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原理

合集下载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原理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这名字听起来挺复杂的,但其实道理非常简单。

咱们先从抗体说起,抗体就像是体内的小卫士,专门去对付那些外来的“坏家伙”,比如细菌和病毒。

想象一下,当你感冒的时候,身体里的抗体们就像是警察,四处抓捕那些捣乱的病毒。

可问题来了,咱们的身体能生成的抗体种类可多了,面对不同的敌人,有的抗体可能打得不够精准。

这就需要单克隆抗体登场了,嘿嘿,听起来像超级英雄,是不是?单克隆抗体是通过一种叫做“克隆”的技术来获得的。

简单来说,就是先从一只小鼠的体内提取出一种特定的免疫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变成一个“工厂”,让它们大量生产同一种抗体。

想象一下,一只小鼠里可以有成千上万的同样的抗体,就像是一个个复制粘贴出来的产品,效率高得很。

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工厂里生产零件,越多越好,越一致越妙。

怎么实现这个过程呢?要让小鼠感染某种抗原,咱们就可以用一个不太致命的病毒或者细菌,或者说是其他能刺激免疫反应的东西。

小鼠的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产生抗体。

这时候,细胞们就像被打了鸡血,忙得不可开交。

然后,咱们再把这些生产抗体的细胞拿出来,哇塞,眼看着就能选出表现最优的细胞。

用一种特别的技术把这些细胞和肿瘤细胞融合,哇,这下就成了一个超级细胞——杂交瘤细胞,它们不仅能不停地分裂,还能持续生产抗体,简直是抗体的生产机器!有朋友可能要问了,这样生产出来的抗体有什么用呢?哎呀,这可多了去了。

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科研领域可都是香饽饽。

比如在癌症治疗中,某些单克隆抗体能精确地找到癌细胞,然后发起攻击。

就好比是专门针对坏蛋的特工,其他正常细胞就能安安稳稳地呆着。

更厉害的是,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诊断,有些血液检测就是靠这些家伙来判断你体内的某些物质是否异常,真是神奇。

话说回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里面有不少麻烦事儿。

比如说,细胞融合的成功率不高,很多时候实验室里的小鼠可能会遭遇“意外”,这些都是不容易的挑战。

单克隆抗体技术(文献综述)

单克隆抗体技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发展与主要的实验步骤1.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经免疫的动物产生的致敏B淋巴细胞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但这些细胞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而骨髓瘤细胞则可以在体外大量地、无限地繁殖,但不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

如果应用杂交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那些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相融合,那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cell)将同时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既能够象肿瘤细胞那样无限繁殖,又具有B淋巴细胞的不断分泌抗体的能力。

根据克隆选择学说,由于每个致敏的B淋巴细胞只能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产生同种的、完全一样的抗体,所以经过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就能够分泌对某一抗原决定簇具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这就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2.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展望1975年,George Kohler 和 Cesar Milstein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描述了一种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他们所创立单克隆抗体技术给免疫学乃至整个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革命。

Kohler 和Milstein 也因此而荣获1984年诺贝尔奖。

单克隆抗体技术诞生后,立即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人们纷纷投入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单克隆抗体技术已日臻完善,单克隆抗体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许多领域。

最初,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以小鼠-小鼠杂交瘤为研究的中心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小鼠源性的单克隆抗体在生产与应用中有其内在的缺点,八十年代后,小鼠-大鼠、大鼠-大鼠、小鼠-人以及人-人杂交瘤技术也被尝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

尽管早有准备,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影响之深远还是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的短短十多年中,为了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及人-鼠嵌合抗体技术、人源化抗体技术、小分子抗体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抗体酶技术、抗体库(噬菌体显示)技术、外因鼠(XenoMouse)技术等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在经典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也被创立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介绍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和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

其中,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特点,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

本文将介绍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概述杂交瘤技术是一种将体外培养的B细胞(淋巴细胞瘤)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从而形成能够长期生长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株的方法。

这种技术利用了淋巴细胞瘤的抗体产生能力和骨髓瘤细胞的无限生长能力,使得细胞株能够持续产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的步骤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免疫原注射首先,在动物体内注射免疫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免疫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脂质等。

免疫原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所需抗体的特异性来确定。

2. B细胞提取从动物体内采集淋巴组织,提取出具有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

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主要细胞类型,其具有表面上能与抗原结合的B细胞受体(BCR)。

3. 骨髓瘤细胞准备获得与B细胞体表BCR相对应的骨髓瘤细胞株。

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增生性疾病,该病的细胞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

4. 细胞融合将提取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体外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融合细胞的过程一般利用聚乙二醇(PEG)或电脉冲等方法实现。

5. 杂交瘤细胞筛选将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并添加合适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单个细胞克隆。

6. 单克隆抗体制备从筛选出的单个细胞克隆中,取出细胞进行进一步培养和扩增。

细胞培养过程中,单克隆细胞会不断分裂和分泌抗体,从而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主要基于两个关键特性:1. B细胞多样性B细胞具有多样的B细胞受体,这使得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各种不同的抗原。

当机体暴露于免疫原时,B细胞会通过BCR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并启动免疫反应。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解析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解析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解析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库筛选和重组DNA技术。

本文将详细解析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杂交瘤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一个特定种类的癌症细胞(例如骨髓瘤细胞)与特异性抗原刺激的B细胞融合,形成能够持续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选择一个特定的抗原,并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以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然后,从这只实验动物中提取脾脏或骨髓细胞,这些细胞中富含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

接下来,将这些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例如骨髓瘤细胞NS-1)融合。

融合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由于骨髓瘤细胞本身是无能力产生抗体的,所以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将继承B细胞的抗原识别特异性。

为了筛选出单克隆抗体,需要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克隆化。

通常使用有限稀释法(Limiting Dilution)将杂交瘤细胞稀释至单个细胞水平进行培养。

以此保证每个杂交瘤细胞来自于单个淋巴细胞,形成单一克隆群落。

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每个克隆群进行抗体筛选,以确定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对于流式细胞术,可以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该抗体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

一旦筛选出单克隆抗体,需要将其进行扩增和纯化。

通常,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并收集培养液中的抗体来扩增。

然而,杂交瘤细胞存在一定的维持成本和困难,需要长期保存。

因此,采用重组DNA技术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更为常见。

重组DNA技术是通过将单克隆抗体的V(可变)和C(恒定)区域的DNA序列克隆和表达在细胞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使用动物,同时也可以修改抗体的结构以增强其效能。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需要提取单克隆抗体的V和C区域的mRNA。

单克隆抗体实验报告

单克隆抗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2. 掌握单克隆抗体的鉴定技术;3. 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由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即将B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具有B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又具有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通过筛选和培养杂交瘤细胞,可以得到大量相同的单克隆抗体。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Balb/c小鼠;2. 抗原:目的蛋白;3. 细胞株: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4. 培养基:IMDM培养基、DMEM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5. 试剂:FCS、HAT(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PEG(聚乙二醇)、兔抗小鼠IgG-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兔IgG-FITC(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6. 仪器: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方法1. 抗原免疫小鼠:将抗原注入Balb/c小鼠体内,免疫小鼠,制备抗体。

2. 细胞融合:收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PEG,诱导细胞融合。

3. 融合细胞筛选:将融合细胞接种于96孔板,加入HAT培养基,培养7-10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筛选出阳性克隆。

4. 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将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制备杂交瘤细胞。

5. 阳性克隆抗体检测:收集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检测,鉴定阳性克隆。

6. 阳性克隆抗体纯化:将阳性克隆抗体进行亲和层析或蛋白A/G层析,纯化抗体。

7. 阳性克隆抗体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术或免疫荧光技术,鉴定阳性克隆抗体。

五、实验结果1. 免疫小鼠制备抗体:免疫小鼠后,血清抗体水平明显升高。

2. 细胞融合:融合细胞生长良好,阳性克隆筛选成功。

3. 阳性克隆扩大培养:阳性克隆杂交瘤细胞生长旺盛。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原理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原理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原理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细胞株产生的、只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

相对于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制备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基于生物学中的免疫原理。

当机体受到外来抗原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其中的一种反应是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细胞(主要是B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它可以结合到抗原表面的特定区域(抗原决定簇,Epitope),从而识别和中和抗原。

抗体的结构包括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每个链都含有一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和一个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

V区是抗体分子中最为多样化的部分,它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

当抗原与B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后,B细胞会被激活并分化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的抗体分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先制备出特定的抗原。

然后,将该抗原注射到小鼠等动物体内,激活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接着,从动物的脾脏等淋巴组织中分离出B细胞,并将其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一种称为杂交瘤(hybridoma)的细胞。

杂交瘤细胞既具有B细胞的抗体合成能力,又具有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在一系列的筛选和鉴定过程中,可以筛选出只针对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进而大规模制备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抗原的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出特定的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药物等。

2. 动物免疫:将抗原注射到小鼠等动物体内,激活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注射的方式有多种,如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等。

3. B细胞的分离:从动物的脾脏等淋巴组织中分离出B细胞,可以使用离心、梯度离心等方法。

4. 杂交瘤的制备:将B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一种称为杂交瘤的细胞。

杂交瘤细胞既具有B细胞的抗体合成能力,又具有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是使用相同的抗原去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然后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融合小鼠脾细胞和肿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能够长期稳定地分泌单一种抗体。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步骤包括:免疫小鼠、采集脾细胞、合并脾细胞和肿瘤细胞、筛选杂交瘤细胞、克隆化杂交瘤细胞、培养单克隆细胞、收集单克隆抗体。

首先,将目标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随后,采集小鼠脾脏,分离脾细胞。

接下来,将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如myeloma)进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这个步骤可以通过短暂的高温、聚乙二醇或其他化学物质来促进细胞融合。

随后,将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

通常通过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抗生素来杀死未融合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留下融合细胞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细胞称为杂交瘤克隆细胞。

然后,将杂交瘤克隆细胞进行克隆化。

将单个克隆细胞分离,分别培养成单个细胞克隆,并扩展培养。

接下来,用ELISA等技术对克隆细胞的细胞上清进行筛选,
以检验其对目标抗原的特异性。

只有对目标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克隆细胞才能被选择出来。

最后,收集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将特异性的克隆细胞进行扩增
培养,并收集细胞上清中的单克隆抗体。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制备出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用于特定抗原的检测、定量、纯化等实验和应用中。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抗体(antibody)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

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

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

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简称多抗。

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

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把用预定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制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 细胞杂交瘤。

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特征,既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快速增殖且永生不死,又能像脾淋巴细胞那样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通过克隆化可得到来自单个杂交瘤细胞的单克隆系,即杂交瘤细胞系,它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高度同质的抗体,即所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简称单抗。

与多抗相比,单抗纯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且能持续地无限量供应。

单抗技术的问世,不仅带来了免疫学领域里的一次**,而且它在生物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极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众多学科的发展。

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 Ko1er)和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两人由此杰出贡献而荣获198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原理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杂交瘤细胞及其后代所产生的抗体,具有单一、特异与纯化的特性。

该抗体在医学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的问世在现代免疫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家知道,当外源性物质在人体或动物血液中出现时,机体中有一些淋巴细胞便会做出反应,产生一些特殊的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

而那些外源性物质则称为抗原。

抗体与抗原能发生特异结合,从而清除异物,达到保护肌体的作用。

抗原不同,它所诱发的抗体也不一样。

如细菌或病毒表面存在着几种抗原,因此它们就会对应地诱发出几种不同的抗体。

过去人们为了获得抗体,就根据上述原理,反复注射某种抗原到动物(如兔、羊、马等)体内,然后从其血清中分离出所需的抗体。

长期以来,用这种经典方法得到的抗体,往往存在着两个严重的缺点:第一,这些抗体不是均质的,而是一种抗体的混合物,特异性差,效价低;第二,抗体的产生是有限量的,因为分泌抗体的成熟淋巴细胞寿命很短,一般只能存活几天,无法大量生产。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许多免疫学家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这一难题终于在1975年被国外两名免疫学家考勒和米尔斯坦解决了。

他们利用自己创立的杂交瘤技术,使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能在体外长期存活,并源源不断地分泌抗体。

这就是有高特异性和非常均质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原理并不十分复杂。

它是把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淋巴细胞与有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又称杂交瘤。

由于这些杂种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它们不仅能表现出淋巴细胞分泌单一抗体的能力,而且还能表现出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大量繁殖的本领。

就这样,取长补短,使杂交瘤变成了一座制造单克隆抗体的理想“工厂”。

目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步(图2-9)。

第一步: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取出受免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第二步:用选择培养基,选出杂交瘤细胞,逐一克隆或扩增,从中挑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第三步: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在培养瓶中扩大培养或注射到动物的体液中作为腹水癌生长,然后再分离纯化单克隆抗体。

(摘自《生物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