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和爬行类》优秀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 教材:选用合适的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科普讲座: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保护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了共同成长。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设置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两栖动物需要水生环境?”“爬行动物如何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汇报、小组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通过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策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材分析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既保留了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也具有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趋势.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形态结构比两栖动物高等,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1.理解青蛙和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难点: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两栖动物(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谜语:“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通过学生猜谜引出两栖动物的学习。
(二)新课:1.什么是两栖动物课件出示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充分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形态结构学生分组,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提出思考题。
分组观察讨论后,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再轻轻握住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
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
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
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7.1.5两栖类和爬行类优秀教学案例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实例,如青蛙在农田中的作用以及农药对青蛙生存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多个问题,如“为什么两栖类要进行变态发育?”、“爬行类为什么适合作为宠物?”等,这些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自主寻找答案。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2.强调两栖类和爬行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思考、讨论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对小组报告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知道两栖类和爬行类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领域。
4.能够分析我国特有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
5.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研究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态习性。
两栖类和爬行类-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两栖类和爬行类-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类和分布。
3.掌握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
4.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类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两栖类和爬行类是什么,让同学们回忆鱼类和昆虫类的特征。
2. 讲解环节1.两栖类的特征:•恒温动物。
•调节体温能力较弱。
•幼体为水生,成体为半水半陆生。
•皮肤通透性高,能呼吸氧气,并能从皮肤吸收水分和溶解的各种物质。
•在陆地上繁殖。
2.爬行类的特征:•恒温动物。
•能够通过皮肤、肺和口腔膜呼吸氧气。
•皮肤角质化,不通透性强。
•完全的陆栖动物,繁殖方式多样。
3.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类及分布:•两栖类分为无尾目、有尾目、蝾螈目和无肺类。
•爬行类分为龟鳖目、蛇蜥目、鳄目和有鳞目。
•两栖类分布全球,生态地位重要;爬行类在温带和热带分布广泛,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验4. 实验环节观察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活习性。
5. 作业环节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思考性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
2.在实验环节中,同学们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结构以及习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3.作业的完成情况良好,同学们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预期。
五、教学设计说明深入浅出地讲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让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能够真正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认知,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9篇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并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也需要经过变态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意识。
学情分析评论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
八年级学生学习生物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也学习过生物类群中的两栖动物。
但对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来说,很多孩子们没有观察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亲身经历,对蝌蚪可以变成青蛙这个事实他们很熟悉,但仅停留在这个基础上,而需要他们认同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困难。
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
教学难点: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评论观看动画创设情境,以资料分析为背景提出问题———什么原因诱发青蛙的集群迁移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2【讲授】环节2、引领点拨新知探究评论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通过资料分析一,展示了环境会影响青蛙的繁殖行为,分析诱发蛙的行为变化的原因。
再引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录像,知道了青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引导学生讨论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的形态结构特点,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适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使其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突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并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也经过变态发育,更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3)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教学难点(1)理解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2)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物标本,如青蛙、蟾蜍、蜥蜴、龟等。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动物世界的视频,展示各种动物的生活场景,包括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等。
然后提问学生:“在这些动物中,哪些是两栖动物,哪些是爬行动物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30 分钟)(1)两栖动物展示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
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以青蛙为例,详细讲解其生殖和发育过程,强调从蝌蚪到青蛙的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说明两栖动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性特征。
(2)爬行动物展示蜥蜴、龟、蛇等爬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
讲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举例说明爬行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如鳞片或甲对保护身体、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卵壳对保护胚胎的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能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常见种类;
2.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和对比及“试一试”小实验,结合自学文本资料,能归纳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特点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青蛙的变态发育概念的理解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活体青蛙或青蛙、蜥蜴标本;搜集整理图文、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在家里做小实验:试一试“蹼如何帮助游泳”
(二)观察与思考Ⅰ:青蛙的外部形态与运动
示活体青蛙,让个别学生握在手中,感受一下或示青蛙标本或青蛙的照片(一定要清晰可见各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你认为青蛙的身体可分为几部分?并注意到它的头部有什么?
2.青蛙的前肢和后肢形态上有何差别,由此你推断前后肢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3. 你做过试一试“蹼如何帮助游泳”的小实验后,有什么体会?
共同观察,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达成共识.
谈实验的过程和体会,说出蛙蹼增加阻力,使反推力增大,加速游泳速度,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自学讨论:青蛙的呼吸
1.知识链接: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8页第一段内容,了解一下青蛙的
呼吸,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
2.分析思考:
①青蛙的体表是干燥的还是黏滑的?为什么?
②把青蛙养在鱼缸里行不行,为什么?
③你知道泥塘边的青蛙为什么总是水和岸之间跳来跳去?
④冬眠期间的青蛙需氧少,你认为它如何呼吸?
依学生的回答小结:青蛙用肺呼吸(肺结构简单),皮肤辅助呼吸(裸露且分泌黏液,里面密布毛细血管),冬眠期间的青蛙靠皮肤呼吸。
自学、交流并得出结论
通过自学,了解青蛙的呼吸,思考4个问题,尝试回答,在交流过程中得出结论:青蛙用肺呼吸,但是肺不发达,需要湿润裸露和皮肤辅助呼吸,因此,青蛙一直在水里不行,离开水一直在陆地上也不行,成体必须水陆两栖。
观察与思考Ⅱ: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观察视频与图片:播放青蛙的发育过程动画及下面的图片观看视频和图片
表达交流:
针对提供的资料和提出的问题,
积极进行分析思考,通过小组交
流、讨论和代表发言,达成以下
共识:①鸣叫的是雄蛙,其实是
求偶;抱对促进排卵和排精,提
高受精率;
②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过程:卵―――蝌蚪―――幼
蛙―――成蛙,幼体的形态结构
和生活习性与成体有较大差异。
2.讨论:
①雌蛙和雄蛙都鸣叫吗?青蛙的鸣叫和抱对有什么意义?
②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幼体蝌蚪和成体蛙有什么区别?(体型、运动器官、呼吸器官)
在学生讨论回答过程中,选以下主要内容条理地板书:
青蛙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体外受精
(求偶)(提高受精率)(水中完成)
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过程:卵―――蝌蚪―――幼蛙―――成蛙
(用鳃呼吸)(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三)归纳总结:由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结合视频你认为两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看视频或观察图片,学生在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
思考并归纳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观点驿站:
①现在农田中的青蛙较原来少了许多,后果是什么?你认为青蛙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②某地发现了一些三条腿的畸形蛙,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③以上二个问题,给我们哪些启示?在讨论交流中认识两栖动物对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认同爱护动物,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示下面的图片,问: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
活,可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二)观察思考:
与两栖类比爬行类是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类群,爬行类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可采用以下的方式突破难点:
1.示蜥蜴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顾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从图片上初步了解到两栖类与爬行类生殖和发育方成有很大差别。
五、教学综述
课程标准对“第五节两栖类和爬行类”这节的要求是“概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这一节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变态发育”,要求学生通过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具体过程及资料的观察分析,实事求是地概括总结出这一概念。
另外,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了几种同类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到知识,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为了达成上面二个目标,让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和问题驱动实现对概念的逐步建构,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设计:(1)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常见的两栖动物》,初步了解哪些动物属于两栖类,并对“两栖”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加上课前小实验试一试“蹼如何帮助游泳”的分析交流,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了青蛙既能在陆地上爬行跳跃,也适于在水游泳的印象;
(2)通过手摸活体蛙或青蛙标本的展示及以下问题的配合:①青蛙的体表是干燥的还是黏滑的?为什么?②把青蛙养在鱼缸里行不行,为什么?③你知道泥塘边的青蛙为什么总是水和岸之间跳来跳去?
④冬眠期间的青蛙需氧少,你认为它如何呼吸?;让学生理解了青蛙离不开水的重要原因是之一是肺不发达,靠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⑶先让学生看一小段青蛙求偶、抱对及发育过程的视频,然后在大屏幕定格雄蛙鸣叫、雌雄抱对、受精卵块及青蛙的发育过程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分析讨论问题:①雌蛙和雄蛙都鸣叫吗?青蛙的鸣叫和抱对有什么意义?②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幼体蝌蚪和成体蛙有什么区别?(体型,运动器官,呼吸器官)在学生讨论回答过程中,选主要内容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然地达成学习目标,建构并理解相关概念,同时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之一。
在教法和学法上,设计时注重了多种活动相结合,避免了方法单一无趣,同时“观点驿站”环节的设计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六、点评
本节教学设计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思路清晰,突破重点和难点及达成目标的方法具体。
注重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通过视频和图片所呈现的资料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并结合生产实践,如:农田中青蛙大量减少的后果是什么?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的重要性,有效达成了情感目标。
教学设计也注重了学生多种学习方法的运用,观察思考、小实验、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讨论交流与自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建议学生的交流和展示环节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