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教学提纲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一)

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一)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1. 八纲的概念和作用•八纲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之一,用于分析疾病的特点和归类病情。
•八纲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八纲的分类八纲包括:寒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虚实、外感内伤、寒热偏盛、阴阳偏盛、虚实夹杂、寒热夹杂。
3. 寒热表里的辨证要点•寒邪表现为寒冷感、恶寒、喜温、舌苔白等症状,较为明显。
•热邪表现为发热、恶温、口渴、舌苔黄等症状,较为明显。
4. 寒热虚实的辨证要点•寒证多见于阳虚体质、气血不足,症状包括畏寒、喜温、脉沉迟等。
•热证多见于阴虚体质、阳盛体质,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脉数等。
5. 阴阳虚实的辨证要点•阴虚病证表现为发热、口渴、消瘦等症状,舌红少津。
•阳虚病证表现为畏寒、乏力、肢冷等症状,舌淡苔白。
6. 外感内伤的辨证要点•外感证主要指感受外界的邪气引起的病证,如感冒、感染等。
•内伤证主要指由于体内因素引起的病证,如饮食失调、情绪不稳等。
7. 寒热偏盛的辨证要点•寒偏证表现为畏寒、舌苔白、脉沉迟等症状,疾病多以寒邪为主。
•热偏证表现为发热、口渴、舌红等症状,疾病多以热邪为主。
8. 阴阳偏盛的辨证要点•阴偏证表现为盗汗、微热、脉细弱等症状,阴气相对较盛。
•阳偏证表现为面红、脉洪大等症状,阳气相对较盛。
9. 虚实夹杂的辨证要点•虚实夹杂证指疾病中既有虚证表现,又有实证表现。
•根据虚实程度的不同,治疗应以调整虚实平衡为主。
10. 寒热夹杂的辨证要点•寒热夹杂证指疾病中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表现。
•虽然寒热相杂,但仍可根据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以上是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
通过八纲分类,可以对不同疾病的表现特点进行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八纲辨证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年中医八纲辨证医学课件

中医八纲辨证医学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课件旨在对中医八纲辨证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中医八纲辨证是指通过对疾病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八个方面的辨证方法。
这八个方面分别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中医八纲辨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强调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三、阴阳辨证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的基础,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概括。
阴阳辨证主要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和分析,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阴证表现为阴寒、静止、内敛、抑制等特征,阳证表现为阳热、运动、外散、兴奋等特征。
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指对疾病的病位进行辨证。
表证表现为疾病在体表或器官表面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等;里证表现为疾病在体内深部的症状,如胸痛、腹痛、咳嗽等。
表里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定疾病的病位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五、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指对疾病的病性进行辨证。
寒证表现为寒性症状,如畏寒、肢冷、腹泻等;热证表现为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便秘等。
寒热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定疾病的病性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六、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指对疾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
虚证表现为正气不足,如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等;实证表现为邪气亢盛,如发热、便秘、疼痛等。
虚实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定疾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七、气血辨证气血辨证是指对疾病的气血状况进行辨证。
气证表现为气机失调,如气短、乏力、胸胁胀痛等;血证表现为血液运行不畅,如痛经、瘀血、紫斑等。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八纲辨证这里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框架,八纲辩证,给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看的,也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个了解,里面都是最基础的内容。
文章有点长,可以收藏了慢慢看,码字不易,多多鼓励支持哈(一)八纲辨证概说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纲即纲领。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在八纲中,阴和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寒、里、虚属阴。
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及病势的轻重的两个纲领。
寒和热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虚和实是辨别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所以,八纲辨证包括互有联系的四对辨证纲领。
疾病的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均可以八纲综合归纳。
根据疾病证侯的类别,可归纳为阴证与阳证;根据疾病证候的病位,可归纳为表证与里证;根据疾病证候的性质,可归纳为寒证与热证;根据正邪的盛衰,可归纳为虚证与实证。
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溯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以指导治疗。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时,首先辨表里,以识病位深浅及病势轻重,次辨寒热及虚实,以明病性及正邪的盛衰,最后别阴阳,以概括疾病总体上的性质和发展趋向。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它内在的规律而进行。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发展规律,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差异,而有所侧重。
例如:在外感病辨证中,辨清表里是首要的,若表里不明,误表为里,妄攻其里,伐无过,必致表邪内陷入里。
对久病和重病的辨证,辨明虚实尤为重要,此时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形势,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表里情减轻。
表里1、表证,指外邪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因此,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势轻。
[临宋表现]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见头瘌、身痛,或鼻寨流涕、咳嗽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的病机是外邪犯表,卫气被遏。
张介宾说: '表证者, 邪气自外而入也。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阴阳是八纲的总纲细目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里——气血、脏腑、骨髓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细目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细目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八纲辨证八纲基本证候要点速记及歌诀

八纲辨证八纲基本证候要点速记及歌诀八纲辨证概述1.含义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以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病性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方法。
表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浅深病势趋向的基本纲领;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性质和邪正盛衰的基本纲领;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综合的总纲。
2.沿革八纲辨证散论于《黄帝内经》,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形成于明代,倡导于清代,正式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
速记歌诀八纲表里寒与热,虚实阴阳万病纲,错综复杂千变化,理出头绪立法方。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速记歌诀表里二纲定病位,病邪深浅外与内,伤寒温病此为纲,脏腑经络皆相对。
(一)表证1.含义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级阶段,正(卫)气抗邪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多见于外感病之初期。
2.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3.证候分析本证多由外感六淫、疫毒等邪气所致。
辨证时应该注意本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的特点。
临床以恶寒发热并见、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等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表证邪入肌表中,病急程短位浅轻,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咳嗽头身痛。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多。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稠黏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二)里证1.含义里证是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的范围甚广,除了表证(及半表半里证)以外,其他疾病都可以说是里证。
2.临床表现其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里证的范围极广,表现多样,概而言之,有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及寒热单见的特点。
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口淡多涎。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讲课稿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辨证:辨即辨别;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上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定调理原则。
我们悬灸保健养生虽不属于医疗行为,但我们面对的顾客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养生保健重在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平衡就健康,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作为悬灸保健师必须掌握八纲辨证,才能使用正确的悬灸保健技术为顾客服务。
一、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大致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
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1、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气滞的证候,属寒、属虚。
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
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表3—1)表3—1 阴证、阳证鉴别表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脏在内,属里。
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机体口鼻,皮毛等表浅部位之证侯,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多在疾病初期。
2、里证:是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病程较长。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表3-2)表3-2 表证、里证鉴别表三、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 八纲辨证(医学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第五章 八纲辨证
(医学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教学时数 7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其内容。 2. 掌握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各自的概念、临
床表现、辨证依据。 3. 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4. 掌握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概念、病机、证候特点及鉴别要点。 5. 掌握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及临床规律。 6. 理解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及类型 。 7. 熟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病因病机。 8. 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
须明确的是: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 疾病本质的判断,故两者不能混同。
(医学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一)寒证
概 念——指感受阴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 动受抑制或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 因——(1)外感寒邪;(2)过食生冷;(3)久病阳虚。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肢冷、大便稀
其次还应注意其“独处藏奸”及“可疑症状”。
(医学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实证主要可从病程、病势、体质及症状、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如图:
鉴别要点 病程 体质 精神 声息 疼痛
胸腹胀满 发热 恶寒 舌象 脉象
虚证 长(久病)
多虚弱 萎靡
声低息微 喜按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3)虚实错杂 常见的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临床上所说的攻补兼施即针对此种证候而设,只是要分清虚实 的孰多孰少,以期用药有轻重主次之分。
(医学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三)证候转化
指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证 候转化为另一种证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标本缓急•三因制宜预防为主•中医护理程序•1、中医护理评估•2、中医护理诊断•3、中医护理计划•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中医护理计划。
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
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一、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区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或有汗,苔薄黄,脉浮数;表虚证,恶寒或恶风,有汗或微汗,苔薄白质淡,脉浮细无力。
•2、生活起居护理•保持环境安静,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以免邪遏于里不得外达。
患者一般应注意休息,症状较重者应卧床。
愈后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饮食护理•宜食清谈、细软、易消化食物,忌肥甘油腻、生冷之品,以免恋邪伤正。
表寒证,可用姜、葱、蒜、胡椒等作为调味品,以辅助药力散寒祛邪;表热证患者可适量饮用清凉饮料或食用水果。
要注意避免病人吃得过饱。
•4、用药护理•解表发汗药多属于辛散之品,不宜久煎,药宜加水浸透后武火急煎,沸后5—10分钟即可。
•药宜温服,服药后应静卧覆被并饮适量热粥(汤)以取汗。
•服药后应观察汗出情况,以微汗为宜,不可过汗以免伤及正气。
如汗出热退,表解身凉,不必再进解表药;汗出不彻,寒热不退,为表证未解,应继服解表药;如汗出过多,应停服解表药。
•年老体弱者发汗过多易出现虚脱。
“疮家”、“淋家”、“衄家”、“出血家”禁或慎发汗,阳虚或阴虚者禁单纯发汗。
1.表寒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
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2.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
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
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
热伤津而口渴。
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
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
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
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
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
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
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
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1、病情观察根据里证中的一些常见证候给予相应的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应安静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增减衣被。
注意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卫生。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
•4、饮食调护里寒者,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邪热内盛者,应适量饮用绿茶、西瓜汁、绿豆汤等,以清热生津止渴;阴液亏虚者,可多食滋阴养血等食品。
•5、对症处理(三)半表半里证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
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
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
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
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
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编辑本段]二、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护理原则•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寒热喜恶,肢体温凉,口渴与否等情况。
•病人居处宜向阳、通风、洁净、室温应适度偏高。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忌冷,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盖衣被。
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注意安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持气机调畅。
•4.饮食护理•寒证患者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卒中寒邪所患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可用姜糖水趁热服下,或在食用的蔬菜中多加些姜、葱、胡椒粉等辛散之品,以助驱邪外出;虚寒证患者,可食用温补类药膳,以助阳散寒。
• 5.用药护理•寒证多用辛温燥热药,应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过用伤阴。
药宜温服(二)热证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1.病情观察•观察发热,汗出、神志、食欲、二便、斑疹、出血、舌苔、脉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