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中国科技网络——CSTNet

中国科技网络———CSTNet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钱华林计算机与通信1998年第1期综述中国科技网络(China Science and T ech olo g y N et -w ork )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中国Internet 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非正式的连接,连接手段简单,速度慢,以收发电子邮件为主;第二个阶段为完全的Intern et 连接,提供Intern et 的全部功能。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 是从1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
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 et 的连接,进行E -m ail 通信。
1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与X.25相连接,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在X.25网与Internet 之间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NPA C 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 用户进行E -mail 通信。
1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 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试验,开通了一条64kb/s 国际数据通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 AC),运行D ECnet 协议,虽然不能提供完全的I 功能,但经SL 机器的转接,可以与I 进行通信。
用户利用拨号线路和公用数据网,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 AX11/780(BEPC2.AT A NE ORD .EDU )上使用网络。
IHEPn et 仅作为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一个DECn et 子网。
有了64kb /s 的专线信道,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和X.25信道高出数十倍,通信费用降低数十倍。
大大地促进了Intern et 在中国的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再到算筹、算盘计算尺等。
这些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然而,计算机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1. 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机械计算机进行计算。
这些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的拓荒者,为后来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这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计算机的应用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
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了人类社会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分为机械计算机时代和电子计算机时代两个阶段。
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计算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综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的互联网接入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里程碑,展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蓬勃景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1978年,我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直接连接,同时建立了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
然而,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还很有限。
90年代初,我国逐渐迈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教育、科研和企业之间的通信中得到应用。
同时,宽带网络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得以大幅提升。
199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成功问世,为后来的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0年代初,我国互联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
200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了100万,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随后,手机支付、移动购物等新型服务应运而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以加快宽带建设,提高网络带宽和覆盖率。
201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6亿,网民渗透率达到45.8%。
互联网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互联网行业也催生了一大批创新企业。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崛起,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4年,我国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产业正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2017年,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成果显著,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领军者之一。
40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同时,为了保障网络安全,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
国产系统现状与发展综述

国产系统现状与发展综述国产系统是指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中国在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以下是国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综述:1. 现状:- 高端服务器操作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服务器操作系统如"麒麟"、"新版麒麟"等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相对较小。
- 桌面操作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桌面操作系统如"中标麒麟"、"中国牛"等在国内市场份额较小,受制于国际巨头微软、苹果等的竞争。
- 移动操作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移动操作系统如"鸿蒙"、"深度操作系统"等正在逐渐发展起来,但面临来自谷歌安卓和苹果iOS的竞争压力。
2. 发展方向:-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大投入,提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水平,如操作系统内核、系统架构、安全性等。
- 推动标准化和开放化:加强国内操作系统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高与国际操作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 深入应用领域:在特定领域进行系统优化和定制开发,满足国内用户的特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参与到国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中。
3. 支持政策:国家鼓励和支持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出台相关政策和计划,为国内企业提供政策和财税支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总之,国产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化和开放化、深入应用领域和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国产系统有望在未来实现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国内外计算思维研究与发展综述

国内外计算思维研究与发展综述一、本文概述1、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与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认识。
计算思维,顾名思义,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运用计算原理和算法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的提出,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密不可分。
在信息时代,数据和计算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计算思维则成为了人们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从背景来看,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也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反思和革新。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培养,而计算思维则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它要求人们运用计算原理和算法思维,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可计算的形式,并通过编程和自动化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国内外,计算思维的研究和发展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计算思维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际上也成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计算思维的研究和应用。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反思和革新。
它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思维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计算思维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不仅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更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如数学、物理、生物、经济等,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
在国外,计算思维的研究和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计算机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资源,推动计算思维的研究和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
国内外学者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不断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人工智能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们在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各种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国外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融合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
国内的物联网技术发展也日益活跃,各种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改变。
三、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国外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金融、医疗、电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大数据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种大数据平台和工具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支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
希望未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能够继续积极探索,共同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
【字数满足要求,结束撰写】。
第二篇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在过去几十年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院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数据库技术发展综述

数据库技术发展综述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 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倍受信息技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
当前, 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 数据库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组成核心, 更是未来/ 信息高速公路0 的支撑技术之一。
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有关数据库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 以求在对现有相关理论了解、分析的基础上, 对数据库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从而推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数据库发展文献的收集主要利用以下检索工具: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期刊库、维普中文数据库, SC I数据库以及网络搜索引擎Google。
文献收集的范围: 1993 ~ 2003年国内外相关文献。
检索策略及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学术期刊网和维普中刊数据库有两条相同记录, 搜索引擎Google两次搜索与高级搜索的最终结果有部分重复记录。
整理最终结果: 收集到相关文献23条,全部可以下载全文。
从SCI数据库中检索到505条相关记录,但其中最相关的题录信息仅24条。
2数据库技术发展的现状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关系数据库技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在90 年代初期曾一度受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巨大挑战, 但是市场最后还是选择了关系数据库。
无论是Oracle公司的Oracle9i、IBM公司的DB2、还是微软的SQL Serv er 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
Gar tnerDataquest 的报告显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的市场份额最大, 2000 年RDBMS的市场份额占整个数据库市场的80 % , 这个比例比1999年增长了15 % 。
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摘要:自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在收缩性、运算速度、开发成本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
工业领域、教育领域、军事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论述需要把握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前景;趋势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现状综述目前,计算机的应用趋于普及,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人们对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多,计算机成为一种支柱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的综合化、专业化特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例如智能化家电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一些经济政策的发展。
此外,基于各种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持续更新、改装等多种需求。
可以说,现在的计算机和技术发展是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自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结合其发展现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主要方向。
1.更有效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稳定性和速度必将更上一层楼。
从英特尔开发的微处理器来看,晶体管的集成已超过10亿个。
这意味着一台计算机可以使用和处理更多的处理器。
具体地说,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更加有效,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更加有效。
计算机管理更有效率,实现其间的协调。
2.更广泛。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在未来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逐渐将网络化渗透到各个领域。
可以想象,几年后,也许学生的书会被电脑取代,电脑很便宜,甚至出现一次性电脑。
综上所述,未来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将根据使用的便利性和频率,与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加密。
3.进一步深入。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深入发展主要指人工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
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
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
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
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
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
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
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
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
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这一时期,由于受国内外微电子业迅速发展的影响,加上集成电路的利润丰厚,国内出现一股电子热潮,全国建设了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为以后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工业基础。
. .通过对比会发现,美、日等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实验阶段到定型,再到批量工业生产,通常用4、5年时间。
到我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的时候,这些国家已先后进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规模生产阶段。
1975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又成功开发出当时属国内最高水平的1024位移位存储器,集成度达8820个元器件,达到国外同期水平。
.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又陆续研制出256和1024位ECL高速随机存储器,后者达到国际同期的先进水平;可以生产NMOS256位和4096位、PMOS1024位随机存储器;掌握了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起着重要作用的无显影光刻技术,可用于制造分子束外延设备;中科院上海冶金所还独立发展了制造集成电路所需要的离子注入机,并出口到日本。
..三.中国计算机事业短暂辉煌 .在1977年4月的全国微型机专业会议上,确定了中国微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参照Intel 8008的DJS-050系列五个机型,以及参照Motorola 6800的DJS-060系列四个机型。
这两大系列的样机于1980年前后陆续研制成功。
..在1979年11月陕西的微型机交流会上,参展的国产微型机有六十多个品种,包括我国当时速度最快、外部设备最齐全的微型机DJS-061-1 ..1982年,参考DG公司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产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DJS-153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同时,与NOVA-3机兼容的DJS-185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
..1983年,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自行设计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通过鉴定。
它是一个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
成为我国第四代计算机中的巨型机代表机型。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截止到1983年,16KMOS动态存储器研制成功,8位机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品种基本配套,4KMOS静态存储器进入小批量生产,高性能4位处理机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研制成功6800八位微处理器(仿制美国Motorola公司1974年推出的6800),甘肃天光电工厂生产出64位、256位、1024位双极型ECL存储器,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生产出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1981年),等。
另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研制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少基础材料基本达到生产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元件五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于1979年研制成功单片8080八位微处理器。
8080为美国Intel公司1974年的产品,西德仿制出该类产品是在1980年10月(Siemens SAB 8080A-C),苏联是在1986年(Eastern Bloc 8080 KP 580BM 80A)。
这标志着我们此时与美国的差距只有5年。
..这个时期,国际计算机行业出现两个新的变化。
一是美国IBM公司于1981年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从此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
第二个变化是微处理器(CPU)的研发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PC机的出现得益于CPU的价格不断下降和速度不断提高。
PC机出现后,国外一些从事计算机研制的科研人员逐渐独立出来,专门从事CPU设计。
. .1983年2月召开的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上,我国把生产IBMPC 兼容机定为发展方向,提出“照着IBM的PC做”。
所谓“照着IBM 的PC做”,并不是现在电脑市场上的攒机,实际上当时没有任何设计图纸可供参考,完全靠自己摸索。
.“银河I”巨型计算机,这项工程耗费1亿元人民币,由于片面追求国际最先进技术,忽视了国内相关部门的协调、促进和合作,硬件大量从国外购买,没有使我国的整体技术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此时国内一些具有实力的集成电路科研和生产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经费进行技术开发和设备改进,生产的计算机硬件没有得到一展身手的机会。
这样,国际上早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我国却在迈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途中慢了下来。
.1984年,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为我国的大量技术引进提供了机遇。
在大量进口汽车、彩电、冰箱生产线的同时,各科研、制造单位和大专院校大量引进半导体器件生产线。
从1984年到“七五”末期,先后共引进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
由于当时“巴统”的禁运政策,引进设备基本上都是国外已淘汰的。
.四. 中国的计算机业遭重创 ..进入90年代,我国仍然延续了研发经费的低投入,除了1993年之前的几年受国际封锁的影响有了点紧迫感,R&D/GDP略微超过0.70%以外,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80年代的水平,其中1995和1996连续两年下跌到0.60% 。
.1989年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结束,美国政府严格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性能计算机,除了要付出高额的采购费用外,还要把服务器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中,由洋人监控,以防止用于其他目的。
中国因技不如人而饱受屈辱的情形可想而知。
.1993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曙光一号诞生;1995年曙光1000诞生,它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产品的技术相近,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由于国内微电子业近十年的技术停滞,这些高性能计算机没有实现完全国产化,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
例如,曙光一号采用美国Motorola公司1989年底推出的M88100商业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移植了美国IBM公司的AT&TUNIX。
后来的国产计算机,也都没有“中国芯”。
.1990年,中国大幅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微机市场。
顷刻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长城、浪潮、联想等国内公司溃不成军;1991年由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更是让中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
由于绝大多数整机企业积压了高价买进的芯片,从而背上巨额亏损的包袱,一家家整机厂商前赴后继般悲壮地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
长城、浪潮和联想也都元气大伤;1992年,国家实施控购,进一步使中国PC整机制造业进入发展的低潮。
此后,国内的计算机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微机组装。
相比之下,同样是面对外国计算机企业的竞争,由于日本非常注意对本国企业的保护,规定进入日本市场的微机必须支持日语环境,从而使美国微机难以进入日本市场。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方面,国内企业继80年代中后期陆续亏损后,90年代纷纷倒闭,国内集成电路工业逐步变为三资企业为主的局面。
据专家估计,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微电子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
.五后续的发展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
此后龙芯二号问世,龙芯三号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中。
..此时的国际CPU市场,除了美国、日本一些高端机型的专用CPU,以及苹果公司的PC专用CPU以外,主要被美国的Intel和AMD两家公司垄断,两家的市场份额约占98%。
第三家是我国台湾的威盛公司,但它是1999年连续收购了美国两家制造CPU的小公司之后,才进军处理器市场的,因此尽管威盛公司也打着“中国芯”的牌子,但严格地说仍属于美国芯。
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近二十年无“芯”的历史。
综上所述,中国的计算机业虽起步晚,发展进程曲折,但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并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文献1]许良英等,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第一版,1999第二版。
..[文献2]周蕾,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文献3]孙凝晖,计算所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文献4]李国杰,从103机到曙光机——中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研制历程回顾.[文献5]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药学55班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