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数学整合课【优质PPT】
语文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1《集合》ppt课件1

数学的怎样学
学习目标
合作的意识 积极主动的表现力 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知欲
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相关生活经验
开始学习啦!
岱岳职教
第一章 集 合
1.1 集合的概念
岱岳职教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 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
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6
thank
you!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最新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排列、组合1课件PPT.ppt

动 脑 思 考
= n(n 1)(n 2) (n m 1) 21 (n m) 21
(n
n! m)!
探
索 新
即
Pnm
(n
n! m)!
知
例2 计算 P52 和 P44.
解 P52 =5×4=20, P44 4! 4 3 2 1 24.
巩
例3 小华准备从7本世界名著中任选3本,分别送给甲、乙、丙
第三章 概率与统计
3.1 排列与组合
基础模块中,曾经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
一般地,完成一件事,有n类方式.第1类方式有 k1种方法, 第2类方式有 k2 种方法,……,第n类方式有 kn 种方法,那么完 成这件事的方法共有
创
N k1 k2 kn(种).
设
上面的计数原理叫做分类计数原理.
导
北京→重庆,北京→上海, 重庆→北京,
入
重庆→上海,上海→北京, 上海→重庆.
我们将被取的对象(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叫做元素,那么上面的
动
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任取2个,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可以
脑
得到多少种不同的排列.
思
考
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n)个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顺
北京、重庆、上海3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机票?
创
这个问题就是从北京、重庆、上海3个民航站中,每次取出2个站,按照起
设 点在前,终点在后的顺序排列,求不同的排列方法的总数.
情
境
首先确定机票的起点,从3个民航站中任意选取1个,有3种不同的方法;然
兴 后确定机票的终点,从剩余的2个民航站中任意选取1个,有2种不同的方法. 趣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有3×2=6种不同的方法,即需要准备6种不同的飞机票:
优质课数学广角搭配(一)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概率统计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概率论、统计学等,通过实例解析可以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掌握概率统计的应用方法。
05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
搭配的意义与原则
回顾了搭配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遵
循的基本原则。
基础搭配方法的介绍
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排列组合 的方法进行搭配,包括计数原 理、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公式等 。
思考题: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广角搭配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思考题要求学生探讨如何将数学广角搭配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组合计数、排列 推理等。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例二:组合数学问题解析
总结词
组合数学问题是在排列组合问题 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主要 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 能力。
详细描述
组合数学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 括容斥原理、生成函数等,通过 实例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数学 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实例三:概率统计问题解析
总结词
概率统计问题是数学广角中的重要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 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
究的能力。
02
数学广角搭配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数学广角搭配
数学广角搭配是指通过数学方法 ,将不同的事物或元素进行组合
,以实现特定的目标或效果。
它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不 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 数学计算和推理,找到最优的组
合方式。
数学广角搭配广泛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如排列组合、概率计算、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3.1《排列、组合》ppt课件3

解2: s1=没有桔子的装法:9 s2=至少有1个桔子的装法:6*10 由加法原理 S=s1+s2 篮子不空: 9+60=69
例5 解:
在1000和9999之间有多少个具有不同数字 的奇数?
1-9 0-9 0-9 奇数
解 (1)每2个点唯一确定一条直线
n
C
2 25
25! 2!23!
25 24 2
300
(2)每3个点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n
C
3 25
25! 3!22!
25 24 23 23
例2 15选修数学课,其中12人来上课,他们随 便坐在教室的25个座位上。
共有多少中不同坐法?
解 (1)选择12个人来上课:
设8个车中有1个红车,3个蓝车,4个黄车。
S {1 R,3 B,4 Y}, 所以
8! 8!2
n 8!
1!3!4! 1!3!4!
定理3.4.3
设n个 车 共 有k种 颜 色 , 第i种 颜 色 的 车ni个,
n n1 n2 nk。 则 在n n的 棋 盘 上 , 非 攻
定理3.3.1
特别:
n r
P(n, r) r!
n! r!(n r)!
C
0 n
1,
C
1 n
n,
C
2 n
n(n 1) 2
C
r n
C
n n
r
定理3.3.2
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分析——以《综合与实践》为例

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分析——以《综合与实践》为例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强化跨学科知识在各门课程教学的融入,对辅助学生建构完整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都有积极意义。
本文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为例,就如何有效整合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进行讨论,旨在为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语文;教学策略作为小学阶段两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和数学学科之间知识看似不存在联系,实则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如果可以有效整合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那么可以发挥学科知识之间的共性特征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这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小学数学与语文两门学科,充分发挥学科整合作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讨论。
一、语文和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在小学阶段,语文与数学是两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
以往的教学中,两门课程都是单独授课,彼此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新课标对跨学科教学与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路径。
基于两门学科的整合,能够使学生把语文学科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数学学科中,对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学习方法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数学学科研究活动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学科能力。
因为数学学科研究学习要求小学生具备深厚语文功底,或者说语文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因为在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进行学习,同样需要培养及发展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
数学问题分析过程本身要求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与方法形成深刻认知,并且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支持下高效地挖掘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隐藏条件等信息,保证他们能够顺利通过审题挖掘有价值的解题信息。
如果小学生语文功底薄弱,那么在读题或审题过程中容易碰到问题,进而会直接影响小学生顺利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和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
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
)复习回顾: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这句讲什么?什么叫"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怎样认识才算充分认识了?如果不充分认识有什么害处?(2)第2、3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没有"充分认识"学习语文和数学关系的害处?苏老是数学家,为什么却讲"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苏老在第4自然段是怎么讲这个关系的?(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3、重划中心句。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都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基础性学科,这两门学科既具有综合性,同时又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义务教育的学习中,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学习强调的是以基础性为主,兼有发展性和普遍性。
因此,这两门学科在学生长达十几年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数学学科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思维,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标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文学科;整合前言:语文学科通常来说算得上是学生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数学也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劳作等方面必须要用到的工具,数学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人类历史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在理念和性质上都有其共同之处,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都要用到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两者为对方提供了学习思考的工具,彼此借鉴,互相融合。
一深入分析语文教材,激发学习数学的能力只要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快就会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必要的条件,而数学本身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很难理解,更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丧失兴趣。
在平时的观察当中大家发现学生很容易偏科,而在新版的语文数学教材课文中,互相选取了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来弥补不足,这并不是大家所观察到的,而是直接通过教材来体现的。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章或者诗歌,其实都被选用到了数学的教材当中,比如说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应用问题探究当中,就是通过抛出田忌赛马的故事来引出所探讨的问题。
首先简单讲述一下田忌赛马的故事,从而抛出问题,如果要赢齐威王,是不是只能用文中所讲述的这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来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学习,并且获得更深的体验,学生在不由自主当中进入到题目中的这个情景当中,且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并体会到在文中所说的那种对策对于赛马的重要性。
部编统编二下语文数学-教学总结7公开课教案课件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一、指导思想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回文数与回文诗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写春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回文数与回文诗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写夏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工会主席的绝妙贺联。
四川一所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成夫妇,在元旦结 婚之日,工会主席巧赠一副贺联。
此联的赠与对象是数学教师,而对联的内容则描述的是 数学对象。
上联遥指代数,下联明示几何,对仗工整。
400年才对出下联的对联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 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 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 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 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
回文诗: 文学中正着念,反着念都有意义的文字叫做“回文”,
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 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能上下颠倒读, 能顺读倒读。回文诗与回文数相映成趣。
回文数与回文诗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行字句,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
枯燥的数字经人之手,嵌入对联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 不到的效果,请欣赏。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度春秋。
乾隆与纪晓岚的绝对。 这副对联由乾隆皇帝出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
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
上联的算式: 2×60+3×7=141
下联的算式: 2×70+1=141
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学科综合教育
语文与数学
万绿丛中一点红
语文是数学的基础; 数学乃科技之父。 语文、数学是一对天造地设的连体双婴,整天形影
不离,难舍难分; 数学离不开语文,数学能为语文点睛。 语文是万山绿叶,数学是点缀语文的朵朵红花。
诗歌中的数字欣赏
作家秦牧说:
“诗歌中适当引用数字,有时的确情趣横溢,诗意盎然。”
回文数与回文诗
苏轼《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分解开来就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对联中的数学欣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自盘古开天地以来, 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的绝妙佳对。
不要认为“对联”一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
不要以为数字很枯燥,更不要以为“对联”与数学无关。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咏.” 其实,闲暇之余,仿写一些诗句,也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地震
作者:梁林 时间:08年5月22日
千村鸟飞绝,万镇人踪灭。 孤屋白发翁,独悼亲人别。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风雪天偶遇一 群读书人,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 年”
400年才对出下联的对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与各位同学共勉
中国教育坑深, 我们一起驰骋。 应试教育立马, 素质教育领头。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仿写: 一遍二遍三四遍,五六七八九十遍。 千遍万遍无数遍,熟能生巧不虚言。
回文数与回文诗
回文数: 如果一个数,从左右来读都一样,就称它为“回文数”。
如1111,1991,12321等。数学中有名的“回数猜想”之 谜,至今无人解决。你任取一个数,再把这个数倒过来, 并将这两个数相加;然后把这个和数再倒过来,与原来 的和数相加,重复这个过程,一定能获得一个回文数。
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 里”
这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目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 “绝对”。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 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 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 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