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量指标
评价土壤好坏的指标

评价土壤好坏的指标土壤是地球上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评价土壤好坏的指标是农业科学与土壤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土壤的质量和适宜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和相对排列状态。
粘土含量高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但通气性较差;砂质土壤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而以壤土质地为主的土壤则具有较好的保水和通气性能。
因此,土壤质地的合理比例对于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酸碱度会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以及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适宜的土壤酸碱度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关键。
三、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质量和肥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性、保肥性和通气性,能提供丰富的养分供应,有利于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提高。
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重要元素,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土壤养分含量高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供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因此,合理评估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五、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过于干旱或过于湿润都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受限,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六、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2008/7/31/17:13 来源:慧聪农化网标准类别:GB-国家标准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号:GB15618-1995 标准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分类:农业土壤化肥标准颁布部门:颁布日期:1995-1-1 实施日期:1995-12-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1 主题内容与适用于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谁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菜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农田土壤的用途和农业生产需要,制定的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指标:
pH值:土壤的酸碱度,适宜的pH值有利于植物生长,一般在5.5-8.0之间。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养分来源,通常以有机碳含量来评价,合适的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分,一般要求在1.0%以上。
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适宜的养分含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重金属含量: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是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过高的重金属含量可能对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般会对铅、镉、汞等重金属进行限制。
农药残留:评价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含量,农药残留超标可能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土壤质地:土壤的质地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一般以土壤颗粒组成(比如沙、粘土、壤土比例)来评价。
以上是常见的一些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农民和农业部门可以参考相应的标准指标,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估和管理,以确保农田土壤的良好环境质量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中国土壤 技术指标

中国土壤技术指标
中国土壤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质地:包括沙土、壤土和黏土等,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外观和手感等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2. 土壤结构:包括团粒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外观和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3.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包括腐殖质、动植物残体等,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和用化学方法测定等方法进行判断。
4. 土壤酸碱度: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可以通过用试纸或pH计进行测定。
5. 土壤盐分:指土壤中含有的盐分,包括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可以通过用化学方法进行测定。
6. 土壤微生物:指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通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等方法进行测定。
7. 土壤养分:指土壤中含有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等,可以通过用化学方法进行测定。
8. 土壤污染:指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可以通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进行测定。
以上是中国土壤的技术指标,了解这些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质量和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耕地土壤质量标准

耕地土壤质量标准
耕地土壤质量标准是国家对于耕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的依据,以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实施的耕地土壤质量标准包括以下指标:
1. 土壤酸碱度(pH值):在不同作物的生长条件下,要求pH值在6.0~8.5之间。
2.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源,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结构,要求含量应在1.5%以上。
3. 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全氮含量应在0.1%以上,全磷含量应在0.01%以上,全钾含量应在0.15%以上。
4. 比表面积:表征土壤的吸附能力,应在20平方米/克以上。
5. 土壤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土壤中铜、镉、铅等指标应严格控制。
以上是耕地土壤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符合标准的土壤被认为具有较好的肥力和适宜的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保障。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是根据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因素而制定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的评价标准可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1.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的比例和粒径分布,包括砂、粉砂、粘土等三种组成部分的比例。
2. 土壤肥力: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等),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等。
3. 土壤酸碱度:用pH值来评价土壤的酸碱性,通常土壤pH
值在6-8之间被认为是适宜的。
4. 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保水保肥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
5. 养分含量:包括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养分含量越丰富,土壤肥力越高。
6. 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因素,给出一个综合评价的指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的好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应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例如农田土壤的评价标准和林地土壤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差异。
同时,在具体的土壤质量评价中,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生产需求、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
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指针导农业生产土壤环境质量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指标,用于评价土壤的健康状况和是否适合农业生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中国的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些指标:
1. 土壤酸碱度:包括土壤pH值,一般要求在6.5-8.5之间。
2. 有机质含量:一般要求在15-30g/kg之间。
3. 养分含量:包括总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指标,要求根据不同农作物和土壤类型确定。
4. 重金属含量:包括铅、镉、铬、汞等重金属的含量,要求不能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5. 农药残留:包括农药的种类和含量,要求不能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6. 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要求根据不同农作物和土壤类型确定。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指标,具体标准还需要根据国家、地区和具体农作物的要求来确定。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物理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容重、含水量以及渗透性等。
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粒径组成,影响土壤的含水保水能力,粉细土质地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保水性能较好。
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形式,影响土壤通气性、保水性和肥料的吸附能力。
容重指的是单位体积中固体颗粒的重量,高容重的土壤通透性差,根系伸展受限,对作物的生长不利。
含水量指的是土壤容纳的水分量,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
渗透性指的是土壤对水分的渗透能力,反映土壤的通透性。
物理指标的测定可以借助土壤质地分析、土壤孔隙度分析等方法来进行。
化学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养分含量等。
土壤pH值是指土壤酸碱性的度量,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
有机质含量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肥力和固碳作用有重要影响。
全氮含量是土壤中总氮的含量,是评价土壤质量和肥力的重要指标。
速效养分含量是土壤中可以被作物直接利用的养分含量,包括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
化学指标的测定可以通过土壤分析和化验等方法来进行。
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是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活动程度的度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微生物可以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释放和固氮等重要过程。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中酶的活动程度,可以反映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和养分转化能力。
以上是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评价土壤的肥力、养分状况和生物活性,为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实现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角甾醇
•麦角甾醇 (Ergosterol) 用于评估分解中的植物 残体上真菌的量; •尽管在微型藻类中有少量存在,但在维管植 物中极为罕见。 •不同属真菌体内含量差异很大,且随真菌年 龄变化较大。可以用来定量测定真菌群落结 构的变化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测定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
膜磷脂脂肪酸
•磷脂脂肪酸(PLLA)仅存在细菌和真菌细胞 膜中 •特定微生物组具有特异性磷脂脂肪酸 •磷脂脂肪酸可通过从中土壤提取出来,并用 气相色谱测定其总量 •磷脂脂肪酸可反映出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 以及微生物量中真菌和细菌比例
土壤微生物量的重要性
• 物质循环的动力土壤微生物量是所有有机 物质进入土壤所必须穿过的针孔 • 养分转化的枢纽土壤生物量是植物有效N、 P、S的储库和供应源 • 土壤质量的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耕作 管理措施及投入反应敏感
土壤性状对管理的敏感性
菌根测定 潜在可矿化有机N 微生物量C 土壤全C 持水量 pH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熏蒸法
熏蒸法背景
• Stö rmer (1908) CS2处理土壤,作物生长良好;提出分 解高峰出现源于熏蒸杀死微生物,死亡微生物组织被 残存下来的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其中的N; • Jenkinsen 等(1966) 将14CO2标记的黑麦草加入到土壤 中,一年后取土壤样本用辐射、氯仿熏蒸和80º C烘干 处理后发现:处理显著增加CO2释放量;并且处理土 壤所释放的CO2中14C标记CO2所占比例大;重复用氯 仿熏蒸土壤不会增加CO2的释放量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测定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
ATP
• ATP存在于所有活的生物细胞中;死亡生物 体细胞内的及土壤中游离的ATP很快分解; • 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系统(luciferin-luciferase system)可精确测定ATP含量 •细胞中ATP提取不完全; 且在提取过程中会 发生部分ATP酶促或化学水解 •土壤组分对从细胞中释放出的ATP吸附强烈; •纯培养条件下微生物BC/ATP为200-250,土 壤条件下为120-240。
应用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的前提
•该物质仅存在于活的生物体中,在死亡微生 物体或非生物的有机物质中量很小
•在生物体中的浓度恒定:不随种类、生长条 件和生理状态而变化 •容易地从细胞和土壤中提取出来
•有测定该物质灵敏、准确的方法 至今没找到一种物质能完全满足以上要求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测定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
显示不同管理制度显著差异所需的时间
养分的源和库
• 农田土壤中生物量为200-1000 mg Bc. g-1 soil, 含N、P分别为100-600 和 50-300 kg P. ha-1, 超过施肥施入的养分量 • 土壤有机N的1-6%,有机S的1-3%在土壤微 生物量;微生物量P占有机P的比例:耕作土 壤中为2-5%;在牧场土壤中20% 相当于7100 kg P ha-1 • 微生物组织中N 的周转速度是土壤有机质的 5倍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计数法
直接镜检法特点
• 得数是平板计数法的10-100倍 • 可测量真菌菌丝的长度
• 酚苯胺蓝染色不能区分活的和死的微生物; 可加入荧光物质加以区分; • 用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可区 分空的菌丝和具细胞内容物的菌丝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测定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
土壤微生物量定量测定的方法
•计数法 •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测定 •熏蒸法 •土壤生物活性测定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计数法
计数法步骤
•菌落计数法 (Colony counting)、最大或然数法 (Most Probable Number or Extinction dilution Method)、稀释平板法 (Dilution plate counting)
土壤微生物量
• 土壤(微)生物量 (Soil (Microbial) Biomass) 是广义土壤有机质中活的部分,不包括植物 根和体积大于5 * 10-3 mm3 的土壤动物。主要 是指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 土壤微生物量通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1-3%。 • 土壤生物中微生物:60-80%;土壤动物:1530%;植物根:5-10%
• Jenkinsen 和 Powlson (1976) 提出氯仿熏蒸培养法
(Soil Biol. Biochem., 8, 209–213)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熏蒸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熏蒸培养法
•将土壤样品制成一系列不同稀释度的稀释液, 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充分分散,计数接种 在培养基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形成单位 (CFU, Colony forming Units),乘以稀释倍数,得 出数目;进行数目 -> 体积 -> 质量转化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计数法
计数法特点
• 测定样品中的活菌数;
•仅适用于细菌。真菌由孢子而不是由菌丝成 长为新菌丝;不同属真菌产孢能力不同 •估计值偏低,为微生物总量的1-10%。缺乏能 使所有种类均能生长的培养基;且许多细菌 处于不可培养状态 •繁琐,工作量大,结果的准确性与操作者的 经验有很大关系 •估算半径、含水量、密度时较大误差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计数法
直接显微镜镜检法
•用酚苯胺蓝(Phenolic aniline blue)染色,在 显微镜物镜视野中直接观察计数,测定出微 生物细胞体积,然后将其转换为生物量 • 转换时需要细胞密度、含水量(或干物质含 量)、干物质中C所占比例。微生物密度一般 为1.1 g 鲜重 cm-3,干物质含量为0.28 g干重 g1 鲜重,干物质含C量为0.47 g C g-1干重. 1.1*0.25 * 0.47 = 0.13 g cm-3
特异化学成分的种类
• 胞壁酸 (Muramic Acid) 是细菌细胞壁的唯一组 成成分,但大量存在于土壤中 • 几丁质 (也称甲壳素Chitin) ,是多数真菌细胞 壁的组成成分 其组成单体N-乙酰葡萄糖胺可用比色法精 确测定 不足之处是它也大量存在于节肢动物的外 骨骼中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测定细胞中特异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