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合集下载

202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分析

202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分析

202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哲人说过:“眼界决定着我们的世界”。

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宽、多远,他的世界也就有多宽,多远。

“坐井观天”是一种眼界,“会当临绝项,一览众山小”又是一种眼界,但两者的眼界相差何其远啊!请以“眼界•世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的学校、班级及姓名。

)【分析】这一作文题目写作范围比较宽泛,且时代性很强.审题时,应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下列情况属符合题意:(1)可采用组词造句法立意.如“拓宽眼界”、“放开眼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决定世界”等.(2)从“眼界”这个词语的本义出发,进行引申分析立意.“眼界”指所见事物的范围,由此可理解它的引申义,“眼界”可以是一种见识,一种阅历,一种智慧.它的借指义“见识的广度”也可以向外拓展引申,可以指人的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笔财富,也可以比喻为人生的志向、目标等.由此,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放开眼界,放开眼界有什么作用这个角度立意,可有以下立意:“放开眼界,铸就辉煌”、“放开眼界,收获人生”、“放开眼界,发展自我”等.在以上两种情况中,如果考生把“眼界”可以引申为:见识的广阔性,意识的前瞻性,认识的全面性.那么这样的作文应定为切合题意.【范文】眼界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我不能说清楚,我只知道人与人的眼界是不同的,而这不同的眼界注定了人不同的命运.曾经有那么多伟人,他们眼界不同,从而有了不同的成就.像马克思,他的眼界大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他看到了社会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像伽利略,他放眼整个宇宙,整个空间,他看到了星际运行特点,将物理学推向一个巅峰的道路上.还有啊!像孔子的眼界广至百姓,他看到了大同社会;韩信的眼界超然市井打斗,他立下第1页共2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广东省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广东省高考作文真题解析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下面是的广阔高考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翻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今年的试题整体上呈现“承前启后”的味道。

作文更是如此。

“承前”主要表现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近”和“远”。

思辨性一直是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xx年的“胶片与数码时代”,xx年的“富翁捐款”,xx年的“生活的时代”都是有不同认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个角度切入而又能比拟理性思辨的作文都会有高分,从这点看xx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

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点,如果说到“启后”就是今年广东高作文与往年的不同点,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内容更加阔远,因为“人与自然”的命题毕竟涵盖的立意范围和需要学生思考的深度都较之以往要难,其中的“近”“远”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估计学生多数只会从材料中就地议论,难以深刻。

但从这点看今年广东的语文作文更表达了过度性,比拟前两年的新材料作文话题的详细性和现实性,今年的作文显然抽象了不少,其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里对“近”“远”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关键。

2022年广东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22年广东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22年广东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22年广东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想象与现实”。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亲身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开放的思维想象,谈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并阐述你对想象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2022年广东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提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这个主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象的能力,能够从现实中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情景。

而现实又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的想象来源于现实,与现实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首先,想象是我们思维的表达和展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想法。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想象去构想实验方案和推测结果;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通过想象去创造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

想象是我们思考和创造的基础,它可以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开拓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

但是,想象与现实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想象是主观的、个体的,而现实是客观的、客观存在的。

当我们的想象与现实相背离时,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我们常常在想象中构想美好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这时候我们需要理性的认识到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努力去改变现实,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用想象来充实和改变现实。

通过想象,我们可以超越眼前的困扰和痛苦,去寻求更好的生活。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克服困难的场景和方法,激发内在的力量和勇气,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

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拓宽眼界,增加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追求,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不断超越。

总而言之,想象与现实是互相影响、互为依存的。

想象是我们创造、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基础,而现实又是我们想象的来源和验证。

通过想象,我们能够拓宽思维,提升创造力,通过现实,我们能够检验和实现我们的想象。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想象的作用,同时理性面对现实,努力将想象转化为现实,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分析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分析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分析我们知道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看似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话题:理解一个人;误解一个人。

但理解和误解本身,其实都表示的是人的认知和客观世界的差异性。

如果误解的本身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增添上了错误的因果,那么理解的本质就是我们用一种相对来说与亲历者更加一致的视角和体验来对于一件事情进行归因。

在我们的世界里,误解本身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对于外界进行证实与证伪,但是理解缺很难,因为正确的因果获得本身确实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

但是材料借“我们需要被人理解”展现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诉求。

这种诉求就是我们被人理解的需求,当我们被理解之后,我们才能让自己产生足够的归属感,而归属感本身本来说,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种被共情后的喜悦。

因此,我们渴望被理解,但是误解却普遍存在,理解缺很难,所以我们渴求于理解,但是理解缺很难被必然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不对理解产生过分的渴望,而同时,也尽自己的能力,避免于误解的产生。

写作时,可以首先指出追求理解本身具有合理性的态度,并说明原因:理解能够让我们获得同理心与共识,让我们能够让自己获得某些情境
第1页共5页。

新高考Ⅰ卷(广东)--2022届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写作指导及范文

新高考Ⅰ卷(广东)--2022届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2022广东高考作文2022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新高考1卷,从整体看,命题材料贴近学生实际,着眼新时代社会发展全局,注重语文核心素养考察,体现出了稳定性、基础性、开放性、专业性的特征,其中作文试题的考核要求是从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社会体制意义出发,结合材料,表达考生的感悟和思考。

命题立意明确,逻辑清晰,论证要求较高,具有思辨性,考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展开想象,紧密结合材料要求,表达对“本手、妙手、俗手”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思考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努力夯实基础,追求卓越,可以结合个人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人生理想愿望,在基础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理解中,表达对卓越人生的追求。

命题关注青少年成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文材料新颖,思想内涵深刻,启示意义丰富,能够从生活实际、人生感悟、理想信念、家国天下的多维度考核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综合体现了新高考情境任务下的材料作文考核要求,稳中有变,教你写2022广东高考作文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以三个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今年的高考作文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材料新颖,以围棋入题让人耳目一新;二是蕴含了新高考一脉相承的辨证关系主题,这个题目实质是谈基础和创新的关系。

2020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2020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2020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广东卷作文解析】
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是漫画作文,漫画作文要仔细看图,找好立意。

(1)漫画观察顺序。

拿到题目,不少同学会在观察顺序上感到迷惑,从上到下看,还是从左到右呢?仔细观察漫画,右下角有序号提示,所以应该是从上到下看。

(2)观察漫画内容,是关于考不同分数的奖励和惩罚。

第一个小孩受到夸奖从100分跌落到98分,从奖励变成了惩罚,孩子从开心变成了不开心;第二个小孩从55分提升61分,从惩罚变成了奖励,孩子从不开心变成了开心。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舌尖上的温暖记忆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舌尖上的温暖记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让暑热的心情直转清凉;而离家求学的梁实秋总怀念着母亲的肉丝韭黄、冬笋木耳丝和核桃酪,因为“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食物。

其实,除了果腹,食物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往往我们在吃一份食物,也在感受来自他人的深情厚意。

一碗热汤,承载了母亲满满的爱意;一条鸡腿,隐隐透露父亲不经意的关切;一颗糖果,散发着老师鼓励的甘香;一个雪糕,默默宣示同学之间弥坚的友谊。

食物是有故事的。

此刻,请闭上双眼,用心感受那最让你回味的食物,回忆那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写作要求:请以“关于食物的故事”为话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请不要以话题作为标题),写作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来源】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舌尖上的温暖记忆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没错。

“色香味”俱佳美食总是蛊惑着我们胃里的馋虫。

最近迷上了中央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能拍得这样的活色生香,温情脉脉,除了导演的高超水平外,更主要的是这个节目讲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

食物,不仅仅是果腹的东西,它是温暖的记忆。

这些温暖的记忆由一个个故事构成。

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让暑热的心情直转清凉,也讲了离家求学的梁实秋总怀念着母亲的肉丝韭黄、冬笋木耳丝和核桃酪,因为“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食物是连接母子、亲人、家的一个重要纽带。

一碗热汤,承载了母亲满满的爱意;一条鸡腿,隐隐透露父亲不经意的关切。

一颗糖果,散发着老师鼓励的甘香;一个雪糕,默默宣示同学之间弥坚的友谊。

时间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记忆里,飘着父亲烹饪食物的香味。

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是伟大且多才多艺的。

他会种花,会唱戏,会缝纫,会织衣,会享饪。

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_高中作文

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_高中作文

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点评:作文命题较为平易,作文命题的性质像一个缺省话题的话题作文。

此题可以引发考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常识”的反思,既涉及了道德,也涉及了文化,还有自然科学等。

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话可说。

也就是说,命题者只提供了一个话题范围,学生只要在话题范围内作文便是符合题意。

和去年“不要轻易说‘不’”这一作文题相较,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难度显然有所降低。

只要抓住“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看法”这个关键信息,就能够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

“常识”即普通知识。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

“普通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亦即“经验知识”。

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作文审题要抓住“常识”普通性一面,写出对“普通知识”看法即可。

1 /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解析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今年的试题整体上呈现“承前启后”的味道。

作文更是如此。

“承前”主要表现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近”和“远”。

思辨性一直是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2014年的“胶片与数码时代”,2013年的“富翁捐款”,2012年的“生活的时代”都是有不同认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个角度切入而又能比较理性思辨的作文都会有高分,从这点看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

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点,如果说到“启后”就是今年广东高作文与往年的不同点,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内容更加阔远,因为“人与自然”的命题毕竟涵盖的立意范围和需要学生思考的深度都较之以往要难,其中的“近”“远”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估计学生多数只会从材料中就地议论,难以深刻。

但从这点看今年广东的语文作文更体现了过度性,比较前两年的新材料作文话题的具体性和现实性,今年的作文显然抽象了不少,其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里对“近”“远”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关键。

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信息交流获得,这各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的依赖便捷信息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对大自然感知的“远”与“近”不是对与错、好与坏,只是不同的途径而已。

其实,这则新材料作文要写的内容在粤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中可以有所联系,学生应该不太陌生。

而所有语文课本中几乎都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和文段,对自然的感悟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在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对大自然的认识、保护、利用以及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要关心的。

“文章合为时而着”,
高考作文从来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实现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怀,这也是高考作文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立意和构思中要始终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来写,有几个关键词要抓住:大自然、感知、近与远。

如果只谈如何保护自然或赞美大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立意和构思就显得会有偏差甚至离题。

心感自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确,大自然的景物总是灵动而又变化莫测,正如远处忽明忽暗的天空,又如近处婆娑多姿的木叶,令人琢磨不透,浮想联翩。

我们每天都与大自然共处,似近而又无知其真面目,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可当每次在电视中随着镜头一览无数的盛景,更了解它的历史和知识,又觉它非远,是大自然与我们捉迷藏吗还是我们的心本身就没有走进过它的怀抱!
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走进云台花园,偶遇晴雨交错,云卷云舒,伴着多变的天气,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其实这里的的景致已非天成,忽然倾盆的大雨使我躲进知识花卉的海洋,我第一次知道兰花有上万品种,对称的花瓣呈现多彩的斑斓,这“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是中国的原产,仿佛回到2千多年前的深谷幽兰,兰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正与君子的人格相像,无怪乎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愿与之为伍。

记得梭罗《瓦尔登湖》吗那里的湖水树影倒影,清香四溢,读着你都能感知到这遥远“绿色的圣经”的魅力,你能都能感到与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的甜蜜和受惠。

只带一把斧子就能在深林里生活多年,这是怎样的深思熟虑和对自然的敬畏,黎明傍晚、阳光雨丝,还有那清澈如许的湖水,梭罗正是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在宁静中思索着生命的本质。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志在四方的徐霞从年轻时候起,用大半生游历了半个中国,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最终完成一本真正的感悟自然宏伟巨作——《徐霞客游记》。

他仗剑远游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一直在赐予人类灵感与启示,当我们身临其境时,境中每一种生活都是精神的更新。

还记得春天在仙湖植物园中的泛舟荡漾,夏初在洪湖苑里观赏荷花的绽放,三秋漫步海陵岛碧波万顷的大角弯令人陶醉。

近于自然,然后顿悟自然。

正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老子才提出“道法自然”,进而悟出“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也正是被初春的景致召唤,诗人谢灵运靠近了自然凭窗而坐,于是有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铸就有了唐人山水田园诗的辉煌。

蓦然回首,芳草萋萋春已逝,阴阴夏木正当时。

大自然的美永远追随着你的身边,即使,鸿波汹涌,荷残叶落,她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的身临其境中,也在我们的网络书本之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海棠依旧吗那是逝去的青春年华;月明星稀呢那是30多万公里漫漫追求。

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自然就会与我们常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