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并丧失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风俗习惯、言语文字、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文化形式,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传承。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民族自信的体现。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统延续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知识。

通过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让这些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让后代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我们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如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民间艺术等。

只有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才能保证这些技艺不断传承和发展。

其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不同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

此外,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的重要手段。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比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音乐和舞蹈等。

通过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形式,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也依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通过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和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要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付出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并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传统技艺、表演艺术、习俗习惯等非物质的文化成果。

保护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维护和弘扬民族团结和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和精神,对于民族认同和身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同时,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最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续人类智慧的传承,让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学习和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保护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才能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到有效地发展和利用,使其在当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两个方面,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应对措施。

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逐渐式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还使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美感,延续传统的精神力量。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培训和支持,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认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以及媒体等都应承担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

这些组织可以发起各种活动,如展览、培训、讲座等,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传播信息,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延续,并且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的关键是要传承人和接受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授和学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从基层开始,通过培养一批有传承意愿和能力的年轻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鼓励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学校教育也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教育和社会意义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总称。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文化表现形式,并通过代际传承子孙后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记忆,它联系着一个地区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资源,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特色和魅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主体,并提供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支持。

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和专业人士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广大民众也应担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学习、传承和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期而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解析

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解析

(a)封面 (b)内页图1 良渚遗址整篇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来源:作者自摄)106郑宏尖.中小学世界遗产教育:意义、内容和途径[J].教育研究,2009(6):106-110.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4-125.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刘振怡.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微观研究[J].学术交流, 2017(10):25-29.崔津泉.我国青少年群体性别角色发展“中性化”问题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4.李瑞,别治明.全球世界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论述[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7):24-29.吕彬江,曹品璞.城市环境和居民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84-85.胡海胜.中国世界遗产地教育:功能、现状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11-14.[1][2][3][4][5][6][7][8]参考文献适龄人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值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重要阶段,生理与心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稳定,也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5]。

对于世界遗产而言,青少年群体未来将是世界遗产问题与挑战的研究者、解决者,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实施者,他们的认识、态度和理念直接决定了世界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命运与前途[6]。

因此,世界遗产教育必须要抓住青少年这一重中之重,通过多种方法、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和宣传,让他们充分领略遗产魅力,自觉参与保护行动。

(2)世界遗产教育的深化需要强调政府作为。

政府在推进世界遗产教育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政府对世界遗产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深度和效果。

一般而言,成立专门的遗产管理机构、制订专业的遗产教育纲领计划、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有效促进遗产教育的良性发展。

特别是对于博物馆、遗产主题公园等遗产教育阵地,政府扮演着上级管理、业务指导、合作伙伴等重要角色,在经费来源、宣传推介、公共配套等方面对遗产教育给予正向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遗传下来并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资产,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如音乐、戏剧、舞蹈、民间工艺、传统医疗以及民俗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念和传统艺术的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危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消费主义的盛行,许多传统文化已经面临严峻的危机。

传统文化的消亡或流失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包括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失传传统技艺和知识的缺失等。

这些都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层或者失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它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增进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和理解。

再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文化产品。

最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持文化认同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自2006年启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选活动,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文化传承的缺失、资源的竞争和短缺、技艺传承缺乏制度化、成本较高等问题。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发挥专业组织和社区的作用等,这些都是非常切实的问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治理之道

“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治理之道

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 Art 2020年6月第13卷第2期Jun. , 2020Vol. 13 No.2文章编号:1674-3180(2020)02-0013-07“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治理之道骆威金晓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310013;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杭州311121)摘要:以往有关良渚古城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历史、文化、文物保护等领域,尚未嵌入治 理的整体性思维。

在“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基层治理难 题。

从“治理”的维度切入,探索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善治”“法治” “德治”“智 治”“共治”的“五治”路径,进而超越其生成场域,为国内国际其他大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区域 实践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良渚模式”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良渚;遗址;保护;发展;治理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Administrating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LUO Wei, JIN Xiaowei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cover archaeology, history, culture, and antiques, but neglected administration. It has become an administrative problem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ruins now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This article looks into the problem and tries to provide an imitable solution for the ruins as well as other heritages around the world.Key words : Liangzhu; ruins; protect; develop; administrate收稿日期:2019-10-31作者简介:骆威( 1973—),男,浙江诸暨人,主任,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学、历史学研究;金晓伟(1988—),男,浙江江山人, 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行政法学、社会治理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我国幅员辽阔,独特的人文气息、历史氛围造就了丰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险境之中,无疑是民族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使其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使古老非遗为当代所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各区域除了丰富的物态文化遗产,现存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也是多种。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移,加之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地区的民间传统技艺日渐减少乃至消亡,多数民间文化载体也不断流失。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丰富的物质生活,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尤其一些单纯依靠口头和行为来表达的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毋庸置疑,人是传承非遗最重要的因素,但由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冲击,各种现代文化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致使古老传统技艺难以得到传承,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再者一些颇有精湛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传艺的能力逐渐减弱,甚至已经丧失传承能力,有的传艺条件比较艰苦,加之,非遗的传承人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传承人感到见效太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增多,与同龄人相比经济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非遗传承人很难静下心来钻研技艺。

种种因素从而导致传承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状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地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化适度开发,发展到文化产业行列中,将其文化属性转化为文化产品,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在开发运用中,有的能很好地做到文旅融合,这样不仅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使非遗得以很好的重视、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1:53:23.4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崔浩轩[导读]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
崔浩轩文登新一中 264400
摘要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科研工作逐年增加。

贵州苗族良渚文化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形成鲜明的旅游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存在着旅游开发不成规模等问题,这导致贵州苗族良渚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以贵州苗族良渚文化为例,对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族良渚文化;资源开发;保护 1.良渚文化概述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

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

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一带山脉连绵,因而虽然形成的历史悠久,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能够较好地保存。

武陵地区是中国的文化的重要汇聚处,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廊”。

2良渚文化保护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华之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难以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前提和基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3良渚文化的保护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经济建设不断得到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虽然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操作上却显得不容乐观。

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良渚文化也处于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状态。

因而,良渚文化遗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4良渚文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4.1 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4.1.1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价值,创造经济利益。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的原因并探析其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2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程序正当原则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进行了明确规定。

依法行政,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靠程序来维护和保障行政公正。

因为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与行政执法主体比较,处于弱势和实际上的不平等地位,一旦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有些权利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可以得到救济也多为事后救济。

5结论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中,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和“创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民族的才能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在历史的长河、民间艺术的江海中“捕捞”那些珍贵的文化资源。

那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传承”与“创新”两股力量的冲击下,被注入新鲜的血液,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琼.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 刘正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苏琨.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