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引导语:岑石是唐代著名边塞派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他的另外一首边塞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8.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的“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是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9.第一问(3分):表现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诗歌前两联借“闻说”他人之语,想象北庭“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的朔北风光,越是极写北庭环境之寒冷艰苦,越能凸显自己戍边卫国、勤王立业的豪情壮志,颈联以“白草”“青山”两种典型景致写途中所见,尾联则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升华主题、提升格调的作用。

两道考题前者要求考生对比常见的景物描写角度,发现该诗间接描写的特点,从而认识到想象力在古代诗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后者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

那么结合题目、作者生平、主要风格,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保家卫国、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唐诗赏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

唐诗赏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

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

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引导语:岑石是唐代著名边塞派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他的另外一首边塞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8.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的“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是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9.第一问(3分):表现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诗歌前两联借“闻说”他人之语,想象北庭“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的朔北风光,越是极写北庭环境之寒冷艰苦,越能凸显自己戍边卫国、勤王立业的豪情壮志,颈联以“白草”“青山”两种典型景致写途中所见,尾联则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升华主题、提升格调的作用。

两道考题前者要求考生对比常见的景物描写角度,发现该诗间接描写的特点,从而认识到想象力在古代诗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后者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

那么结合题目、作者生平、主要风格,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保家卫国、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飞春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描写塞外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简析《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唐代岑参的作品。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年)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前三联写景,尾联点明主旨。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注释⑴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⑵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⑸应:一作来。

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白话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赏析翻译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赏析翻译
历。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则认为,当指其十五岁至二十岁隐于太室、少室两山事,不一定专指一处。另
外,陈铁民此文还认为,岑参至晚于开元二十九年时已隐居终南,但这种隐居,乃是一面隐居,一面不断寻求出仕的道路。
岑参的交游 此类文章首推闻一多的《岑嘉州交游事辑》,后来诸年谱也都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后又产生了几篇考述岑参交游的论 文,如王刘纯的《岑参交游考辨》、廖立的《岑参师友考》等。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
情。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这是一次唱和,他得 到“飞”字韵,因作诗留赠,向诗友公开此行的意义。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 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 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
生卒年考 岑参的生卒年史无明文,长期以来亦无确考,本世纪学界颇多异说:
1.赖义辉《岑参年谱》考证岑参当生于开元六年,卒于大历四年。 2.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则不同意赖说,通过详细考证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三年,卒于大历五年,享年五十六岁;
后来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也同意此说。
3.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也认为,赖说的错误较明显,但闻一多先生的证说亦有不足之处,他认为,岑参生于开元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将军幕府中的奢 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 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 雪,左延右延生旋风”。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 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九月天山风似刀,城 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意思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意思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意思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其古诗全文如下: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释】
⑸应:一作“来”。

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
【翻译】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赏析】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这两句其实是
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注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注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注释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作品介绍《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00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作者:唐·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注释①天宝十三载(754)赴北庭途中作。

②连年:整年。

③曾:乃。

④疏勒:《通鉴》卷四五:“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引兵据之。

”胡注:“此疏勒城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也。

”按:汉车师后部治唐庭州金满县(北庭节度使治所),疏勒城即在其附近。

⑤敢:岂敢。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作者介绍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繁体对照卷200_94發臨桃將赴北庭留別(得飛字)岑參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

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6.(本题10分)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7.(本题10分)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答案】6.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7.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

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

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

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③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④通疏勒⑤,青山过武威⑥。

勤王⑦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释】: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