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_省略_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述评及展望

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述评及展望张勇【期刊名称】《日语知识》【年(卷),期】2016(004)003【摘要】With rapid globalizatio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China is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foster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This study reviews the ifndings of studi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more work should be don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or future empirical study. First, we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comparing academic hours and exploring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Second, we should improve research design and adopt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Third, we should inno-vate the content and activiti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在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作者:郭桂然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1期摘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跨文化沟通课程以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文章对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同时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来论证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课程;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214-02世界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教育体系大都把思辨能力作为学生的重点能力来培养,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之一,发展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的高等学校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1]。
这就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
跨文化沟通课程以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亦为批判性思维能力。
“特尔斐”项目的双维结构模型认为思辨能力包括分析、评价、推理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好奇、灵活、开放等的情感特质[2]。
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较为权威的是Michael 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运用其应该具备的本民族和异民族的知识,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标准去解释和分析评价异文化中的文本和事件的能力[3]。
不难看出,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诸多重合之处,这也为我们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
大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调查及实证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调查及实证研究[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不良后果。
究其原因,就是在教学中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对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程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测试,并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说明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必要性,并对文化教学导入的模式和英语教学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语言交际;跨文化语用失误;社交语用能力;实证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交际能力并不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培养。
这些研究从文化因素入手,或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显性教学(Explicit Teaching)对提高非母语者理解会话含义能力的作用,或从理论上对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了很多探讨(Kasper, 1997)。
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大多仅从理论上对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但实证研究为数很少。
我国学者对英汉文化语用差异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国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出了培养中国EFL学生文化语用能力的几个切入点。
跨文化交际语用研究对于外语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方法,增强学生对于不同语体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整体研究,强调语言的应用,强调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注重言语行为的六要素,即说话者、听话者、话题、交际方式、时间、地点的统一。
由于英汉社交语用差异的客观存在,学习者只有拥有足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社交语用能力,才能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成功的交际。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如何将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以使学生能适应当今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是一个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

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作者:冯金金, 陈永捷, 申瑞民, 中野美知子, Feng Jin-jin, Chen Yong-jie, Shen Rui-min, Michiko Nakano作者单位:冯金金,陈永捷,申瑞民,Feng Jin-jin,Chen Yong-jie,Shen Rui-min(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中野美知子,Michiko Nakano(早稻田大学,东京,1698050)刊名:外语电化教学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年,卷(期):2015(2)参考文献(35条)1.De la Fuente M Is SLA interactionist theory relevant to CALL?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in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2003(16/1)2.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33.Ellis,R;X.He The role of modified input and output in the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word meanings 1999(21)4.Foster P;A.Ohta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and peer assista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2005(26/3)5.Gass, S Selected Works of Susan Gass on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6.Gass,S;L.Selinker Second Lan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 Course(3rd Edition) 20087.Gass,S;Mackey A.L;Ross-Feldman Task-based interactions in 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settings 2005(55)8.Gass,S;Mackey A;T.Pica The role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1998(82)9.Gass.S;E.Varonis Variation in native speaker speech modification to non-native speakers 1985(07)10.Kondo,Y;S.Oya;M.Owada;K.Ueda N.Murao Cross 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Social and Global Issues) 2014rsen-Freeman,D;L.Cameron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12.Long,M.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1983(04)13.Mackey A 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2000(21)14.Oliver R The Patterns of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in Child Interactions 2002(86)15.Pica T Research on negotiation:what does it reveal about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conditions,processes,and outcomes 1994(44)16.Ross-Feldman, L Task-based interactions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exploring the role of gender 200517.Shekary & Tahririan Negotiation of meaning and noticing in text-Based online chat 2006(90)18.Smith, B Taking students to tasks:task-base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ed interaction in the ESL classroom 200119.Smith B Computer-mediated negotiated interaction and lexical acquisition 2004(26)20.Swain,M;pkin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wo adolescent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working together 1998(82)21.Warschauer M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practice 1997(81)22.Yilmaz Y Task effects on focus on form in 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1(95/i)23.方文礼意义协商与外语焦点式任务型教学 2005(01)24.顾佩娅;朱敏华网上英语写作与项目教学法研究 2002(06)25.刘吉林;莫爱屏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2014(10)26.刘学惠;钱薇薇协商互动与即时输出:课堂语言学习探微[期刊论文]-{H}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1)27.马冬梅影响互动性交际中意义协商的主要因素 2004(07)28.乔丽娟任务特性对意义协商质与量的影响 2007(03)29.王洁卿计算机中介交流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2012(44)31.汪清外语环境下任务类型、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研究 2011(34)32.张荔;盛越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网络支持系统--以明尼苏达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为例 2013(03)33.郑佩芸彩式协商的多视角研究和思考 2007(05)34.郑佩芸不同英语水平对子组合的语言输出和互动模式研究——给予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实证探索 2011(03)35.郑佩芸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口语能力培养研究 2011(05)引用本文格式:冯金金.陈永捷.申瑞民.中野美知子.Feng Jin-jin.Chen Yong-jie.Shen Rui-min.Michiko Nakano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电化教学 2015(2)。
教育辅助工具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促进

教育辅助工具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促进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领域,辅助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教育辅助工具在这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促进。
一、电子词典电子词典作为一种常见教育辅助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查找目标语言的词汇,还能提供多种语音和例句供学生参考。
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电子词典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不同语言词汇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输入目标语言的词汇来获取相应的释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其次,电子词典提供的语音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目标语言的发音,从而提升他们的听说能力。
这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发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其他语言母语者进行互动。
二、网络交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
而网络交流平台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通过与母语者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观念和习俗,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此外,网络交流平台还为学生提供写作和口语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和习俗。
例如,通过观看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庆典的视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和习惯。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时,既能够学习到知识,又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大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跨文化意识、沟通能力不足、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技能等问题普遍存在。
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有助于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砠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促进他们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可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个人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1.3 研究意义跨文化能力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来适应和应对这种跨文化环境。
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制定相关的培养策略和措施,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深入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和提升跨文化能力的积极性。
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全面理解和评估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本文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能力的多维度特性,并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量表。
通过这一量表,我们希望能够准确衡量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指出其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还涵盖了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策略等多个维度。
接着,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了一套包含多个指标的评价量表,每个指标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通过这一量表,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与不足,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还就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建议,旨在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量表,全面分析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一代青年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评估,学术界和实践界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展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能力,它涵盖了语言沟通、文化理解、文化适应、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不仅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构建,还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和培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Byram的跨文化能力模型,该模型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四个方面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构成。
Fantini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模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型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
在跨文化能力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跨文化沟通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教育领域中,有必要通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仅仅学习跨文化沟通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个体能够独立、全面地分析和判断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契合事实的观点和论证的能力。
它对于学生在跨文化沟通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因为在跨文化沟通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来思考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那么,如何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下面将介绍一项关于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该研究选择了一所大学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了一批学生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而对照组接受了一般的跨文化沟通课程。
在课程结束后,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讨论会的方式采集了学生的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在思辨能力方面,接受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他们能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更独立地思考,并能够提出合理、契合事实的观点和论证。
而对照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差。
实验组学生在跨文化沟通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释。
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跨文化经验和案例,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思考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理解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观点。
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这项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冯金金: 女, 博士生, 讲师。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二语习得。 陈永捷: 男, 教授。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 教学法。 申瑞民: 男, 教授。研究方向: 多媒体网络协同工作。 中野美知子: 女, 教授。研究方向: 跨文化远程教育、 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14. 04. 23 ( 初稿)
· 10·
冯金金等: 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
472 ) 。Shekary & Tahririan ( 2006 : 558 ) 认为同步实时计算机辅 助交流的这种混合特性( hybrid nature) 使在线意义协商成为协 作式二语学习的有效工具 。 该研究发现学习者确实会关注语 言形式, 且语言相关协商片断( Language Related Episode,LRE) 远远超过非在线条件的研究结果 。这表明, 在线媒介能促使对 这 话者注意到有问题的语言形式( problematic linguistic forms ) , 是判断基于文本的在线交互可对二语习得发挥积极作用的重 要依据。 De la Fuente( 2003 : 4781 ) 对比了学习者通过面对面交互 发现两 与网络文本交互完成任务并讨论目标词汇的互动过程, 种模式对学习者书面接受性及产出性词汇习得同样有效, 且一 周后仍保持词汇习得效果 。但是, 网络文本交互模式对学习者 尤其是口语产出方面效果略逊一筹 。 两种模式对 的口语能力, 接受性口语词汇习得研究结果尚无令人信服的结论 。 Smith( 2001 : 8 ) 对学习者在基于任务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 文本同步交流进行研究后发现, 任务类型与交互量及交际策略 有明显关联, 但关联的模式和面对面口语环境下不一致 。 研究 者对此 所 知 甚 少, 这项研究还处在自身发展的初始阶段 ( Smith, 2004 : 398 ) , 需要更多学者对不同学习者在网络交互环 境下完成不同任务的情况进行研究, 以明确任务对基于文本和 基于语音的网络交互的效应及最终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信息技 术 的 迅 速 发 展 使 电 信 合 作 教 学 成 为 可 能 ( War1997 : 472 ; 顾佩娅、 schauer, 朱敏华,2002 : 6 ) 。 本文研究在跨 国合作课堂中, 不同国家英语学习者的意义协商与学习者结构 对信息时代如何设计 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网络外语课堂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 具 有 启 动 转 变 功 能 ( Gass & 言发展 变 化 起 催 化 剂 的 作 用, Selinker, 2008 : 293 ) 。 互动研究者们称, 互动的特征 ( 意义协 商) 最终会影响学习者二语语法的心理表征 ( Mackey,2000 : 559 ; Oliver, 2002 : 99 ; Foster, 2005 : 405 ) 。 Long ( 1983 : 127 ) 解释说, 互动促进习得, 因为“正确的形 意义组合通过正面证据和包含正面证据的负面证据得到强 式化。错误的形式意义组合因为负面证据或较长时间缺乏输入 ”互动( 意义协商) 支撑而变得弱化或在某些情况下彻底放弃 。 具有同 时 强 化 目 标 语 言 ( target language ) 和 减 少 非 目 标 语 言 ( nontarget language) 的作用。 研究发现, 影响意义协商过程的因素有会话者母语类型 ( 非 / 本族语等) 、 语言能力、 性别、 互动环境、 任务类型及其他社 会语言学因素 ( Ellis & He,1999 : 287 ; Gass & Varonis,1985 : 38 ; RossFeldman,2005 : 36 ; 汪清,2011b: 76 ; 马冬梅,2004 : 33 ) 等。本文将研究网络实时互动环境下, 会话者母语异同及 不同任务类型与意义协商过程的关系, 这对外语教学实
( 1. 上海交通大学, 200240 ; 2. 早稻田大学, 1698050 ) 上海, 东京,
要: 本文旨在研究 60 名母语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国联合英语课堂( LiveOn Joint Session) 中交
“注 意 ” 互时的意义协商, 探索计算机辅助交流是否能促进中国大学生在意义协商时 并 习得 目 标 词汇。60 名 学 生协 作 完 成双向信息差拼图任务( Jigsaw task) 、 同话题讨论及自由话题 交 流等三 项 任务。 研究 结果 显 示, 意义协商 多 发 生在母 语 不同的学生间, 中国大学生在三项学习任务中使用明显不同的意义协商策略, 其中拼图任务激 发的 意义协商 量 最 多。 在 拼图任务中, 中国大学生完成含目标词的词汇前测、 后测及延后测, 结果表明, 后测与 前测、 延后测 与 前测均 有显著 差异。 研究结果说明, 在基于网络的跨国合作教学模式下, 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实时 计算机 辅 助 交 流 时 有更 多 意义 协商发生, 拼图任务较指定话题及自由话题讨论更易引发网络环境下的意义协商, 且有效促进中 国 大 学 生 注 意 并 习得 目 关键词: 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 意义协商; 跨文化合作教学; 二语词汇习得 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5795 ( 2015 ) 0300100007 文章编号: 1001莫爱屏 了大学 英 语 写 作 课 堂 中 的 网 络 支 持 系 统 。 刘 吉 林、 ( 2014 : 37 - 42 ) 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证 研究。郑佩芸( 2011a: 61 ; 2011b: 32 ) 基于 QQ 的文本互动实证 研究指出 QQ 讨论是口语拓展的一种方式, 并对该教学模式进 81 ) 研究指出, 行了评估。De la Fuente( 2003 : 47网络交流与面 网络交 对面口语交互对口语词汇输出影响效果不一致 。 因此, 互与二语发展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证明 。
第 162 期 2015 年 3 月
外语电化教学 TEFLE
No. 162 Mar. 2015
*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檧殌
檧檧檧檧檧殌
外语教育技术
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 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
1 1 1 2 冯金金 , 陈永捷 , 申瑞民 , 中野美知子
檧殌
Hypothesis) 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互动假说提出以来, 国外诸多 58 ; Mackey,2003 : 学者对意义协商作了研究( Gass,1985 : 373566 ) 。2000 年至 2014 年国内 CSSCI 检索期刊及外语类重要 期刊发布 15 项相关研究, 主要探索影响意义协商的因素( 马冬 2004 : 32 ) 、 梅, 意义协商与任务教学 ( 汪清,2011b: 75 ; 乔丽 2007 : 137 ; 方文礼,2005 : 23 ) 、 娟, 意义协商过程与语言输出 ( 汪清,2011a: 43 ; 刘学惠、 29 ) 及形式协商 钱薇薇,2007 : 25( 郑佩芸, 2007 : 76 ) 等。中国学生与非英语母语的其他亚洲学 生在实时跨国英语互动课堂中的意义协商研究未见报道 。 跨文化合作教学指借助网络连接不同国家的两个或多个课 堂, 建立基于网络的合作教学模式( 顾佩娅、 朱敏华,2002: 3 ) 。 2000 年至 2014 年国内 CSSCI 检索期刊发布 13 项相关研究, 主 学习者对网络交互的态度调查 、 在线 要对网络环境进行描述 、 写作及口语测试、 网络语料库、 计算机技术翻译软件介绍及网 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石化现象研究等 。关于在线交互, 张荔、 盛 越( 2013 : 41 - 46 ) 以明尼苏达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例, 介绍
1. 4
任务
任务按特征可分单向和双向( Gass & Varonis,1985 : 39 ) 、
趋同和发散、 闭合和开放、 计划和无计划及聚焦和非聚焦任务 ( Yilmaz 2011 : 118 ) 等。 Ellis ( 2003 : 86 ) 研究发现, 包含下述特 征的任务能引发较多互动协商: 任务熟悉度低、 要求信息交换、 双向信息差( information gap) 、 闭合式任务结果、 零背景信息支 撑、 人文或伦理话题及叙事语篇类型等 。 Pica ( 1994 : 495 ) 对五 类任务诱发意义协商的效果排序, 依次为拼图任务、 信息差任 务、 解决问题任务、 做决定的任务及交换意见任务等 。 其中, 拼 图任务能最大限度地让会话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中介语修正过 程中, 而中介语修正与成功二语习得有紧密关系 。 但 Swain & Lapkin( 1998 : 322 ) 称, 拼图任务是典型的交际型任务, 关注意 义胜于语言形式, 因此他们不是将学习者注意力吸引到语言形 式的最佳任务类型。 Pellettieri ( Yilmaz 2011 : 118 ) 发现增加学 习者互动后的语篇撰写任务能引发更多意义协商, 且意义协商 多关注形态句法特征。 本文将研究网络环境下不同任务与意 义协商的关系。
意义协商( Negotiation of meaning ) 是互动假说 ( Interaction
1
1. 1
文献综述
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
Mediated Communication ) 按信 计算机辅助交流( Computer-
息传递延迟时间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交互模式 。 实时计算 Mediated Communication ) 具 机辅助交流( Synchronous Computer有对话实 时、 语 轮 短 小 等 面 对 面 交 流 的 特 征 ( Yilmaz,2011 : 115 ; 王洁卿,2012 : 778 ) , based writ也具有书面语交流( Scriptten communication) 的特征, 例如信息以视觉方式呈现 、 可重复 阅读及处理时间延长等( Smith,2004 : 366 ; Warschauer,1997 :
1. 2
互动及意义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