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
中国的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由“穴居”时代步入“定居”时代。
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①种植粟和水稻②饲养猪狗等家畜③原始聚落的出现④火的使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考古发现的最早种植的粟米,距今约9000~7000年。
人类栽培粟的起源地是我国的()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C. 珠江流域D. 黑龙江流域3.探究共性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处是( )。
①会建造房屋, 过定居生活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经营原始农业④制作彩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搜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
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 中国的朝代更替B. 中国的远古人类C. 中国原始农耕文化D. 中国古代世界之最5.在我国各地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通过考古发现他们的文化迥然不同,究其主要原因是( )A. 使用的工具不同B. 自然环境不同C. 思想意识不同D. 生活习惯不同6.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的考古发现主要分布于()①黄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珠江流域④辽河流域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7.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 火的使用B. 原始农业的产生C. 房屋的建造D. 陶器的使用8.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一本书——《万古江河》。
在这本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
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高中地理农业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农业(2015•新课标全国2)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4.“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5.“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
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A.珠江三角洲B.柴达木盆地C.藏南谷地D.渭河平原6.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7.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8.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9.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减低D.草原生产量减低(2015•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农业执法练习题

农业执法练习题农业执法是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民权益的重要工作。
为了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以下是一些农业执法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题目一:农药使用管理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辅助工具,但不当使用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
请根据以下情景回答问题:情景描述:某农户在蔬菜种植中使用了农药,但未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操作。
问题:请列举三个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并说明对应的法律法规依据。
解析:1. 未按规定剂量使用农药,可能违反《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根据该条例第四十一条,可处以警告、责令改正或者罚款等行政处罚。
2. 未按规定的使用方法操作,可能违反《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三条,根据该条例第四十二条,可处以警告、责令改正或者罚款等行政处罚。
3. 未佩戴防护用品进行施药,可能违反《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四条,根据该条例第四十三条,可处以警告、责令改正或者罚款等行政处罚。
题目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对畜禽养殖业和消费者健康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请根据以下情景回答问题:情景描述:某农场在饲养动物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已被禁止的饲料添加剂。
问题:请说明饲料添加剂的合法使用标准,并解释该农场的行为是否合法。
解析:根据《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的合法使用标准如下:1. 必须经过国家认可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审批程序,并取得批准证书。
2. 饲料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3.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兽医、农业、畜牧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
根据上述情景描述,农场使用了已被禁止的饲料添加剂,因此其行为是不合法的,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办法》第九条,对违法使用饲料添加剂的单位可以处以警告、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添加剂和违法添加剂价值金额5倍以下的罚款。
题目三:非法捕捞行为非法捕捞活动对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严重威胁。
请根据以下情景回答问题:情景描述:某水域存在非法捕捞行为,捕捞者使用禁用的捕捞工具进行作业。
人教版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农业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组1.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6300年),位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下图为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兰兰同学在网上博物馆看到的两张古人类生活复原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河姆渡人种植的粮食作物最有可能是()A.小麦B.马铃薯C.水稻D.玉米2.半坡人当时生活的环境与当前景观最大的变化最可能是现代()A.草原变广阔了B.河流变密集了C.气候变湿润了D.植被变稀疏了2. 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
近20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增幅全球领先。
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收割顺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冬小麦收割顺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A.纬度、海陆B.土壤、纬度C.纬度、地形D.土壤、地形2.对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的农业技术是()A.科学灌溉B.无人播种C.机械收割D.麦种培育3. 粮食丰收,全局主动。
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我国粮食生产迎来第十八个丰收年景。
图为我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上升B.人均粮食随人均耕地减少而减少C.人均粮食随人口总量增加而降低D.人口总量持续上升2.针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A.大量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B.加大农产品的进口量C.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D.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二、选择题4. 1.“西成高铁”从西安出发,穿越秦岭,直抵成都,沿途可看到耕地类型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西成高铁起、止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A.陕、甘B.陕、川C.晋、川D.晋、渝2.若你机会乘坐高铁,由西安→成都沿途可看到的农田景观是()A.先旱地后水田B.先水田后旱地C.全部都是旱地D.全部都是水田3.下列哪一组农作物及产品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区域?()A.棉花、哈密瓜B.大豆、甜玉米C.水稻、油菜花D.青稞、酥油茶5. 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如粮食、蔬菜、植物油、棉花等来源于()A.林业B.牧业C.种植业D.渔业三、填空题6. 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之父”是______ 。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试题和答案[村官考试]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试题和答案[村官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228ce887f90f76c661371ac8.png)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 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 D.市级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
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 D.50-70年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4.2农业(第2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基础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列农业生产做法,不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B.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C.华北平原地区发展林业D.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2.我国淡水鱼生产集中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西南地区D.长江中下游流域下图为我国四种农业生产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3.①②农业生产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A.林地B.耕地C.草地D.沙漠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④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A.种植业B.林业C.水产养殖业D.畜牧业下图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处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发展()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6.丙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宜发展()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根据图中信息,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A.东部季风区B.长江中下游平原C.西部非季风区D.东北平原8.土地资源利用因地制宜,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合理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发展林业B.内蒙古高原主要发展畜牧业C.大兴安岭发展种植业D.新疆发展渔业9.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科技兴农手段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无土栽培、生物育种、节水灌溉,发展生态农业B.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控制、预警等智能管理C.智能机械代替人的农业劳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10.读东南沿海某区域示意图(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请为下列农业部门找到合适的“家”(填字母)。
A.种植成片的水稻;B.水产养殖;C.果树种植;D.蔬菜、花卉种植;E.肉、乳、禽、蛋生产适合在①处发展的是________;适合在②处发展的有________;适合在③处发展的是________;适合在④处发展的是________。
原始的农耕练习题

原始的农耕练习题农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通过耕种土地、种植作物来获取食物和资源。
这一过程涉及到种种技巧和知识,需要农民们掌握一定的农耕练习题,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原始的农耕练习题,帮助读者了解古代农耕的过程和挑战。
1. 水稻种植题目:请根据土地的湿度和水稻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时间。
请描述水稻的生长周期以及每个阶段所需的养护方法。
回答示例:水稻是一种耐水性强的作物,适合在湿润的土地上种植。
根据土地的湿度,可以选择直播或秧田两种种植方式。
直播适用于较湿的土地,可以直接将水稻种子撒播在泥土表面。
秧田则适用于稍干的土地,需要先将水稻种子发芽并培育成幼苗,然后移植到田地中。
水稻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发芽期、生长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收获期。
在发芽期,需要保持适度的湿度,防止水稻秧苗受旱或过湿。
生长期需要定期施肥和松土,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分蘖期是水稻茎叶生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控制病虫害,并及时修剪过长的茎叶。
抽穗期是水稻开始开花结实的阶段,需要注意保持湿度和防治病虫害。
收获期是水稻成熟的时候,需要合理选择收割时间,并注意保存和加工。
2. 割麦练习题目:请描述原始农民割麦的工具和技巧。
回答示例:割麦是收割小麦的重要步骤。
古代农民多使用手工割麦的方式,工具主要包括镰刀和草绳。
割麦时,农民需要将整麦田划分为小块,每次割取一个小块的麦子。
他们将镰刀插入麦田中,从植株的基部割断麦杆,然后用草绳把麦杆捆绑成捆,方便搬运和存放。
割麦的技巧包括对麦田的熟悉和割麦速度的掌握。
农民需要根据麦田的大小和麦子的长势,灵活调整割麦的速度和方式。
割麦时,要用力割断麦杆,但又要注意不要割到麦穗。
同时,还要避免割伤自己的手。
3. 转耕作物的练习题目:请描述古代农民如何转耕不同的作物,并介绍其方法和注意事项。
回答示例:转耕作物是为了调整土壤养分和避免连作障碍。
古代农民通过轮作和间作来实现作物的转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含答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
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磨制石器的发展④聚落的发展⑤城市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2.右图是某同学参加深圳市自制教具活动比赛的作品——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
请问该房屋可以适应下列哪一地区的哪种自然环境()A.黄河流域,温暖湿润B.长江流域,寒冷干燥C.黄河流域,寒冷干燥D.长江流域,温暖湿润3.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下列原始人类中最有可能以米饭为主食的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4.右图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6000年。
同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
下列原始人类中,最早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特征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
年深日久,人类终于进入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候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
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
材料二纽约时代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这里曾举办了一次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的活动,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
材料三“千年看西安,百年看上海。
”今年五一小长假,小明来到西安参观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为什么说农业是文明之母?(2)你认为在材料二“七千年文明河姆渡”的专题活动中,主办方可能会展示哪些事物的图片?(至少列举四个)(3)材料三所示图片是小明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考古文物,请你判断半坡遗址出土的这些工具的用途,并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热量和降水配合比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B.降水条件最充足的地区
C.北美洲、大洋洲的温带地区
D.工业发达的地区
2.年产量都在1亿吨以上的国家有
A.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
B.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C.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
D.美国、印度、阿根廷、巴西
3.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这些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
A.200毫米
B.400毫米
C.250毫米
D.800毫米
4.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日本
C.丹麦
D.法国
5.有规模较大的企业化种植园,产品商品率较高的热带地区国家是
A.加拿、古巴、斯里兰
B.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
C.印度、阿根廷、新加坡
D.中美诸国、马来西亚、新西兰
6.世界人均粮食产量最低的大洲是
A.亚洲
B.拉丁美洲
C.非洲
D.非洲
7.农业生产的类型的产量,归根结底取决于
A.政策措施
B.劳动力条件
C.生产习惯
D.市场的需要量
8.使农作物品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自然与社会原因主要是
A.气候类型
B.土壤肥力
C.水源的丰缺
D.市场的需要量
9.对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密切的条件是
A.光热条件
B.土壤条件
C.国家和政策和措施
D.市场的需要量
10.小麦输出量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二、填空题
1.农业是( )的基本生产部门,它是 ( )再生产和( )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
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 ( ),二
是( )和( ) 。
2. ( ) 、( ) 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影响极大,特别是 ( ) 条件对农作物种类的分布、( )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密切。
3.农业技术的改革主要包括农业( )技术的现代化,农业( )技术的现代化,农业( ) 技术的现代化。
4.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高度机械化和( )化,( ) 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是也存在着能源消耗多、( )和生态环境受破坏和 ( )
等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优势,供出口的农业原料和( )农产品所占比重大。
5.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 )、( ) 、和 ( ),其中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 ),它的生产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和我国的
( )、半干旱区。
6.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在南半球的有( )和( )等国。
7.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是发展( ) ,努力增产( ),另一方面是有计划地控制( ) 。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表现在:农业( )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 )有所调整;农业( )有所改进;农业生产大大增长。
9.我国是世界上生产( )粮食、( )最多的国家,其中( )、( )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
10.( )是农业布局的关键。
三、绘图分析
1.根据下表提供的资料,绘制我国从1952年到1990年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柱状图。
棉花大豆薯类玉米小麦稻谷
1952 130 952 1633 1685 1813 6848
1990 450 1030 2488 9538 10159 18622
2.在上表中,( )的产量最多,主要分布在( ) 和 ( )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 )一线以南的地区。
其次是( ) 产量最多,在我国
有( )和( )之分,其种植的分界线是( ),该线以北种植( )为主,如( )平原,以南种植( )为主,如( )平原。
四、综合题
把日本、加拿大、丹麦、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在农业生产的产品、经营方式、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填写在下表的空格栏内。
日本加拿大丹麦阿根廷马来西亚
产品
经营方式
技术水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C 2.A 3.C 4.B 5.A 6.C 7.D 8.
ACD 9.A 10.D
二、填空题:1.国民经济,自然,经济,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2.光热、降水、光热、复种3.机械,生物,生产组织管理者。
4.集约,畜牧业,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热带。
5.小麦,稻谷,玉米,小麦,温带大陆性,半湿润。
6.澳大利亚,阿根廷。
7.农业技术,粮食,人口增长。
8.生产,结构,生产布局。
9.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
10.粮食生产。
三、给图分析:1略2稻谷,热量,水分,秦岭—淮河,小麦,春小麦,冬小麦,长城,春小麦,东北,冬小麦,华北
四、综合题:
日本:水稻,小农场,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化,发展小型农具
加拿大:小麦,大农场,高度机械化
丹麦:乳肉禽蛋,饲养场,重视机械化和生产技术阿根廷:小麦,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
马来西亚:天色橡胶,企业化种植园,传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