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特 点
总体上看:
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
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
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上看:
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权;
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维护君主大一 统的政权。
李斯名片
• 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荀子的弟子 • 郑国渠(韩国) • 统一文字
四、确立统治地位——汉
董仲舒的 “新儒学”: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三纲五常”的 理论,强调神化王权、中央集权和纲常等级。 • 继承先秦儒学 :“礼”“仁”“仁政”“以德为主” 。 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
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 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 并施,使人变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小结
1、经过孟子与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发展,体系更加 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对富国强兵、变 法革新等需求更强烈、儒家思想虽然逐步摆脱伦 理道德强烈的色彩,更加向政治靠拢,但“迂远 而阔于事”,与诸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当 时的影响有限。
3、对社会: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4、对教育:有教无类,贵族不在独享文化教育权
二、初步发展——战国,蔚然大宗
•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 孟子的主张:
• 1、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政在得民” 2、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儒家思想的起源 • 儒家思想的发展 • 儒家思想的演变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01
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随着周朝的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 荡不安,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 寻求新的思想体系。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 和改造人的本性。
荀子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中庸》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主要论述了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中庸》则强调了中庸之道,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避免过度极端的行为和思想。
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 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圈,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等 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

教育制度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教育制度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科举制度、
书院教育等。
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道德伦理 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忠诚、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 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
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强 调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 利益为重,实行仁政,以获得人民的信
任和支持。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 “虐民” 、“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灭顶之灾。

(4)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他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5)两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6)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三、明清思想批判的意义
1、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 2、为儒学发展注入生机 、 3、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社会启蒙 、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儒 家 思 想 地 位 的 演 变
• • • • • • • • •
战国时期受冷落 战国时期受冷落 秦朝遭受压制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危机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初确定 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清: 明清:遭到批判 维新变法时期: 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 世纪) (20世纪) 世纪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孔 今天: 今天:尊孔
A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 B 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维护君主专制 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维护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与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与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 之法” 之法”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2、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唯物思想 本体论: 理在气中 理在气中” ①本体论 “理在气中”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有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形、神、物 认识论:
认识来源于客观对象
③伦理学: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伦理学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私欲之中
①黄宗羲从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黄宗羲从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 ②顾炎武从倡导经世致用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顾炎武从倡导经世致用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倡导经世致用的角度 ③王夫之从论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 王夫之从论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 论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 心主义

儒家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儒家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

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

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34 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的分化和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

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

相互间争论也很激烈。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

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

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家思想的概况

儒家思想的概况
儒家思想的概况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 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 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 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其中以孟子与荀 子影响最大。 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余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 说,又有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
第三,孔子以“六艺”为宗,疏远鬼神,从始至终对社会 现实、道德理想等充满了热忱和关切,从而奠定了儒家学 派重视人文、关心现实的传统。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
一、 “礼”
礼的意义: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
周礼的基本内容: 1 以宗教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 2 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 为"卿",故又称荀卿,汉 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 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 家。其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一书。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诸子百家其主要人性探讨是从以下诸问题所出发的: 1 、什么是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定义是什么 2 、人性是什么?善?恶?无善无恶还是有善 有恶? 3 、人性具不具有变易性?也就是说人性可不可变? 4、如果可变,那么其改变趋向和途径又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孔子没后,“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形上学建构。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

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

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理论形态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

董仲舒等经学大师,借助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和准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政治、伦理、宗教三位一体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家从一家之言上升到意识形态主体的高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

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从天命观、政治思想、人性论等多个角度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张目,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儒家地位从政治地位上战胜了其他诸子。

但是,向神学发展的另一个倾向是导致入学向谶纬之学跌落,从而背离先秦儒家的理想那个主义。

第三个理论形态是宋明理学。

两汉后,北宋前,由于战争、五胡乱华及佛教大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士人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创立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3、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发展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表现——孟子、荀子3、意义(见教材p5)(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厄运——焚书坑儒1、原因(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3、影响(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2)经济: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①无为A、原因——现实: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理论:道家“无为而治”;——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巩固统治;B、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士兵复员,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C、影响——政治: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强盛;——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消极: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②有为——原因(同上影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3)思想:①黄老学术(无为)不在适应现实的需要;②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改造;③教育为儒家垄断;(4)历史: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法家思想)(5)个人:①汉武帝支持;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过程(1)董仲舒的新儒学①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对于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吸收融合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以及董仲舒个人的因素;②观点:A、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B、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质: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扼杀了不同流派思想的专制做法不可取;C、君权神授——含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评价:为君主权力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有利于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王国问题;同时也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D、三纲五常——内容: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的道德标准)——意义:(教p11页学习延伸)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倡孝道和个人品德,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强调君权——当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远来看对中国发展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③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④影响A、积极——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消极——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舒服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2)儒学成为正统①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教育为儒家所垄断;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②过程A、思想方面: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p9)B、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措施:举孝廉、擢升平民、儒士为相;——影响: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为后世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C、教育方面——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建立儒学教育体系3、结果(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5)春秋战国以来,风云一时的诸子学说逐渐沉寂;五、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1、表现(1)面临严重的挑战——原因①佛教盛行;A、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精神产生怀疑,渴求宗教;宗教教义的迷惑性;统治者的支持;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用纳税服役,寺院经济蓬勃发展)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自我改造,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B、表现:——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影响:促进了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研究中外交流的宝贵资料;成为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促进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的发展——《神灭论》寺院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中央集权——三武灭佛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创立于东汉末期)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不足,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①表现A、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佛教:吸收了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C、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②影响:A、儒家:丰富了儒家思想,促进了其发展,也遇到严峻挑战;B、佛、道:有利于佛道思想的发展和传播;C、中国文化:汲取了外来文化,三家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D、后代:为“三教合一”创造了条件;E、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F、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冯建华六、隋唐时期:三教合一1、含义: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2、原因(1)政治:政府的政策;(2)经济:封建经济的繁荣;(3)思想文化①佛道的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②入学自身的问题和缺陷;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4)儒学家的提倡;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融合;(2)隋朝: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吸收佛道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礼佛、贵儒、遵道3、影响:(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和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七、深化: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含义: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原因①政治: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②经济: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④个人:程朱、二王;⑤其它:A、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B、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C、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3)代表人物及观点(4)评价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波及国外——朱子学;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⑤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⑥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2、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1)思想来源: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八、批判: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1、原因(1)经济因素:①江南城镇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皆本;(2)政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统治日益腐朽;(3)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4)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②西学东渐,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③明清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2、概况3、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3)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4)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4、影响(1)积极: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2)消极: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有限,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

【为什么?】1、经济方面:自然经济的稳固,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3、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九、冲击近代前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以启蒙思想的一些原则为依据否定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发生动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