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军事报道网的发展
为了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 发展。战争初期,新华社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 等总分社都派出记者组或记者团,随军进行采访活动,后 又在这些记者组或记者团的基础上陆续扩建为前线分社。
1946年6月1日,山东野战军前线分社率先成立。 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 建立野战兵团新华分社、改进发布战报办法的指示》,要 求“个野战兵团均须成立新华分社”。此后,人民解放军 各部队普遍建立军事分社或支社,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 报道网,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廖承志
范长江
“四大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接受、翻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 为党中央及时提供信息;负责党中央同太行新华总社之间的电 台联系,传送指示、报告与文稿;抄收新华总社的文字广播, 加上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编印供中央阅读的《新闻简报》与 《参考消息》;代表总社就近指导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和西北野 战军前线分社的报道工作。
感谢您的观看~ 时期的宣传报道需要,新华 社总编辑部门的建制扩大,将原来的渴、组、室调整扩充为部, 设立了解放区部、国民党区部、国标部、语言广播部、英文广播 部、英译部等。在工作业务方面,7月下旬起抄收外电工作恢复 到延安时期的规模,8月1日起恢复了半月一次国内外的述评性新 闻;文字广播增加“新闻情报”项,供中央领导机关及前方部队 指挥员参考;口语播音增加了简明新闻,供行动中的野战部队收 听。9月11日,新增国内英语口播新闻。 至1948年11月,全社人员共754人,其中编辑人员129人,电 务人员215人。各地总分社和分社发展到20个,工作业务及其规 模较前扩展。 同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平山 创刊。该报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 组而成,实际上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1949年1月26日,中央又发出《宣传约法三 章,不要另提口号》、《勿擅自向外表示态 度》两项指示。这在非常时期,对统一党的 新闻纪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防止敌人的 破坏宣传,起了积极作用。但这种由此固定 下来的政治味道过浓、过于注重正面报导、 教育功能等的宣传风格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里左右着我国的新闻报道,甚至贻害不浅。
《大众日报》,《烟台日报》 , 《新威日报》 , 《新 华日报》 (华中版), 《吉林日报》, 《东北日报》 创办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5年8月恢复播音
2、新华社作用的加强和军事报道的发展
(1)新华社报社合一:1946年4月,新华社 在全国范围内有9个总分社,40多个分社。 后提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将报社合 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新华社社长与总 编辑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与总编辑。
经过
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 首先认识错误并进行纠正。
《晋绥日报》从1946年6月起,开始在报纸 上发表文章认真检查新闻报道中的右倾错误 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
经过:
6月15日,《晋绥日报》用第四版整版的篇 幅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 的情节
6月25到27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不真实 的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进行自我批 评。
储安平与《观察》:
储安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三十年代初即创办过 《文学时代》,后来做过《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笔, 抗战时在湖南做过《中国晨报》的主笔,一生的事 业与报刊结下不解之缘。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创 办《客观》周刊,迈开了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 论政的第一步。在储安平的理想中,有一点非常可 贵的精神,那就是他时时处处强调立言与行事的一 致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 新闻事业
第一节 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 与新闻界的抗争
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 斗争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 事业的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 南京一带。 海、南京一带。
国民党统治集团, ☆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 握的政权与法统, 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 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在接收敌 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 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一个较战前 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迅速 重建。 重建。 《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 播事业暂行办法》(1945.9) 《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
第三条道路: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 第三条道路 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 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 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 的道路。 观察》周刊: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 《观察》周刊 《客观》杂志,由储安平创办并担任主 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 国民党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 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 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是“以暴 制暴”。
《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1945年11月20日 重庆版《大公报》 1、 1945年11月20日,重庆版《大公报》 发表社评《质中共》 发表社评《质中共》把内战责任归于共 产党,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产党,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 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与〈大 公报〉论国是》驳斥谬论, 公报〉论国是》驳斥谬论,指出它的本 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 质,“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 民之名,掩权贵之实” 民之名,掩权贵之实”;揭露其基本立 场“在若干次要问题上批评国民党当 而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 局”,而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 不拥护当局” 不拥护当局”。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10章

学
后
记
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者的讲话
四、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第四节城市报纸的政策宣传和新闻变革的完成
一、城市报纸的政策宣传
二、新闻事业大变革完成
上海《大公报》发表了《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帝国主义报纸与人民为敌,华籍工人起来斗争,自动停刊。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广播电台迁北平。《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创刊,一些重要的刊物如《中国青年》、《文艺报》等及时出版,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章节
第十章
课时
3
教
学
目
的
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过程;了解《晋绥日报》反“客里空”开展批评自我批评运动的意义,吸取历史的教训,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1、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
2、国富。
突出方法:课堂教学+图片资料分析+讨论
二、《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一)针锋相对开展论战,批驳大公报的谬论。论战之一:1945年11月20日:《大公报》重庆版发时评《质中共》,《新华日报》11月21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论战之二:我军在东北阻止国民党对东北进攻,1946年4月17日重庆《大公报》转发上海《大公报》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新华日报》发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撕下了它“民主”、“公正”的外衣。
(二)揭露《大公报》的反动本质,剥掉它“独立经营”、“民间报纸”的外衣;批判其在重要问题上的态度,揭露其为蒋介石效忠真面目;揭露它一贯施展的“小骂大帮忙”的手法。
第三节《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
一、“客里空”由来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

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1949年7 月,人民政府下令停止美国新闻处等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8 月下令外国 通讯社停止活动,禁止它们对中国报纸发稿。对外 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如上海的《字林西报》、《大 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则准其继续出版。
廖承志任副主任。
筹备会还推出12名正式代表、2 名候补委员,
代表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新闻界参加新政协,共筹建
确的努力方向。 1、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 党依靠它联系群众,指导人民,了解情况。
2、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
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 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 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毛泽东、刘少奇的讲话和中共中央的文件为共
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存在着右的倾向。
为了推动土改运动的健康发展,在新闻战线上进行
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 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
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
纸上公开进行批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
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
在这场运动中, “客里空”成为不真实新闻的代名 词。 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 立场与作风──学习< 晋绥日报> 检查工作》。9 月1
《救亡日报》1945年10月10日改为《建国日报》
复刊。 《文萃》周刊1945年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 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1947年改为地下出 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
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
20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 民营报刊的发展
• “拒检运动”与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 自由的斗争
• 《延安归来》揭开“拒检运动”的序幕
《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延安归来》
• 各地纷纷响应
• 国民党继续实行新闻统制政策
羊枣
《秦风工商日报 联合版》
• 报刊间的舆论激战
《可耻的长春之战》 《可耻的大公报社论》
• 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 的衰落
• “要有正确的态度” • “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 “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 对旧有新闻事业的清理与接管 →城市新闻政策
《密勒氏评论报》
• 1949年,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 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北 平出版,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 3月25日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也迁入 北平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 与国统区新闻界的抗争
• 国统区新闻中心重返东南
• 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南京) 国民党报团组织 出现
马星野
• 《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
→
• 国民党接管《申报》、《新闻报》
潘公展
萧பைடு நூலகம்兹
• 中共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
文萃
群众
解放
• 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纷纷复刊或创刊
关于“客里空”的检查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 意义
• 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 纠正了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 真实性原则
• “编者按语”的使用
•
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倾倾向,改造了新 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 者的素质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 争 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 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 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抗战时期实行 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 民的政策。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 一、人民新闻事业溃
【学习思考题】 学习思考题】
•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 报有何重要意义? •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 3.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 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 4.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 用?
【学习思考题】 学习思考题】
• 5.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 6.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哪些 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 • 7.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 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哪些原则与政策?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 新闻界的抗争
一、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 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 争 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 衰落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抗战一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军队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束缚与钳制,对日 本侵略者开展全面大反攻,迅速收复了大 片国土,解放区迅速扩大。
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 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 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4个编辑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 时代巨变
• 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面胜利
• 新闻事业中心由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 • 中共及时提出了城市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
• 加强宣传纪律,改变工作作风 •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学
习研究
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变革
•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 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 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 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 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 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 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 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起草了《纠正土 地改革宣传中的的“左”倾错误》
•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要正确宣传党 的路线政策。
• 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全党办报” • 关于报纸的风格问题。战斗风格。
• 关于党报工作人员的学习与修养问题。向群众, 向社会实践学习。
• 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新闻事业在共产党 和群众的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条件和修养。
• “要有正确的态度” • “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 “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 对旧有新闻事业的清理与接管 →城市新闻政策
《密勒氏评论报》
• 1949年,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 民营报刊的发展
• “拒检运动”与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 自由的斗争
• 《延安归来》揭开“拒检运动”的序幕
《延安归来》
《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 各地纷纷响应
• 国民党继续实行新闻统制政策
《秦风工商日报 联合版》
羊枣
• 报刊间的舆论激战
《可耻的长春之战》
《可耻的大公报社论》
• 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 的衰落
• 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北 平出版,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 3月25日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也迁入 北平
• 国民党新闻传播事业在大陆的全面崩溃
• 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 线的斗争
• 背景
• 解放区新闻媒介积极宣传中共中央的土改路线、 方针、政策;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罪恶,积 极反映农民呼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右倾的报道
• 经过
• 《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 的情节
关于“客里空”的检查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 意义
• 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 纠正了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 真实性原则
• “编者按语”的使用
• 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倾倾向,改造了新 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 者的素质
• 纠正“左”倾偏向
• 新闻界反“客里空”运动,矫枉过正,取得 了较大成绩的同时,又出现了“左”倾偏向。
•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进一步强化
•
第二条战线上的学生报刊
《中国学生导报》
•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
• 储安平与《观察》
储安平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 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路线的斗争
• 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 发展
• 暂时收缩
《七七日报》
• 新华社作用的加强
廖承志
“四大队”行军路线图
1948年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华社电讯稿》和《参考消息》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8年建的发射台
• 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三大战役的照片
新华社电讯:《东北大军入关盛况》 播发时间:1948年12月26日
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所摄渡江战役中我军英勇登陆的雄姿
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 撰写的人民解放军渡江新闻手迹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 与国统区新闻界的抗争
• 国统区新闻中心重返东南
• 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南京) 国民党报团组织 出现
马星野
• 《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
→
• 国民党接管《申报》、《新闻报》
潘公展
萧同兹
• 中共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
文萃
群众
解放
• 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纷纷复刊或创刊