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单选]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单选]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多选]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1、[单选]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单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单选]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单选]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单选]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单选]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单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8、[多选]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受到破坏,规定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2)1844年《望厦条约》9、[多选]控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手段有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单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单选]1841年战死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是关天培。

3、[单选]1842年,在镇江战场战死的满族副都统是海龄。

4、[单选]中法战争期间,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和民众取得“镇直关大捷”。

5、[单选]甲午战争中,战死于平壤的清军将领是左宝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 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 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 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纪念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 赵世炎 罗亦农 萧楚女
向警予 彭湃
恽代英
蔡和森等
一部分共产党 人脱党、退党 甚至叛党 向忠发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 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 来充满生机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中国革命 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 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 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 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 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 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 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反“围剿” 20万 30万 40万 4万 3万 3万 12万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1931年2月1931年5月
消灭国军人数 1.5万 3万 3万 4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打印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打印版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的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中日甲午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

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和背景
1.1 清朝末年的国家危机
1.2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1.3 维新思潮和改良运动的兴起
1.4 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的诞生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1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
2.2 红色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3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4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人物及他们的贡献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3.1 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3.2 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变革
3.3 文化变革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4 科技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和重要事件
4.1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4.2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
4.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4.4 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5.1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总体评价
5.2 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目标
5.3 中国近现代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5.4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6.1 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和教训
6.2 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思考
6.3 中国近现代史的对外交流与学术研究
6.4 中国近现代史对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李大钊
陈独秀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 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 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 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 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 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 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 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 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 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 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 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 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 是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 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 的活动家,其代表是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等。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
毛泽东
杨匏安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 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阶级斗争》(考茨基 著)和《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毛泽东 杨匏安早年留学日本,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1919年,在“五 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方 面他从俄、德等国的世界革命风暴和“五四”运动中,深切体会到 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另方面,他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俄国十月 革命受到启发,使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思想境界,朝着马克思主 义无产阶级世界观大步迈进。从1919年5月下旬起,至同年12月底 止,在广州“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期间,他奋笔疾书,为《广东中 华新报》写了八九万字介绍新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 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像这样与虎谋皮为虎所噬还要来替虎噬人的方 法,我们应该当作前车之鉴。
——陈独秀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和运用马 克思主义理论。
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 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把他的理想尽量 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题关键 信息有“1920年”“俄国式的革命”“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借俄国暴力革命方式 强调中国革命要学习俄国暴力革命的方式。A项的表述本身 并不科学;材料不涉及革命的地域,所以B项无体现;D项与 材料观点相左,排除。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蔡和森
周恩来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同志受学会的委托,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 俭学事宜。这时杨怀中先生已应聘到了北京大学当教授,经杨老师 介绍,蔡和森来到留法俭学会,与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联系。蔡和森 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他写 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说:“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墨 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在新民学会会 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同志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 一起在上海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勤工俭学。来年2月, 蔡和森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在法国期间,蔡和森研读马克 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 义者。 1920年5月,蔡和森打破破旧的婚姻制度,与向警予在蒙达尼自由 结婚。
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
吴玉章
林伯渠
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 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 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林伯渠,1886年出生于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 普通的乡村家庭。 1902年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 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被师范学校选送留学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 公费留学。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他在极为 愤慨之下,毅然回国。 1906年春天回国后,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约1年。 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从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动,黄花岗起 义失败后,才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袁世凯通缉,于1913年 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受命回国 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国会,林伯渠参加了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 法军总司令部参议。 1920年,林伯渠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 合的思想。
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 的先驱,民众知识阶级的后盾。
——李大钊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新取向:
从学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提倡马克思主义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 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 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字翔宇,小 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 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 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 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吴玉章,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 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 之誉。 清末,190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谋强国之策。接受民主 革命思想。 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在日八年,革命活动不断。 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奉令购运军火。起义失败, 返川领导保路运动。 民国初建,代表蜀军政府赴南京,出任参议院议员、大总统府秘书, 助孙中山先生建政。袁世凯篡国,吴玉章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 法国,在法组建华法教育会,为国培养人才。 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两千 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 张申府等留法学生,都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 五四运动时期,吴玉章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到1924年任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 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 一间小平房里。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 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 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 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 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 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 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 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 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 俗称“南陈北李”。是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
1920年底给蔡和 森的回信: “我看俄国式的 革命,是无可如 何的山穷水尽诸 路皆走不通的一 个变计,并不是 有更好的办法弃 而不采,单要采 这个恐怖的方 法。” —— 毛泽东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
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