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一轮复习文库共46页文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47汉代儒学 .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47汉代儒学 .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fca164ec281e53a5802ffea.png)
考点47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
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3.影响(1)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微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三、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思维导图]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4.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正式用汉代儒学复习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 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汉代讲学图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
学派的—方法—不《可汉取书•董仲舒传》
天人感应
天人和 亦人能同感类应相上通天。,相互天感人应,同天类能干、预同人事,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类。相通 国之家,将不有知失自道省之,败又,出而怪天异灾乃以先警异出 惧谴之灾害,告以谴告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说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统治着者执政源自中国有史以 来,第一个出了
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 名的“书呆子”,
园”。
非董仲舒莫属。
人生的成功不过 是在紧要处多一 份坚持
董仲舒代表著作《春秋繁露》
下马陵,古地名,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 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 此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 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辞海》
D
11、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12.下列关于西汉太学创立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 人才的官办学校
②教师称五经博士,学员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由 地方官举荐
③太学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④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弘扬光大了儒家学说
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汉代儒学

01
与道家关系
汉代儒学与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都强调“天人合一”等
观念。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学则强
调“有为而治”。
02
与法家关系
汉代儒学与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而儒
学则强调德治教化。但两者也有相互融合之处,如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
的一些思想来完善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学传承中的失真与曲解
汉代儒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失真与曲解现象,导致儒学思想的原 貌逐渐模糊。
05
汉代儒学与文化艺术关系
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学风格影响
强调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这种思想在汉代文 学中得到体现,文学作品常含有道德教化的 主题。
崇尚经典
儒家崇尚经典,汉代文学作品中常引用儒家经典, 以此来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
儒家思想对绘画题材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提倡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这些题材在汉代绘画中得到了广泛 表现。
汉代儒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关系
汉代儒学与经学
汉代是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对汉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儒学与教育
汉代儒学注重教育,推动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 人才。
尚德不尚力
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服人,而非以 力服人,这种观念在汉代社会得 到广泛认同。
重视教育、注重家教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和家庭教育, 对汉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产生了积 极影响。
04
汉代儒学在教育领域传承与发展
儒家经典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地位
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
汉代将《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列为官学 教材,成为士人必读书目。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必修三一轮复习专题一,第二节:汉代儒学

四、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的异同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 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要
不 原因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手段 影响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 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排斥、打击 简单粗暴 儒学发展陷入低潮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积极: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政治)王国问题,威胁中央;(经济)土 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军事)边境匈奴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 经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最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 现 政治:必修一: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 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二: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 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抑兼并等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消极: (1)唯心主义和带有封建色彩的成分应批判 (2)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点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 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 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一轮复习--汉代儒学

原因:战争之后,百废待兴,
经济凋敝,民心不稳, 秦亡教训,苛政必亡。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内容: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积极: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效果: ●西汉社会的稳定,矛盾缓和, 出现“文景之治” 消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
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汉武帝独尊儒学的影响
积极方面: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 历史文化进步. 消极方面:
.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主张“贵清静而民 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 息。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 时” 。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 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
2.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 方化和制度化;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8.对太学的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1)对教育: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
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从思想内 涵看:
先秦儒学 (民间学派)汉代新儒学 (官方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