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儿童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修改版)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议题:古诗中的童趣使用文本:统编版教材《所见》,自选文《舟过安仁》《池上》《牧童》。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处于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他们的学习从被动向主动转变,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喜欢阅读,能阅读浅显的文章。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古诗的教学,对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从小到大,孩子们接触了许多的古诗,尤其是小学阶段,前后学习了十多首古诗,比较系统地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文本分析:所选的四首古诗与教学的议题高度契合,每首古诗以不同的活动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儿童特点,但都是描写古代儿童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所见》通过刻画牧童骑黄牛、唱歌、想捉鸣蝉等活动,突出了牧童天真可爱的特点。

《舟过安仁》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张伞、行船等活动,突出来两个孩子的聪明伶俐。

《池上》通过描写孩子们撑小艇、偷采白莲的活动,突出了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特点。

《牧童》通过描写牧童吹笛、看明月的活动,突出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特点。

这样的选文,有利于学生比较中地发现古诗中描写古代孩子们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感受别样的童真童趣。

因此,所选的文本具有典型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1.读描写童趣的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趣味。

2.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描写的童趣,初步感知古诗是怎样把儿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运用读、说、演、诵等方法,读懂诗句,想象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诗句,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初步感知古诗如何体现出儿童的各种情态。

教学准备:课件阅读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儿童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儿童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儿童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引言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义和韵味。

在儿童教育中,通过古诗的阅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针对儿童古诗群文阅读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a)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b) 熟悉一些经典儿童古诗,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3.教学准备a) 选取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古诗,如《静夜思》、《咏鹅》等;b)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c) 提前准备好教学助具,如投影仪、电脑等。

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基本特点和分类a) 学生通过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句式简短,意境深远等;b)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分类,如田园诗、山水诗等,并以简单的例子进行解释;c)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几首古诗,归类并解释其特点。

第二课时:经典儿童古诗欣赏a) 教师逐一向学生推介几首经典儿童古诗,如《静夜思》、《咏鹅》等,要求学生进行朗读;b)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欣赏,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并进行解读、讨论,重点是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进行个人创作,根据所学古诗的风格和特点,创作自己喜欢的古诗。

第三课时:古诗群文朗诵比赛a)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群文朗诵比赛,每组选择一组相关主题的古诗进行朗诵;b) 学生可以辅助使用教学素材和图片,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意境;c) 教师评选出最佳表演组,并给予奖励。

5.教学评价a)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个人创作和朗诵表演等方面进行评价;b) 学生可以通过班级投票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本次朗诵比赛的优胜组。

6.教学延伸a)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更多的古诗,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b) 导引学生进行古诗创作,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创作优秀的古诗;c) 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文学馆、书展等活动,进一步扩展他们对古诗的认知和理解。

古诗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猜谜语:通过猜古 诗相关的谜语,激 发学生的兴趣,加 深对古诗的理解。
配乐朗诵:通过配乐 朗诵,营造古诗的氛 围,帮助学生更好地 感受古诗的韵味。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 讨论古诗的主题、意 境和表现手法,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第五章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童趣的定义和特点
童趣的定义:儿童 在游戏中表现出的 天真、活泼、快乐 和创造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童趣元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 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诗中童趣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
学会从多篇古 诗中提炼主题, 理解古诗的意
境和情感
掌握比较阅读、 整合信息等群
文阅读技巧
提高对古诗的 鉴赏能力和审
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设计: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如背诵、默写、翻译等,以检验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 解。
测试评估:通过考试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诗意、诗人情感 等方面的理解。
观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添加文档副标题
古诗童趣群文 阅读教学设计
汇报人:XXX

录壹





添加 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中的童趣
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感受古 诗中描绘的童年生活和儿童情趣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互动交 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宋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宋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议题:宋诗中的童趣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地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在对比议读中品味儿童的各种情态;3.想象古诗描绘的儿童生活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在对比议读中品味儿童的各种情态;2.想象古诗描绘的儿童生活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孩子们,老师今天让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真看,(图片:孩子放风筝图、孩子钓鱼图、孩子扑蝶图、孩子放牛图……)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 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还是一首诗。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宋诗中的童趣”,一起读课题。

(板书:《古诗中的童趣》)二、初读古诗,感知乐趣1.出示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自读。

自读提示:(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和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

2.指名朗读。

谁能带着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来读呢?3.齐读古诗。

4.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写了古代儿童在______(学种瓜),写出了儿童的______。

(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5.小组交流: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未解、学)为什么?(第三、四句诗描写了农村的孩子们在茂盛的桑荫下学种瓜的生动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6.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插图带着感情再读这首诗,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小结:初夏时节,村庄儿女各尽其能,小孩子也深受影响,学着大人在桑荫下种瓜,充满了童趣。

7.想象画面,配乐背诵古诗。

三、品读古诗,感悟童趣(一)自学三首古诗1. 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儿童学种瓜天真可爱。

谁来说说刚才我们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方法?(读诗、释义、讨论、想象、诵读)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诗歌,能够让我们有更多、更深的发现。

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前四首诗,边读边想象始终描写的情景。

2.感受其中的不同童趣,体会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诗人喜爱儿童的情感。

3.扩展阅读同主题的两首古诗,积累语言,扩展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前四首诗,边读边想象始终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扩展阅读同主题的两首古诗,积累语言,扩展思路。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啊?你们知道古代儿童玩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与童年有关的诗,看看他们玩些什么?让我们进入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

2、品悟诗情:①《宿新市徐公店》指名初读古诗,要求都通顺。

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居住在乡村,所以对乡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解释诗题: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问:诗人漫步田间,看到了什么景象?(引出前两句)问: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问: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春景陶醉时,又是什么引起了诗人的兴趣?(引出后两句)问:儿童心情有哪些变化?快乐、着急、失望问:当诗人看到眼前儿童追蝶的情景时,他感受到了什么?--童趣,快乐,对儿童的喜爱。

总结: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童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带着感情指名读,齐读②接下来还是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指名读问:反复诵读这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找出一系列的动词:“脱”、“穿取”解释后两句意思,问: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问: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天真快乐指名读(适时指导朗读),齐读③《所见》师:古时候,还有个大诗人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到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一起来看。

指名读问: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画面呢?问:从哪个字体会到牧童心里非常想去捉蝉?--“欲”问:牧童是怎么做的?--“忽然”、“闭口立”问:创新思维: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读,齐读④《观游鱼》观看视频教学问:《观游鱼》中,诗人和儿童爱鱼的方式不一样:诗人(喂食),儿童(钓鱼)。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古诗中的童趣》教学设计(附选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古诗中的童趣》教学设计(附选文)
《田家》
1、生:我喜欢“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句诗中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我们所没有过得感受和体验。
(二)指导孩子们有感情朗读诗歌、诵读诗歌
1、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许多许多的看似很不起眼的画面,它却总是承载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请你选择一件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推荐古诗《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池上》白居易、《采白莲》白居易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Leabharlann -1-教学步骤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具体内容以及设计意图”请在横排上一一对应)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范文
三、小结学习方法
四、分组自学
五、精彩展示
五、主题拓展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让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真看,(图片:孩子放风筝图、孩子钓鱼图、孩子扑蝶图、孩子放牛图…….)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还是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童年的一组诗。
1、出示《小儿垂钓》指名读2、了解诗人
问:看了课题,猜猜诗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答
3、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4、指名读5、齐读
问:这首诗中描写了几个人?
什么是“稚子”?
这个稚子子诗中是怎样形容的?理解“蓬头”
他在干什么?
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6、想象画面,试着用你的话来说说这幅画面。
7、出示图片,让孩子对照画面,说说这个孩子的可爱表现在哪些?
8、再读古诗,要求读出感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群文阅读: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案1

群文阅读: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案1

群文阅读:古诗中的儿童生活南鹰王仕碧教学篇目:1、《观游鱼》2、《书斋漫兴》〔其二〕3、《晚春田园杂兴》〔共十二〕4、《塞上曲》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感受古诗韵律节奏之美,积累佳句;2、借助注释,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古诗中儿童生活的不同,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现场版中国诗词大会,借助图片猜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二、揭示议题:1、课余时间,你喜欢做哪些事?2、揭示议题,板书议题三、共读《稚子弄冰》1、趣读古诗: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如:自由读,拍手读,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2、想象画面过渡:刚刚,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读诗的乐趣。

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读诗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就是把诗中描写的内容想象成一幅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想一想.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温馨提示:想一想,你想象的画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3、感悟形象说一说:从诗人的描写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4、梳理学法板书:读古诗——思画面——悟形象四、分别朗读《观游鱼》、《书斋漫兴》〔其二〕、《晚春田园杂兴》〔其十二〕、《塞上曲》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同桌可以共选一首〕,按照刚刚的方法自学。

学习提示:(1)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思。

借助注释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3)悟。

从诗人的描写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2、分享交流五、比拟发现1、同桌讨论,整合比对:这几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结:这几首诗都是在描写古代儿童的生活,但因为朝代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他们的生活也各不同。

2、比照,发现古今儿童生活的异同。

〔1〕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想一想,比一比,思考:古代儿童生活中的哪些事是我们现在还在做的?哪些事现在已经不做了?〔2〕创设背景。

《古诗中的童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童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童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猜一猜1、孩子们,今天孙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古诗”这个话题(板书:古诗),学习之前我先来考考大家。

看图指名猜诗:同时出示两幅图让学生猜2、你的依据是什么?(原来......让你想到了......,你能回忆《所见》的格律吗?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别忘了它的节奏。

)3、孩子们观察一下,这两首古诗写得都是什么内容?(都是写孩子童年生活),那么这节课,孙老师和大家一起做回孩子,和大家一起去找找,古诗中的童年。

(板书)二、学一学1、咱们的书本书上也有一首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村居》板书),老师先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检查一下大家的字音是否读准了(很好,大家的字音都读准了),齐读。

2、出示图片,村子里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黄莺飞来飞去,柳条随风摆动,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季节(板书:春)。

可在这样美丽的季节里,咱们古诗中的孩子在干什么?(放纸鸢板书),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快乐的激动的孩子)。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诗中哪两个字提醒了你(忙、趁),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两个字呢?老师从你的回答想象到了一个画面:原来我们的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心里哪儿还有什么作业啊,把书包往地上一扔,赶紧拿着纸鸢,趁着东风,想要把风筝送上蓝天,假如你就是这个快乐的,激动的小孩,你能来读一读吗?读出你的开心,你的激动,你的迫切。

学生感读最后一句。

3、咱们x班也有一群会享受的孩子,出图:这是谁呀?用咱们《村居》里的一个短语来告诉我(板:放纸鸢)。

孙老师想采访一下这三位同学,喜欢放纸鸢吗?心情是怎样?就像诗中的孩子一样(这三位孩子一起来读一读),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听出了你们的喜欢,喜欢放纸鸢的孩子起立!用你的朗读声来证明一下。

既有感情,又有节奏,相信有更多孩子想要来加入我们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感读)三、比一比(一)除了《村居》是写童年生活,还有很多古诗是记录了古代儿童的童年,咱们一起去看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童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村居》等六首古诗,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运用读
诵、批注、交流等方法,读懂诗句,并想象古代儿童生活
的画面,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2.抓住重点诗句,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如
何体现出儿童的各种情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运用读诵、批注、交流等方法,读懂诗
句,并想象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诗句,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如何体现出儿童的各种情态。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余时间,你最喜欢玩什么呢?
古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玩什么游戏?又有怎样的乐趣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去体验古时儿童的乐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乐趣。

1.出示古诗《村居》,生自读。

自读提示: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指名朗读
3.齐读古诗。

4.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
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写古代的儿童在______(放风筝),写出了儿童的______。

(快乐、贪玩……)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忙趁)为什么?你觉得这首诗还有哪些写法上的好处?(这首古诗前两句写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带着感情再读这首诗,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童趣,别羡慕,自由朗读这首小诗。

(抽1~2名生配乐背诵)
(三)自读五首,边读边批。

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儿童放牛的自在生活。

谁来说说刚才我们阅读《桑茶坑道中》的方法?
读诗释义讨论想象诵读
下面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五首诗,看看唐代、宋代、清代的儿童还有什么样的有趣生活。

课件出示:《放风筝》《溪居即事》《观游鱼》《书斋漫兴(其二)》《稚子弄冰》
1.自由读:把这五首古诗朗读一遍。

2.分组学习:小组长选择一首自己组要学的诗,保证每首诗都
有小组学。

方法提示:
(1)小组成员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讨论: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写古代的儿童在______,写出了儿童的______。

你们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为什么?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什么好处?
(4)读着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一个怎样的古代儿童的活动画面?
(5)诵读。

(四)汇报交流,彼此分享。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或指导朗读并板书。

《幼女词》中的“才”“未知”写出了女儿的年纪小,不懂什么是巧与拙,只是在学样子,表现了小女儿的滑稽、纯真、可爱。

《观游鱼》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和儿童对鱼儿不同的态度。

诗人喂食,盼它长大,儿童垂钓,为图己乐。

这真是一种爱鱼心各异,到底谁才是真的爱鱼呢?
《放风筝》抓住一群小孩子手提线绳骂天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这群孩子想放飞风筝的着急和敢骂天公的大胆的心理,“骂”是心急,也“骂”出了对风筝的钟爱。

诗人把天公拟人化了,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贪玩。

《竹枝词》印证了过去北京的一句谚语:“杨柳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

”诗中的“镇日”“聚如狂”“寒冬近”写出了孩子们玩得很疯,一天从早玩到晚,一年从春玩到冬。

《溪居即事》中的“疑”“急”,写出了儿童的好奇、兴奋、粗心、急切,表现了这个农村孩子的热情好客、天真可爱。

2.刚才各组都汇报了自己组学习的诗,老师给你们两分钟时间,看看谁能把自己组的那首诗背下来。

再看看谁不但能背自己组学的诗,还能背别的组学的诗?练习背诵。

检查:会背一首的举手,指名背;会背两首的举手,指名背;有没有人会背三首?
(六)梳理统整,比较异同,升华认识。

1.今天,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我们阅读了六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妙趣横生的古诗。

这些古诗有什么异同呢?
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都是写儿童生活的,儿童活动的场面都非常有情趣,都取材于生活小事,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儿童都是天真、可爱、贪玩、调皮的……)
不同之处呢?(儿童的活动内容不一样,丰富多彩;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丰富多彩;作者生活的朝代不一样……)
2.达成共识。

古诗中的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趣味;作者的表达方式、选材的角度也丰富多彩。

再来看看现在我们还在玩哪些活动?(钓鱼、放风筝、捉蝴蝶、捕蝉……)从唐朝到清朝再到今天,时间跨度一千多年,这些活动都没变。

儿童贪玩、天真、可爱、调皮……这些特点变了吗?没有。

(板书:时代在变,儿童的特点不变)
(八)作业。

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你的眼
前。

有一位著名的人物画家,从小喜欢读唐诗、宋词,他花了六年时间把《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每一首诗和词都画成了一幅画,共画了六百幅,生动地再现了诗词的意境。

这节课的作业是请同学们从读本的六首诗中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把读这首诗想到的画面画下来,或者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九)板书设计。

古诗中的儿童生活
古代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趣
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有趣
时代在变,儿童的特点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