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案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色彩、人物等艺术特点;(2)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画中描绘了哪些场景?”(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上有行人、车辆、船只、店铺等。

2. 讲授作者、时代背景(1)教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3. 分析艺术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等,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画面广阔,层次清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人物刻画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6. 作业布置(1)学生复制《清明上河图》的某个场景,锻炼绘画能力;(2)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观后感,培养写作能力。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清明上河图》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具:《清明上河图》画卷、相关PPT、视频资料等。

教学场地:教室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Step 2:欣赏画卷(10分钟)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学生欣赏并自由发表对作品的初步感受。

Step 3:作品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Step 4:文化解读(10分钟)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解释《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出的宋代都市生活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来源的绘画或手工艺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宋代艺术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2. 综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学生在观察画卷时,可能难以识别出各种细节,如人物表情、建筑风格等。教师需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2)艺术特色的分析与应用
-学生可能对构图、用色、笔法等艺术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创作。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并运用这些艺术特色。
(3)文化传承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故事,强调作品的历史价值。
(2)分析画卷的主要场景、人物、建筑、动植物等细节描绘,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北宋时期生活风貌。
-指导学生关注画卷中的市井生活、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等,以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
(3)学习《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如构图、用色、笔法等,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画卷中的细节描绘理解不够深入,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构图、笔法等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绘画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将考虑在课堂上增加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的北宋时期社会风貌,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清明上河图》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画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其绘画技巧独特、题材新颖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了解北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略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

2.能够分析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3.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4.了解北宋社会的生活特点。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图片、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古代绘画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绘画的发展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

2.展示:《清明上河图》(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全貌,学生可以自由观看。

3.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着重介绍其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4.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清明上河图》中有关生活场景的细节,如:人物的衣着、交通工具、建筑的风格等,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亮点。

5.学生发言(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讨论,扩展学生的思维。

6.欣赏与分析(15分钟)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各个细节,并对其中的一幕或一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

7.思辨与展示(20分钟)学生们用素描纸和铅笔,对《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进行绘制,并解释图中的元素意义。

8.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学生提问,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清明上河图》的讲解或艺术表演。

2.学生可以根据《清明上河图》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体现自己对古代都市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对北宋社会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大班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大班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大班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之美。

2.增加孩子对油画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3.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2.学习使用不同的笔画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纹理。

难点1.理解《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内涵。

2.技巧组合笔画,在绘画中表达感情与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讲解其历史意义和画家思想。

2.演示物体原型的绘制。

如:小桥、街道、房屋、河流、树木等。

3.指导学生以不同的笔画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纹理。

4.整合各部分进行创作。

方法1.利用影像资料和文字来了解国画的基本构成和表现方法。

2.指导学生多余香港博物馆,北京故宫等地观摩和感受优质文化知识。

3.通过画家讲述,小组合作,交谈等方式提高学生绘画技能并自由创作。

四、教学准备1.清明上河图富丽堂皇宣传海报。

2.国画纸、国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3.展示播放设备—听课教室的多媒体及苹果手提电脑。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清明上河图》1.让孩子们观看海报,并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特点。

让他们感受到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

第二步:绘制物体原型2.演示如何绘制小桥、街道、房屋、河流、树木等各种物体原型,并指导孩子们模仿绘制。

第三步:学习不同的笔画3.教授各种不同的笔画的使用方法,并让孩子们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

第四步:整合各部分创作4.让孩子们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整合绘制好的物体,进行整体创作。

要求较高,需要他们运用到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步:展示成果5.让孩子们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互相欣赏、评论。

六、教学评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检查”,可采取肢体语言,小组交流、对自己创作的直观认知并听取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图片的评价,以便及时纠正调整教学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1.学生理解《清明上河图》的时间有限,在下一次补课中应加强讲解;2.现在孩子们看到的是影像,一些线条的表达颜色过于简单,下一步应该加强线条营造能力;3.由于时间问题,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国画笔法在自己的图片上表达自身的情感还不能完全表达。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六章第二节,《宋代绘画与风俗画》。

详细内容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分析此画作,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画的特点,掌握《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掌握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宋代画作,引导学生关注宋代绘画艺术,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明上河图》。

2. 新课导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展示《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画作的魅力。

3. 课堂讲解:(1)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从人物、建筑、场景等方面分析画作内容,了解宋代社会生活。

(2)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技法等方面的特点。

(3)历史价值探讨:讨论《清明上河图》在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进行现场绘画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画作中的典型人物或场景,分析其绘画技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细节,并进行绘画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2. 内容:(1)作者:张择端(2)创作背景:宋代社会生活(3)画面内容:人物、建筑、场景(4)艺术特点:构图、线条、色彩、技法(5)历史价值: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清明上河图》为素材,进行一次绘画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教案Qingming Riverside teaching plan
清明上河图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
(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激发兴趣导语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

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

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
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
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
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

有条件的可指
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
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中的风俗人情者》或《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
中相应减去第3条)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