干燥 (燥熱之象) 阳虛:面色淡白、身疲乏力、肢冷、 自汗(寒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的特点
与现代医学相同之处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与现代医学相同之处:
以自然规律解释健康与疾病(非邪灵作祟或祖先降 怒 )。
分析结构与功能(肺、胃、肾、膀胱)。 采用对抗疗法的原则(中医的「寒者热之」、 「热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西方医学已普及于世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医学。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医依旧流行与中国。 中医不仅在中国持续发展,更广为西方人所接受。 因其具有整体观的特点,可弥补西医学不足之处,
而在西方国家拥有一群新的用户者。
寒之」与西医的「杀菌」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利用阴阳五行宏观概念以说明生理与病理现象。
– 如利用阴阳的概念把人体的生理分成水与火 两方面,用水与火失于平衡来说明疾病。
– 又如肾藏精,主生殖之说源于五行:肾主水 (水液代謝),故肾属于五行中的水。冬天 是收藏的季节,也属水,因此肾脏具有藏精 的功能。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对立统一:
寒与热是对立统一的
沒有寒,就沒有熱 沒有熱,就沒有寒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
沒有運動,就沒有靜止 沒有靜止,就沒有運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是可分的: 阴
类别 空間 時間 季節 溫度 重量 亮度 动态 性別
自然界的阴阳 阳 天
白昼 春夏
熱 轻 明 运动 男
阴 地 黑夜 秋冬 寒 重 暗 靜止 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பைடு நூலகம்
对立统一
2
阴阳可分
3
相互制约
4
互根互用
5
消长平衡
4
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