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分类
计算机设计竞赛(大赛简介)

附件4: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介1.大赛历史“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下面简称“大赛”)的前身是“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始创于2008年,开始时参赛对象是当年在校文科类学生。
在第三届开始,因得到理工类计算机教指委的参与,参赛对象发展到当年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
至第五届,又因得到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的支持,参赛对象遍及当年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
“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决赛时间在当年7月20日前后开始,直至8月下旬结束。
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44场次。
具体说来,2008年与2009年两届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单独主办;2010年与2011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
2012年开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
2018年(第11届)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及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主办。
大赛先后受到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陈国良(中科院院士、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廉(原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晓明(原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王路江(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向农(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等有识人士的肯定与支持,特别是周远清会长自始至今一直关注、支持、指导和帮助大赛,他们先后出席了相应大赛决赛的现场活动或颁奖仪式。
2.大赛性质(1)大赛始终以“三安全”(竞赛内容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为前提,内容遵循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保证大赛内容不出问题;大赛委托承办学校依据国家财务规定主管经费,大赛组委会不管钱,以保证经济上不出问题;大赛把参赛人员(包括选手、教练、评委,以及与大赛相关的志愿者等其他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以保证参赛人员的人身安全。
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与分类

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与分类1.软件应用与开发类包括以下小类:(1)网站设计。
(2)数据库应用。
(3)虚拟实验平台。
2.微课类包括以下小类:(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片段微课。
(2)“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片段微课。
(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片段微课。
(4)“Internet 应用”课程片段微课。
(5)汉语国际教育微课。
(6)中、小学数学微课。
3.数字媒体设计类普通组(参赛主题:空气)包括以下小类:(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
(2)计算机动画。
(3)计算机游戏。
(4)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
(5)移动终端。
(6)虚拟现实。
(7)DV 影片。
(8)其它。
4.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组(参赛主题:空气)包括小类与3相同。
数字媒体设计(“空气”主题)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竞赛的专业清单如下:(1)教育学、教育技术专业(2)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3)广告学专业与广告设计方向(4)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6)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7)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8)工业设计专业(9)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10)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制专业(11)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专业(12)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若有调整,参见大赛网站。
5.数字媒体设计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微电影组微电影参赛主题为:中华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民国前)、优秀的传统道德风尚(民国前),以及现当代汉语国际教育。
6.数字媒体设计类中华民族文化组(参赛主题: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建筑)包括以下小类:(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
(2)计算机动画。
(3)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
7.动漫(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有关本组的参赛要求,参阅大赛官网发布的“2015 年(第2届)中国大学生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大赛比赛方案”。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程序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程序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程序(Chinese University Computer Contest, CUPCC)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大学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们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水平,促进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
CUPCC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全国性高校计算机竞赛,它自2002年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大学生参加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主要国家级活动之一。
大赛分三个等级:省/市级、大学级和高等教育部级。
大学级比赛由各省/市计算机学会协调主办,省/市赛终获准入决赛;高教部级比赛由教育部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CIST)主办,该赛事被视为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竞赛的最高级别。
比赛分为多个项目,如程序设计、微软技术创新大赛、网络编程挑战赛、优化竞赛等,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专业要求和评分标准,重点考察和测试比赛者的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代码技术、分析逻辑以及参赛报告书等综合能力。
程序设计是CUPCC的重点活动,要求参赛者使用编程语言分析和解决特定问题,并上传程序代码,以实现特定功能。
参赛者还需要分析问题,设计程序结构,调试和测试程序,提出可靠的解决方案,并用清晰的表达把解决方案的步骤和原理记录下来。
CUPCC拟定了严格的评审标准,以评选入围决赛的最佳选择。
评审小组将依据参赛者在程序设计、算法分析、调试以及报告书编写等方面的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审,并根据参赛者的作品,把取得最佳成绩的选手颁发“最佳程序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等荣誉。
总之,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程序(CUPCC)是一项旨在促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科学能力的重要活动,参赛者需要深入思考问题,科学设计程序,参赛作品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才能获得最高荣誉。
参赛过程有助于参赛者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对他们未来技术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科教之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张 玮,徐 勇(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摘 要:笔者对2012年到2018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比赛主题和分类设置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发展的变化,着重介绍了安徽财经大学参加5届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具体情况,总结收获,分析了不足,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竞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根据国家有关“新工科建设”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激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素养,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业务型的复合型人才,而特地设置的全国性的比赛。
随着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一届届的成功举办,引起很多人学校师生的关注,参加该比赛的学生每年都在大幅度提升,参加和申请承办该项赛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2017年参赛学校已经超过400多所,参加比赛作品也超过5000多件。
2014年,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学生代表安徽财经大学组队参加的第七届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
截至2018年4月,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已连续参加5届计算机设计大赛。
该项赛事已成为安徽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大学省学科竞赛的B 级赛,每年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比赛培训,举办校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赛。
2017年,经过校内宣传,校内培训,赛前辅导,作品评析等过程,共收到校内作品75件,向安徽省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推荐作品40件,获得省赛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优胜奖18件,获得向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推荐作品3件。
1 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发展1.1 比赛主题选择的变化从2008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第一届举办开始,数字媒体,微课设计类是每一届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中的学校和学生团队最多,这些类别每一届都有一个大赛参赛主题,从2012到2018年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大赛主题见表。
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分类

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分类一、大赛内容分类大赛内容共分:(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教学辅助,(3)数字媒体(简称数媒)设计普通组,(4)数媒设计专业组,(5)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7)数媒设计动漫游戏,(8)软件服务外包,(9)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10)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11)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又名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简称“人工智能”)等11类(组)。
各类(组)下面分设若干小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1.1 小类(1)Web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物联网与智能设备。
1.2 说明:(1)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
(2)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以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
(3)若智能类作品作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到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则应报本组的比赛。
(4)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5)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6)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7)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2.微课与教学辅助2.1 小类(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年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2.2 说明(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ACM-ICPC)是一项旨在促进世界范围内大学间计算机暨创新、协作和竞争的竞赛。
ACM-ICPC起源于南达科他州立大学,自1977年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并被誉为世界计算机科学的奥林匹克。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队程序设计竞赛是ACM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大学生们的计算机资讯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编程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队程序设计竞赛由多个轮次组成,包括区域预赛和全国总决赛。
预赛和决赛均为全程英文考试,每队三人参加。
预赛主要是分地区进行比赛,晋级的队伍将进入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由最优秀的大学生竞赛团队参加,每队三名队员。
比赛时间通常是五个小时到七个小时之间,考试内容涵盖算法、数据结构、图论、动态规划等计算机竞赛常见的问题。
ACM-ICPC竞赛旨在锻炼大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比赛中不仅会测试选手的计算机机能,也会测试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
比赛过程中需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完成复杂问题的解决。
一般来说,大赛的整个比赛中选手在机器上作答,时间有限,而且不能使用笔记本电脑等外部设备。
因此,ACM-ICPC比赛既考察了选手的编程能力,也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专业和协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对于大赛来说,最为重要的是选手们的能力提升。
大赛不仅考量选手的知识水平,更考察选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有助于帮助有志于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
此外,由于ACM-ICPC比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专业性,一些出色的选手甚至有可能在赛场上被各大知名公司和机构看中,成为优秀的IT人才。
总之,ACM-ICPC比赛不仅是一场旨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竞赛,更是一场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大赛。
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要求

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要求
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参赛对象:一般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有些比赛可能还要求参赛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设计基础或相关专业知识。
2. 参赛人数:每个参赛团队的人数一般有限制,具体要求根据比赛项目而异。
例如,有些比赛可能要求每个团队由1-3人组成,而有些比赛则可能允许更多的成员。
3. 作品要求:参赛作品需要符合比赛的主题和要求,可以是软件应用、网站设计、移动应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作品。
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实际需求。
4. 提交要求:参赛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品,并按照比赛要求提交相应的文档和资料。
提交的作品需要符合格式要求,且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参赛要求,如遵守比赛规则、尊重他人作品、不得抄袭等。
参赛者需要认真阅读比赛规则和要求,确保自己的作品符合要求,并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2018年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安排表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等
建筑学院
B
58 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筑学院
B
59 安徽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安徽省教育厅
建筑学院
B
60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教育部等部委
教务处
A
7
4 3 3 4
5 1
第 2 页,共 2 页
安徽省教育厅
计算机学院
B
45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教育部等部委
团委
A
46 安徽省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教育厅、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 团委
B
47 “昆山花桥杯”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含省 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举办
团委
B
48 赛 全) 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教育部
影视传媒学院
2018年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安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1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3 安徽青年创业大赛
4 安徽省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
5 全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
6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7 安徽美术大展•艺术设计展
8 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
9 安徽省动漫大赛
10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商贸学院
B
36 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
安徽省教育厅
商贸学院
B
37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商业统计 商贸学院
B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ERP管理大赛
学中会国高等教育学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分类一、大赛内容分类大赛内容共分:(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教学辅助,(3)数字媒体(简称数媒)设计普通组,(4)数媒设计专业组,(5 )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7)数媒设计动漫游戏,(8)软件服务外包,(9)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10)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11)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又名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简称“人工智能”)等11类(组)。
各类(组)下面分设若干小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1.1小类(1)Web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物联网与智能设备。
1.2说明:(1)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
(2)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以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
(3)若智能类作品作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到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贝U应报本组的比赛。
(4)每队参赛人数为1 - 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5)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6)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7 )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2 •微课与教学辅助2.1小类(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年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 (4)虚拟实验平台。
2.2说明(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
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
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
(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
(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
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
(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
(5 )每队参赛人数为1 - 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6 )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8)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3 •数媒设计普通组 (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3.1小类(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
(2)交互媒体设计。
(3)DV影片。
3.2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
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
(2)数媒设计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评比。
(3)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4)专业组作者清单见 4.2 ( 4)中所述。
(5)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6)交互媒体设计,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版式设计。
(7)每队参赛人数为1 - 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4.数媒设计专业组 (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4.1小类(1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
(2 )交互媒体设计。
(3)DV影片。
(4)环境设计。
(5)工业产品设计。
4.2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
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
(2)数媒设计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评比。
(3)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4)专业组作者清单:①艺术教育。
②广告学、广告设计。
③广播电视新闻学。
④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制。
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⑥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
⑦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⑧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
⑨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
⑩其它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与设计、影视等相关专业。
(5)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6)交互媒体设计,需体现一定的交互与互动性,不能仅为版式设计。
(7)环境设计的含义限指有关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场景雕塑、绿化、道路)设计等。
(8)工业产品设计的含义限指传统工业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的工具或设备等工业产品设计。
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
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9)每队参赛人数为1 - 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10)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2)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5 •数媒设计1911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5.1小类(1)微电影。
(2)数字短片。
(3)纪录片。
5.2说明(1)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参赛主题为:①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名胜古迹。
②先秦主要哲学流派(道/儒/墨/法/名等)。
③以唐诗宋词为代表歌颂中华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
④优秀的传统道德风尚。
⑤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国画、汉字、书法、技艺等。
(2)主题内容、情节均严格限在1911年前,人物、服饰、道具等必须与作品主题、内容相符。
(3)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若以微电影形式参赛,则应有人物、完整故事情节穿插,不能简单地拍成纪录片。
(4)凡符合本类内容的所有作品,必须报名参加本类竞赛,均不得报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
(5)每队参赛人数为1 - 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6)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8)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6.1 小类(1)图形图像设计。
(2)动画。
(3)交互媒体设计。
6.2说明(1 )每队参赛人数为1 - 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2)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3)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4)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5)凡符合此组内容的作品,均不得报入数媒设计类普通组(或专业组)或动漫游戏组。
7 •数媒设计动漫游戏 (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7.1小类(1)动画。
(2)漫画插画。
(3)游戏。
(4)动漫衍生品(含数字、实体衍生品)。
(5)3R(VR/AR/MR)作品。
7.2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
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该、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
(2)凡符合本组内容的作品,必须参加本组,均不得报入数媒设计的其它组。
(3)每队参赛人数为1 - 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4)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5)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6 )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7) 2018年本组不设企业命题。
8 •软件服务外包 (医药组/企业组)8.1医药组(1)医药健康计算。
主题:①健康管理与监护智能设计及应用。
②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治疗相关设计及应用。
③医药健康大数据分析。
④医药专业课程与教学平台相关设计及应用。
⑤医药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
⑥与医药健康相关的其它IT应用及创新。
(2)说明:①此小类的核心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鼓励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
凡符合这一主题的作品,都应该也必须报此类(组)。
②省级复赛技术上(评比专家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医药类专家等组成,报名等组织由省级直报平台处理。
③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
④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以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
⑤若智能类作品作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到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贝y应报本组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