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分别写成的散文,两篇同名散文堪称双璧。
朱先生的这一篇,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丽画卷。
文章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秦淮河的向往之情。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种对美好景致的期待,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领略秦淮河的风采。
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秦淮河的水和船。
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仿佛是“六朝金粉所凝”。
而那一艘艘的船,有的“疏疏朗朗的”,有的“拥挤着”,各具形态。
船里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形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作者通过对水和船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秦淮河的宁静与灵动。
除了景色,作者还写到了秦淮河上的歌妓。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他被歌妓的歌声所吸引,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不敢轻易接受她们的邀请。
这种复杂的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描写歌妓的过程中,作者的笔触显得格外细腻。
他写到歌妓的“装模作样”,写到她们的“强颜欢笑”,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女子背后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作者也通过与同伴的对话,探讨了对于歌妓的看法,展现了不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此外,文章中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妙。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将月亮比作女子,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姿态,让人眼前一亮。
又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把水光比作梦,闪烁的光芒比作梦的眼睛,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在结构上,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以游览的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了秦淮河的景色、船上的见闻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作者简介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
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
他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
后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先后结集出版作品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传诵一时。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
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
“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
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
佩弦呢。
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
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
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
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
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
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
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
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莫祝君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代表作,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
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
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字,他驾驭起字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
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
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
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辉映,确实使他的感情波涛起伏,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
219443786_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学特征

001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学特征黄 婧 周笑涵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
这种在作品结构上的构思被朱自清运用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下简称《桨》)之中,并被鲁迅惊叹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桨》之所以优美动人、魅力常在,是因为作者有意对散文语言进行打磨,并通过语言美创造出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最终产生意味悠长的意蕴,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耐人寻味的语言美(一)音乐美与色彩美相衬,极具舒适感《桨》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音乐美,其具体表现有二:其一,节奏生动,语言具有整齐之美。
《文心雕龙》有言:“声得盐梅,响滑榆槿。
”[1]《桨》采用骈散结合的方式,达到文章整体匀称又参差错落的效果,使文章节奏明快、响滑流畅。
如“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通过五字短语的铺排,用语言的乐感表现声音的嘈杂,具有一种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又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此处”,此处长短句相间,更显语言的流畅闲适,烘托了大中桥外的忧伤、衰败、空阔之感。
其二,声调悦耳、抑扬顿挫。
这主要表现在文章多使用叠词、拟声词,声声入耳,句句入扣。
如“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一句,多次使用叠词;“吱吱的胡琴声”中的“吱吱”,给人一种视觉、听觉的真实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另外,文章多用色彩写景,以灰色、朦胧、疏淡清冷的莫兰迪色系为基调,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低饱和度、不张扬、不浓烈是莫兰迪色系的特点。
如文中桥砖的深褐色、一汪水似的蓝、窗格里映着的红蓝、散光的黄、秦淮河水的碧阴阴,都将原本浓郁艳丽的色彩加入了灰质,彰显了事物的立体感和质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平衡。
在这种灰质感渲染了秦淮河一种虚空、浑然的氛围,从而反衬出人生的淡淡悲哀和丝丝酸楚。
同时,这种灰质感结合文章的整齐语言、悦耳声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不偏不倚,彰显了“中庸”之道。
朱自清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
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1. 哇塞,你们知道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多美吗?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你眼前缓缓展开!比如那秦淮河上的桨声,是不是仿佛在轻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呢?
2. 嘿,想想看,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那独特的韵味!那灯影摇曳的样子,不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那般迷人吗?这描写得多绝啊!
3. 哎呀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描写简直太细腻啦!就像你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秦淮河的每一丝气息,难道不是吗?
4. 哇哦,朱自清对秦淮河景色的刻画,那可真是神了!好比是一位高超的画师,一笔一笔勾勒出那醉人的美景,太厉害了吧!
5. 嘿,你们想想,那秦淮河在朱自清的文字里是多么生动啊!仿佛它活过来了一样,这文字的魅力也太大了吧!
6. 哎呀,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时候,真的会被深深吸引啊!就像掉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7. 哇,朱自清把秦淮河写得那么有韵味,真的太牛了!就如同给秦淮河赋予了灵魂一般,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8. 嘿,仔细品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语句,那真的是精妙绝伦啊!好像每一个字都在闪闪发光,不是吗?
9. 哎呀呀,这篇文章里对秦淮河氛围的营造,简直绝了!就跟你身临其境似的,这写作水平也太高了吧!
10. 总之,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绝对是经典之作!那里面的一切都让人陶醉,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啊!。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赏析朱自清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家,其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恨与反思。
他的作品中经常会突出描绘中国文化的笔触,比如他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篇文章就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来分析一下朱自清的文学特色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写于1920年的一篇随笔,记述了作者在晚上乘坐小船游玩秦淮河时的看法。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大胆的描写秦淮河的景色:“晚上乘船游玩,满河火光,桨声灯影。
船尾拖着九色长缆,游离在梦幻的花火里。
”这直观的描述使读者身临其境,形象地表现出晚上船游时的灿烂景色。
朱自清还在全景式描写秦淮河晚上景色的基础上,将目光放向远处,描绘出“西头清晰而浩淼的玉带,林立裁判官居台,庙宇苍苍,山形如榜,坊街如洗,落英缤纷、烟波渺远,宛若仙境”的壮阔景色。
这种大气而宏伟的景色既表现出秦淮河上灯火辉煌的夜景,也表现出远古秦淮河繁荣而古老的文化氛围。
朱自清将他的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秦淮河上夜晚景色的美丽,也把远古文化的特色和现代文化完美地联系在一起。
朱自清在他文中穿插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比如他提到“伊阙佳景”这一古老的文化概念,他说“晋商高歌,周旅不眠。
宝应万里,明月孤烛,晚来风信,双青烟波,寒烟拥江,伊阙佳景,清乐无人”。
朱自清这里首先描述了印象深刻的秦淮河景色,然后引用古代的“伊阙佳景”的概念来描述房屋灯火、风信烟波及宁静的夜晚景色,这就是朱自清在文章中穿插传统文化的特色,而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又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思考,也是朱自清文章思想特色的体现之一。
另外,朱自清章中还有一些唯美的情绪表达,比如他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芳心欲寄何处,月明星稀”,这里他表达出的深情的情绪的真实性,既有对现实的控诉,也有对秦淮河的美景的珍惜,他对自然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唯美的情绪表达也是朱自清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特色。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同名散文。
1923年,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之后两人以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两篇散文各有各的美,而本文谈的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语言精炼,句式优美,修辞繁多却不拖沓,被后来人称为“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故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赏析: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借此感受其中的修辞与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一、词语美精炼的词语在一篇好的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重视。
《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可见简于词之重要,则也可见词于文之重要。
而朱自清在文中写道:“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轻轻”的影、“曲曲”的波,影与波都是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写出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朱自清的影与波仿佛就在眼前,那影、那波,让人心神荡漾,而其后的“空”与“静”更是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见此景的心情,安宁且平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那沉重的负担被暂时卸下,却得来不易的短暂的轻松与宁静。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凄厉”与“圆润”相对,不仅仅写出了胡琴的声音与歌者的少有的声色,同时也映射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其中的艰难与挣扎,无需多言,仅几字便可领会。
二、句式美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它是多种多样的,说话、写文章用什么样的句式,也是修辞的重要内容。
宋代陆游《登北谢》诗;“香浮鼻观,喜动眉间练句成。
”可见古人对句式的重视。
[1]文章中作者多处使用反问句,“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歌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是啊,这样的美景里,我们必然是会沉醉入梦的;“……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是啊,谁愿意呢?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沉醉与无奈,同样也是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不愿与挣扎,他想要长处于此,但却不得不步入战场;他想要打破陈旧,但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内心激荡着巨大的挣扎,它们彼此战斗着,抵抗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古城流淌的秦淮河,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
一朝繁华落尽,然秦淮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怀古凭吊。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谓雁过留声,那么与“六朝烟月之区”——秦淮河再次邂逅的朱自清先生,又留下了什么奇文妙句呢?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泛舟秦淮,在桨声灯影里感悟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文|朱自清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 ( 细腻的景物描写,既给秦淮河平添一份动人的色彩,也展现出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很有生活实感。
“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这一句运用反问的手法,对秦淮河的迷人风姿予以进一步的肯定。
此外,作者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重量。
“愁梦”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大小船儿都载不动,则“愁梦”之多、之重可想而知。
这便是作者构思的新颖之处。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在此处巧妙化用词句,别有韵味。
小纸条们想在文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愁闷时,也可灵活化用这一词句哦!)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后期将推出“通感”手法的长纸条,敬请期待哦~)即“碧阴阴”的“秦
淮水”属于视觉,而“不腻”属于味觉,视觉向味觉转移,以味觉来表现视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让读者更好地体味到秦淮河水的特点。
朱自清先生在《绿》及《荷塘月色》等文中也有运用通感手法哦,小纸条们能不能找出相应的例子呢?再者,以“腻”形容“水”的用法,其实也是化用了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意为“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作者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又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又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此外,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
此情此景,让作者“飘飘然如御风而行”,这一表达方式小纸条们也可以学起来哦。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意为“(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轻盈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由此我们也可窥见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小纸条们平时在积累古诗词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在行文时灵活化用它们,如此才能让所学的东西有用武之地呀!)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
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地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
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 ( 这一段作者化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尽显语言功底。
譬如把“天”比喻成“水”,赋予“月儿”以人格化的特征;把垂杨树的“枝条”比喻成“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把“老树”比喻成“老人”;把“白云”比喻为“贝壳”。
作者驾驭起文字时似有魔力,他工笔细描,为我们绘出一幅意境优美的十里秦淮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
小纸条们在写景时也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借由修辞手法赋予静态的景物动态的美感。
)
纸条君解析
在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中,我们与满载愁梦的朱自清先生,同泛秦淮,领略了如梦如幻的秦淮风姿。
那么,此文有什么写作技巧可供小纸条们借鉴呢?
首先,在写景时,我们要注意选取一个创新的角度,否则大家看的都是同一座山,观的是同一片海,就很容易出现“千人一景,万人同腔”的雷同散文啦!譬如在此文中,朱自清展现秦淮河风姿的同时,也写出了自我的感悟,由眼前之景追思到六朝粉黛,从而为文本增添了一份历史感。
其次,要注意条理,不能随意率性。
譬如此文朱自清以小船的行踪为线索,做到了移步换景。
最后,在具体描摹景物时,要注意灵活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朱自清先生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而在此文中,凭着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我们似乎也与秦淮河融为一体了,迷醉在那灯月交映的桨声灯影里……
纸条君的悄悄话:
其实呢,朱自清此次夜泛秦淮,是与俞平伯同游,二者相约写下同题散文,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俞平伯的语言宛若一泓深潭,朱自清的用语则犹如一汪清泉,感兴趣的小纸条可以品读一下两篇风格迥异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哦!读完此文,小纸条们有何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